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搶玩具」別再自我陶醉式地教育孩子分享了,試試這樣做

2020-09-25 簡小姐的育兒說說

如果你是那個搶玩具的孩子,你希望被如何對待

前幾天帶我女兒去母嬰店遊泳,母嬰店人很多,但是我們要遊的大池子裡加我女兒就3個小朋友。然後就遇見了很常見但卻讓我很揪心的一幕。

起初是我女兒和一個小男生在遊,兩個小朋友沒什麼交流,但是很安靜地各自玩。

過了一會,來了一個更大一些的小男孩。

玩了沒一會,我發現他們倆就開始都想要玩灑水壺。

因為有家長的調和,他們也沒有什麼大的衝突,不過兩個小男生就是你玩這個我也要玩,玩那個我也搶著要。

最後,肯定是要鬧脾氣的。

後來,大孩子在玩另一個小玩具,結果較小的男生也要,因為要不到就立馬哭了起來。

這時大男孩的媽媽聽到別的小孩哭了,立馬收起手機,並且大叫:你幹什麼搶弟弟玩具!還不由分說地一把就把兒子手裡的玩具迅速奪下,遞給了小男孩。

大男孩瞬間委屈巴巴地哭了起來!

這時,那位媽媽就把孩子拉到了一邊,開始了一番「大道理」:你不可以搶弟弟的玩具,這個是要一起玩的,媽媽在家裡是怎麼跟你說的……

那一刻,我真的有點難過。

可能是看到那位媽媽近乎「兇殘」的搶奪孩子手裡的玩具。想想,如果我是那個孩子,我一定很委屈很委屈並且無法理解媽媽的行為!

媽媽全程在玩手機,連狀況都沒有搞清楚,就奪了孩子的玩具,還大聲訓斥自己的孩子!訓斥完了,孩子一直委屈巴巴地,她又開始自我陶醉式的講道理「教育」起孩子。



很多時候,關於孩子搶小朋友玩具這事,其實我們經常是站在一個制高點一直只「輸出自己的價值觀」!

但是輸出自己的價值觀還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像這位媽媽一樣,不明就裡自我陶醉式地輸出自己的價值觀。

孩子的感受永遠看不見,那麼他又怎麼指望他能聽得進,能明白和接納你說的種種「道理」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塑造需要一個過程,養育之路的地基很重要


我一直認為,教育孩子無論什麼樣的方式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過程。

好比,我們小時候念書背誦,你能讀一遍就記住的是少數。總是在不斷地理解、吸收消化和反覆練習才逐漸在腦海中留下印跡。

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特別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你可以通過很多方式來教化、幫助他理解,在生活中他才會慢慢變成我們期待的樣子。

1、 訓練孩子玩字詞遊戲,幫助他找到更多的可能

大概在孩子一兩歲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就可以跟孩子玩字詞遊戲。而遊戲應該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了,孩子喜歡你陪他一起玩遊戲,比起生硬的道理也更容易接受。

什麼字詞遊戲呢?就是先教會孩子大量的詞彙:比如「是」或者「不是」,「和」、「或者」,「之前」、「之後」、「現在」和「以後」。

你可以用不同的詞來組詞造句,不斷地給孩子強化,然後讓他模仿你怎麼運用。

或者你也可以用其他的道具來把這些詞融入其中創造新玩法。

比如我們家小妤兒最先學會的是「之前」和「之後」,經常跟她玩 「滾球遊戲」。並且告訴她「前後」、「輪流」這些詞。

這樣做的目的是,在不斷地訓練中讓孩子感受到一件事情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可以擁有多種可能和解決的途徑。其實這樣做,久而久之也能夠幫助孩子去拓寬視野,讓孩子面對生活時,也能有更大的選擇空間,他會知道我有其他選擇,而不是必須這樣。

2、 幫助孩子學會理解他人的感受

搶玩具,是一件會引發不愉快的事情。但很多孩子只會享受我搶到玩具的樂趣,並不會理解和感受到別人的不愉快!

你的孩子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時,他就會減少甚至不發生這樣的行為。

當然讓孩子要理解他人的感受首先是他的感受不能經常被忽略,父母要先尊重自己孩子的感受。

其次是幫助他去理解別人的感受。

比如在生活中,身邊發現有人爭吵或者正在發生不愉快的事情時,就可以詢問孩子對方是什麼感受,比如是生氣還是開心。讓孩子不斷去觀察和感受。

3、 與孩子討論感受

不管是讓孩子觀察別人的感受還是與孩子討論感受,我覺得最終目的都是去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

那麼父母在與孩子討論感受的時候就很容易陷入不理解孩子的狀況中:變成一種強制輸出價值觀,來評價孩子的感受而不是討論感受。

比如孩子摔了一跤,你說「沒關係啊,這不是很嚴重,不用那麼難過」或者說「這麼點小事你哭這麼兇,其實不對。」

這都不算是在討論感受,真正的討論是問孩子現在感覺怎麼樣,為什麼會這樣,什麼原因導致的。

只有避免一味輸出自己的價值觀才能讓孩子的感受真正地被尊重、被理解,進而他才能真正理解、正視自己和別人的感受!

