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9日,佛山市五區同時舉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首批養老金和個人帳戶對帳折發放儀式。圖為省委常委、副省長肖志恆為村民發放存摺。
2009年4月20日梅州平遠縣農民在縣社保局踴躍登記參保。
《方案》解讀 一、《廣東省新農保三年全覆蓋工作方案》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新農保是國家出臺的一項重大惠農政策,省委、省政府對這項工作高度重視。為了加快新農保在我省的實施步伐,讓廣大農民儘快享受到這項政策帶來的實惠,我省研究制定了《廣東省新農保三年全覆蓋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並於2010年11月23日經省政府常務會議討論和原則通過。
根據我省地區發展不平衡、農村居民數量多、基層財政負擔重的特點,《方案》提出按照「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採取「三步走」的總體思路推進新農保全覆蓋:第一步,著力解決60周歲以上農民的養老問題,用三年的時間實現60周歲以上的農民全覆蓋;第二步,著重組織45周歲以上農民參保,三年內覆蓋率達到70%以上;第三步,積極引導、鼓勵16-44周歲的農民參保。
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積極推動珠三角地區尚未實現新農保全覆蓋的廣州、佛山和江門加快工作步伐,力爭在2011年實現全覆蓋。加強對粵東西北地區的督導,落實目標責任制,確保2012年實現全覆蓋的目標。
二、新農保三年全覆蓋的主要目標是什麼?2010年,全省領取養老保險待遇的60周歲以上農民達到213萬人,45周歲以上農民參保人數達到448萬人,新農保覆蓋率達到30%;2011年,領取養老待遇的60周歲以上農民達到376萬人,45周歲以上農民參保人數達到749萬人,新農保覆蓋率達到60%;2012年,60周歲以上農民基本落實社會養老保障,45周歲以上農民參保人數達到1149萬人,新農保基本實現全覆蓋。
三、實施新農保三年全覆蓋有什麼重要意義?加快推進新農保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我省有農村人口5000萬,「三農」問題事關社會和諧穩定,事關黨的執政地位。農村穩,則社會穩,農民安,則政權安。近幾年國家實施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去年,又出臺了新農保政策,這些都是促進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決策。
加快推進新農保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注重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來謀劃發展,把增加居民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重點。新農保制度全覆蓋後,全省585萬60周歲以上的老年居民,每人每月至少可以領取55元基礎養老金,每年至少增加收入660元,全省合計可增加農民收入38.6億元,這筆錢可以直接轉化為現實的消費。更為重要的是,全面建立新農保制度後,農民消除了養老的後顧之憂,改善了預期,增強了消費信心,對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擴大內需,必將產生強大而持久的動力。
加快推進新農保是落實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迫切需要。建立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內容之一,去年我省按照國家部署,選擇了10%的縣區開展新農保試點。今年又將試點範圍擴大到23%,但按原來的推進速度,我省實現新農保全覆蓋還需要7年時間,時間跨度過長,必然會影響新農保政策實施的公平性,會造成部分農民因遲遲享受不到新農保的實惠而對政府產生不滿,直接影響社會和諧。目前還沒有開展新農保的地區的農民都熱切期盼,強烈要求政府加快推進,公平享受國家普惠政策。
四、新農保三年全覆蓋主要工作措施?《方案》對各地開展新農保三年全覆蓋工作提出了要求:主要是抓緊制定工作方案,明確工作目標要求。要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工作目標責任制,完善檢查、督導、考評和獎懲制度。要落實財政補助,做好各項補貼資金的測算,按照規定把新農保資金列入年度財政預算,確保財政補貼資金按時足額到位。要努力拓寬資金籌集渠道,把解決農村貧困老年農民參保作為扶貧開發「雙到」工作的重點內容,充分利用社會籌集資金資助貧困老年農民參保;要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政策宣講、印發宣傳單的宣傳手段和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深入宣傳新農保政策,廣泛動員農民參保。要提高新農保經辦服務水平,加強經辦能力建設,各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要安排專職人員負責新農保工作,每個鄉鎮至少安排一名專職人員經辦新農保業務,農村要聘用新農保協辦員,形成縣、鄉鎮、村三級新農保經辦服務網絡。要加強信息化建設,建立覆蓋全省、連接各地經辦機構以及相關部門的信息管理系統,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規範和統一新農保業務;要規範基金收支管理,實行財政專戶管理,並加強監督檢查,確保基金安全。
老有所養,初嘗甜頭喜開顏「這存摺,比兒子的撫養費還及時!」平遠縣農民李大爺每個月最高興的就是去鎮裡的銀行查詢他的新農保養老金發放存摺,他每月的養老金有100多元錢。幾十年靠著種地為生的李大爺現在不但生活費有著落,還存了不少「零花錢」。
