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被搶走怎麼辦?別再強迫孩子分享了!被動分享要不得

2020-11-06 遠方媽媽

文/遠方媽媽

家長們通常希望自家的娃能夠大方得體,備受認可,而不是小氣吝嗇、難成大器,所以在親子教育中非常注意分享這項美德的培養。而孩子卻時常有不願意的時候,尤其是面對別人的搶奪,小朋友很難做到心甘情願的拱手相讓。那麼被迫分享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害處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朵朵是一個娃娃控,尤為喜愛各種精美的洋娃娃。年僅三歲的她把娃娃當成了自己的朋友,每天親自照顧它們,像個小大人一樣。在所有娃娃中,朵朵最喜歡一個漂亮的芭比,是小姨在國外為她購買的,價格昂貴。

朵朵每天和這個芭比娃娃形影不離,下樓散步也要帶著。不料卻被小區裡另一個女孩看到了,她先是向朵朵求借,被拒絕後乾脆上手把娃娃搶走了。而朵朵媽媽一直在旁邊看在眼裡,發現女兒並沒有哭鬧,也就沒有插手,任由女兒眼巴巴看著對方不敢上前。

娃娃後來雖然被還回來了,但是卻有些破損。面對對方家長的頻頻道歉,朵朵媽媽考慮到鄰裡關係,也只好大度地說沒關係。而朵朵卻心疼地抱著娃娃,一句話也不說,回到家中更是和媽媽生起了悶氣,拒絕再理媽媽。

其實很多小朋友都會為了玩具的歸屬而發生爭執,然而有些家長卻並不知道,自己的不同回應影響著孩子的心理感受。

當孩子的玩具被搶走時,家長通常會如何應對?

1、要求孩子大方分享

有些家長不好意思拒絕鄰居,或者是不理解孩子的「小氣」,只知道要求孩子必須大方分享。這種行為將會極大的傷害孩子的內心,導致孩子產生誤解,認為搶奪別人物品是被允許的,因此也會有樣學樣。

2、帶著孩子「搶回來」

有些家長選擇帶著孩子把東西「搶回來」,尊重孩子的物權,保護孩子的內心感受。這種行為將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父母疼愛,父母是值得依靠的人,因此產生極大的信任感。也會形成明確的認知,知道搶奪不對,自己的物品應該自己做主。

3、讓孩子自己解決

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孩子的事情應該自己處理,所以放任不管,冷眼觀看孩子如何應對。這麼做雖然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但是家長需要知道,幼兒並沒有明確的思維認知,不能明白正確的應對方式。所以需要家長給予指引和幫助,讓孩子理智面對自己的內心情緒,從而做出正確的舉措。

不難看出,當孩子遭遇被搶奪時,不同家長的應對方式,帶給孩子的影響也截然不同。其中強迫孩子分享無疑是最為傷害孩子內心的一種方式,可以說對孩子百害而無一益。被動分享,不但不能讓孩子建立完善的思維邏輯,反而會讓孩子受到傷害,影響身心健康。

為什麼說被動分享,對孩子來說是傷害?

1、沒有邊界感

孩子被要求必須分享,其實與家長平日裡的教育存在衝突的,導致孩子沒有邊界感。不知道如何正確理解父母的教育,也不明白搶奪他人物品究竟是否正確。所以孩子常常會出現認知錯亂,在行事上沒有邊界感,不能確立規則。

2、破壞物權意識

在孩子剛剛出現物權意識時,很多家長都教育過他們不能未經允許就觸碰他人物品,想讓孩子尊重他人的物權,不要出現小偷小摸的現象。而面對自家孩子被別人搶奪物品時,如果家長要求孩子必須接受,並且被動分析時,就會破壞孩子的物權意識。導致孩子覺得搶奪是被允許的行為,只要喜歡,可以隨意搶奪他人的物品。

3、對父母不信任

孩子的物品被搶走後,心裡本就覺得委屈和難過。如果此時家長卻站在他人的角度,要求孩子必須被動分享,將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不能保護自己,是不可以依靠的。導致孩子內心缺少安全感,不知道應該如何自己保護自己,嚴重傷害孩子內心的安全防線。

被動分享,並不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分享品質,反而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諸多不良影響。真正的分享美德,不是無底線無條件的付出所有,家長同樣應該教會孩子捍衛自己的權利,尊重內心的邊界感。

家長應該如何做,才能捍衛孩子的邊界感?