這三點可以說是讓孩子學習解決衝突的基礎和前提,你地基打得越好,未來的建設也就越容易。所以如果孩子越小那麼越早這樣去塑造,效果越好。


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輔導孩子解決問題是關鍵


成人遇到問題的時候,會有一套解決辦法的邏輯:

正在發生什麼呢?

現在的感受如何?

怎麼辦呢?

思考並嘗試執行,最後優化調整!

那麼對於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這套解決問題的邏輯和方法依舊適用。

打好了地基,孩子大一些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可以用這套邏輯來輔助他們解決衝突的。比如搶玩具這件事情,我們可以這樣做:

先詢問發生了什麼事情,搞清楚狀況

不要像文章開頭那位媽媽一樣,自己沒有眼見事實,也沒有詢問狀況,甚至都沒有問問自己的孩子怎麼了,就開始了一系列神操作!

先問孩子們發生了什麼,一是尊重孩子,二是幫助孩子梳理這件事情,三是讓自己也能知道真正的問題是什麼。所以這是很有必要的!

詢問雙方的感受如何,安撫孩子的情緒

問問孩子們,你們現在搶玩具是什麼感受?生氣、不開心、委屈……如果是在室內熟人之間的孩子,你可以一起問。

如果是在戶外,可以只嘗試跟自己的孩子溝通。

(畢竟別人家的孩子你教育不過來,也不可以輕易教育不是,現場環境或許也不太允許)

當孩子們表達出這些情緒時,你可以表示理解,先安撫他們。接著問孩子們,在這裡玩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是為了交新朋友、為了開心,那麼爭搶是不會開心的,也不能交到好朋友!

接著鼓勵孩子為了獲得更好的感受去提出解決辦法。在必要的情況下,大人也可以提供一些意見輔助他們來完善和實現這個想法。

比如同一個玩具想出一個遊戲可以讓兩個人一起玩。孩子們在愉快、輕鬆的氛圍之下,還可以進階:告訴他們,他們的行為就是分享,分享其實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強迫孩子們分享,他們或許能夠學會分享,但是分享於他們來說並不是一件快樂的事!



最後,無論是告訴孩子要分享,搶玩具不對,還是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這都需要一個過程,而且需要爸爸媽媽長期堅持。

而不是說我今天教了,明天引導了,覺得沒有成效,後天我就放任不管了。

更不應該從來沒有幫助過孩子培養社會能力,卻在某一天他與小朋友發生衝突時:告訴他不應該這樣,然後恐嚇、賄賂、控制他,且自我陶醉式地把自己的價值觀一股腦灌輸給他!

相信孩子的學習能力,在小時候持續地幫助他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終有一天你會發現在養育的路上,你越來越輕鬆!