雖然在我省珠三角地區,農民老有所養並不是新鮮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深圳、珠海、東莞等有條件的地區陸續開展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經過10多年的探索,目前珠三角地區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六市已經全面建立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但是在我省大多數經濟欠發達地區享有社會養老保障還是農民的一個夢想。
2009年底,我省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在韶關市曲江區等14個縣區開展了第一批新農保試點,目前試點地區農民參保人數達到200萬人,其中有53.26萬老人領取了養老待遇;今年10月我省又有第二批22個縣區陸續開展了新農保試點。至今年11月底,全省農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人數達到834萬人,比2009年底增加了469萬人,增長1.3倍,領取待遇人數從110萬上升至173萬,增長58%。如今,我省農保制度覆蓋面已由珠三角向全省覆蓋,實現了歷史性的大跨越。
中山大學社會保險學系主任、我省著名的社保專家申曙光教授說:幾千年來,農民都是養兒防老,但新農保的實施,終結了「養兒防老」的時代。
加快新農保步伐催聲急今年11月中旬,仁化縣丹霞街道五尾村老馬屋村民小組40多戶村民提出動議,要求罷免該村民小組長的職務,原因是該村民小組長參加了五尾村新農保工作會議後,沒有及時在村民小組中進行傳達,影響了村民參加新農保。當今,早參保,儘快享受新農保的優惠政策,已經成為未列入新農保試點地區農民的強烈呼聲。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我省新農保試點工作。省委常委、副省長肖志恆多次組織有關部門對我省加快推進新農保工作進行專門研究,還親自帶隊赴寧夏、海南學習考察兄弟省、區新農保全覆蓋的經驗和做法,提出了我省力爭三年實現新農保全覆蓋的總體思路。2010年11月23日,省政府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了《廣東省新農保三年全覆蓋工作方案》。按照這個方案,到2012年,全省新農保基本實現全覆蓋,60周歲以上的農民基本落實社會養老保險,45周歲以上的農民參保率達到70%以上。
肖志恆副省長對我省加快新農保步伐給予了高度評價:實現新農保三年全覆蓋,是省委、省政府根據中央部署和我省實際,順應全省農民群眾的要求和期待所作出的重大決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是落實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迫切需要。
積極探索創廣東特色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農保處處長闕廣長介紹,我省在進一步加快推進新農保步伐的同時,還要積極探索創新,創廣東特色。據介紹,在前一階段的試點中,我省已經有一些做法在全國領先,得到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高度評價。如今年7月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於進一步做好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障工作的意見》,在全國率先規定將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併入新農保,促進農村構建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同時規定單列計提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障費用並列入徵地成本,確保社保費用落實;設立了被徵地農民基礎養老金並規定了最低繳費標準,確保了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障待遇的提高。這些做法,被譽為在全國具有重大借鑑意義的創新。雲浮市新興縣通過對繳費年限超過15年的農民提高參保補貼標準和基礎養老金標準,鼓勵中青年農民早參保、長繳費,也受到了國家新農保工作評估組的充分肯定。特別是他們運用商業保險作為新農保補充的嘗試,在全國屬於首創,引起了兄弟省市的濃厚興趣。
據悉,為確保到2012年實現全省新農保制度全覆蓋,我省還將分類指導各地開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在全省構建城鄉居民一體化的養老保險體系。
梅州精神熠熠生輝奮勇爭先全面實施新農保梅州地處粵東北山區,經濟欠發達,農業人口多,全市8個縣(市、區)中,有3個縣屬國家重點扶持縣。梅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新農保工作,樹立「小財政辦大農保、辦好農保惠民生」的理念,把它作為推動綠色崛起、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舉措。2009年3月30日,該市平遠縣率先在全省山區縣啟動新農保試點工作,其他各縣區也迅速開展了新農保工作,很快在全市掀起了新農保工作的熱潮。至今年12月21日,全市參保人數達49.6萬人,保費收入12多億元。在不久前召開的全省新農保三年全覆蓋工作會議上,肖志恆副省長對該市奮勇爭先,率先在我省經濟欠發達地區全面啟動新農保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並要求各地要向梅州看齊,他說:「梅州市能做到,其他市也應該能做到。」
