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2020-11-14 堅強vs玻璃心

幾年前把讀四年級的兒子從老家接到自己的身邊後,生活就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留守老家兩年地時間,兒子變成那種不僅學習成績差,還有一身毛病的孩子。

在新的學校裡,因違反學校紀律被叫家長;因上課不認真聽講被叫家長;因不尊敬老師和同學打架被叫家長,考試基本上穩坐班裡倒數第一,平時丟三落四還會撒謊,一個讓老師和家長頭疼的孩子。

不知道有沒有人像我一樣,自己的心智還不成熟,生活還不能完全獨立時候,隨波逐流稀裡糊塗地生的孩子。那時候連自己的生活都沒理清楚,別說教育孩子。

對待孩子犯錯誤的處理方法簡單而粗暴,就一個字:「打」。

那時無論下手多重兒子都不哭一聲,只是瞪著滿含淚水的眼睛狠狠地盯著一個地方。

打完他又後悔,可是當時又控制不住怒火,連同生活的不滿一股腦發洩在孩子身上。焦慮又焦躁,在朋友圈和一些碎片化的閱讀中,也聽過這樣的比喻:孩子是複印件,父母是原件。那時的自己想思考卻又思考不出來——問題到底出在什麼地方,只能抱怨自己命不好,攤上這樣一個不省心的孩子,並不知道該怎麼改變。

這種情況下一個意外的轉機出現了。

有一次無聊時點開手機上讀書軟體(偶爾也讀書,只限小說),那時書城上有一個活動,每天推出一本限時免費書籍。當時限免的書是: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正好無聊就點開讀起來,馬上被書的內容所吸引,就感覺這書就是為我寫的,是我這種糊塗家長的一劑良藥。我馬上註冊帳號,為了可以繼續讀下去,立即充值買下這本書。

因為這本書,引起我對兒子教育改變,同時也讓我自己有了很大的改變,因此這是一本對我來說的意義非凡的書。

這本書中尹建莉老師以她女兒教育為案例,把一個孩子成長中所會遇到的大多數問題,像朋友一樣跟你娓娓道來。她的方法簡單而實用,在你面對具體問題時,讓你有章可循。更重要的是她把理論和實踐完美結合,在你獲得許多有效的經驗時,教育意識也隨之改善。手把手地告訴你怎樣培養一個自覺,自強,自立的孩子。

我最先把看書的內容應用到讓我頭疼的撒謊問題。面對他撒謊行為,我想只有在他付出代價,經受皮肉之苦就會改掉,結果卻是惡性循環,越打越撒謊。

尹建莉在書中告訴你: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麼撒謊?孩子為什麼不敢說真相?家長太嚴厲,對孩子要求太高,不允許他犯錯,他才不敢說。撒謊是孩子抱有一種僥倖心理的躲避方式。

家長先知道原因才能解決問題。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隻杯子,是因為怕你責怪逃避責任,才會撒謊說是家中的貓打碎的。

碎了一個杯子也就是幾塊錢的損失,你不急於責怪孩子,而是告訴他易碎的東西要放在安全的地方。孩子沒有後果的威脅,既不會撒謊還學到了生活的知識。

家長要允許孩子犯錯。允許他犯錯你才發現他成長中遇到的問題,才能更好引導他什麼是正確的。

再遇到兒子說謊時,我耐住脾氣既沒有打他也沒有發火,耐心問他為什麼?我真正改變了自己的態度,兒子漸漸不再隱瞞,竟然意外地實現了良性溝通。從這之後他敢慢慢地讓我靠近他的心扉,兒子撒謊的毛病竟然就這樣不知不覺中改掉了。

兒子以前特別會丟三落四,在學校丟過文具,課本,衣服等等,更別說作業本忘交或者忘帶。以前我的做法是:先給他講大道理(在他看來應該是嘮叨),然後在抱怨中去給他買新的或者去學校給他送作業。他的內疚感在嘮叨中抵消,他的丟東西的後果也就是忍受你的一遍遍嘮叨,他不會有別的收穫。