相關焦點

  • 孩子愛搶玩具,怎麼說孩子才肯聽?孩子:別跟我講道理!
    果然,稍大的男孩在玩另一個小玩具時,較小的男孩搶不到就立馬哭了起來。大男孩的媽媽聽到哭聲,立馬收起手機,衝自己的孩子大嚷:「你幹什麼搶弟弟玩具?」不由分說一把就把兒子手裡的玩具迅速奪下,遞給了小男孩。當孩子還沉浸在不被理解與接納的委屈情緒中,她又開始了自我陶醉式的「講道理」。很多時候,在孩子和同齡人發生衝突時,我們往往不自覺地站在一個制高點,孩向子「輸出自己的價值觀」!有時候是護犢心切,有時候是生怕自己的孩子「熊」。
  • 孩子總是喜歡搶別人玩具?先別急著訓斥,可以試試這樣做
    ,家長不用太擔心,孩子要到兩歲後才懂得分享,在這之前跟孩子說不要搶玩具都是無濟於事的。那麼,做父母的如何幫助寶寶渡過這段佔有欲特別強的時期?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這樣說:促進兒童和同伴之間形成合作關係,是使兒童擺脫這種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他的訴求,家長不要急於給孩子貼標籤,比如「自私」、「霸道」,這樣容易給孩子一個負面的誘導。
  • 孩子搶玩具,您還這樣做?
    其實我是比較贊成大點孩子的媽媽剛開始的做法的,小朋友在一起玩玩具,肯定是避免不了爭搶的。3歲向上的孩子,已經可以進行基本的社交探索了。當孩子爭搶玩具時,我們不妨先不要過度幹涉,觀察孩子自己是怎麼處理的,然後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引導。如果孩子處理不了了,再站出來幫忙。
  • 孩子的玩具被搶,是教孩子分享還是搶回來,聰明的父母是這樣做的
    當別的孩子來搶自家孩子玩具時,媽媽們的反應會是如何呢?A媽媽立刻去把兩個孩子分開,並對自己的孩子說:「玩具要跟小朋友分享的,你這樣太小氣了。」然後,不管自家的孩子的淚痕還在臉上,就把玩具徑直給了另外一個孩子玩。B媽媽嘴上一邊說:「沒關係的,給小哥哥玩一下,玩具是要分享的。」可手卻一直在掰開另一個小朋友的手指,讓玩具回到了自家孩子手中。
  • 玩具被搶走怎麼辦?別再強迫孩子分享了!被動分享要不得
    文/遠方媽媽家長們通常希望自家的娃能夠大方得體,備受認可,而不是小氣吝嗇、難成大器,所以在親子教育中非常注意分享這項美德的培養。而孩子卻時常有不願意的時候,尤其是面對別人的搶奪,小朋友很難做到心甘情願的拱手相讓。那麼被迫分享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害處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 孩子搶別的小朋友玩具,家長該怎麼辦?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高度
    文/ 穎寶媽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個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每次看到小區有的寶寶愛搶玩具,有個別家長就會大發雷霆,其實完全沒有必要這樣做?當面對自己寶寶愛搶玩具時,一般家長的做法;第一種 威脅型不許搶了,再搶就帶你回家,再搶我就打你了,這樣說,剛開始孩子還能接受,時間久了依然會搶。
  • 孩子玩具被搶咋辦?別直接搶回來,也別瞎客氣,家長這樣做才機智
    文 | 兩口育兒(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什麼地方都不缺熊孩子,尤其是親戚聚會,大家都把孩子帶過來。在這當中,總會有那麼幾個熊孩子。要說這些熊孩子最愛幹什麼,除了破壞別人家裡的東西,恐怕就是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了。這個時候被搶的小孩子就會哭哭啼啼找家長告狀。
  • 孩子「搶玩具、愛打人」,怎麼說都不聽,試試「壞習慣抹除法」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一言不合就摔東西,同樣的玩具非要搶別人的,被父母兇幾下甚至會動手打人。這樣的熊孩子,相信每家都有,但是為什麼孩子會這樣做?父母思考過這件事嗎?娃怎麼說都不聽試試,父母可以「壞習慣抹除法」父母怎麼說孩子都不聽,可以試試壞習慣抹除法,當孩子的犯錯的時候,父母可以對孩子進行懲罰,要讓孩子做一些自己覺得痛苦的事,這樣的話,才能給孩子留下深刻的記憶。
  • 孩子搶玩具是自私?這樣引導,更利於寶寶心智發展
    孩子搶玩具這事兒,其實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往近了說,每天面對孩子的爭搶打鬧,當家長的也夠頭疼了,要是到了公共場合,多少還要涉及到家長們面子的問題。>當寶寶表現出維護自己玩具不肯分享的時候,父母除了勉強孩子「分享」玩具,或者給孩子貼「自私」的標籤等錯誤方式外,還有一種逗弄孩子的方式也非常不好。
