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當整個杭州的朋友圈都在討論著日暈奇觀好徵兆的時候,浙江農林大學迎來了一位風景園林前輩張樹林女士,給我們帶來了一場生動精彩的專題報告。
張樹林,原北京市園林局常務副局長、原市委委員、市人大常委、北京園林學會理事長、中國園林學會常務理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風景園林專家、中國菊花學會理事長。主編《園林花卉實用手冊》、《風景園林設計資料集—園林植物種植設計》等書籍。
張局在報告中給我們介紹了臺灣觀光休閒農業的背景、起源歷史、發展與現狀,從典型案例中深入剖析臺灣觀光休閒農業的規劃設計,並結合大陸實際,談了對於臺灣光休閒農業的認識與體會,也讓在座的人直觀地感受到了臺灣觀光休閒產業獨特的魅力。
她指出,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隨著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和現代化都市的崛起,觀光休閒農業率先在歐洲、美國、日本出現。觀光休閒農業立足於生產、生活、生態的結合,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等環境資源,藉助於現代物質技術條件,融現代農業、鄉村農業、觀光休閒(旅遊)以及環保資源教育、農事體驗為一體。
臺灣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休閒農業」的農業經營模式,確立了相應的管理機構和程序,專門制定了「發展觀光農業示範計劃」。自1990年起,臺灣「農業委員會」在「改善農業結構,提高農民所得方案」中研討了「發展休閒農業計劃」。歷經多年的發展,臺灣地區休閒農業通過依託農業發展已經擴展形成了相當廣泛的範圍,目前全臺灣已擁有休閒農莊1200餘家,休閒漁業區超過300個,觀光果園380多處,民宿1400家。雖然島內近年來經濟發展緩滯,但鄉村休閒農業仍生機勃勃。
但臺灣的觀光休閒農業並非一開始就這麼紅火,它經歷了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上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臺灣農業面臨快速發展的工業和商業的競爭,以及國際農產品的衝擊,出現衰退、萎縮的頹勢。為了使農業走出困境,臺灣加快農業轉型,調整農業結構,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進一步開發農業的生活、生態功能,使農業從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延伸,因此觀光休閒農業應運而生。到上世紀80年代末,「農業旅遊業」的模式漸趨成熟,形成了鄉村民宿、主題公園、鄉村花園、鄉村農場等多元產品發展的格局。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精緻且富有創意的臺灣休閒農業已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她總結說:「創意是臺灣休閒農業的靈魂;創意+營銷=觀光休閒農業火爆的神器」。
其後,她又給我們展示介紹了11個典型的案例,分別是宜蘭香格裡拉休閒農場、宜蘭津梅棧道、冬山河親水公園、紙教堂、清境農場、飛牛牧場、綠葉方舟、天空之城、薰衣草森林、八德埤塘生態公園、綠世界生態農場。不同主題的休閒農莊或主題公園的自然環境,地理位置,面積大小等各不相同,但是它們都能夠貼合自身條件量身打造,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特色旅遊景觀。
最後,張局將臺灣觀光休閒農業主要特點概括為以下十點:
1、以農為本,高瞻遠矚;2、注重生態,著眼長遠
3、規劃先行,管理到位;4、因地制宜,不斷創新
5、融入自我,特色鮮明;6、定位準確,主題突出
7、深度體驗、寓教於樂;8、就地取材,點石成金
9、學界支持,產研結合;10、社團務實,中介發達
聽著張局的介紹,我們仿佛跟著她身臨其境一般,為臺灣觀光休閒農業的發展感到震驚,並且深刻的意識到臺灣在這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大到一個公園的整體「氣質」和風格,可以簡約而不簡單,不張揚不奢華,低調且有內涵。小到一磚一瓦一鋪裝,一石一凳一裝飾,創意的進行廢物利用以及休憩設施的設置,通過這些案例照片的展示,小編不僅覺得這些設計趣味十足,甚至能感覺到作為被設計者的它們也很快樂的樣子;它們的設計多結合當地的風情地貌,能夠就地取材,體現獨有的地方特色;它們重視每一寸土地,充分發揮對空間的利用,結合細節的設計給人展示出每一面的妙趣橫生。
關於「黑豹工社「:
以園林植物應用、植物景觀規劃設計研究為主開展交流的團隊。
訂閱本公眾號:
點擊文章上方藍色「黑豹工社」字樣進行關注進入通訊錄,右上角查找公眾號或複製「heibao-gongshe」掃描下方二維碼進行關注。
分享轉發:
點擊文章右上角,在菜單中選擇」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亦可」複製連結「,推廣到其他社交平臺,在「黑豹工社」頁面右上角彈出菜單中「推薦給朋友」。
查看往期內容:
如需查看本工社往期內容,可以在自定義菜單下拉單中查看,也可回複數字「1、2、3......」即可查看,如回復「1」,可查看第1-5期,回復「2」,可查看第6-10期,以此類推。
交流合作:
微信公眾平臺:「黑豹工社」,公眾號:「heibao-gongshe」;
新浪微博:@黑豹工社;
新浪博客:黑豹工社;
郵箱:heibaogongsh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