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不願意分享是正常的
不知父母是否發現,家裡還有其他小朋友在家時,嬰兒便開始注意到一件通常被忽視的玩具。
對大部分孩子來說,分享是個很奇怪的概念。怎樣幫助寶寶理解分享的概念,成為一個難題。
等別的小朋友開始玩這些玩具時,孩子們就會和他們發生爭執,原本歡樂祥和的氣氛就會被委屈的眼淚淹沒。
嬰兒出現這種現象也不必過於擔心,對於大多數學齡前嬰兒來說,不能理解「分享」這一概念是正常的。
對很多孩子來說,分享意味著從別人身上拿走東西。小孩不會分享,如果他們想要什麼,一定要獨佔。
實際上「分享」是有區別的
當兒童進入幼兒園,可以教他們分享。
但是此時,父母常常用「分享」這個詞來形容不同情況下沒有相似之處:
1、讓孩子分享被子:這個不用輪流用,也不用給別人用;
2、共享玩具:需輪流使用;
3、分享餅乾:需要分一半給別人,而這一半將不再回來。
因此,有一點非常重要:父母們首先要意識到這些情況的差異,並根據這些差異調整對孩子的要求。
使孩子學會如何「分享」
實際上可以試著通過以下方式,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一、早早培養:
小孩能用手抓東西時,便可以開始教他如何「分享」。
在跟寶寶來回傳遞這件事的時候,你可以說:「我要玩,你要玩」。
學會輪班佔有物品,是寶寶學會分享的第一步。
二、家長做榜樣:
可在家與寶寶進行趣味分享練習。
跟孩子說如果他抱你的話,你願意和他分享。
或是一起吃飯,商量一下跟他換一下食物。
三、思想上的潛移默化:
曼恩建議讓3歲或3歲以上的兒童參與合作遊戲,但是不能只有一個贏家。
使兒童逐步接受合作狀態,也能提高兒童對分享的接受程度。
四、多給正面反饋:
每一個小孩都喜歡被表揚。
鼓勵孩子在衝突中堅持自己的主導地位,他們就會少一些與他人敵對的意識。如果別的孩子和你的孩子爭搶玩具,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控制其他孩子的衝動,用語言來說服自己的孩子。
父母必須在孩子主動分享的時候給予具體的讚揚,不要泛泛地說「真是個好孩子」。
父母們應該這樣誇獎他們的孩子:
當你把卡車交給小明時,你看見他的表情了嗎?他非常喜歡這輛卡車,你做得太好了。
這種類型的誇獎會使孩子注意到,這種鼓勵來自於他特定的行為,一旦有了類似的情形,便會傾向於與其他小朋友分享。
不要讓孩子「忍受痛苦」
父母可不要以為只要強迫孩子去分享,他們以後就會乖乖聽話,主動去分享,而在父母的不斷強迫下,孩子反而不能理解分享的真正意義,甚至會有一些奇怪的想法:
如果我哭得夠慘,即使別人再想要,玩具也是我的;
無論是誰,大聲喧譁,得到的東西最多;
不喜歡其他孩子,他們老是跟我搶;
為了得到屬於自己的東西,我會變得貪婪;
總會有人來搶我的玩具,我會隨時準備好的。
每一個孩子都有保護自己的本能,雖然大多數孩子要到3歲才能明白「你的」和「我的」的區別,但是他們天生就知道「公平」和「不公平」的區別。
總而言之,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以引導為主,不可強求。
所以,家長在讓孩子學習分享時,還要記住以下兩點:
不要讓孩子覺得,只要有人要他的玩具,他就一定會忍痛去拿,沒有其他選擇。
不能一味地強求,要讓孩子知道父母非常關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傾聽孩子的心聲,即使想讓孩子學會分享,也不要著急強迫,用正確的方法循序漸進,以身作則,教孩子自己知道如何去做,孩子自然會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