近來,網抑雲的諧音梗悄然登上熱搜,引發了人們對「喪文化」的討論,什麼是「喪文化」?
指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它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在一種程度上是新時期青年社會心態和社會心理的一個表徵。
「喪文化」的背後映射了這屆在重重保護下長大的孩子們,由於缺乏足夠的社會經驗而產生脆弱的自我,過度追求安全,成為「巨嬰」。
曉琳是哥哥的相親對象,是哥哥眼中的乖乖女,但接觸下來之後,我強烈要求換嫂子,為什麼呢?
因為在這個「乖乖女」嫂子的眼裡,沒有理解,沒有包容,更沒有遷就,有的只是無盡的自戀和自私,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遇事膽小,沒有主見,卻不懂得承擔和諒解,哥哥點了一份她不愛吃的蔬菜,她就埋怨;哥哥反對她的某些看法,她就怪哥哥不尊重她。
她最愛的就是買買買,吃吃吃,她聊天中談到她有一個超級寵她的媽媽,有一次她想吃媽媽做的蛋糕,結果她媽媽第二天就從鄰省坐了幾個小時火車過來給女兒送了幾個大蛋糕。
可想而知,她這一切跟她背後那個每天跟她煲幾個小時電話粥的母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巨嬰形成的背後,都有包辦一切的父母
所謂「巨嬰」,是指身體和年齡已是成年人,但心理發展水平和生活自理能力還停滯於嬰兒時期。
被父母過度溺愛長大的孩子的巨嬰心理已經形成,我國是巨嬰生長的最肥沃的土地,國人的教育存在很多盲點和誤區,大多數巨嬰們都有一個極度溺愛她們,卻又極度傷害她們的母親。
母親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但許多母親的做法是盲目的,她們一心將所有的東西都給予孩子,這些給予卻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同時也忽視了孩子心理的成長。
巨嬰的存在,揭露的是中國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確實存在問題,對於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學校和父母都沒有做到位,導致孩子獨立性的缺失及人格的缺陷,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巨嬰的六大心理特徵
一、以自我為中心
對於他們來說,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應圍著他們轉,全世界都是他的附屬品,自己想做的事一旦不能完成,就表現出誓不罷休的態度,即便為此破壞規則,違背道德,也要一條路走到黑。
二、沒有責任心和責任感
他們有著包辦一切的父母,所以連責任父母也一併承擔了,他們從小就沒有責任意識,遇到事情都會有父母來處理,他們只會逃避責任。
三、邏輯雙標
他們的世界是無敵的,因為他們與現實生活完全割裂,他們有著屬於自己的一套邏輯,而這套邏輯的評價標準完全是看心情和喜好,對待自己和自己喜歡的與對待別人和自己不喜歡的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標準和評價。
四、沒有應對世界的能力
從小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從來沒有獨立飛翔過,在父母的過度保護下,失去了應對複雜社會的能力。脫離父母之後,他們難以面對世界。
五、吸血鬼式生存
對於這種巨嬰,他們想要榨乾父母的一切,不知世上有多少家庭活成了這個樣子,一方無盡索取,一方拼命給予。
離開依賴的溫床,獨立成長
擺脫巨嬰心理,就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擔,自己的決定自己去負責。
只有懂得自我承擔的人,內心才會越來越強大,才能在人生的歷練場上披荊斬棘。
尊重獨特的自我,勇於覺醒、自我覺醒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一個人一旦有了自我認識,也就相對比較容易產生獨立人格,而一旦有了獨立人格,人生將被適度的充實感所包裹,從而不再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