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生活質量越來越好,林子大,什麼鳥都有了,鳥一多,「變種鳥」也越來越多了。
那些還沒長大的巨嬰就是就是「變種鳥」。看誰都是他的僕人,誰都得讓著他。更有甚者,借錢不還,催還款就理直氣壯的將你視為要他老命的仇人,不借就斷絕關係。有時候一些不能幫的忙,不幫就不是朋友。
這種三觀不同的巨嬰,還是早點斷絕關係的好,指不定哪天就把你害死。不要把生活想成電視劇電影,不懂為人處世的朋友,只要一直幫,哪怕替他蹲班房,只要他悔悟了將來一定能飛黃騰達。
現在很多港片都是這個演的,出來了,只要好好做人,認真做事,就能把之前丟失的補回來。大哥,普通人努力錯了方向,也只能碌碌無為的一輩子,我甚至有些懷疑這種片子的取向性:到底是勸人為善,讓觀眾有一個比較符合內心描繪的世界;還是慫恿不懂事的小屁孩去幹壞事,蹲班房出來了就能有美好的明天?
大學畢業二十年,不出去工作,每天要麼躺著玩手機,要麼攤著玩電腦,還問年邁的父母要錢買遊戲裝備,旁人說起來,他還覺得「我吃你家大米了」,一點兒都不覺得慚愧。
這就是一個長大不的巨嬰。還各種吐槽父母這裡不好,那裡不好。他們雖然生理年齡已經是成人,但心理年齡仍似嬰兒般,總是喜歡一味索取,絲毫不顧及別人的感受。
「你是我父母,就必須養我!」他不知道的是,過了18歲,就沒有撫養義務了。
為什麼父母捨不得放手?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每個人都在問。這種巨嬰的出現,不怪別人,只能怪過度幹預的父母。總覺得孩子小,不懂事,什麼決定都應該替他做,什麼苦都應該替他吃。結果就是一個成年巨嬰,永遠有依賴性。
從小到大都替他做決定,上培訓班、補習班,應該和學習成績好的同學玩而不能和學習成績差的人玩。有道理嗎?有!但是這種代替做決定要適可而止。
等他到了一定年齡,12歲開始,父母就應該讓孩子自己做一些不太重要的決定,比如說該穿什麼樣式的衣服,買什麼款式的鞋子。這些不太重要的決定,給孩子做,讓他開始學會獨立,學會思考。即便衣服中看不中用,鞋子膈腳,吃一塹長一智,不經歷選擇永遠長不大。就像高考選專業,他們受教育有限,對於專業見識程度不夠,不能給你分析,而你又習慣於依賴,只能打電話給親戚朋友要建議。
曾經見過上了小學六年級的孩子,還被爺爺奶奶追著飯,好像吃飯不是他自己的事情,而只是爺爺奶奶的必修任務一樣。
巨嬰在家裡是巨嬰,進入社會也會是巨嬰。
這是必然的。在巨嬰的潛意識裡,所有人都得讓著他。就拿借東西來說,既然他開口問你借了,你就必須借給他,不然就不是朋友。就很直接了當的翻臉不認人。
簡單點,借了,那就一場災難。我依然記得曾經把萬能充電器借給同學,他滿口答應會在什麼時候還給你,送到你面前。
結果你去找他的時候,不僅人難找,東西還不在他手裡——他轉接給別人了。當你埋怨他的時候,他還振振有詞,「不就是這麼點東西嘛,真是,搞得跟多值錢一樣」。
借東西,還借出錯過來了。這還算不是錢的事情,那種不幫就不是朋友,不借就斷絕關係我見多了。
這種人進入社會就會被教育。就像坐高鐵霸座,我佔了就是我的,誰來都不管用;高鐵開車時間到了,不等家人來他就扒著車門不準高鐵開車。
一個長不大的巨嬰,需職場上的任何人都遷就他,教他本可以自行百度學會的東西。excel公式不會用,還氣勢洶洶的讓同事幫他搞定,儼然把公司當他家,同事當保姆了。
一個長不大的巨嬰,無視警告,進入禁止探險之地,還嫌棄救援人員來的晚,撒潑打滾不願意付本該他出的救援費,還腆著臉說「救他是應盡的職責,救援人員犧牲是值得的」。連犧牲人員的葬禮都不出席,沒有絲毫的愧疚!
一個長不大的巨嬰,別人好心收留他,他去別人寄居還故意打死了別人家的狗,事後當成沒事人撒謊說狗自己病死了,眼見著瞞不住了還大放厥詞,「是狗先挑釁我的,不就是一條狗嗎!」
這些巨嬰沒有一丁點為人處世的觀念。不用說,從小,在商城撒潑,不買零食玩具就不回家;從小,禍害了鄰裡家的果樹菜地,被父母長輩庇護。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於是就有了,老人到處碰瓷,搶廣場舞擾民,超市偷東西被抓,心臟病死了還要超市賠錢。就是這些巨嬰,這些敗類,不斷刷新國人的三觀,一步一步把中華民族的傳統踐踏。
於是乎,就有了見偷不敢管,見盜不敢聲張,見義沒有勇為,見弱退避三舍。
他還只是個孩子,他還能孩子多久?
這些巨嬰,不是第一批,也不會是最後一批。只要生活水平上去了,生活質量提高了,就一定會出現這麼一批巨嬰。這背後通常家長是管生不管教,說起來就是他還小,你跟一孩子較什麼勁。
小時候不教,社會會教他做人,那時,可就沒有簡單的批評教育這麼簡單了。
我們太寬容了,我們不能總是這麼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