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長,善於藉由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2020-08-22 一媽倆娃

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什麼要生孩子?乍一聽這個問題,是不是都覺得這個還要問嗎?但事實上,肯定有大部分人沒有想過為什麼。

是為了傳宗接代,為了讓丈夫(妻子)成熟起來,對家有責任,為了讓夫妻感情更好,怕年紀大了以後不好生,想生個孩子一起玩?

有人說:因為大家都這樣所以到了年紀就生了。就這樣,一部分人稀裡糊塗的就做了父母,而另一部分人則從備孕開始就精心策劃,做好準備。

孩子出生後,他們才發現為人父母這件事情和想像的差距太大了。原來養孩子有說不盡的疲憊與壓力。從三歲以前的細心呵護,寸步不離的貼身保護,無數次的夜醒哭鬧,到三歲後進入幼兒園的各種擔心,各種不適應,再到幼升小,小升初;從兩三歲的第一次叛逆期,到七歲八歲狗都嫌的年紀,再到青春叛逆期,就像在闖關似的,一關接著一關。為此我們可能困惑、怨恨、暴躁、無所適從……

甚至有人開始拒絕父母這樣一個身份。但不管怎樣,只要你選擇了做父母,就應該對這個小生命負起責任。然而,我們也第一次做父母。面對這樣一個巨大挑戰的工作,我們會發現之前所學的知識幾乎都用不上。作為孩子學習和信任的第一人,我們需要一邊陪伴孩子,一邊繼續學習。

美國教育專家賽西.高夫和梅麗莎.切瓦特桑指出:「在當今這個充滿未知與不確定性的時代,如何與孩子站在同一軌道並保持相同速率,這是極大的挑戰。我們未必能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但我們可以不斷優化自己,永遠具備認識和表達彼此的意願和能力。」沒有人喜歡被改變,孩子也一樣。真正的改變只能是自己先來,所以我們改變了、學習了才能影響孩子,和他一起成長。

一、教育孩子時要控制情緒,理解和包容孩子

去年在上海盧浦大橋上,一男孩突然跑下車,迅速爬上橋欄一躍而下,緊跟著的媽媽從車裡追出,因沒能抓住孩子而跪地痛哭。120到場後確認,男孩已無生命體徵!

據了解,自殺男孩今年17歲,是某職校二年級學生,因在校與同學發生矛盾後,又遭到母親批評,於是趁母親靠邊停車時跑出車門,跳下大橋。孩子出現問題,母親不分青紅皂白的批評導致了這場悲劇。

從側面說明,教育只有在平和理性的心境下,才會產生相應的效果,否則適得其反。雖然家長教育孩子的出發點是因為愛和責任。但是,如果你在教育時怒氣衝衝,心煩意亂,那麼可能孩子只能看到你猙獰的面孔,只感受到害怕與傷害,甚至有可能發生悲劇。

當你情緒激動,快要控制不住發火時,請你趕緊走開,你需要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冷靜下來思考,想想自己的憤怒源於哪裡?是孩子做的不好,自己的預期太高,還是害怕孩子脫離了你能控制的範圍等等。

當你離開了那個憤怒的現場,首先自己可以鬆一口氣,可以給自己更多一些的迴旋餘地。等你冷靜下來想明白後,再換個方向或者方法來引導孩子,尊重孩子,和他心平氣和的交流,往往獲得的效果跟你大發雷霆的效果大相逕庭。當然在這過程中,別忘了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節奏,急是急不來的,所以給孩子多點時間,多點耐心,說不定在某一天就會收穫一份大大的驚喜。

二、做用心的家長,而非孩子的教練

我們很多人在陪伴孩子時總是忍不住去教孩子知識、技能,忍不住去指導他們,糾正他們的錯誤,就這樣很多時候溫馨的親子時光總會以不開心而收場。

中國有一種父母對孩子的管控被稱為「高壓型控制」,它指的是:父母常常打著愛的名義,來試圖操控和支配自己的孩子。而在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中,孩子通常被認為是父母的私有財產。

