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搶玩具,怎麼說孩子才肯聽?孩子:別跟我講道理!

2020-12-15 愫說育兒

前幾天,帶我女兒去母嬰店遊泳,見到了稀鬆平常的一幕,但卻很揪心!

最初,大池子裡只有我女兒和一個小男孩,兩個孩子沒什麼交流,很安靜地各自玩水。

不一會兒,來了一個稍大一些的小男孩,兩個男孩都想要玩灑水壺,在家長的調解下,他們起初也沒有大的衝突,但漸漸便執拗起來(大概和年齡段有關),不管對方玩什麼,另一個都要爭搶不休。

至此,可預見一場「戰爭」在所難免。

果然,稍大的男孩在玩另一個小玩具時,較小的男孩搶不到就立馬哭了起來。

大男孩的媽媽聽到哭聲,立馬收起手機,衝自己的孩子大嚷:「你幹什麼搶弟弟玩具?」

不由分說一把就把兒子手裡的玩具迅速奪下,遞給了小男孩。

孩子瞬間委屈巴巴地哭了起來!

這時,那位媽媽便把孩子拉到了一邊,開始了一番「大道理」:

你不可以搶弟弟的玩具,公共場所的玩具,是給大家一起玩的,媽媽在家裡是怎麼跟你說的……

01如果你是那個孩子,你希望自己被如何對待?

那一刻,我真的有點難過。

看到那位媽媽近乎「兇殘」地搶奪孩子手裡的玩具。將心比心,如果我是她的孩子,我一定也很委屈,並且無法理解媽媽的行為!

媽媽全程在玩手機,連狀況都沒有搞清楚,就自以為是地奪了自己孩子的玩具,並且大聲訓斥!完全不顧事情原由,也不給孩子申辯的機會。

當孩子還沉浸在不被理解與接納的委屈情緒中,她又開始了自我陶醉式的「講道理」。

很多時候,在孩子和同齡人發生衝突時,我們往往不自覺地站在一個制高點,孩向子「輸出自己的價值觀」!有時候是護犢心切,有時候是生怕自己的孩子「熊」。

最糟的是像這位媽媽一樣,不明就裡自我陶醉式地輸出自己的價值觀。

她閉上眼睛,關上耳朵,忽視孩子的感受,憑感覺去判斷是非對錯,又用自以為是的標準去要求孩子謙讓,試問,此刻滿腹委屈的孩子真的能接納她嗎?

02塑造需要一個過程,養育之路的地基很重要

我一直認為,教育孩子無論什麼樣的方式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過程。

好比,我們小時候念書背誦,你能讀一遍就記住的是少數。總是在不斷地理解、吸收消化和反覆練習才逐漸在腦海中留下印跡。

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特別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你可以通過很多方式來教化、幫助他理解,在生活中他才會慢慢變成我們期待的樣子。

1、 訓練孩子玩字詞遊戲,幫助他找到更多的可能

大概在孩子一兩歲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就可以跟孩子玩字詞遊戲。而遊戲應該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了,孩子喜歡你陪他一起玩遊戲,比起生硬的道理也更容易接受。

什麼字詞遊戲呢?就是先教會孩子大量的詞彙:比如「是」或者「不是」,「和」、「或者」,「之前」、「之後」、「現在」和「以後」。

你可以用不同的詞來組詞造句,不斷地給孩子強化,然後讓他模仿你怎麼運用。

或者你也可以用其他的道具來把這些詞融入其中創造新玩法。

比如我們家小妤兒最先學會的是「之前」和「之後」,經常跟她玩 「滾球遊戲」。並且告訴她「前後」、「輪流」這些詞。

這樣做的目的是,在不斷地訓練中讓孩子感受到一件事情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可以擁有多種可能和解決的途徑。其實這樣做,久而久之也能夠幫助孩子去拓寬視野,讓孩子面對生活時,也能有更大的選擇空間,她會知道我有其他選擇,而不是必須這樣。

