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邊界感"很強,家長不要輕易冒犯,要懂得保護孩子的隱私

2020-08-21 曉琪育兒知識說

&34;是防止別人侵入我們的在空間上或心理上的自主空間,同時也要防止我們侵入別人的自主空間,更是為自我的成長提供一個安全的外在和內心的環境。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會漸漸意識到邊界感的問題,並開始保護自己。

小婉是一名高一的女生,從小都有寫日記的習慣,隨著年齡漸漸長大,她有了自己的隱私以後,開始不喜歡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日記了,於是她都會將日記放在隱蔽的地方保護起來,但是小婉的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覺得小婉還是應該要讓父母知道她的一舉一動。

於是在某天小婉上學以後,小婉父母偷偷看了小婉的日記,隨後等小婉放學回家時,因為知道了這件事還和父母吵了一架,父母甚至覺得小婉不懂事不聽話,這讓小婉的心裡深深的受到了傷害。

於是從那天后,小婉沒有了寫日記的習慣,回到家以後也和父母的話少了,不再像以前一樣和父母傾訴事情,甚至性格也變得內向了,而小婉父母為此除了擔心,並沒有其他的辦法了。

很多父母會覺得即使孩子大了也要去知曉他的一舉一動,這樣才是關愛孩子,但是要明白孩子長大後,自我保護意識漸漸明顯了,也會去保護自己的隱私,希望有一點自己的小空間屬於自己。

對於孩子而言,這個小空間就是不希望父母進入的,也是孩子希望父母能尊重自己的一部分,但是很多父母過於關心孩子,從而強行進入孩子的房間裡,這樣不但不能關心到孩子,還會傷害兩者之間的感情,這就得不償失了。而同理,如果孩子沒有邊界感的話,對於孩子而言也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沒有&34;的孩子會有什麼缺點?

1、 難以自理

因為父母什麼事情都在幫助孩子、甚至幹涉孩子,孩子沒有自我的主見和決定權,這讓孩子能難自理起來,以至於長大後遇上很多決定,他沒有想法,難以很快的做決定,影響到孩子的未來。

2、 依賴性太重

父母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儘早獨立,從自己身邊離開,這樣也便於孩子們能夠更好的自立生活,成長起來,而一味的幫助孩子做決定,只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很重的依賴性,甚至以後沒有父母的幫助,什麼事都做不了

3、 缺乏自我意識

沒有邊界感的孩子在精神上會缺乏自我意識,在生活中無法獨處,時間久了就會變成依附於家長的傀儡,不是開玩笑,很多人甚至26-7歲了,還無法做決定,只能由父母為他們決定工作、婚姻等,這樣聽上去很可悲。

孩子的&34;很強,家長不要輕易冒犯,要懂得保護孩子的隱私,這樣對於維護雙方的感情很有幫助,但是對於沒有&34;的孩子,家長也需要幫助他們建立&34;,不然對於孩子的成長很有影響。

如何幫助孩子確立&34;?

1、 明確邊界

在生活中,不要過多幹涉孩子的決定,尊重孩子並讓孩子擁有更多的選擇權,這樣孩子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獨立選擇,但是同時父母要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邊界感,不然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2、 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對於會釀成大錯的行為家長要及時制止,但是一些小錯誤反而能幫助孩子成長,比如孩子在冒犯到別人時,就需要讓孩子明白,尊重別人也是維護邊界感的一種方式,這樣也有助於幫助孩子認識到邊界感,明白和別人相處時,要尊重別人的邊界感。

3、 不要過於在乎外界看法

很多時候孩子在做事時過於在於別人的看法,對於孩子的自信心建立沒有幫助,還會讓孩子產生依賴的習慣,所以家長們要讓孩子明白孩子是獨立的,很多時候不讓別人的評價擾亂自己的節奏,也是在維護自我的邊界感。

總結

維護孩子的邊界感是父母們一生都要學習的一門課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必過多的幹涉孩子,留給孩子更多的空間,給予孩子更多的選擇權,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和獨立,讓孩子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相關焦點

