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也要愛自己」這個議題,其實有好幾次都想寫,又不知道從何入手。
直到讀完《生活課》。
雖然作者李筱懿在這本書裡,寫的更多的是自己20歲時掉過的坑和摔過的跤、做錯的事和走錯的路,但其實裡面分享的很多故事,特別是關於婚姻和家庭的個人成長,對於媽媽群體,也很有啟迪。
愛情是動心,婚姻是動心之後的安心,而孩子,是動心和安心的結晶。但有多少媽媽,有了這個結晶之後,愈發疲憊不堪,甚至變老、變醜呢?
這樣的媽媽,太多太多了。就像筱懿說的,「大多數中國女人都在辛苦地打著兩份工,一份叫事業,一份叫家庭。」打了兩份工,就收穫了一個完美的家庭了嗎?現實往往是殘酷的,因為對方未必會接受並感動於你的付出,甚至會在你的狀態越來越差時,尋找新的刺激。
(日本女星,杏)
東亞三國手牽手,在「婚姻、家庭、孩子」這個議題上,鄰國的日本也不遑多讓。
就在年初,日媒爆料當紅男神東出昌大被曝婚內出軌,這也不是他第一次被妻子渡邊杏發現了。東出昌大多次出軌,曾把妻子氣住院,又在妻子懷三胎的時候出軌。杏在事業上升期放棄演藝圈,相夫教子,三個孩子出生以後也是她負責育兒。直到這次被媒體曝出,她才真正考慮離婚事宜。有粉絲評價,「昔日日娛圈的女神,如今變得人老珠黃。」
我們相愛,步入婚姻,是為了以舒適的姿態,過上1+1大於2的生活。但很多婚姻,在1+1<或=3時,就止步不前。愛情和婚姻應該是加速器,讓雙方都有動力大步往前;而不應該是黏合劑,把我們死死地釘在一個不好的地方動彈不得。好的婚姻和家庭,不會讓你變醜;而是即使經過歲月的沉澱,也能煥發新的光彩。所以——
這種愛,不僅是護膚品、化妝品的呵護,或者買包包、吃大餐的滿足,更多的是經濟和精神層面的自立和滿足。
我很心疼全職媽媽,沒有一份經濟來源,很可能在家裡就沒有話語權,甚至還會被責怪「連個孩子都帶不好你還會做啥」。並且,全職媽媽的生活完全圍繞著家庭和孩子,開心的、不開心的,都只能被動接受,沒有其他出口。
就像李筱懿在書裡提到的,嫁得特別好的Y,在外人看來,是「命運贈送了禮物」,但其實生活並沒有外人看來的光鮮亮麗:霸道的老公、強勢的婆婆,甚至還有「生出兒子」的壓力,都是她要為「命運的禮物」所付的費。
相對來說,一份工作,不僅可以讓媽媽們有一份自己的經濟底氣,也可以在家庭的雞毛蒜皮中多一個宣洩情緒的出口。
不管是不是工作,都不要放棄對自己的投資,這種投資,可以是:
愛情、婚姻、孩子,可能會讓我們變醜,但只有我們自己去愛自己,多多經營自己的「才氣」,才能讓自己過得更加充實和美好,也能讓我們在不美好的婚姻和家庭中,有自如的勇氣、和拔出泥潭的底氣。
在《我家那閨女》中,papi醬列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排序:自己、伴侶、孩子、父母。其實把自己經營好了,自然能以更好的狀態去經營夫妻、親子、父女母女關係;但是把其他人排在自己的前面,其實結果往往是成全了別人,委屈了自己。
只有自己,才會無條件地愛自己。
李筱懿從慕尼黑轉機往那不勒斯,發現一對有意思的外國夫妻。在兩個多小時的飛行過程中,都是「史萊克」般高大敦厚的父親在哄兩個孩子,並且還讓孩子不要吵醒媽媽。
從法蘭克福轉機回上海時,發現一對中國夫妻,正好是鏡子的反面——媽媽全程使出渾身解數來哄孩子,而爸爸只是象徵性地說了兩句「寶寶不要調皮」的話,沒有其他實際行動,很快就睡著了。
就在前天和同學吃飯,還在聊「外國的小孩比我們的好帶」、「外國的媽媽比我們剽悍和輕鬆」等話題,但其實,真的是除了育兒理念的差別之外,父母的分工協作也不同。在很多外國家庭中,「爸爸的參與感更強,他們分擔了更多在中國式親子關係中理所當然丟給媽媽的勞動,讓媽媽們擁有更多時間和空間料理自我與孩子的休息和成長。」
雖然在目前,中國媽媽還是承擔了更多的育兒任務,但在「父母的分工協作」上,我覺得已經好了很多了,特別是比起上一輩、我們小時候。
同樣在交通工具上,小臭1周9的時候,我們坐了4個多小時動車,當時就是兩個大人輪流睡覺、輪流帶小朋友。
比如上周末,隊友獨自帶不到3歲的小臭去爬山,8點出門,中午回來的時候,我已經在跟同學聚餐。等我到家的時候,隊友已經帶著小朋友入睡了。
沒有老人幫忙的我們,在育兒路上,基本都是這樣的分工或協作。身邊的朋友即使有老人幫忙的,爸爸也不會完成成為甩手掌柜,特別是帶小朋友出去玩的時候。
社會的進步,帶來了男女分工和育兒方式的變化。李筱懿在書中說,「中國式『拼媽』大多拼的是時間和體力,而『拼爹』往往拼的是財富和地位」。至少在我身邊,已經不是這麼固化:媽媽也可以創造財富,爸爸也可以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在家庭和孩子上面。這樣的媽媽不是強勢的只愛自己、不要家庭,這樣的爸爸也可以從孩子的孺慕之情中、少一點「中年男人」的壓力。夫妻雙方的互相理解,分工協作,成就的是更好的自己、更好的對方,和更好的孩子。
剛剛過去一個母親節,馬上又來一個520,緊接著還有父親節。其實不管對爸爸還是媽媽來說,比起「父親節快」、「母親節快樂」或「我愛你」,夫妻雙方的理解與體諒、參與和行動,一起分擔家庭和親子的點滴,才是給對方最好的禮物。
這是《生活課》教我的,也是生活教我的。
關於愛情、婚姻、家庭、親子的生活點滴,你是否也有經驗分享?歡迎留言!
感謝閱讀!我是多平臺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當什麼媽 ,同時也是公務員媽媽、文學碩士、健康管理師。關注我,育兒路上,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