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逼迫孩子分享他的玩具和零食,分享並不是這樣培養的

2020-07-24 高分教練馬老師
別逼迫孩子分享他的玩具和零食,分享並不是這樣培養的

學前兒童不願意分享是正常的

不知父母是否發現,家裡還有其他小朋友在家時,嬰兒便開始注意到一件通常被忽視的玩具。

對大部分孩子來說,分享是個很奇怪的概念。怎樣幫助寶寶理解分享的概念,成為一個難題。

等別的小朋友開始玩這些玩具時,孩子們就會和他們發生爭執,原本歡樂祥和的氣氛就會被委屈的眼淚淹沒。

嬰兒出現這種現象也不必過於擔心,對於大多數學齡前嬰兒來說,不能理解「分享」這一概念是正常的。

對很多孩子來說,分享意味著從別人身上拿走東西。小孩不會分享,如果他們想要什麼,一定要獨佔。


別逼迫孩子分享他的玩具和零食,分享並不是這樣培養的

實際上「分享」是有區別的

當兒童進入幼兒園,可以教他們分享。

但是此時,父母常常用「分享」這個詞來形容不同情況下沒有相似之處:

1、讓孩子分享被子:這個不用輪流用,也不用給別人用;

2、共享玩具:需輪流使用;

3、分享餅乾:需要分一半給別人,而這一半將不再回來。

因此,有一點非常重要:父母們首先要意識到這些情況的差異,並根據這些差異調整對孩子的要求。


別逼迫孩子分享他的玩具和零食,分享並不是這樣培養的

使孩子學會如何「分享」

實際上可以試著通過以下方式,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一、早早培養:

小孩能用手抓東西時,便可以開始教他如何「分享」。

在跟寶寶來回傳遞這件事的時候,你可以說:「我要玩,你要玩」。

學會輪班佔有物品,是寶寶學會分享的第一步。

二、家長做榜樣:

可在家與寶寶進行趣味分享練習。

跟孩子說如果他抱你的話,你願意和他分享。

或是一起吃飯,商量一下跟他換一下食物。

三、思想上的潛移默化:

曼恩建議讓3歲或3歲以上的兒童參與合作遊戲,但是不能只有一個贏家。

使兒童逐步接受合作狀態,也能提高兒童對分享的接受程度。

四、多給正面反饋:

每一個小孩都喜歡被表揚。

鼓勵孩子在衝突中堅持自己的主導地位,他們就會少一些與他人敵對的意識。如果別的孩子和你的孩子爭搶玩具,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控制其他孩子的衝動,用語言來說服自己的孩子。

父母必須在孩子主動分享的時候給予具體的讚揚,不要泛泛地說「真是個好孩子」。

父母們應該這樣誇獎他們的孩子:

當你把卡車交給小明時,你看見他的表情了嗎?他非常喜歡這輛卡車,你做得太好了。

這種類型的誇獎會使孩子注意到,這種鼓勵來自於他特定的行為,一旦有了類似的情形,便會傾向於與其他小朋友分享。

不要讓孩子「忍受痛苦」

父母可不要以為只要強迫孩子去分享,他們以後就會乖乖聽話,主動去分享,而在父母的不斷強迫下,孩子反而不能理解分享的真正意義,甚至會有一些奇怪的想法:

如果我哭得夠慘,即使別人再想要,玩具也是我的;

無論是誰,大聲喧譁,得到的東西最多;

不喜歡其他孩子,他們老是跟我搶;

為了得到屬於自己的東西,我會變得貪婪;

總會有人來搶我的玩具,我會隨時準備好的。


別逼迫孩子分享他的玩具和零食,分享並不是這樣培養的

每一個孩子都有保護自己的本能,雖然大多數孩子要到3歲才能明白「你的」和「我的」的區別,但是他們天生就知道「公平」和「不公平」的區別。

總而言之,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以引導為主,不可強求。

所以,家長在讓孩子學習分享時,還要記住以下兩點:

不要讓孩子覺得,只要有人要他的玩具,他就一定會忍痛去拿,沒有其他選擇。

不能一味地強求,要讓孩子知道父母非常關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傾聽孩子的心聲,即使想讓孩子學會分享,也不要著急強迫,用正確的方法循序漸進,以身作則,教孩子自己知道如何去做,孩子自然會明白。