2、 幫助孩子學會理解他人的感受

你的孩子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時,他就會減少甚至不發生這樣的行為。

當然讓孩子要理解他人的感受,首先是他的感受不能經常被忽略,父母要先尊重自己孩子的感受。其次才是幫助他去理解別人的感受。

比如在生活中,身邊發現有人爭吵或者正在發生不愉快的事情時,就可以詢問孩子對方是什麼感受,比如是生氣還是開心。讓孩子不斷去觀察和感受。

3、 與孩子討論感受

首先,父母在與孩子討論感受的時候,就要避免陷入不理解孩子的狀況中:強制輸出價值觀來評價孩子的感受,而不是討論感受。

比如孩子摔了一跤,你說「沒關係啊,這不是很嚴重,不用那麼難過」或者說「這麼點小事你哭這麼兇,其實不對。」

這都不算是在討論感受,真正的討論是問孩子現在感覺怎麼樣,為什麼會這樣,什麼原因導致的。

只有避免一味輸出自己的價值觀才能讓孩子的感受真正地被尊重、被理解,進而他才能真正理解、正視自己和別人的感受!

03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輔導孩子解決問題是關鍵

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試試下面的邏輯和方法——

1、先詢問發生了什麼事情,搞清楚狀況

不要像文章開頭那位媽媽一樣,自己沒有眼見事實,也沒有詢問狀況,甚至都沒有問問自己的孩子怎麼了,就開始了一系列神操作!

先問孩子們發生了什麼,一是尊重孩子,二是幫助孩子梳理這件事情,三是讓自己也能知道真正的問題是什麼。所以這是很有必要的!

2、引導孩子說出感受,安撫孩子的情緒

3、鼓勵孩子為了獲得更好的感受,提出解決辦法在必要的情況下大人也可以提供一些意見輔助他們來完善和實現這個想法。

比如,同一個玩具想出一個遊戲可以讓兩個人一起玩。孩子們在愉快、輕鬆的氛圍之下,還可以進階:告訴他們,他們的行為就是分享,分享其實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強迫孩子們分享,他們或許能夠學會分享,但是分享於他們來說並不是一件快樂的事!

最後,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爸爸媽媽長期堅持。

而不是說我今天教了,明天引導了,覺得沒有成效,後天我就放任不管了。

更不應該從來沒有幫助過孩子培養社會能力,卻在某一天他與小朋友發生衝突時:告訴他不應該這樣,然後恐嚇、賄賂、控制他,且自我陶醉式地把自己的價值觀一股腦灌輸給他!

相信孩子的學習能力,在小時候持續地幫助他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終有一天你會發現在養育的路上,你越來越輕鬆!