1、尊重他人的邊界

家長應該教會孩子尊重他人的邊界,在相處中不要隨意觸碰他人的物品。尊重他人的物品所有權,懂得保護自己和別人的社交距離。孩子只有學會尊重他人的邊界,才能同樣意識到自己的物品權也需要保護,建立完善的邊界防線。

2、保護孩子物權意識

孩子的物權意識同樣需要保護,家長需要保護孩子的物權概念。在生活中給孩子劃分一個屬於自己的區域,讓孩子自己負責整理收納喜愛的物品。尊重孩子的喜好,允許孩子可以不把喜歡的物品分享給他人。

3、學會正確的拒絕

很多孩子面對他人的搶奪,不敢與之對抗,也不敢拒絕對方。既害怕別人的強勢,也害怕發生爭執讓父母不喜。所以當孩子因為個人喜好和別人發生爭執的時候,家長需要交給孩子正確的拒絕。讓孩子明白,拒絕是可以被接納的,並不會讓父母不快。

兒童教育專家珍妮特 · 蘭斯伯裡認為:「孩子對邊界的需要,有如在黑暗中駕車過橋。如果橋兩邊沒有欄杆,他們只能慢慢試探性地通過;但如果兩邊有欄杆,他們就可以輕鬆自信地駕車通過。」

當孩子面對分享這門必修課時,家長需要注意正確理念的灌輸。讓孩子懂得分享的邊界,而不是要求孩子必須被動分享。建立正確的意識邊界,保護孩子的邊界感,讓孩子明確意識到什麼行為正確,什麼行為錯誤。這樣才能讓孩子在行事的時候,心中擁有規則,知道自己應該如何應對。

