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帶我女兒去母嬰店遊泳,見到了稀鬆平常的一幕,但卻很揪心!
最初,大池子裡只有我女兒和一個小男孩,兩個孩子沒什麼交流,很安靜地各自玩水。
不一會兒,來了一個稍大一些的小男孩,兩個男孩都想要玩灑水壺,在家長的調解下,他們起初也沒有大的衝突,但漸漸便執拗起來(大概和年齡段有關),不管對方玩什麼,另一個都要爭搶不休。
至此,可預見一場「戰爭」在所難免。
果然,稍大的男孩在玩另一個小玩具時,較小的男孩搶不到就立馬哭了起來。
大男孩的媽媽聽到哭聲,立馬收起手機,衝自己的孩子大嚷:「你幹什麼搶弟弟玩具?」
不由分說一把就把兒子手裡的玩具迅速奪下,遞給了小男孩。
孩子瞬間委屈巴巴地哭了起來!
這時,那位媽媽便把孩子拉到了一邊,開始了一番「大道理」:
你不可以搶弟弟的玩具,公共場所的玩具,是給大家一起玩的,媽媽在家裡是怎麼跟你說的……
01如果你是那個孩子,你希望自己被如何對待?
那一刻,我真的有點難過。
看到那位媽媽近乎「兇殘」地搶奪孩子手裡的玩具。將心比心,如果我是她的孩子,我一定也很委屈,並且無法理解媽媽的行為!
媽媽全程在玩手機,連狀況都沒有搞清楚,就自以為是地奪了自己孩子的玩具,並且大聲訓斥!完全不顧事情原由,也不給孩子申辯的機會。
當孩子還沉浸在不被理解與接納的委屈情緒中,她又開始了自我陶醉式的「講道理」。
很多時候,在孩子和同齡人發生衝突時,我們往往不自覺地站在一個制高點,孩向子「輸出自己的價值觀」!有時候是護犢心切,有時候是生怕自己的孩子「熊」。
最糟的是像這位媽媽一樣,不明就裡自我陶醉式地輸出自己的價值觀。
她閉上眼睛,關上耳朵,忽視孩子的感受,憑感覺去判斷是非對錯,又用自以為是的標準去要求孩子謙讓,試問,此刻滿腹委屈的孩子真的能接納她嗎?
02塑造需要一個過程,養育之路的地基很重要
我一直認為,教育孩子無論什麼樣的方式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過程。
好比,我們小時候念書背誦,你能讀一遍就記住的是少數。總是在不斷地理解、吸收消化和反覆練習才逐漸在腦海中留下印跡。
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特別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你可以通過很多方式來教化、幫助他理解,在生活中他才會慢慢變成我們期待的樣子。
1、 訓練孩子玩字詞遊戲,幫助他找到更多的可能
大概在孩子一兩歲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就可以跟孩子玩字詞遊戲。而遊戲應該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了,孩子喜歡你陪他一起玩遊戲,比起生硬的道理也更容易接受。
什麼字詞遊戲呢?就是先教會孩子大量的詞彙:比如「是」或者「不是」,「和」、「或者」,「之前」、「之後」、「現在」和「以後」。
你可以用不同的詞來組詞造句,不斷地給孩子強化,然後讓他模仿你怎麼運用。
或者你也可以用其他的道具來把這些詞融入其中創造新玩法。
比如我們家小妤兒最先學會的是「之前」和「之後」,經常跟她玩 「滾球遊戲」。並且告訴她「前後」、「輪流」這些詞。
這樣做的目的是,在不斷地訓練中讓孩子感受到一件事情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可以擁有多種可能和解決的途徑。其實這樣做,久而久之也能夠幫助孩子去拓寬視野,讓孩子面對生活時,也能有更大的選擇空間,她會知道我有其他選擇,而不是必須這樣。
2、 幫助孩子學會理解他人的感受
你的孩子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時,他就會減少甚至不發生這樣的行為。
當然讓孩子要理解他人的感受,首先是他的感受不能經常被忽略,父母要先尊重自己孩子的感受。其次才是幫助他去理解別人的感受。
比如在生活中,身邊發現有人爭吵或者正在發生不愉快的事情時,就可以詢問孩子對方是什麼感受,比如是生氣還是開心。讓孩子不斷去觀察和感受。
3、 與孩子討論感受
首先,父母在與孩子討論感受的時候,就要避免陷入不理解孩子的狀況中:強制輸出價值觀來評價孩子的感受,而不是討論感受。
比如孩子摔了一跤,你說「沒關係啊,這不是很嚴重,不用那麼難過」或者說「這麼點小事你哭這麼兇,其實不對。」
這都不算是在討論感受,真正的討論是問孩子現在感覺怎麼樣,為什麼會這樣,什麼原因導致的。
只有避免一味輸出自己的價值觀才能讓孩子的感受真正地被尊重、被理解,進而他才能真正理解、正視自己和別人的感受!
03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輔導孩子解決問題是關鍵
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試試下面的邏輯和方法——
1、先詢問發生了什麼事情,搞清楚狀況
不要像文章開頭那位媽媽一樣,自己沒有眼見事實,也沒有詢問狀況,甚至都沒有問問自己的孩子怎麼了,就開始了一系列神操作!
先問孩子們發生了什麼,一是尊重孩子,二是幫助孩子梳理這件事情,三是讓自己也能知道真正的問題是什麼。所以這是很有必要的!
2、引導孩子說出感受,安撫孩子的情緒
3、鼓勵孩子為了獲得更好的感受,提出解決辦法。在必要的情況下,大人也可以提供一些意見輔助他們來完善和實現這個想法。
比如,同一個玩具想出一個遊戲可以讓兩個人一起玩。孩子們在愉快、輕鬆的氛圍之下,還可以進階:告訴他們,他們的行為就是分享,分享其實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強迫孩子們分享,他們或許能夠學會分享,但是分享於他們來說並不是一件快樂的事!
最後,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爸爸媽媽長期堅持。
而不是說我今天教了,明天引導了,覺得沒有成效,後天我就放任不管了。
更不應該從來沒有幫助過孩子培養社會能力,卻在某一天他與小朋友發生衝突時:告訴他不應該這樣,然後恐嚇、賄賂、控制他,且自我陶醉式地把自己的價值觀一股腦灌輸給他!
相信孩子的學習能力,在小時候持續地幫助他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終有一天你會發現在養育的路上,你越來越輕鬆!
——感謝閱讀——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