——感謝閱讀——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讓你贏得溝通主動權
    這本書就是《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給到的都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指南,你可以邊讀邊做,讀完你就會擁有一些不錯的技巧。 當《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便誕生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書中都講了什麼方法,幫助了無數的父母解決和孩子溝通的問題。
  • 最好的道理,不是說給孩子聽,而是玩給孩子看
    孩子這時候卻不肯自己走,纏著你非要抱。你怎麼辦? 好言好語講道理:媽媽拿著這麼多東西呢,實在沒辦法抱你呀。這麼說孩子就會聽話嗎?NO!多半不會。而且,講道理沒有用,大人往往就更加急躁,甚至衝孩子吼叫。場景2:小朋友來家裡玩,兩個孩子為搶玩具吵了起來。你怎麼辦? 跟自己孩子說:「你是主人,要讓著客人。」還是要求兩個孩子:每人5分鐘,大家輪流玩。
  • 物權思維:孩子愛搶玩具,不是「壞」,家長別因為誤會傷了孩子
    「家裡明明有很多玩具,看到別人的,還是要搶」、「大家一起分享玩具多好,偏偏喜歡自己拿著玩具玩,孩子真的太小氣」、「就怕孩子小來搶玩具,養成壞習慣,長大更惹別人討厭」。家長們發一些自家孩子搶玩具的牢騷,屢見不鮮。其實,關於孩子愛搶玩具的問題,有原因可以解釋,並不是因為「壞」。
  • 孩子「搶玩具、愛打人」,怎麼說都不聽,試試「壞習慣抹除法」
    父母說破嘴皮娃也不聽,其實是因為孩子認為:父母默許了自己的行為孩子搶玩具,愛打人還摔東西,父母說了千遍萬遍,甚至嘴皮都說破孩子還是不聽,這又是因為什麼呢?其實父母只顧說,而不制止孩子的行為,不懲罰孩子的話,孩子也會對父母的話視而不見。
  • 別再一直跟孩子講道理了,他聽不進去的
    如今,很多家長都意識到了語言暴力、打罵對孩子的傷害,所以很多父母開始更多地採取,如果孩子犯錯,就給他們擺事實,講道理:「別總不愛吃青菜,挑食對健康不好!」著名思想家盧梭曾說過:「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3種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所以不要再跟孩子一直講道理了,他們聽不進去的!
  • 這些重要的話,孩子怎麼說,大人才肯聽?
    孩子願意說的時候,我們認真聽就夠了。認真聽。而且,不管孩子說什麼,忍住,別打斷,別講道理。美國親子專家惠芙樂在《傾聽孩子》這本書裡對「認真聽」的意義和方法有詳細解釋:「孩子開始訴說時,你要讓自己靠近孩子,要放鬆。
  • 聰明的父母,從不跟孩子「講道理」
    前兩天,閨蜜跟我抱怨:「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我說了兩句就嫌我煩了~」原來,閨蜜的兒子今年8歲了,長得個子挺高道理說了不少,孩子真正聽進去的有多少?之前,在《媽媽是超人》中,胡可帶孩子去上課的路上,兩個男孩在後座鬧脾氣開啟了搶玩具大戰。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孩子是父母的「天敵」
    「給她講作業,真是要把我氣死」小錅媽媽激動地說:「明明都是會做的題,馬虎得不得了,給她講還不聽。」我說:「孩子嘛,肯定會比較貪玩,疫情待在家這麼久了,是有些散漫。」「豈止是散漫?簡直是懶惰。」小錅媽媽氣笑了:「有一次給她講題,剛看到題目,她就說不會做,我讓她先自己思考一陣。
  • 「寶寶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有時候別跟寶寶講道理比講道理更有用
    導言 很多媽媽在教育孩子時,遇到問題總是耐心地跟孩子講道理。 但是,這種方式往往只起幾天的效果,孩子遇到問題還是回到最初「錯誤」的方式,並且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會發現這種講道理的方式越來越行不通了。 孩子甚至很固執逆反,不管家長怎麼說,就是不聽。有些媽媽認為,教育孩子過程中不要太文明了,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軟的聽不進去就要來硬的。
  • 為什麼跟孩子講道理沒有用?到底該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思想家盧梭認為: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對孩子不僅無益,反而有害。為什麼跟孩子講道理沒有用?因為道理是大人看待問題的角度,我們在抱怨孩子不聽話的同時,孩子同樣會感到自己的行為得不到尊重和認可,當面對家長講大道理以迫使自己聽從時,就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到底該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肯說》:愛的技巧,需要練習