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新農保工作,財政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在重重困難面前,梅州市各級黨委、政府堅持民生優先,把新農保擺上黨政工作的突出位置上狠抓落實。「寧可少建一棟樓、少修一條路,也要把新農保辦好」已經成為梅州市、縣區黨委、政府領導的共識;勒緊褲帶辦農保成了熠熠生輝的梅州精神。為了保障財政補貼資金按時足額到位,他們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試點縣由市、縣兩級財政把所需負擔資金列入財政預算,未列入國家試點的縣區則由市、縣兩級財政按年度財政支出的1%安排。按全市2009年財政支出96.9億元計算,今年市、縣兩級財政將要投入9690萬元。同時,他們還拓寬籌資渠道,實行「政府投入一點、單位籌集一點、社會贊助一點」的方式,設立了農保統籌救濟資金,共募集資金近1000萬元,專項用於幫助困難群體參加農保,並把幫助困難群體參加農保列入扶貧開發「雙到」重點工作之一,今年以來共資助全市551個貧困村的1.8萬人參加了新農保。目前,試點縣含中央、省補貼後每月養老金最高為152.1元,最低為87.4元;非試點縣最高為118.1元,最低為53.4元。
新興創新全國首創勇於創新造福於民新興縣是禪宗六祖的故鄉,屬於欠發達山區縣。縣委、縣政府把新農保試點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縣長江壯宏要求有關部門要珍惜試點縣的機遇,真抓實幹,勇於創新,爭當全國新農保工作的示範縣。按照這樣的要求,新興縣在開展試點的過程中,堅持先行先試,大膽創新,受到了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農保工作評估組和省領導的高度評價。
針對有不少中青年農民認為自己還年青,養老問題不迫切,因此參加新農保的意願不高的問題,他們出臺了《〈新興縣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行辦法〉補充規定》,規定參保人連續繳交15年養老保險費後,從第16年開始,縣財政在原補貼的基礎上每人每年增加參保補貼50元;在達到領取養老保險待遇條件時,基礎養老金每月增加補貼10元。這項政策的出臺,大大調動了中青年農民的參保積極性。國家新農保工作評估組今年9月到新興縣進行檢查評估時,對新興縣出臺的這項政策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是對國家和省新農保政策在建立激勵機制方面所進行的積極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推動中青年農民參保,新興縣還在如何發揮商業保險的作用方面進行了探索,縣財政投入100多萬元,為5萬多名中青年農民購買了商業意外傷害保險。國家新農保工作評估組對此也給了很高的評價。肖志恆副省長在全省新農保三年全覆蓋工作會議上指出,新興縣的探索和創新,值得各地學習借鑑。
新興縣在新農保試點中的探索和創新,是建立在縣委、縣政府「造福於民」的理念上的。如為解決好低收入家庭、孤寡老人等困難家庭和特殊群體的參保問題,防止出現「保富不保貧」的現象,對重度殘疾、低保、五保對象按每人每年100元的標準為其代繳養老保險費;獨生子女戶和純二女戶對象(已落實結紮措施)參保繳費後縣財政按每人每年給予100元的補貼。通過這些扶持政策,真正實現了應保盡保。至今年11月,縣財政共支出新農保補貼資金791.24萬元,其中基礎養老金447.48萬元、參保補貼343.76萬元。農民參保人數達到19.24萬人,參保率達到了80%多,提前完成了省下達的試點任務。
開平經驗眾口交贊及早謀劃組織,率先實現全覆蓋開平市於今年10月獲批成為第二批新農保試點後,積極組織實施,進展迅速,目前全市有30.7萬名農民參加了新農保,參保率達99.8%,在各試點縣區中率先實現了全覆蓋。「早」、「重」、「簡」是他們開展新農保試點工作的「三字真經」。
早在今年3月,開平就開展了調研,及時研究制定了試點辦法,9月初開展了市、鎮、村三級培訓。由市級組織各鎮(街)和村委會幹部600多人進行培訓,並派出人員到各鎮(街)對基層幹部進行培訓,再由鎮(街)幹部到村一級對其他幹部進行培訓。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於10月22日正式啟動了試點。
開平市十分注重對新農保的組織領導和投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在全市重要會議上提出要大力抓好新農保工作,並層層籤訂工作責任書。馮立堅書記、黃耀雄市長親自到基層進行督辦,四套班子的其他領導也分別帶隊深入到基層一線檢查指導和組織協調,實行市領導聯繫鎮(街)、鎮(街)幹部包村、村幹部包組、組幹部包戶四級聯動機制,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局面。對他們這個做法,肖志恆副省長在全省新農保三年全覆蓋工作會議上給予了高度評價。為了確保試點工作的順利推進,他們公開招聘了74名素質較好、文化程度較高的農保工作人員補充到經辦機構和基層,並在全市226個村委會建立了村級勞動保障服務站、配備勞動保障協理員,搭建了市、鎮、村三級服務平臺。在財政較為困難的情況下,今年仍安排了財政補貼和工作經費共2000萬元。
以便民利民為出發點,開平市在經辦上做到了「三簡」。簡化表格:將原來的一人一表參保模式整合為一戶一表。簡化手續:參保人只須核對參保表內相關信息,由家庭代表繳費並籤名確認,即可完成參保手續。簡化流程:針對農村公共服務基礎仍較薄弱的問題,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網絡的作用,從徵收環節入手,由村級代收,各個郵政儲蓄網點再查驗收繳,讓老百姓不出村就能辦理參保,不出鎮就能辦理繳費並領到養老金。(劉茜 李曉丹)
作者:劉茜 李曉丹 (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周徑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