  • 孩子搶玩具怎麼辦?這麼做即讓孩子不被欺負又懂分享
    美國家長為了鼓勵孩子學會分享,常見的兩種做法分別是「輪流玩」和「互換」。第一種辦法是設定時間,比如一個大家都想要的玩具,定時讓每個孩子玩5分鐘,再讓給另外的孩子玩,教娃等待和耐心。互換顧名思義也很簡單,就是教孩子在想要玩其他孩子玩具時,拿一個玩具去交換,讓娃學會互惠互利在人際交往中的的重要性。
  • 孩子一點就炸,面對「情緒小魔王」,家長可嘗試「鷹架式教育」
    看的這個情況,突然想到最近我家的寶寶也是這樣總是一點就"炸":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稍微的不順心或者是我們不順著他的意思就發脾氣。面對孩子的這個"情緒小魔王",家長切記不可採取置之不理的態度,不然將來會對孩子的成長危害多多,此時家長可以嘗試"鷹架式教育" 。
  • 孩子之間搶玩具,該怎麼辦?
    ,連玩具都要跟小夥伴搶。 1 以保護孩子的利益為第一 孩子之間因為搶玩具引起的分歧,家長們能起到的作用是調和,是引導,而不是替孩子做決定。
  • 家裡兩個孩子喜歡爭搶玩具?別再要求大的讓小的,這樣做更靠譜
    文|文兒 有兩個孩子的家庭,都不可避免地會面臨倆孩子爭搶玩具的場景。在以前,大部分的家長處理這樣的事件,堅持的原則就是「大的讓小的」,也就是讓老大讓著老二。原因就是小的不懂事,要讓著。
  • 乖寶寶變身「小土匪」,孩子搶玩具別急著訓,搶玩具源於自我發展
    跑去詢問原因,原來是3歲的小可非要從瑞瑞手裡搶玩具,瑞瑞提議交換,小可也不同意。爭搶之中,小可把瑞瑞推倒在地了。面對搶玩具的孩子,引導試試這三招老師特別跟那位孩子的家長做了溝通,才知道這家人認為:這是孩子的天性,會隨著年齡增長改善。然而,班主任直接指出:雖然自我中心可以理解,但如果不加以引導,就可能會影響孩子的社交發展。那該怎麼辦呢?爸爸媽媽們可以試試下面的幾招。
  • 物權思維:孩子愛搶玩具,不是「壞」,家長別因為誤會傷了孩子
    其中一個高大的男孩說:「這鏟子是我先拿的,你憑什麼搶?」小男孩說:「我正好需要鏟子,你為什麼不給我?」兩人分別拿著鏟子的一端,誰也不肯鬆手。這時候小男孩對著高大男孩做鬼臉,高大男孩被激怒,扔掉鏟子,就開始打小男孩。小男孩也不示弱,兩人就這樣扭打起來。雙方家長見這情況,連忙出來幹涉,拉開孩子之後,父母對各自孩子進行了教育。
  • 不要小看孩子搶玩具
    孩子搶玩具≠霸道自私孩子在兩歲左右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往往佔有欲很強。他們開始嘗試藉由外界的物品來更好地確認自我,常常會說「我的」、「這是我的東西」。孩子小時候,面對一些看上去比較「厲害」的孩子,最初就不敢維護自己的權益,這個時候媽媽應該出馬,蹲下來平視對方小朋友,禮貌而不失原則地說:「這是妹妹的,你要經過她的允許才可以拿,不可以直接搶哦。現在妹妹很喜歡,不想給別人,所以要拿回來。」說完,一定切記要孩子自己從對方孩子手裡拿回來。
  • 娃的玩具被搶走,父母愛面子勸分享?三步教孩子搶回玩具不傷和氣
    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原來寶寶的玩具被人搶走了啊!那怎麼辦呢?我們一起來想辦法吧!」兒子一臉的期待的看著我。我故作思考:「啊!我想到啦!這樣吧,你去跟那個小朋友說,請你把我的玩具還給我,我自己還沒玩夠呢!怎麼樣?」兒子不確定地問我:「如果他不還呢?」
  • 世界兒童難題:搶玩具!家長做好這6點,不讓孩子被別人教育
    也有網友表示:搶別人家孩子玩具的孩子以及家長就不要被教育了嗎「搶玩具」好像是一個國際化的兒童問題,幾乎全世界的孩子們之間都會發生「搶玩具」這樣的事情。身為爸爸媽媽的你,也有因為這件事而頭疼糾結的時候吧!讓孩子學會分享?
  • 寶寶愛搶玩具,試試這5招管教,能有效改掉孩子壞習慣
    搶東西估計是寶寶們最常見的相處模式了,尤其是有二孩的家庭。孖寶今年兩歲半,倆娃一起生活一起長大,從小就喜歡搶彼此的東西。每天上演世界大戰:搶零食搶玩具搶被子,即使是一模一樣的,也要爭奪一番甚至大打出手。大寶比較沒有攻擊性,但是會捍衛自己的玩具,將它緊緊抱在懷中不放手。小寶身體比姐姐壯實,也更有攻擊性,看到喜歡的,就會直接撲上去搶。溝通教育試過,黑臉發火試過,效果都不佳。
  • 寶寶搶玩具打人時,你還在強迫孩子分享玩具嗎?家長這樣做才明智
    兩三歲的孩子已經有了明顯的物主意識,在和其他同伴玩耍時很容易有進攻性,總是會把其他的孩子推開,搶他們的玩具。如果把幾個孩子或者哪怕只有兩個孩子放在一個有很多玩具的屋子裡,你就經常能看到衝突的畫面,有時他們會主動進攻別人的「領地」,有時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