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爸媽特別喜歡「講道理」,不過,這類爸媽也感覺到了,一味用大人之間得溝通模式,去跟孩子做交流,根本沒啥用!
浪費時間精力後,這些爸媽還發現,孩子的耳朵好像被堵上了,爸媽說的話那就是「耳邊風」,吹過就沒了。小孩子該如何,照樣還該如何做!
案例:
7歲的小桐想買新褲子,他已經管媽媽要過三次了。可是,媽媽就是感覺,小男孩穿條背帶褲根本就不合適,於是,媽媽每次都搪塞過去,帶著小桐買其他款式的褲子。
可是這一回,小桐又在催媽媽,他非要媽媽帶他去買新衣服。媽媽心知肚明,一個月張羅四次買褲子,只是因為兒子想要條背帶褲。
可是,媽媽就是不想答應,她說破了嘴皮子,反覆告訴小桐背帶褲的缺點。比如說,去廁所要浪費時間,背帶褲穿脫都很麻煩,課間十分鐘怕不夠用。而且,這背帶褲穿起來,有點像個女孩子呀!
可惜,無論怎麼說,小桐就是聽不進去。只要媽媽給他買的新褲子,他不喜歡,下一次肯定還是會逼著媽媽給他買背帶褲。
最終,又折騰了兩次,媽媽選擇了妥協。小桐穿上新背帶褲,高興地蹦起來了。小桐跟媽媽說:「我同桌有的,我也要有!」媽媽這才清楚,原來兒子在跟同桌攀比。
可再後來,小桐穿了沒兩天,他就不想再穿背帶褲了。原來,兒子已經感受到,穿脫背帶褲很麻煩了。因為上廁所動作慢,他被人嘲笑是「烏龜」。
果然,跟孩子講道理,真的不如讓孩子自己「有經歷」。
與其跟孩子說「一萬句道理」,不如讓孩子自己「親身經歷一回」。
為什麼說,跟孩子掏心掏肺講道理,不如讓孩子親身經歷?
俗語說:讀萬裡書,不如行萬裡路。知行合一,才能通透。唯有實踐,孩子才能銘記體驗。
很多道理孩子都懂,光聽爸媽的嘮叨,孩子有時都可以倒背如流了。但是,孩子偏偏聽了又不信,寧肯自己撞得頭破血流,孩子也蠢蠢欲動,非想體驗一回。
讓孩子親身經歷,有這三種好處:
1爸媽不必嘮叨了
兒子問寧靜,結婚是種什麼感覺?寧靜拿出了手機,刪光了所有的歌,只留下一首。然後,設成無限循環播放。一直,把電池用完。
跟孩子講一萬句道理,孩子可能記不住。可讓孩子體驗一下,一直聽一首歌的感覺,孩子就會記住,這種枯燥中透著享受的感覺。
2孩子不會怨恨爸媽
跟孩子講道理,孩子不會有真實感受。但若是讓孩子親身經歷下,孩子就會明白,爸媽對他的好。同時,孩子會記住這種體驗,感恩爸媽的勸導,不在心裡記恨爸媽。
寧靜說:火坑是這麼一回事,你不讓他跳,他還得跳。
有的人可能到30歲,都沒跳過火坑,但是四十歲和父母反目的大有人在。因為他沒跳過火坑,他會責怪你。
3孩子會更成熟
當孩子有了失敗的體驗,將來再做選擇時,會考慮的相對周全一些,會耐心傾聽爸媽的意見。而不是固執的不聽勸,不理會爸媽苦口婆心地講道理。相對而言,孩子會變成熟。
高層次的爸媽都懂得「化解矛盾」,維護親子關係,也能讓孩子真正的明白道理。
①放手讓孩子「跳火坑」
爸媽看見「火坑」,一定會攔著孩子。但如果,這個火坑不是很大,那不妨收起唾沫星,讓孩子親自去體驗一把。
例子:小豆在遊樂場裡玩耍,看見一個玩具車非常好看,他拽著媽媽就要買。不過,媽媽一看,這玩具車質量不太好,就不太同意。可是,小豆不停嚷著,媽媽講道理小豆又不聽。
小豆指著媽媽使勁兒吼:「臭媽媽,你只愛你自己!你買的化妝品那麼貴,你都不給我買小車。」
眼瞅著矛盾激化,媽媽僵持不下。無奈,媽媽就想出了一個好主意,媽媽跟小豆說:給你買可以,媽媽用的是你這個月零用錢裡面的50元,你買了玩具車,這個月就沒有那麼多的零用錢了。想了想後,小豆答應了。
果然,小豆回家只玩了小半天,玩具車軲轆就掉了。小豆很傷心,但他終於相信媽媽的話了,他還學會了獨立思考。
②換其他人,幫忙勸孩子
如果孩子很叛逆,爸媽的話對孩子來說,根本不起作用。那麼,不妨換其他成年人,幫忙勸說下孩子。孩子出于謹慎和禮貌,會耐心聽那些、不太熟悉的人講道理。
同樣的道理,同樣的話,即使是同樣的語氣,孩子對其他人的戒心,也比對爸媽要小點,這樣更容易緩解親子矛盾。
低層次的爸媽,才只知道「嘮叨」。高層次的爸媽,都會「化解矛盾」。您還有啥妙招,專治孩子的哭鬧嗎?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