相關焦點

  • 培養孩子雙贏思維,教會她分享玩具和零食,我是這樣做的
    家裡有兩個孩子,媽媽可能會因為孩子爭玩具和零食,吵的雞毛蒜皮一地飛。記得有的媽媽在評論區問我,兩個娃爭玩具打架怎麼辦?你是吵大的還是小的?我們家兩個孩子以前也經常這樣,朋友的做法值得大家借鑑。那就是,怎麼教會孩子交換中得到的雙贏思維能力。
  • 不分享就是自私?不是孩子不懂分享,而是你不懂孩子
    可能你會說小孩的一個破玩具能和那麼貴重的東西相比嗎?別說,在孩子眼裡,他的玩具、好吃的可能比你的奢侈包包更貴重。有的時候其實不是孩子不懂分享,而是家長不懂孩子。如果家長想要嘗試讓孩子分享,不妨拿些孩子不太偏愛的玩具或零食,這樣孩子會更容易接受一些。
  • 想讓孩子學會分享,父母要設法讓他明白,「分享」不是「失去」
    因為平時,她也經常教小龍,有好東西要和別人一起分享,而且,小龍平時有什麼要求,自己都會儘量滿足他的,他為什麼還是這麼小氣?作為父母,我們要接納孩子的情緒,體諒孩子的心態,理解孩子的痛苦,然後再想辦法讓孩子明白,他把玩具給別人玩,玩具還是他的,等別人不玩了,是會還給他的;他把他的食物分享給別人,以後別人有好吃的東西,也會和他分享的。
  • 別再逼孩子分享玩具和零食了,樂於分享的孩子,父母做對了3件事
    兩個孩子一起玩,孩子A想玩孩子B的玩具,伸手就要拿,而孩子B並不想和孩子A分享自己的玩具,結果兩個人發生爭執,引得家長出面解決。這時候,家長多半會為了面子,強迫孩子分享自己的東西,最終兩個孩子不歡而散。
  • 孩子,你知道媽媽為什麼要讓你把玩具和零食與小夥伴兒分享嗎?
    之前在書上看到一則小故事,我覺得很適合拿來講給孩子聽。故事是這樣的:有一位小朋友,他的媽媽很喜歡把孩子的小夥伴邀請到家裡來玩兒。母親和孩子的對話小夥伴們都回家之後,他拽著媽媽的衣角問:「為什麼每次小朋友們來家裡玩兒,你都那麼高興?而且你對他們比對我都好,你不是應該更愛我嗎?」
  • 孩子玩具被搶,要搶回來還是鼓勵分享?多數家長做錯了
    我又徵求了一下淘淘的意見「你看小弟弟都哭了,咱們就讓他騎一下下好不好?」淘淘還是那句話「這是我的。」換作以前,我可能會很生氣,覺得自己的孩子怎麼這麼小氣、自私、不懂得分享,讓對方家長以為自己平時就是這麼教育孩子的。但是這一次,我沒有說孩子一句不是,而是告訴他「如果你真的不喜歡別人玩你的自行車,那就不要讓他玩。如果你願意,就可以把玩具分享給小朋友一起玩,你的東西你說了算。」
  • 孩子不讓別人玩他的玩具,就是自私嗎?培養物權意識比分享更重要
    小男孩聽了這套說辭並沒有動,可能男孩的家長也覺得不好意思了,也加入了勸說的陣列:「別這麼小氣啊,你又不想玩了,就借給弟弟玩玩吧!」男孩看了家長一眼,又說:「這是我的恐龍,不能給他玩。」說完就抱著玩具跑向了另一頭。
  • 當孩子拒絕分享玩具?支持孩子已經不是最優做法
    如果上面的紅衣小男孩生活在這種「強迫」的家庭氛圍下,他的媽媽或許會這樣回應他:「跟小朋友分享一下」;當孩子不答應時,媽媽可能會批評孩子:「別那麼自私,你剛才也玩了娜娜的布娃娃……」通過給孩子產生「羞恥感」,迫使孩子分享;倘若發生玩具爭搶,他的媽媽或許還會幫著別的小孩,強迫孩子放手分享玩具。
  •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與別人分享玩具?李玫瑾:不是自私,天性決定
    導語:孩子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或者食物分享給另外一個小朋友,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父母弄懂了背後的心理動機,正確引導,等他長大,總有一天孩子就學會分享了。 大人覺得這樣很丟臉,感覺孩子沒有修養。於是哄著孩子把東西讓給別人,或者乾脆硬拿。 這樣的逼迫不能讓孩子學會分享,可能把孩子逼得更自私。 因為家長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沒有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進行尊重。分享的本質是同理心,能夠理解別人,體諒別人。
  • 孩子不願分享?專家:6歲前別逼他,記住「三不要,四做到」法則
    ,打罵孩子當孩子違背家長的意願拒絕和別人分享東西時,家長要平靜情緒,不要一時衝動,逼迫甚至動手打罵孩子。雖然有時候孩子會因為家長的逼迫,打罵而分享自己的東西,但這不是真正的分享。分享是在孩子自願的情況下進行的,家長越強迫,孩子越失落,也更不願意做出分享的行為。
  • 別再逼孩子「分享」了,「自私」有時候也是一種美德
