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什麼要生孩子?乍一聽這個問題,是不是都覺得這個還要問嗎?但事實上,肯定有大部分人沒有想過為什麼。
是為了傳宗接代,為了讓丈夫(妻子)成熟起來,對家有責任,為了讓夫妻感情更好,怕年紀大了以後不好生,想生個孩子一起玩?
有人說:因為大家都這樣所以到了年紀就生了。就這樣,一部分人稀裡糊塗的就做了父母,而另一部分人則從備孕開始就精心策劃,做好準備。
孩子出生後,他們才發現為人父母這件事情和想像的差距太大了。原來養孩子有說不盡的疲憊與壓力。從三歲以前的細心呵護,寸步不離的貼身保護,無數次的夜醒哭鬧,到三歲後進入幼兒園的各種擔心,各種不適應,再到幼升小,小升初;從兩三歲的第一次叛逆期,到七歲八歲狗都嫌的年紀,再到青春叛逆期,就像在闖關似的,一關接著一關。為此我們可能困惑、怨恨、暴躁、無所適從……
甚至有人開始拒絕父母這樣一個身份。但不管怎樣,只要你選擇了做父母,就應該對這個小生命負起責任。然而,我們也第一次做父母。面對這樣一個巨大挑戰的工作,我們會發現之前所學的知識幾乎都用不上。作為孩子學習和信任的第一人,我們需要一邊陪伴孩子,一邊繼續學習。
美國教育專家賽西.高夫和梅麗莎.切瓦特桑指出:「在當今這個充滿未知與不確定性的時代,如何與孩子站在同一軌道並保持相同速率,這是極大的挑戰。我們未必能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但我們可以不斷優化自己,永遠具備認識和表達彼此的意願和能力。」沒有人喜歡被改變,孩子也一樣。真正的改變只能是自己先來,所以我們改變了、學習了才能影響孩子,和他一起成長。
去年在上海盧浦大橋上,一男孩突然跑下車,迅速爬上橋欄一躍而下,緊跟著的媽媽從車裡追出,因沒能抓住孩子而跪地痛哭。120到場後確認,男孩已無生命體徵!
據了解,自殺男孩今年17歲,是某職校二年級學生,因在校與同學發生矛盾後,又遭到母親批評,於是趁母親靠邊停車時跑出車門,跳下大橋。孩子出現問題,母親不分青紅皂白的批評導致了這場悲劇。
從側面說明,教育只有在平和理性的心境下,才會產生相應的效果,否則適得其反。雖然家長教育孩子的出發點是因為愛和責任。但是,如果你在教育時怒氣衝衝,心煩意亂,那麼可能孩子只能看到你猙獰的面孔,只感受到害怕與傷害,甚至有可能發生悲劇。
當你情緒激動,快要控制不住發火時,請你趕緊走開,你需要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冷靜下來思考,想想自己的憤怒源於哪裡?是孩子做的不好,自己的預期太高,還是害怕孩子脫離了你能控制的範圍等等。
當你離開了那個憤怒的現場,首先自己可以鬆一口氣,可以給自己更多一些的迴旋餘地。等你冷靜下來想明白後,再換個方向或者方法來引導孩子,尊重孩子,和他心平氣和的交流,往往獲得的效果跟你大發雷霆的效果大相逕庭。當然在這過程中,別忘了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節奏,急是急不來的,所以給孩子多點時間,多點耐心,說不定在某一天就會收穫一份大大的驚喜。
我們很多人在陪伴孩子時總是忍不住去教孩子知識、技能,忍不住去指導他們,糾正他們的錯誤,就這樣很多時候溫馨的親子時光總會以不開心而收場。
中國有一種父母對孩子的管控被稱為「高壓型控制」,它指的是:父母常常打著愛的名義,來試圖操控和支配自己的孩子。而在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中,孩子通常被認為是父母的私有財產。
電影中《囧媽》就的母子關係就是典型的高壓型控制,媽媽盧小花對兒子徐伊萬說:「我現在要控制你!」「我是你媽,我不管你誰管你?」言外之意就是:「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所以我有資格管你,控制你。」母親希望兒子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但卻忽視了的兒子情感需求,這種情感勒索是不恰當的。
其實這與父母對自己角色的認識和理解有關。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清楚的明白,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更多地去關注對孩子生活、學習習慣、品行、行為等方面的培養,而不是把孩子當成傀儡,操縱他的一言一行。
例如:鼓勵孩子動腦筋、想辦法,引導孩子多角度思考問題,引導孩子善於發現和總結規律性的東西等等。還應該更關注如何創造更溫馨和諧有愛的親子氛圍,如何更好地維護親子關係。親子關係才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做保障,無論是學技能還是學知識,或是學習做人都難如人願。所以說我們只需要和孩子們一起玩耍,一起發現樂趣,在良好的親子關係的前提下去引導他們鼓勵他們。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身的優點,但是有很多家長總是習以為常,視而不見。他們每天只盯著孩子的缺點,對孩子進行嘮叨和批評。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善於發現並肯定孩子的優點。
有人說:「當你把目光放在孩子的優點上時,目光所到之處,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優點出現,因為光芒有擴散的效應,而當你把目光盯著缺點不足時,目光所至都成了毛病,因為陰影也會遮擋光芒無法折射。」
還有不少家長總希望自己在孩子眼裡是十全十美的,沒有缺點,能力強,凡事都可以掌控,無所不能。可是這樣真的好嗎?尤金.彼得森曾說過,「做父母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長大成人的實質-——豐滿、有血有肉的人生。」
孩子最需要一個遇到困難不會退縮的父母,來教他如何克服困難;需要一個跌倒以後,不會趴下的父母,來教他如何重新站起;需要一個犯錯以後,不推諉責任的父母,來教他如何有擔當。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他只需要最真實的父母,一個有血有肉麵對生活會哭會笑的父母。
「該說話時自然應當說話,該沉默時則應當保持沉默,該教導孩子的時候不要遲疑,該讓孩子自己動手,探索時則不要插手。」——美國教育專家賽西.高夫。
我們一生要做的不是孩子的保護罩,將危險、困難之類的統統擋在外面,而要做孩子的引路人。更不要像一架直升飛機似的整天盤旋在孩子的頭上時刻盯著,跟監視一樣。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作為父母的我們也在成長,我們可以從自身的日趨完善到陪伴孩子的健康成長,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成長進步。
有人說:「我第一次做你的母親,你第一次做我的孩子,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謝謝孩子,藉由你我遇見了更好更美的自己,希望我們都能和孩子一起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