在他又一次丟課本後,我沒有給他講大道理,而是在親自帶他做公交車去書店買書,帶他去鄰居家借書,讓他自己真正體會到因自己對自己東西的不負責給自己帶來的麻煩和不便。他才能真正體會,為什麼要看好自己的東西。

在孩子和我的關係先緩和後,學習竟然慢慢地提高了。尹建莉老師在書中說:人都有求知慾,他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與外界對抗了,那還有心思去學習。

除了以上這些,對於孩子寫作業墨跡,孩子青春期教育,孩子遇到霸凌的同學等等問題從書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這是一本我讀了很多遍的書,每次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遇到新問題或者心情煩躁時,我都會把這本書再讀一遍。書中告訴你:作為孩子的媽媽,要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一個各方面做得優秀的媽媽才能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

這是我獲得的一個更大的收穫。我人生第一次好好反省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因為有了這樣的反思,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自己的一次再成長,他在慢慢地改變我,我要求他的時候,首先看看我自己能不能做得到?比如我不讓他玩手機,而自己卻抱著手機不放手。

就是這樣的反觀自己,我慢慢地發現身上的缺點,然後不斷地調整自己。

這是我讀的第一本關於家庭教育的書籍,此後又讀了許多本,在對兒子教育的摸索中也知道,我也發現沒有一個現成的模板生搬硬套。個體是不一樣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可是尹建莉老師給你的是一套指導方法。

對待孩子最重要的是「愛」,這是根本。你愛他才會尊重他會對他有耐心,才能心平氣和地讓他慢慢來,由一棵小樹苗慢慢長成一棵大樹。

我兒子現在已經是高一了,今年很幸運地考上我們這兒的一所重點高中,這並不是值得驕傲的事情,他未來還有高考,工作和各種問題。最值得驕傲的是,他現在放學回家放下書包,會邊洗手邊和我講現在在學校發生有趣的事情,他熱愛現在的生活,善良體貼陽光開朗的大男孩了。