電影中《囧媽》就的母子關係就是典型的高壓型控制,媽媽盧小花對兒子徐伊萬說:「我現在要控制你!」「我是你媽,我不管你誰管你?」言外之意就是:「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所以我有資格管你,控制你。」母親希望兒子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但卻忽視了的兒子情感需求,這種情感勒索是不恰當的。

其實這與父母對自己角色的認識和理解有關。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清楚的明白,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更多地去關注對孩子生活、學習習慣、品行、行為等方面的培養,而不是把孩子當成傀儡,操縱他的一言一行。

例如:鼓勵孩子動腦筋、想辦法,引導孩子多角度思考問題,引導孩子善於發現和總結規律性的東西等等。還應該更關注如何創造更溫馨和諧有愛的親子氛圍,如何更好地維護親子關係。親子關係才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做保障,無論是學技能還是學知識,或是學習做人都難如人願。所以說我們只需要和孩子們一起玩耍,一起發現樂趣,在良好的親子關係的前提下去引導他們鼓勵他們。

三、作為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身的優點,但是有很多家長總是習以為常,視而不見。他們每天只盯著孩子的缺點,對孩子進行嘮叨和批評。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善於發現並肯定孩子的優點。

有人說:「當你把目光放在孩子的優點上時,目光所到之處,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優點出現,因為光芒有擴散的效應,而當你把目光盯著缺點不足時,目光所至都成了毛病,因為陰影也會遮擋光芒無法折射。」

還有不少家長總希望自己在孩子眼裡是十全十美的,沒有缺點,能力強,凡事都可以掌控,無所不能。可是這樣真的好嗎?尤金.彼得森曾說過,「做父母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長大成人的實質-——豐滿、有血有肉的人生。」

孩子最需要一個遇到困難不會退縮的父母,來教他如何克服困難;需要一個跌倒以後,不會趴下的父母,來教他如何重新站起;需要一個犯錯以後,不推諉責任的父母,來教他如何有擔當。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他只需要最真實的父母,一個有血有肉麵對生活會哭會笑的父母。

該說話時自然應當說話,該沉默時則應當保持沉默,該教導孩子的時候不要遲疑,該讓孩子自己動手,探索時則不要插手。」——美國教育專家賽西.高夫。

我們一生要做的不是孩子的保護罩,將危險、困難之類的統統擋在外面,而要做孩子的引路人。更不要像一架直升飛機似的整天盤旋在孩子的頭上時刻盯著,跟監視一樣。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作為父母的我們也在成長,我們可以從自身的日趨完善到陪伴孩子的健康成長,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成長進步。

有人說:「我第一次做你的母親,你第一次做我的孩子,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謝謝孩子,藉由你我遇見了更好更美的自己,希望我們都能和孩子一起更好的成長。