    你就是不聽。」這樣的場景,我們的生活中是不是也很常見?孩子急切的想和父母分享自己遇到的困擾,父母忍不住評價孩子,指責他,給他貼標籤,最後孩子什麼也不想說了。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呢?有這樣的方法嗎?有不需要批評、指責,雙方心平氣和就能很好溝通的方法嗎?答案是肯定的。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你家孩子聽話嗎?
    為什麼我講了那麼多道理他們就是不聽、不懂??為什麼我兇他們他們也不怕??為什麼他們還(敢)打我??為什麼他們這麼不可理喻??我一直在想,我一定是哪裡處理得不好,也試著自己調整一些方法,然而效果甚微。說來也巧,在很困擾的時候正好看到了《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
  • 父母講道理,孩子不聽怎麼辦?其實需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媽媽看到旁邊有賣果飲的,就去買果飲,離開了一會兒,留下爸爸和孩子在原地等待。爸爸看到眼前就是玩具店,就帶著兒子去店裡看看。這不看倒沒什麼,一看,看出了狀況。兒子看上了一個玩具小汽車,纏著爸爸給他買。爸爸說家裡已經有很多汽車玩具了,等下次表現好的話再給他買。孩子就開始鬧,爸爸跟他講道理,只要他表現好,下次就給他買。
  • 我再也不跟孩子講道理了.
    一起來看看今天的文章,不妨做個「不講道理」的家長吧~我發現,逢年過節聚在一起的時候,總是會有那麼一群大人,喜歡圍著孩子們,給他們不停地講道理。好像所有的爸媽都會跟孩子講道理。我也是如此,以前還跟三歲的兒子定過一個規矩:你講道理,爸爸就講道理,你如果胡鬧,那么爸爸也就不講道理了,會懲罰你。
  • 霍思燕教育方式獲高贊:別只跟孩子講道理
    導讀:霍思燕教育方式獲高贊:別只跟孩子講道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霍思燕教育方式獲高贊:別只跟孩子講道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世界上沒有無知的孩子。
  • 青春期的孩子難溝通?《如何說少年才會聽?怎麼聽少年才肯說?》
    美國著名家庭教育專家阿黛爾·法伯、伊萊恩·瑪茲麗施所著的《如何說,少年才會聽?怎麼聽,少年才肯說?》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通常孩子不肯跟父母多說,是因為父母根本不會聽,不會聊,聊著聊著就把天聊死了。例如:當孩子抱怨作業太多,媽媽會如何應對呢?孩子:媽媽,今天作業太多了,我都不想做了。媽媽:不做作業怎麼行,老師明天不會批評你嗎?再說,老師布置作業也是為了你們好,別抱怨了,有這抱怨的功夫還不如趕緊做呢!孩子:煩死了,我知道了,不跟你說了。
  • 日說芯語||081 楊景翔媽媽《父母講道理,孩子不聽怎麼辦?》
    大家好,我是華博學員楊景翔的媽媽,今天我與大家分享的是父母講道理,孩子不聽怎麼辦?       前幾天我看到一個場景,一對夫妻帶著兒子去商場逛街。媽媽看到旁邊有賣果飲的,就去買果飲,離開了一會兒,留下爸爸和孩子在原地等待。爸爸看到眼前就是玩具店,就帶著兒子去店裡看看。這不看倒沒什麼,一看,看出了狀況。兒子看上了一個玩具小汽車,纏著爸爸給他買。
  • 日說芯語||151 楊景翔媽媽《父母講道理,孩子不聽怎麼辦?》
    大家好,我是華博學員楊景翔的媽媽,今天我與大家分享的是父母講道理,孩子不聽怎麼辦?前幾天我看到一個場景,一對夫妻帶著兒子去商場逛街。媽媽看到旁邊有賣果飲的,就去買果飲,離開了一會兒,留下爸爸和孩子在原地等待。爸爸看到眼前就是玩具店,就帶著兒子去店裡看看。這不看倒沒什麼,一看,看出了狀況。兒子看上了一個玩具小汽車,纏著爸爸給他買。爸爸說家裡已經有很多汽車玩具了,等下次表現好的話再給他買。
  • 好物分享|孩子生氣扔東西,霍思燕教育方式獲高贊:千萬別只跟孩子講道理
    最有效的教育,就是給發脾氣的孩子講道理天天小時候,不願意穿棉服,穿不了多久就要脫掉。每次出門,給他穿衣服,他就非常對抗。無論我怎麼告訴她不穿棉服會著涼會感冒,他都不聽。後來,我嘗試去了解她不愛穿外套的原因,女兒才委屈著說不舒服。
  • 低層次的父母愛和孩子不停地講道理,而高層次的父母方法很高級
    可惜,無論怎麼說,小桐就是聽不進去。只要媽媽給他買的新褲子,他不喜歡,下一次肯定還是會逼著媽媽給他買背帶褲。最終,又折騰了兩次,媽媽選擇了妥協。小桐穿上新背帶褲,高興地蹦起來了。小桐跟媽媽說:「我同桌有的,我也要有!」媽媽這才清楚,原來兒子在跟同桌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