相關焦點

  • 遇見孩子,也遇見更好的自己
    文|姚海燕《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我是第二次讀,這次未讀之前,說實話我真的只對書名有印象,至於內容,完全想不起來了(這真的提示我在高效閱讀方面還需要更多學習)。: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活好自己,用自己活好的生命去影響孩子的生命。
  • 遇見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有人說,育兒是一場自我療愈;也有人說,育兒是爸爸媽媽的一場修行。自從有了孩子,我深刻地體會到了這句話:遇見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為了孩子,我學會開車。一直以來,我對開車都很恐懼,覺得小小的人,大大的車,實在是難以駕馭,還有什麼檔位、速度、離合,真的是太難了。可是,當我在寒風中帶著孩子等待老公開車來接的時候,我終於下定決心要拿到駕照。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養育孩子,成長自己
    ,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就告訴我們,在親子關係中改變自己的思維,糾正自己的過錯,要比用自己的想法去書寫孩子的人生更重要。《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是由賽西•高夫、戴維•託馬斯和梅麗莎•切瓦特桑三位美國教育專家共同編寫,他們在一家叫做「明日之星」的青少年心理輔導機構工作,在家庭教育方面有豐富的經驗。首先,我們要清楚家庭教育的誤區。正如希拉蕊•柯林頓曾對女兒說:「我是第一次做你的媽媽,你也是第一次做我的女兒,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有一位媽媽給我留言:每次看著女兒寫作業磨磨蹭蹭,錯誤百出,我就窩火,每次都忍不住吼她一頓,但吼完之後真的後悔。有一次睡前女兒跟我說「媽媽,你生氣的樣子就像惡魔」,瞬間淚奔…不說遇見孩子,會遇見更好的自己嗎?可我卻仿佛遇見了惡魔般的自己,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告訴你辛辛苦苦幾十年,只為買一套學區房;小學群裡的家長拼學歷、閱歷、實力!
  • 遇見孩子,遇見更美好的自己,孩子,媽媽和你同成長
    「那必須的,現在我是當爸爸的,就要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做好孩子的榜樣,要感謝我的兒子,是我兒子讓我變得越來越優秀」!強子欣慰而又很得意地跟錚錚說。還有就是很多父母怕耽擱了孩子的教育,孩子的發育等等,所以都會買很多育兒類的書籍,自己一邊學習一邊帶孩子。當媽的英子就買了一本《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對他們夫妻倆影響很大。英子小時候身體體質很弱,經常生病,媽媽很寵帶的很嬌貴,怕英子摔跤所以不讓英子學自行車,因此英子到現在也不會騎自行車。
  • 遇見孩子,更遇見更好的自己!走出去找到自己的價值
    由小班升為中班後,經過一年的相處,同學們的友誼也增加了,於是增加了串門的機會,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交際能力,也在串門中發現了許多問題,同時也能更好的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首先第一次去別人家做客的時候,是小區玩的時候正好遇到了你的同學,同學媽媽邀請去他們家玩會,沒事也就帶去了,在此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
  • 高考,遇見更好的自己
    近日,各個省的高考分數線陸續公布了,焦慮的不只是學生們,還有如何面對孩子的家長們。即便是孩子高考成績很好,但在孩子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會有些遺憾。 我朋友家的孩子,也在焦急的等待中,得知自己的分數和平日分數相比差了50分而鬱鬱寡歡,作為家長似乎還不知如何來勸慰自己的孩子。
  •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近日,暢銷中國7年之久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推出了圖文版,小編採訪了作者尹建莉。尹建莉,北師大教育碩士,從事中學語文教育多年,現專門從事家庭教育研究。女兒在國內讀完本科,又在美國一所長春藤盟校獲得了碩士學位,現在一家英國公司工作    小編: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已經出版7年,你家女兒參加高考也是9年前的事了。和我們的讀者分享一下女兒這9年的成長軌跡好嗎?
  • 孩子,你為什麼總不願意和我說?只想遇見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我最近讀了一本《遇見孩子,遇見最好的自己》的父母心靈成長必選書,有了深刻的感受。教育孩子,也是要走心的。,遇見更好的自己》,它不斷地述說著一個要領:沒有單方面的成長,也沒有單方面的說教,所有的東西,需要和孩子一起來完成。
  • 【江蘇】陶嘉俊《閱讀,遇見更好的自己》指導老師:吳俊達
    閱讀,遇見更好的自己              江蘇溧陽市燕山中學   陶嘉俊  人的一生中,最好的自己,一定是有書相伴、能盡情享受閱讀帶來樂趣的自己,無論你是年邁還是年輕,貧窮還是富裕,患病還是健康。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從國家、社會層面來說,要做的還有很多。但從個人角度來說,卻很簡單。今天的你我,不妨先放下手機,離開電腦,找一本喜歡的書來讀一讀,這也許就是遇見最好的自己的開始。「歲月極美在於它的必然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 遇見繪本,成就更好的自己
