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不大的巨嬰,背後都是溺愛的家長

2020-09-24 TUTU在此


自從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生活質量越來越好,林子大,什麼鳥都有了,鳥一多,「變種鳥」也越來越多了。


那些還沒長大的巨嬰就是就是「變種鳥」。看誰都是他的僕人,誰都得讓著他。更有甚者,借錢不還,催還款就理直氣壯的將你視為要他老命的仇人,不借就斷絕關係。有時候一些不能幫的忙,不幫就不是朋友。


這種三觀不同的巨嬰,還是早點斷絕關係的好,指不定哪天就把你害死。不要把生活想成電視劇電影,不懂為人處世的朋友,只要一直幫,哪怕替他蹲班房,只要他悔悟了將來一定能飛黃騰達。


現在很多港片都是這個演的,出來了,只要好好做人,認真做事,就能把之前丟失的補回來。大哥,普通人努力錯了方向,也只能碌碌無為的一輩子,我甚至有些懷疑這種片子的取向性:到底是勸人為善,讓觀眾有一個比較符合內心描繪的世界;還是慫恿不懂事的小屁孩去幹壞事,蹲班房出來了就能有美好的明天?

寵出來的啃老巨嬰

大學畢業二十年,不出去工作,每天要麼躺著玩手機,要麼攤著玩電腦,還問年邁的父母要錢買遊戲裝備,旁人說起來,他還覺得「我吃你家大米了」,一點兒都不覺得慚愧。


這就是一個長大不的巨嬰。還各種吐槽父母這裡不好,那裡不好。他們雖然生理年齡已經是成人,但心理年齡仍似嬰兒般,總是喜歡一味索取,絲毫不顧及別人的感受。


「你是我父母,就必須養我!」他不知道的是,過了18歲,就沒有撫養義務了。


為什麼父母捨不得放手?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每個人都在問。這種巨嬰的出現,不怪別人,只能怪過度幹預的父母。總覺得孩子小,不懂事,什麼決定都應該替他做,什麼苦都應該替他吃。結果就是一個成年巨嬰,永遠有依賴性。


從小到大都替他做決定,上培訓班、補習班,應該和學習成績好的同學玩而不能和學習成績差的人玩。有道理嗎?有!但是這種代替做決定要適可而止。


等他到了一定年齡,12歲開始,父母就應該讓孩子自己做一些不太重要的決定,比如說該穿什麼樣式的衣服,買什麼款式的鞋子。這些不太重要的決定,給孩子做,讓他開始學會獨立,學會思考。即便衣服中看不中用,鞋子膈腳,吃一塹長一智,不經歷選擇永遠長不大。就像高考選專業,他們受教育有限,對於專業見識程度不夠,不能給你分析,而你又習慣於依賴,只能打電話給親戚朋友要建議。