    但其實在引導孩子去分享的時候,一直有和他強調:東西是你自己的,你有決定做選擇。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拿來做分享,也不是一定要分享,你有權利說「NO!」也有觀察過他,對於稀少的 或者自己特別珍愛的,他只對關係特別好的朋友分享或者會直接說:這個不可以,不經過我允許任何人都不能玩。他有他自己的決定權,大事小事,儘量尊重他,而不是綁架他的意志。
  • 孩子不願意分享,是自私嗎?你錯怪孩子了!試試這五個方法
    「你看弟弟都哭了,你就不能給他玩你的玩具嗎?」你是不是也經常這樣教育孩子?你以為願意分享的孩子,才是懂事兒的孩子。其實,這種逼迫式的分享,反而會激起孩子的強烈抵抗,愈發討厭分享這件事,也會對「我的」東西,看管得更加嚴格。不願意分享而被逼迫分享,這無疑於被別人赤裸裸地搶走。
  • 搶零食、爭玩具……孩子不懂分享怎麼辦?兩個妙計改掉他的自私心
    媽媽可能是想安慰安安,但她這樣說,不僅會讓安安感到委屈,還會讓婷婷認為男女是不平等的,男孩子理應謙讓。生活中有許多像婷婷這樣的小孩,性格非常的自私,還常常十分任性。每次在集體活動中,都會和小朋友因為玩具、食物發生爭吵,這也讓父母和老師非常頭疼和尷尬。其實孩子的這些毛病,並非不能改正。
  • 為什麼分享零食反被別人指責?分享的界限在哪裡?
    小夥伴一起分享那麼是不是出門在外,孩子就不能跟小夥伴們分享了呢?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要是跟小夥伴們都不能分享,那「分享」的喜悅孩子們是不是就體會不到了呢?還有一點大家很容易忽略,那就是別人家孩子的習慣問題:現在已經不是那個吃不飽的年代,很多家長帶娃講究健康飲食,他們是不允許自家孩子吃零食的,或者說他們對孩子的零食是有嚴格的數量控制的,如果你分享給別人孩子,別人又沒好意思拒絕,對有些思維比較直線的家長來說,你或許就破壞了他們家的規則,也有可能給她家孩子造成家裡沒得吃,跑外面饞東西的行為,這樣的情況,你的分享就真的是拉仇恨了。
  • 為什麼國外幼兒園從不提分享,卻能培養高情商孩子?
    而那些被拒絕的孩子卻轉而向他媽媽告狀,說她兒子小氣。這位媽媽認真地向這些孩子解釋道:「那是他的玩具,他沒有必要一定要和誰分享,他已經說『不』了,如果他想要分享的話,他會和你們分享的。」後來這位媽媽將這整件事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寫到了網上,帖子開頭的第一句就是「我的孩子沒義務和你分享」,這個帖子被轉發了二十多萬次。
  • 分享的能力要從寶寶抓起?分享的精神這樣培養
    分享是一種很友好很難得的精神,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小豬佩奇》中喬治最愛的是他的恐龍玩具,他就從不把他的恐龍玩具分享給別人玩,即使是他最好的朋友理察。大多數小孩子一開始其實都是不太願意分享的,他們一般都會覺得「這個是我的」,「那個是我的」,自己的東西別人碰一下都不行,其實這是他們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係。
  • 別再逼孩子分享玩具了!正確表達拒絕,才能真正學會分享
    我們不玩了,別嚇著孩子!」最後,女孩的媽媽有點不好意思地帶著小女孩回家了。現在的父母比較注重培養孩子的分享精神,卻往往忽略了分享的內核不是「脅迫」,真誠地分享才能帶來「手有餘香」的美好,否則對孩子來說,可能變成成長中的一段噩夢。
  • 「這是我的玩具,別動」,不與別人分享的孩子,也得不到別人分享
    「別拿我的玩具」,不與別人分享的孩子,也得不到分享的快樂不管玩具是不是小李的寶寶先拿到的,只要是他喜歡的,他都會不讓其他的小朋友碰自己喜歡的玩具,動不動的就會對其他小朋友說:「就是玩的玩具別動!」有的時候也會弄哭一些小朋友,這讓老師很是為難。
  • 面對孩子「搶玩具」別再自我陶醉式地教育孩子分享了,試試這樣做
    就是先教會孩子大量的詞彙:比如「是」或者「不是」,「和」、「或者」,「之前」、「之後」、「現在」和「以後」。你可以用不同的詞來組詞造句,不斷地給孩子強化,然後讓他模仿你怎麼運用。或者你也可以用其他的道具來把這些詞融入其中創造新玩法。
  • 孩子不想分享玩具咋辦?理解孩子的自私,才能教他學會分享
    最近有網友在網訴苦,平時表現乖巧的孩子,家裡一來客人,尤其帶孩子來家裡,他就像換了個人似的。死命護著玩具,不讓別人碰,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做父母的面對這種情況極度尷尬,不知足所錯!通常一個孩子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先不要給他貼上自私、不願意分享等等標籤,當遇到這個情況時可以從以下幾個原因分析一下:1.心情不好在社交中,情緒因素佔據了很大的比重,當一個人心情不好的時候,特別不願意與別人溝通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