您的孩子被搶過物品嗎?您是如何應對的?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別再逼孩子分享玩具了!正確表達拒絕,才能真正學會分享
    我們不玩了,別嚇著孩子!」最後,女孩的媽媽有點不好意思地帶著小女孩回家了。現在的父母比較注重培養孩子的分享精神,卻往往忽略了分享的內核不是「脅迫」,真誠地分享才能帶來「手有餘香」的美好,否則對孩子來說,可能變成成長中的一段噩夢。
  • 娃的玩具被搶走,父母愛面子勸分享?三步教孩子搶回玩具不傷和氣
    孩子的玩具被其他的小朋友搶走了,要爸媽幫他出頭,把玩具搶回來,家長們應該怎麼做呢?統共分三步。直接上案例:三歲的兒子委屈的跑過來撲倒在我的懷裡,眼淚在眼睛裡打圈兒,委屈了一會兒後,他用手指著不遠處的一個小孩兒,我看見小孩兒手裡拿著兒子的玩具消防車,心裡瞬間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 家裡來了小朋友,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怎麼辦?
    隔壁媽媽很生氣,說家裡來了親戚,帶了個兩歲多的孩子。她就讓三歲的女兒把玩具拿出來,和小妹妹一起分享。沒想到,女兒不僅不願意分享,反而把全部的玩具都抱在懷裡,哇哇大哭,也不讓小妹妹玩。隔壁媽媽和老公說,接下來怎麼教育孩子都不聽,軟硬不吃。她和老公覺得特別尷尬,沒面子。平時教過孩子很多次要分享,沒想到還是這樣。
  • 別再強迫孩子分享,將心比心,請保護孩子的"自私"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必須從小就讓孩子學會分享:一個玩具如果大家一起玩,快樂就會加倍;一本圖書如果大家一起看,趣味必然會增強。我們教育孩子不要自私,不要獨佔,寧可自己少玩一點,但看到多玩的小夥伴能夠開心,這樣的付出就是值得的,就會被表揚。可是,真的是這樣的嗎?這樣真的就是對自己孩子好嗎?
  • 對「孩子不願分享玩具怎麼辦?是孩子太自私嗎」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很多媽媽苦惱地說,每次別人到我們家我都會很尷尬,因為他們一來我們家,自家寶寶就護著自己的玩具,誰也不給玩,這怎麼辦呢?我每次都跟寶寶商量,我說寶貝兒能給姐姐或者妹妹玩一下你的玩具嗎?可是我們家寶貝就是不聽,從來都不跟別人分享玩具,是寶寶太自私的表現嗎?
  • 不要再強迫孩子分享了,這麼做,孩子主動會分享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一種家長,別的小朋友來家裡做客,熱心的媽媽們非要逼著自己的孩子把心愛的玩具拿出來分享,若是孩子不樂意,便會被掛上「自私」的標籤,最終以哭鬧結束。 還有一些孩子確實挺讓人頭疼的,喜歡帶著自己心愛的玩具出門,招來了許多小朋友圍觀,然後不管怎樣都不許別人碰他的東西,家長批評也好,耐心教育也好,孩子就是不願意分享,最終還是會以哭鬧結束。
  • 孩子3歲前不會分享再正常不過,家長別再強迫孩子了
    相比其他似乎很懂事的小朋友,家長就會覺得臉上有些掛不住,覺得孩子的不會分享是素質不高的表現,更間接說明了自己對孩子教育的不到位。因此很多家長都會有如出一轍的表現,那就是——強迫孩子分享。家長強迫孩子分享,初衷其實是好的,希望孩子能夠學會分享,更受其他小朋友的歡迎。
  • 好物分享|「媽媽,他搶走了我的玩具」,笨家長才強迫孩子,聰明家長這樣做
    強迫孩子大方謙讓搶自家孩子玩具的孩子多半是鄰居或親戚的娃,不少家長會因為礙於面子或&34;而要求自家孩子分享。哪怕孩子抗拒,家長也會以&34;&34;為由,強硬要求孩子大方。最後,通常是孩子哇哇大哭、家長尷尬收場,甚至委屈大哭的孩子還會遭到家長的訓斥。
  • 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怎麼辦?那就不分享了!
    看著他對自己的玩具這般愛惜,我也不好強求他跟表弟分享了。 其實,娃心愛的玩具,在他們心中的位置,就像是爸爸的豪車、媽媽的鑽戒同樣貴重,不捨得跟別人分享。面對如此「小氣」的娃,作為家長,要怎麼引導呢?1、 不必強迫孩子分享玩具,不要給孩子貼上小氣的標籤。
  • 你每強迫孩子分享一次,孩子的「自私值」就增加一點
    如果孩子拒絕和別人分享,父母就擔心孩子是不是自私。但是,父母這麼考慮對嗎?我並不認同。分享不應該是被強迫的,也不是用精神標杆衡量出來的。父母不能在孩子還沒有達到內心狀態時,就強制要求孩子分享。這種被強制的分享,不叫分享,而是剝奪。你每強迫孩子「分享」一次,孩子的「自私值」就增加一點。