  • 孩子的「邊界感」很強,家長不要輕易冒犯,要懂得保護孩子的隱私
    對於孩子而言,個人隱私是非常重要的,這也就意味著,孩子與家長無論是多麼親密的關係都需要有著一定的邊界感,也許家長認為沒有必要,但是在孩子眼中,邊界感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對於需要邊界感的這種想法也是非常強烈,家長們也不要隨意冒犯孩子們的邊界感。
  • 再關心孩子也別侵犯孩子隱私,「邊界感」的破壞,是對孩子的傷害
    2、形成獨立性格一個可以獨立思考的孩子,往往是最有邊界感的人。因為這些孩子可以獨立思考,當面對一些誘惑的時候,可以保持距離,不會輕易的上當受騙。而使孩子擁有獨立思考,想要讓他們形成獨立性格,就需要家長認真對待自己和孩子的關係。
  • 缺乏身體邊界感的孩子,拿什麼保護自己
    孩子們也都知道要對陌生人提高警惕。明明強調性教育這麼多年了,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孩子在遭受性侵害,並且會在受到侵害後保持沉默,在自己長大以後才懂得要反擊?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的性教育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一,我們的傳統教育存在著邊界感的缺失。中國人大多不太有邊界感的概念。
  •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孩子會長成什麼樣?要學會及時「退出」
    看到這我也感觸頗深,誰的長大不會伴隨著一些秘密,日記本如果被父母看到之後,很多孩子都會十分憤怒,覺得父母是窺探隱私,對他權利的不尊重,但是沒有邊界感的父母不會這麼想。甚至覺得這是關心孩子的表現。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犯罪背後,都會有原生家庭罪惡的影子,在這些犯罪兒童背後,他們生活的家庭是扭曲的,大多沒有自己的空間,父母沒有邊界意識,不懂得尊重孩子。
  • 家庭教育中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孩子會長成什麼樣?
    看到這我也感觸頗深,誰的長大不會伴隨著一些秘密,日記本如果被父母看到之後,很多孩子都會十分憤怒,覺得父母是窺探隱私,對他權利的不尊重,但是沒有邊界感的父母不會這麼想。甚至覺得這是關心孩子的表現。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犯罪背後,都會有原生家庭罪惡的影子,在這些犯罪兒童背後,他們生活的家庭是扭曲的,大多沒有自己的空間,父母沒有邊界意識,不懂得尊重孩子。
  • 父母的邊界感,決定孩子的幸福感
    18歲的女孩,生性敏感而驕傲,她有自己的隱私,更有著生而為人的尊嚴。那種被攤開所有包裹,任憑別人圍觀的感覺,猶如凌遲。父母沒有分寸地介入孩子的領域,捆綁孩子的人生,正一步步毀掉和諧的親子關係。父母們的自以為是,常常讓他們忽略了孩子內心深處的吶喊。以愛為名的控制,看似保護,實則給孩子打造了一座樊籠,讓他們不斷地逃離。最可怕的是,這種無形的控制任意流動,最後蔓延到孩子生命的每個角落,釀成人生的苦酒。父母對孩子濃度超標的愛,終究會變成害。
  • 孩子的安全無小事,家長要做好安全教育,教會孩子懂得自我保護
    最近,經常報導關於兒童安全的事故來,也受到了大家的關注,畢竟孩子對於每個家庭來說,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而父母要教會孩子的最重要的一課便是人身安全是第一要任。培養孩子的安全教育是每個家長的責任,這才能讓孩子學會珍愛生命,保護自己。而對於孩子來說,學會自我保護要從三到六歲開始,從這階段孩子就已經開始就應該知道自我保護的意義,同時應該學會相應的應對方案了。
  • 為什麼孩子想逃離父母?心理學:這是邊界感缺失的表現
    家長一次又一次的去侵犯孩子的利益,窺探孩子的隱私,就是因為缺少了明確的邊界感。一,邊界感指的是什麼?很多人都覺得邊界感指的是一種界限,可是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當中,這樣子的界限其實是看不見的,需要在心裡有一個明確的衡量。這個名詞和另外一個術語有關叫做刺蝟法則。
  • 家長從小就不尊重孩子的隱私,長大後孩子有2種遭遇,網友:難過
    文/小當家育兒經隱私,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無論是朋友之間,還是親子之間,人與人相處,都應該給予對方空間,尊重對方的隱私。這本應該是人際關係的基本準則,然而有些家長卻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們認為孩子不應該有秘密瞞著家長,總是試圖去窺探孩子的隱私,帶來了讓人心酸的後果。