    >遇見繪本,成就更好的自己2020-09-04 10:56:53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人的一生中總有那麼幾次特殊的際遇對閱讀的喜愛讓我接觸到了扶溝縣的閱讀群體——扶溝縣圖書館的故事媽媽和她們的孩子們。她們每周在圖書館舉辦公益故事會,吸引了300多個熱愛閱讀的家庭。身為一名培訓機構的老師,我怎麼能錯過這個讓我和孩子都變得優秀的群體?生性熱情活潑的我,積極帶著孩子參加每一期故事會活動,並且利用自己身為口才老師的特長,幫助指導故事會的孩子們講故事的技巧。我和女兒在圖書館故事會渡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
  •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
    於是父母期盼能夠有一本好書,既有理論依據,又有真實案例,讓他們從中學到更多有用的方法,不只帶給他們思想的轉變,更是能讓他們舉一反三,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式,於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就成為了許多父母的必讀好書。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孩子為什麼總跟我們對著幹?
    是,沒錯,孩子屈服於淫威下,這次的作業是完成了,但下次的,下下次的呢?沒有父母壓陣,沒有棍棒,往後人生,真的會風霜有你!為什麼孩子總喜歡跟我們對著幹?《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裡答案。當今社會,人們往往將工作和機遇置於情感之上,認為快比慢好,多比少好,成績比參與感更重要。人和人之間連相處都變得匆忙,享受天倫之樂仿佛更是一種奢侈。我也曾陷入是應該升還是生的糾結中,然而當我放下那些思想包袱,專心專意陪孩子時,發現人生變得奇妙且有趣。養育孩子讓我發現了更好的自己,更多未知的自己以及更多不可能的自己。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對孩子的了解,讓我們更有力量
    是,沒錯,孩子屈服於淫威下,這次的作業是完成了,但下次的,下下次的呢?沒有父母壓陣,沒有棍棒,往後人生,真的會風霜有你!為什麼孩子總喜歡跟我們對著幹?《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裡答案。當今社會,人們往往將工作和機遇置於情感之上,認為快比慢好,多比少好,成績比參與感更重要。人和人之間連相處都變得匆忙,享受天倫之樂仿佛更是一種奢侈。我也曾陷入是應該升還是生的糾結中,然而當我放下那些思想包袱,專心專意陪孩子時,發現人生變得奇妙且有趣。養育孩子讓我發現了更好的自己,更多未知的自己以及更多不可能的自己。
  • 遇見廣外,遇見更好的自己
    遇見廣外這裡是特色教育的閃亮名片這裡是人才培養的優質土壤這裡是助力圓夢的廣闊平臺這裡,是廣外大亞灣外校遇見廣外 遇見,是廣外大亞灣外校遇見廣外在浩瀚的書海間漫步在寬闊的運動場上揮灑汗水在實驗室裡腦洞大開在「五大節」的舞臺上超越自己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了解孩子,把握分寸!
    關於育兒和親子關係,似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似乎每個家庭也都有自己的難題。家長們總是急切地追尋著這個問題的答案:怎樣才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積極向上、全面發展的人?當我們一門心思想要培養子女的時候,是否有認識到自身也需要學習和改變?我們需要明白的是,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身上所發生的任何變化都將會給孩子帶來深刻的影響。為人父母者,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長。
  •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樣的媽媽,孩子都不會差
    她就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作為教育專家、教育學碩士的尹建莉現專注於家教研究及諮詢工作。本書自2009年首次出版後,數年來一直高居各大圖書榜榜首。著名學者、北大教授錢理群說:本書作者既是好媽媽又是好老師,寫本書意在溝通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有感於家庭教育的被忽視與不得法,而取名為「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自己做出改變,才能改變孩子
    突然想起小時候犯錯,被老師拿戒尺打手掌的事,於是,我決定更加嚴厲地懲罰他,家裡沒有戒尺,我就用我的手掌拍他的手掌,兩個人的手都很疼,我告訴他:「你沒有意識到背後推人的危險,我有很大的責任,媽媽以前沒有和你講過,是我的錯,現在我用我的手打你的手,我也很疼,第一是讓你記得你推人的行為很危險,以後絕對不可以再犯同樣的錯誤,第二是提醒我自己,『養不教,父之過』,我管教你,是希望你成為更好、更有用的人
  •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母》丨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是傳承愛情,是傳宗接代,是養兒防老,是繼承產業,還是要ta攀登你攀登不了的高峰......這些理由都給孩子寄予了一個大大的希望,生孩子的意義就像是跟上天說:再給我一次機會吧,我有了自身的經驗和教育,我一定會過得比現在更好。那麼,你還沒準備好生孩子,也沒準備好做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