曾經見過上了小學六年級的孩子,還被爺爺奶奶追著飯,好像吃飯不是他自己的事情,而只是爺爺奶奶的必修任務一樣。

以自我為中心的巨嬰

巨嬰在家裡是巨嬰,進入社會也會是巨嬰。


這是必然的。在巨嬰的潛意識裡,所有人都得讓著他。就拿借東西來說,既然他開口問你借了,你就必須借給他,不然就不是朋友。就很直接了當的翻臉不認人。


簡單點,借了,那就一場災難。我依然記得曾經把萬能充電器借給同學,他滿口答應會在什麼時候還給你,送到你面前。


結果你去找他的時候,不僅人難找,東西還不在他手裡——他轉接給別人了。當你埋怨他的時候,他還振振有詞,「不就是這麼點東西嘛,真是,搞得跟多值錢一樣」。


借東西,還借出錯過來了。這還算不是錢的事情,那種不幫就不是朋友,不借就斷絕關係我見多了。


這種人進入社會就會被教育。就像坐高鐵霸座,我佔了就是我的,誰來都不管用;高鐵開車時間到了,不等家人來他就扒著車門不準高鐵開車。

這樣的巨嬰,還有很多

一個長不大的巨嬰,需職場上的任何人都遷就他,教他本可以自行百度學會的東西。excel公式不會用,還氣勢洶洶的讓同事幫他搞定,儼然把公司當他家,同事當保姆了。


一個長不大的巨嬰,無視警告,進入禁止探險之地,還嫌棄救援人員來的晚,撒潑打滾不願意付本該他出的救援費,還腆著臉說「救他是應盡的職責,救援人員犧牲是值得的」。連犧牲人員的葬禮都不出席,沒有絲毫的愧疚!


一個長不大的巨嬰,別人好心收留他,他去別人寄居還故意打死了別人家的狗,事後當成沒事人撒謊說狗自己病死了,眼見著瞞不住了還大放厥詞,「是狗先挑釁我的,不就是一條狗嗎!」

巨嬰的養成,是我們太寬容了

這些巨嬰沒有一丁點為人處世的觀念。不用說,從小,在商城撒潑,不買零食玩具就不回家;從小,禍害了鄰裡家的果樹菜地,被父母長輩庇護。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於是就有了,老人到處碰瓷,搶廣場舞擾民,超市偷東西被抓,心臟病死了還要超市賠錢。就是這些巨嬰,這些敗類,不斷刷新國人的三觀,一步一步把中華民族的傳統踐踏。


於是乎,就有了見偷不敢管,見盜不敢聲張,見義沒有勇為,見弱退避三舍。


他還只是個孩子,他還能孩子多久?


這些巨嬰,不是第一批,也不會是最後一批。只要生活水平上去了,生活質量提高了,就一定會出現這麼一批巨嬰。這背後通常家長是管生不管教,說起來就是他還小,你跟一孩子較什麼勁。