相關焦點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養育孩子,成長自己
    ,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就告訴我們,在親子關係中改變自己的思維,糾正自己的過錯,要比用自己的想法去書寫孩子的人生更重要。《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是由賽西•高夫、戴維•託馬斯和梅麗莎•切瓦特桑三位美國教育專家共同編寫,他們在一家叫做「明日之星」的青少年心理輔導機構工作,在家庭教育方面有豐富的經驗。首先,我們要清楚家庭教育的誤區。正如希拉蕊•柯林頓曾對女兒說:「我是第一次做你的媽媽,你也是第一次做我的女兒,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自己做出改變,才能改變孩子
    兒子揉著自己的手,哭著對我點了點頭,並且在情緒有所緩和的時候,跟我和妹妹都道了歉!然而這件事並沒有結束,因為這件事,我失眠了,懷疑自己是不是缺席了對孩子的教育,以至於他到現在都沒有建立好危險意識,帶著這個疑問,我打開了《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希望能從這本書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有一次睡前女兒跟我說「媽媽,你生氣的樣子就像惡魔」,瞬間淚奔…不說遇見孩子,會遇見更好的自己嗎?可我卻仿佛遇見了惡魔般的自己,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我們對領導謙卑有禮,對同事客客氣氣,和朋友談笑風生,但情緒失控的時候對自己的孩子變得兇神惡煞,斥責喝罵,更有甚者大打出手。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有的父母總控制不住對孩子發脾氣?今天,我從三個看起來互不關聯的維度做個簡要梳理,家長可以沿著這幾個方向深入學習探索。
  • 高考,遇見更好的自己
    近日,各個省的高考分數線陸續公布了,焦慮的不只是學生們,還有如何面對孩子的家長們。即便是孩子高考成績很好,但在孩子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會有些遺憾。 我朋友家的孩子,也在焦急的等待中,得知自己的分數和平日分數相比差了50分而鬱鬱寡歡,作為家長似乎還不知如何來勸慰自己的孩子。
  • 遇見孩子,也遇見更好的自己
    文|姚海燕《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我是第二次讀,這次未讀之前,說實話我真的只對書名有印象,至於內容,完全想不起來了(這真的提示我在高效閱讀方面還需要更多學習)。看書學習,讓我對自己有更多覺察,讓我更自信地看待兒子的成長,更好地處理家庭關係,閱讀讓我收穫了自己更淡定的內心。有了這份淡定和自信,我相信問題都會得到妥善解決。從「父母角色」的禁錮中解脫出來為人父母的我們,需要跳脫出「父母」的角色,思考如何做更好的自己,滿足自己的需求。
  • 後疫情時代的家長困境——藉由讓孩子上學談談自律
    最近接到的很多案例都是關於孩子重返校園的,離開學還有不到一個月,很多家長都發現因為疫情網課的原因,自己家的孩子都不願意去上學了,對學習也是越來越不上心,這可急壞了很多家長,紛紛來到機構求助。那為什麼疫情中有的孩子可以做到自律,有的卻有家長陪讀都無法重視學習。成年人也是一樣的,有人可以自律,但是有人卻做不到。那今天正好借著這個話題和大家聊聊自律這件事。
  • 孩子,你為什麼總不願意和我說?只想遇見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我最近讀了一本《遇見孩子,遇見最好的自己》的父母心靈成長必選書,有了深刻的感受。教育孩子,也是要走心的。,遇見更好的自己》,它不斷地述說著一個要領:沒有單方面的成長,也沒有單方面的說教,所有的東西,需要和孩子一起來完成。
  •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幾年前把讀四年級的兒子從老家接到自己的身邊後,生活就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留守老家兩年地時間,兒子變成那種不僅學習成績差,還有一身毛病的孩子。在新的學校裡,因違反學校紀律被叫家長;因上課不認真聽講被叫家長;因不尊敬老師和同學打架被叫家長,考試基本上穩坐班裡倒數第一,平時丟三落四還會撒謊,一個讓老師和家長頭疼的孩子。
  • 遇見孩子,更遇見更好的自己!走出去找到自己的價值
    由小班升為中班後,經過一年的相處,同學們的友誼也增加了,於是增加了串門的機會,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交際能力,也在串門中發現了許多問題,同時也能更好的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首先第一次去別人家做客的時候,是小區玩的時候正好遇到了你的同學,同學媽媽邀請去他們家玩會,沒事也就帶去了,在此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用愛教育子女,心靈成長
    相信很多父母會有這樣深刻的感受,看到孩子降生的那一刻,心情微妙到不可言說,你會驚奇,養兒育女讓我們發現了前所未有的優點,我們竟然願意為某個人傾盡全力,做到許多超越常人的事情;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發現自己比任何時候都要自私,甚至產生過一些令自己恐懼萬分的念頭。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了解孩子,把握分寸!
