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遠方媽媽
家長們通常希望自家的娃能夠大方得體,備受認可,而不是小氣吝嗇、難成大器,所以在親子教育中非常注意分享這項美德的培養。而孩子卻時常有不願意的時候,尤其是面對別人的搶奪,小朋友很難做到心甘情願的拱手相讓。那麼被迫分享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害處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朵朵是一個娃娃控,尤為喜愛各種精美的洋娃娃。年僅三歲的她把娃娃當成了自己的朋友,每天親自照顧它們,像個小大人一樣。在所有娃娃中,朵朵最喜歡一個漂亮的芭比,是小姨在國外為她購買的,價格昂貴。
朵朵每天和這個芭比娃娃形影不離,下樓散步也要帶著。不料卻被小區裡另一個女孩看到了,她先是向朵朵求借,被拒絕後乾脆上手把娃娃搶走了。而朵朵媽媽一直在旁邊看在眼裡,發現女兒並沒有哭鬧,也就沒有插手,任由女兒眼巴巴看著對方不敢上前。
娃娃後來雖然被還回來了,但是卻有些破損。面對對方家長的頻頻道歉,朵朵媽媽考慮到鄰裡關係,也只好大度地說沒關係。而朵朵卻心疼地抱著娃娃,一句話也不說,回到家中更是和媽媽生起了悶氣,拒絕再理媽媽。
其實很多小朋友都會為了玩具的歸屬而發生爭執,然而有些家長卻並不知道,自己的不同回應影響著孩子的心理感受。
1、要求孩子大方分享
有些家長不好意思拒絕鄰居,或者是不理解孩子的「小氣」,只知道要求孩子必須大方分享。這種行為將會極大的傷害孩子的內心,導致孩子產生誤解,認為搶奪別人物品是被允許的,因此也會有樣學樣。
2、帶著孩子「搶回來」
有些家長選擇帶著孩子把東西「搶回來」,尊重孩子的物權,保護孩子的內心感受。這種行為將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父母疼愛,父母是值得依靠的人,因此產生極大的信任感。也會形成明確的認知,知道搶奪不對,自己的物品應該自己做主。
3、讓孩子自己解決
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孩子的事情應該自己處理,所以放任不管,冷眼觀看孩子如何應對。這麼做雖然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但是家長需要知道,幼兒並沒有明確的思維認知,不能明白正確的應對方式。所以需要家長給予指引和幫助,讓孩子理智面對自己的內心情緒,從而做出正確的舉措。
不難看出,當孩子遭遇被搶奪時,不同家長的應對方式,帶給孩子的影響也截然不同。其中強迫孩子分享無疑是最為傷害孩子內心的一種方式,可以說對孩子百害而無一益。被動分享,不但不能讓孩子建立完善的思維邏輯,反而會讓孩子受到傷害,影響身心健康。
1、沒有邊界感
孩子被要求必須分享,其實與家長平日裡的教育存在衝突的,導致孩子沒有邊界感。不知道如何正確理解父母的教育,也不明白搶奪他人物品究竟是否正確。所以孩子常常會出現認知錯亂,在行事上沒有邊界感,不能確立規則。
2、破壞物權意識
在孩子剛剛出現物權意識時,很多家長都教育過他們不能未經允許就觸碰他人物品,想讓孩子尊重他人的物權,不要出現小偷小摸的現象。而面對自家孩子被別人搶奪物品時,如果家長要求孩子必須接受,並且被動分析時,就會破壞孩子的物權意識。導致孩子覺得搶奪是被允許的行為,只要喜歡,可以隨意搶奪他人的物品。
3、對父母不信任
孩子的物品被搶走後,心裡本就覺得委屈和難過。如果此時家長卻站在他人的角度,要求孩子必須被動分享,將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不能保護自己,是不可以依靠的。導致孩子內心缺少安全感,不知道應該如何自己保護自己,嚴重傷害孩子內心的安全防線。
被動分享,並不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分享品質,反而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諸多不良影響。真正的分享美德,不是無底線無條件的付出所有,家長同樣應該教會孩子捍衛自己的權利,尊重內心的邊界感。
1、尊重他人的邊界
家長應該教會孩子尊重他人的邊界,在相處中不要隨意觸碰他人的物品。尊重他人的物品所有權,懂得保護自己和別人的社交距離。孩子只有學會尊重他人的邊界,才能同樣意識到自己的物品權也需要保護,建立完善的邊界防線。
2、保護孩子物權意識
孩子的物權意識同樣需要保護,家長需要保護孩子的物權概念。在生活中給孩子劃分一個屬於自己的區域,讓孩子自己負責整理收納喜愛的物品。尊重孩子的喜好,允許孩子可以不把喜歡的物品分享給他人。
3、學會正確的拒絕
很多孩子面對他人的搶奪,不敢與之對抗,也不敢拒絕對方。既害怕別人的強勢,也害怕發生爭執讓父母不喜。所以當孩子因為個人喜好和別人發生爭執的時候,家長需要交給孩子正確的拒絕。讓孩子明白,拒絕是可以被接納的,並不會讓父母不快。
兒童教育專家珍妮特 · 蘭斯伯裡認為:「孩子對邊界的需要,有如在黑暗中駕車過橋。如果橋兩邊沒有欄杆,他們只能慢慢試探性地通過;但如果兩邊有欄杆,他們就可以輕鬆自信地駕車通過。」
當孩子面對分享這門必修課時,家長需要注意正確理念的灌輸。讓孩子懂得分享的邊界,而不是要求孩子必須被動分享。建立正確的意識邊界,保護孩子的邊界感,讓孩子明確意識到什麼行為正確,什麼行為錯誤。這樣才能讓孩子在行事的時候,心中擁有規則,知道自己應該如何應對。
您的孩子被搶過物品嗎?您是如何應對的?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