小時候不教,社會會教他做人,那時,可就沒有簡單的批評教育這麼簡單了。


我們太寬容了,我們不能總是這麼寬容。

相關焦點

  • 父母們,過度的溺愛和包辦只會把孩子培養成「巨嬰」
    父母之愛子,不是傾己所有,而是為之計深遠,過度溺愛不僅沒有必要,而且十分有害。在溺愛下長大的孩子,成長的只是身體,而不是心智,長此以往,無論他們的年齡有多大,他們也是永遠長不大的「巨嬰」。的形成源於父母的兩個教育錯誤:第一,過分地溺愛孩子。
  • 23歲「健康青年」手腳健全,被餓死家中,長不大巨嬰「太可怕」
    一個23歲「健康青年」手腳健全,被餓死家中,長不大巨嬰「太可怕」 。「巨嬰」並不是真正的嬰兒,而是生理已經成年,可心理還是嬰兒的水平。這樣的人並不懂得付出,只是一味地向父母索取,認為父母就應該養著他。如果說父母無法滿足他的要求,便會像嬰兒一樣哭鬧,甚至還會對父母拳腳相加。
  • 巨嬰心理分析:被臍帶纏住喉嚨,"長不大"的年輕人們
    「喪文化」的背後映射了這屆在重重保護下長大的孩子們,由於缺乏足夠的社會經驗而產生脆弱的自我,過度追求安全,成為「巨嬰」。可想而知,她這一切跟她背後那個每天跟她煲幾個小時電話粥的母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巨嬰形成的背後,都有包辦一切的父母所謂「巨嬰」,是指身體和年齡已是成年人
  • 巨嬰心理分析:被臍帶纏住喉嚨,「長不大」的年輕人們
    「喪文化」的背後映射了這屆在重重保護下長大的孩子們,由於缺乏足夠的社會經驗而產生脆弱的自我,過度追求安全,成為「巨嬰」。曉琳是哥哥的相親對象,是哥哥眼中的乖乖女,但接觸下來之後,我強烈要求換嫂子,為什麼呢?
  • 所有「巨嬰」的誕生,都源自父母的溺愛
    2018年,一部七分鐘的動畫短片《巨嬰》,引發很多人的思考,也讓巨嬰這個詞成為了一個網絡流行語,同時流行的還有一個近義詞:媽寶。故事其實很簡單:一家三口生活在一起,從小到大,孩子遇到任何的問題和需求,只要喊一聲「媽」,就一切OK了。而爸爸呢,除了負責掏錢,好像屋內一切都與他無關。不幸的是,有天爸爸遇上車禍,死了。
  • 誰是長不大的大人 「巨嬰」再成兩岸三地網絡熱門詞
    有評論提到該造謠者已經27歲,卻還要父親幫他為錯誤找藉口,這背後是父母對於成年人過分溺愛所導致;也有網友提到,巨嬰現象的背後是社會上程度不足導致的,關於「巨嬰」一詞定義以及造成的社會影響成為網絡熱點。無獨有偶,日前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在臉書上發文提到國際戰線上的「政治巨嬰」,也引發香港「政治巨嬰」一詞的討論。
  • 16歲「超級巨嬰」火了,吃飯要人喂,每天花銷上萬,溺愛多可怕
    >在知識類脫口秀視頻節目《羅輯思維》中,著名企業家羅振宇粗暴地指出:「生活中處處都是巨嬰雖然這句話有些言過其實,但是現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大概是只有一個孩子的緣故,這也導致有些家長過於溺愛孩子。
  • 長不大的巨嬰有多可怕,23歲青年手腳健全,卻被餓死在家中 ​
    孩子小的時候,就從來不讓孩子做事,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他們都一手包攬,這就導致孩子長大後成了巨嬰。他的父母長命百歲的話,這個孩子也就是啃老的典範。只是他的父親早早的去世了,母親在這樣的情況下,也依舊保留著寵溺孩子的行為。漸漸地,孩子長大了,母親也因為勞累過度撒手人寰。
  • 在溺愛下長大的巨嬰楊鎖,失去父母后,他過得好嗎?
    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導致父母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吃曾經受過的苦,於是對自己的孩子過於的溺愛,從小就嬌生慣養,而河南巨嬰楊鎖就仿佛所有孩子父母溺愛的一個縮影,含辛茹苦一輩子卻換來孩子的無能一:在溺愛下長大的巨嬰楊鎖
  • 33歲還長不大的「巨嬰」,喜歡用奶瓶喝咖啡,戒不掉紙尿褲
    33歲還長不大的牙齒已經長全的傑克仍然在用奶瓶喝水、喝牛奶、喝咖啡,還總喜歡叼著安撫奶嘴,對家長的需求比真正的小嬰兒還多。,這裡面除了他自己原因之外,跟家長也有很大關係。一開始他的父母想過改變孩子的情況,但每次的結果都是向孩子妥協,一拖再拖就變成了今天的局面。
