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是防止別人侵入我們的在空間上或心理上的自主空間,同時也要防止我們侵入別人的自主空間,更是為自我的成長提供一個安全的外在和內心的環境。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會漸漸意識到邊界感的問題,並開始保護自己。
小婉是一名高一的女生,從小都有寫日記的習慣,隨著年齡漸漸長大,她有了自己的隱私以後,開始不喜歡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日記了,於是她都會將日記放在隱蔽的地方保護起來,但是小婉的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覺得小婉還是應該要讓父母知道她的一舉一動。
於是在某天小婉上學以後,小婉父母偷偷看了小婉的日記,隨後等小婉放學回家時,因為知道了這件事還和父母吵了一架,父母甚至覺得小婉不懂事不聽話,這讓小婉的心裡深深的受到了傷害。
於是從那天后,小婉沒有了寫日記的習慣,回到家以後也和父母的話少了,不再像以前一樣和父母傾訴事情,甚至性格也變得內向了,而小婉父母為此除了擔心,並沒有其他的辦法了。
很多父母會覺得即使孩子大了也要去知曉他的一舉一動,這樣才是關愛孩子,但是要明白孩子長大後,自我保護意識漸漸明顯了,也會去保護自己的隱私,希望有一點自己的小空間屬於自己。
對於孩子而言,這個小空間就是不希望父母進入的,也是孩子希望父母能尊重自己的一部分,但是很多父母過於關心孩子,從而強行進入孩子的房間裡,這樣不但不能關心到孩子,還會傷害兩者之間的感情,這就得不償失了。而同理,如果孩子沒有邊界感的話,對於孩子而言也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1、 難以自理
因為父母什麼事情都在幫助孩子、甚至幹涉孩子,孩子沒有自我的主見和決定權,這讓孩子能難自理起來,以至於長大後遇上很多決定,他沒有想法,難以很快的做決定,影響到孩子的未來。
2、 依賴性太重
父母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儘早獨立,從自己身邊離開,這樣也便於孩子們能夠更好的自立生活,成長起來,而一味的幫助孩子做決定,只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很重的依賴性,甚至以後沒有父母的幫助,什麼事都做不了
3、 缺乏自我意識
沒有邊界感的孩子在精神上會缺乏自我意識,在生活中無法獨處,時間久了就會變成依附於家長的傀儡,不是開玩笑,很多人甚至26-7歲了,還無法做決定,只能由父母為他們決定工作、婚姻等,這樣聽上去很可悲。
孩子的&34;很強,家長不要輕易冒犯,要懂得保護孩子的隱私,這樣對於維護雙方的感情很有幫助,但是對於沒有&34;的孩子,家長也需要幫助他們建立&34;,不然對於孩子的成長很有影響。
1、 明確邊界
在生活中,不要過多幹涉孩子的決定,尊重孩子並讓孩子擁有更多的選擇權,這樣孩子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獨立選擇,但是同時父母要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邊界感,不然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2、 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對於會釀成大錯的行為家長要及時制止,但是一些小錯誤反而能幫助孩子成長,比如孩子在冒犯到別人時,就需要讓孩子明白,尊重別人也是維護邊界感的一種方式,這樣也有助於幫助孩子認識到邊界感,明白和別人相處時,要尊重別人的邊界感。
3、 不要過於在乎外界看法
很多時候孩子在做事時過於在於別人的看法,對於孩子的自信心建立沒有幫助,還會讓孩子產生依賴的習慣,所以家長們要讓孩子明白孩子是獨立的,很多時候不讓別人的評價擾亂自己的節奏,也是在維護自我的邊界感。
維護孩子的邊界感是父母們一生都要學習的一門課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必過多的幹涉孩子,留給孩子更多的空間,給予孩子更多的選擇權,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和獨立,讓孩子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