  • 不要再「強迫」孩子分享了,掌握這些技巧,孩子更愛分享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一種家長,別的小朋友來家裡做客,熱心的媽媽們非要逼著自己的孩子把心愛的玩具拿出來分享,若是孩子不樂意,便會被掛上「自私」的標籤,最終以哭鬧結束。還有一些孩子確實挺讓人頭疼的,喜歡帶著自己心愛的玩具出門,招來了許多小朋友圍觀,然後不管怎樣都不許別人碰他的東西,家長批評也好,耐心教育也好,孩子就是不願意分享,最終還是會以哭鬧結束。
  • 孩子不會分享,成為家中小霸王,家長應該怎麼辦
    物權意識和性格在作怪,家長別著急罵孩子什麼是物權意識?在剛出生的寶寶眼裡,整個世界都是以他為中心的,也就是比較自我,凡事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基本做不到換位思考。沒有物權意識的時候,這個玩具我可以玩,你也可以玩兒,因為和我沒有關係。但有了物權意識以後,孩子心裡就會有維權意識。如果這時候別人未經允許拿走了他的東西,或者家長強迫孩子分享,他們都會感到非常憤怒。
  • 別逼迫孩子分享他的玩具和零食,分享並不是這樣培養的
    對大部分孩子來說,分享是個很奇怪的概念。怎樣幫助寶寶理解分享的概念,成為一個難題。等別的小朋友開始玩這些玩具時,孩子們就會和他們發生爭執,原本歡樂祥和的氣氛就會被委屈的眼淚淹沒。嬰兒出現這種現象也不必過於擔心,對於大多數學齡前嬰兒來說,不能理解「分享」這一概念是正常的。對很多孩子來說,分享意味著從別人身上拿走東西。
  • 孩子的玩具被搶走或被欺負,怎麼辦?
    爸媽營說本文是今天【怎麼辦專題】第一篇,這個專題,是我們專門給爸媽們解決實際問題的專題,搜羅了大家育兒生活中的最頭痛的問題,匯聚成一個——【怎麼辦專題】。關注爸媽營(微信號:bamaying),回復「怎麼辦」,查看所有【怎麼辦專題】完整目錄。本文由【益智學堂】授權爸媽營轉載,其微信號是:yizhixuetang01,歡迎關注!
  • 還在強迫孩子「分享」嗎?3個方法讓寶貝真正樂於分享,愛上交際
    在兒童遊樂場,我經常看到媽媽這樣對孩子說:「寶寶乖,把玩具給朋友玩一下嘛,要樂於分享,不要那麼小氣哦!」還有的媽媽為了面子,還會強行奪下孩子手裡的玩具給別人玩,面對家長的哄騙和強迫,孩子或是一臉不情願地照做,或是好像遭受了很大委屈,只能用哭鬧來表達反抗。
  • 你還在強迫孩子「分享」嗎?3個方法,讓寶貝真正樂於分享,愛上交際
    而且樂於分享也是禮貌和修養的體現,反映著教養家庭的處世風格,因此很多父母非常重視孩子這方面的表現。 在兒童遊樂場,我經常看到媽媽這樣對孩子說:「寶寶乖,把玩具給朋友玩一下嘛,要樂於分享,不要那麼小氣哦!」
  • 不要「強迫」孩子分享了!牢記這3點,培養正確「分享觀」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不會遇到這樣的事情:朋友帶著孩子來家裡做客,幾個年齡差不多的孩子在一起玩的很開心,最怕的就是兩個孩子爭搶同一個玩具,或者是臨走的時候其他的孩子抱著小孩的玩具不撒手。一般遇到這些事情,我們都會讓自己的小孩分享或者把玩具送給小朋友,但是小孩往往是不願意的,甚至會委屈的大哭。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會覺得很尷尬,會說自己的小孩「小氣」、「自私」。 孩子拒絕分享?
  • 孩子這種「自私」有理可尋,媽媽別強迫孩子改,有些分享不是美德
    ,你別玩了」。>1.給孩子分析分享的好處有些時候孩子不願意分享,是因為有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分享是啥,對自己有何意義,對受到分享的人又有何好處,只是一味的強迫孩子做決定,所以孩子最終拒絕也是情有可原。比如家長讓孩子分享吃的或是玩具,本來東西就只有一個,孩子分享完自己就沒有了,換做是你你願意分享嗎?所以家長要想讓孩子分享,至少分享的東西是多個,孩子分享完之後自己也有,這樣讓孩子分享起來至少要容易一些。
  • 別再逼孩子分享玩具和零食了,樂於分享的孩子,父母做對了3件事
    兩個孩子一起玩,孩子A想玩孩子B的玩具,伸手就要拿,而孩子B並不想和孩子A分享自己的玩具,結果兩個人發生爭執,引得家長出面解決。這時候,家長多半會為了面子,強迫孩子分享自己的東西,最終兩個孩子不歡而散。
  • 孩子搶玩具怎麼辦?這麼做即讓孩子不被欺負又懂分享
    那麼孩子搶玩具時該怎麼辦呢?對於孩子自己的玩具,很多美國家長的態度是,分享是好事,但這是你的玩具,你有掌控權。至於別人孩子的玩具,人家高興分享就分享,但是沒有必要和你分享。對大家的玩具,比如兄弟姐妹間共享的、或者公共場合的,美國家長嚴禁孩子獨自霸佔。02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家長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