  • 長不大的巨嬰有多可怕
    但是仝卓工作室在這個事情過去一兩個月之後,仍然聲稱仝卓是被冤枉的,在大眾都要遺忘這件事情的時候,又一次刷好感和蹭熱度。幼稚巨嬰指的是一個人雖然生理成熟,但是心理還沒有長大,需要別人為他負責,這樣的人叫做巨嬰。仝卓無疑是一個巨嬰,首先表現在他是非常幼稚的一個人。
  • 父母的溺愛會讓孩子成為「巨嬰」,後果不堪設想,那該怎麼做?
    關於巨嬰的新聞,也是屢見不鮮。「48歲名校巨嬰碩士宅家啃老」的新聞刷爆朋友圈。這一樁樁一件件,都無比的令人悵惘心痛。把孩子養成巨嬰,不只坑了孩子,也苦了父母。更是一種極大的沉痛。這其間,有孩子的職責,但更多的職責,仍是來自於家長。那我們該怎樣做?
  • 溺愛造「巨嬰」,父母去世後,河南小夥燒光家具、餓死家中
    楊鎖從出生開始,就一直被父母捧在手心,長到8歲父親都不忍心讓他走路,總是挑著擔子讓他坐在裡面。孩童畢竟還是活潑的,也有先天的同理心,楊鎖剛開始還會體諒父母,想主動幫忙幹活,可父母從不讓他插手。他把屋子裡能燒的東西都燒了,只剩四堵牆壁,懶惰得超乎人的想像。
  • 每個「巨嬰」背後都有不明是非的父母
    從情感的角度講,子女在父母眼裡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在自家的小天地裡,撒潑耍賴,都屬個人自由。可一旦走出家門,每個人的言行舉止都要接受社會規則的約束,行為可能導致的任何後果都要接受法律的評判。換句話說,在社會當中,在規則面前,沒有「孩子」,只有「公民」。「巨嬰」闖禍,自有法律懲罰。在感到大快人心的同時,我們也應進一步追問:「巨嬰」是怎麼產生的?
  • 巨嬰心理:長不大的成年人,有2點特徵,很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很多父母,都把孩子嬌生慣養,孩子做錯事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由於過於寵溺,把孩子給慣壞了,孩子長大後,不僅得寸進尺,還喜歡啃老,有的孩子,都把伸手問父母要錢,當成了天經地義,父母不給,就各種指責,說為什麼把我生下來?你生我就得對我負責!
  • 父母都知道溺愛的危害,但這些慣孩子的行為,很多家長卻一直在做
    自從孩子降生到這個家庭裡,孩子的事就成了家中的頭等大事,孩子的成長是父母及家人最關心的事,天下父母都期望孩子將來能有出息,能活得風生水起,這是很多家長都有的美好願望。孩子的成長受家庭的影響最大,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往往都是被家中好多個大人同時寵著,如果家長不能很好地把握寵愛的原則,這種寵愛就變成了溺愛,在過度的寵溺中,孩子很容易就被寵壞,這不僅是毀了孩子,最終也會坑害父母。
  • 河南高考一女生撕毀兩人答題卡:長不大的巨嬰,有多可怕?
    一些藝考生說,有人在畫畫的時候,故意在自己的畫作背面塗上顏料,這樣交卷的時候,畫面背後的顏料就會毀掉下一個人的作品,因為毀一個就能進一名。在我看來,巨嬰最典型的行為就是鬧,醫鬧、校鬧、房鬧,沒有他們不敢鬧的地方,不敢鬧的事,所有人都應該是他們的附屬品,只有達到他們的目的才罷休。俗話說「會鬧的孩子有奶喝」,但有時候這些巨嬰喝的更是人血,踐踏的是別人的生命。
  • 16歲富家女竟要媽媽餵飯,父母的溺愛,造就多少「中國式巨嬰」
    因為父母的過度溺愛,一個個「中國式巨嬰」頻頻曝光在大眾的視野當中,有些「巨嬰」,其行為更是令人有種匪夷所思的感覺。相信很多人都看過《變形記》這個節目,還記得有一期節目來了一位叫劉思琦的富家女,真的是令人印象深刻。
  • 「巨嬰」也會成長
    「巨嬰」是父母過分溺愛惹的禍,是教子無方結的果,但「巨嬰」也會成長,只是需要一些成長的環境。這裡關於「巨嬰」的幾篇文章角度是多元化的,《當了爺爺你會懂的》,說的是爺爺奶奶為享受天倫之樂,願意對孫輩多付出點愛,有錯嗎?
  • 巨嬰是怎樣煉成的:家長慣著,社會不慣著,家長不教訓,有人教訓
    絕大部分人都能遵守國內疫情防控規定,但少數巨嬰們卻是例外,他們的言行格外刺眼,無視全國人民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犧牲,任意的破壞規則,受到一片聲討。這幾天瀏覽新聞,一個人的形象格外扎眼,令人痛心反感,她就是被稱為「跑步女」的梁某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