  • 家長要不要尊重孩子的隱私?別煩惱,要這樣尊重孩子
    隱私對青少年意味著什麼?為人父母不僅僅是教你的孩子對與錯、好與壞、健康與健康,隱私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尊重。十幾歲的孩子也會在日記中寫下的養育之道,不僅僅是教孩子對與錯、好與壞、健康與健康,它也是關於「尊重」,對於孩子來說也應該有自己的隱私權。
  • 親子關係需建立邊界感,從「刺蝟法則」中學會與孩子保持適當距離
    「下午我想睡覺的時候不要我睡,晚上我不想睡又催我早點睡」,這是朱某情緒爆發的導火索。他都25歲了,連睡覺這樣的事情都要每天受母親的管制。當警察勸說「媽媽哪有不嘮叨的」時,朱某情緒異常激動:「她不是一般的媽!」「你10個媽都比不上我一個媽!」這件事看起來雖然是一則家庭糾紛,實則反應了母親的越位,即沒有邊界感。
  •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這些話別輕易說出口,家長上點心
    文|淘媽說到孩子的自尊心,可能很多家長都滿臉問號「什麼?那麼點的孩子還有自尊心?」沒錯,你眼裡的小屁孩也是有自尊心的,而且自尊心很強。孩子願意和你說他的秘密,就是因為信任你。而家人有義務幫助孩子守住這個秘密,保護好孩子的隱私,而不是因為覺得好玩就當成段子一樣到處講。一旦孩子知道你拿他的糗事當樂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沒有被尊重,之後也就不再信任父母了。
  • 玩具被搶卻讓孩子學會分享,是對孩子的傷害,培養邊界感很重要
    一個孩子的時候,家長們要處理的問題已經很多了,而當有兩個孩子的時候,遇到的情況也許會更加令家長們措手不及。比如孩子和小夥伴在玩鬧的時候,總少不了有小矛盾的產生。孩子的玩具被搶就是常見的情況,令孩子難過,還讓家長煩惱。
  • 懂得尊重孩子的隱私,才是父母的最高智慧,給孩子留一些私人空間
    麗麗在進入青春期後,媽媽精神變得格外緊張,時刻要監視麗麗的動向,甚至在麗麗的房間安裝了攝像頭,要將麗麗的一舉一動都控制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當然,連麗麗的日記本,還有麗麗身邊的朋友也必須在媽媽的監控範圍內,甚至就連麗麗放學晚回來一分鐘,都會讓媽媽精神立刻緊繃,開啟偵探模式。
  • 所謂高情商,是懂得邊界感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需要的個人空間越來越大,以往我們能容納別人走得很近,現在卻需要一個很大的安全距離,在完全不被侵犯的自我空間內,我們才會感到舒服。 俄羅斯作家邦達列夫曾說: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邊界感。
  • 孩子喜歡發呆就是壞習慣?聰明的孩子都喜歡發呆,家長要懂得保護
    如果長時間如此,那麼孩子在長大過後的學習階段裡,往往會因為注意力不集中而出現許多情況更會因此影響學習。但如果家長發現一個孩子在小的時候經常發呆的話,那麼這樣的孩子往往會有著很強的注意力,在學習時也不容易分神。
  • 孩子對於自己的隱私部位,知道多少?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今日問題:對於隱私部位的知識是否需要早早告訴孩子?很多寶寶會很好奇,對於自己身體的器官,但是這個時候父母卻開始含糊其辭。甚至現在很多寶寶還認為自己真的是從垃圾桶裡撿出來的孩子。那麼對於自己的隱私部位是哪些?又要如何保護自己?是否需要儘早讓孩子知道呢?
  • 夜讀| 所謂高情商,是懂得邊界感
    保持適度的邊界感,才能擁有最舒適的人際關係。邊界感,決定你的幸福指數喬治·戴德在《自我邊界》一書中提出:所謂邊界,就是讓你的事歸你,我的事歸我。 它不像身體上的邊界有一個特定的輪廓,但這種邊界感是在保護我們心理上處於一個舒適的狀態。
  • 保留「邊界感」,是成年人的社交法則
    那些第一次見面就像認識你很多年一樣,從「兒媳婦的上司摳門」到「隔壁老李家的女兒30歲沒嫁人」這種事情,都要事無巨細地透露給陌生人的人,實在太缺乏「邊界感」。,也會讓人覺得被冒犯。陌生人之間交往要把握「邊界感」。同樣地,熟人之間如果沒有把握好分寸,也會逾越安全距離,讓人覺得不舒服。
  • 幼兒園老師把孩子午休照片發到家長群,父母們氣急敗壞:報警了
    讓異性學生之間保持距離不論是幼兒園還是小學、初高中,所有的老師都應當認真對待性教育的問題,尤其是幼兒園和小學的老師,要趁孩子年紀小的時候讓他們具備性教育的觀念,懂得與異性交往要有禮貌、保持互相尊重的安全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