    關於育兒和親子關係,似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似乎每個家庭也都有自己的難題。家長們總是急切地追尋著這個問題的答案:怎樣才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積極向上、全面發展的人?當我們一門心思想要培養子女的時候,是否有認識到自身也需要學習和改變?我們需要明白的是,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身上所發生的任何變化都將會給孩子帶來深刻的影響。為人父母者,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長。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孩子為什麼總跟我們對著幹?
    是,沒錯,孩子屈服於淫威下,這次的作業是完成了,但下次的,下下次的呢?沒有父母壓陣,沒有棍棒,往後人生,真的會風霜有你!為什麼孩子總喜歡跟我們對著幹?《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裡答案。當今社會,人們往往將工作和機遇置於情感之上,認為快比慢好,多比少好,成績比參與感更重要。人和人之間連相處都變得匆忙,享受天倫之樂仿佛更是一種奢侈。我也曾陷入是應該升還是生的糾結中,然而當我放下那些思想包袱,專心專意陪孩子時,發現人生變得奇妙且有趣。養育孩子讓我發現了更好的自己,更多未知的自己以及更多不可能的自己。
  • ...遇見更好的自己 —— 致齊魯師範學院2020級新生及家長的一封信
    不負過往 不畏將來 遇見更好的自己 —— 致齊魯師範學院2020級新生及家長的一封信 2020-09-18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對孩子的了解,讓我們更有力量
    是,沒錯,孩子屈服於淫威下,這次的作業是完成了,但下次的,下下次的呢?沒有父母壓陣,沒有棍棒,往後人生,真的會風霜有你!為什麼孩子總喜歡跟我們對著幹?《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裡答案。當今社會,人們往往將工作和機遇置於情感之上,認為快比慢好,多比少好,成績比參與感更重要。人和人之間連相處都變得匆忙,享受天倫之樂仿佛更是一種奢侈。我也曾陷入是應該升還是生的糾結中,然而當我放下那些思想包袱,專心專意陪孩子時,發現人生變得奇妙且有趣。養育孩子讓我發現了更好的自己,更多未知的自己以及更多不可能的自己。
  • 【我想對你說】教育徵文|《在閱讀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該書由洪蘭教授與臺灣親子作家蔡穎卿女士通過對話的方式,通過27個問題探討家長、教師與學生三者的關係,以及家長和教師應該如何協力做好分內事,「把孩子都扶正」。閱讀該書時,我是以家長和教師的雙重身份來感受這場智慧對話的。書分四個部分,分別是「用對的方式愛孩子」「好好生活就是教育」「親師的溝通與合作」「釋放學習的真自由」。
  • 遇見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自從有了孩子,我深刻地體會到了這句話:遇見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為了孩子,我學會開車。一直以來,我對開車都很恐懼,覺得小小的人,大大的車,實在是難以駕馭,還有什麼檔位、速度、離合,真的是太難了。可是,當我在寒風中帶著孩子等待老公開車來接的時候,我終於下定決心要拿到駕照。
  • 遇見孩子,遇見更美好的自己,孩子,媽媽和你同成長
    還有就是很多父母怕耽擱了孩子的教育,孩子的發育等等,所以都會買很多育兒類的書籍,自己一邊學習一邊帶孩子。當媽的英子就買了一本《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對他們夫妻倆影響很大。英子小時候身體體質很弱,經常生病,媽媽很寵帶的很嬌貴,怕英子摔跤所以不讓英子學自行車,因此英子到現在也不會騎自行車。
  • 走進大興的軍大人|王豔妮:遇見更好的自己
    走進大興的軍大人:西安大興醫院兒科副護士長 王豔妮標籤:挑戰精神 兒科人 善交流第一次對王豔妮有印象,倒不是醫療上的事情,是有人說兒科新來了一位副護士長,「在唐都醫院兒科幹了很多年,特別會做宣教,微信科普文章、科普小視頻做的好,還善於和小患者及爸媽們溝通。」
  • 劉方競:讓小網民遇見更好的自己
    根據中央網信辦和省委網信辦關於「爭做中國好網民工程」工作要求,市委網信辦牽頭,組織杭州網開展2020年「點讚杭城好網民」好網民優秀故事網上宣傳推廣活動。「點讚杭城好網民」系列活動邀請了各行各業的網民,希望通過他們分享的故事,引導市民網民從身邊小事做起、從生活點滴做起,崇德向善,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傳播正能量,弘揚網上主旋律。
  •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母》丨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是傳承愛情,是傳宗接代,是養兒防老,是繼承產業,還是要ta攀登你攀登不了的高峰......這些理由都給孩子寄予了一個大大的希望,生孩子的意義就像是跟上天說:再給我一次機會吧,我有了自身的經驗和教育,我一定會過得比現在更好。那麼,你還沒準備好生孩子,也沒準備好做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