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音頻,即可聆聽
本期主播 | 楊槍槍
因為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推送規則,如果不想錯過我們的文章,記得讀完點一下「在看」,這樣每次新文章推送才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裡。
人生總會有遺漏,但是不要忘記點「在看」!!!
都說母子連心,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母親打死了自己的親身女兒呢?這位母親懷疑女兒偷了自己28元。為了教訓女兒,母親從鞋柜上拿了一根塑料按摩板,多次擊打女兒大小腿後側、手掌心等部位。當晚11時,親戚發現孩子不太對勁,就將其送到醫院救治。但令人惋惜的是,孩子最終沒有搶救回來。死因是,鈍器作用孩子雙側上、下肢致大面積的皮下出血、軟組織挫傷,導致失血性休剋死亡。而這個鈍器就是那根塑料按摩板。開庭期間,這位母親全程痛哭流涕,稱自己每天都活在痛苦與後悔之中,無法原諒自己的行為。但有一點,父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避免出現過激行為或言語,以免對孩子的身心造成無法彌補的創傷。不知你有沒有發現,自從當了父母,控制情緒變得越來越不容易。在日常育兒過程中,情緒失控時有發生,輕則大吼大叫,重則拳腳相加。去年,有位媽媽陪9歲的兒子寫作業。媽媽嫌兒子太磨蹭,一上火,一巴掌朝兒子打過去。可沒想到手甩到兒子眼睛上,一下子打出眼底出血,連瞳孔都變了形。媽媽見狀,嚇得兩腿發軟,趕緊送到醫院救治。幸好救治及時,孩子的眼睛才沒有失明。我相信這位媽媽絕對不是故意要傷害孩子,但是情緒失控下手不覺輕重,一不小心就會釀成悲劇。福州一媽媽與兒子吵架後,一怒之下竟用手機充電器的線勒死了兒子。事後,這位媽媽驚恐絕望,多次嘗試自殺,最後她用跳樓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衝動是魔鬼。一個人在情緒失控的時候,失去了理智,不但傷了他人,也傷了自己。微博上曾有一個熱門話題:易怒的父母會養出怎樣的孩子。一位心近理醫生詢問了許多在這樣原生家庭中成長出來的孩子,總結出15個特點:透過評論區近3萬條留言,我看到了屏幕背後一個個無奈又無助的靈魂。我媽真的前一秒笑嘻嘻後一秒可以因為一點小事就破口大罵,家庭真的很影響孩子的性格,我在家裡都很沉默,因為秉持少說少錯的原則……父母太過情緒化,不僅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而且給孩子示範了錯誤的情緒處理方式,無形中為孩子未來的發展設置了重重阻礙。有人說,我也知道亂發脾氣不好,可是不知道怎麼,看到孩子不聽話,心中的火苗就會忍不住地蹭蹭往上竄。很多父母也因此陷入了發脾氣、後悔,道歉三者之間的無限死循環,痛苦不已。在人腦中,有兩個重要的組織,一是海馬體,一是杏仁核。前者負責記憶事實,後者負責記憶情緒。遇到棘手的事情時,杏仁核會根據過去的經驗,對比當前情境。只要發現當前狀況的關鍵要素和之前的相似,就會產生「匹配」的判斷。人們會重現過去的情緒,並且一發不可收拾。那個被判刑的媽媽打孩子,表面上是對孩子行為的不滿,深層原因是對自己不滿。一方面,因為無法有效管教孩子而沮喪,內心充滿無力感,無助感。我並不是想為這位母親開脫,打孩子從來都不是最好的管教方式,打孩子用力過猛,無異於虐待。但是,從另外一方面說,打孩子何嘗不是一種管教無能的表現呢?因為說教無效,孩子不聽。這種沮喪感,做過父母的都懂。一方面,面對生活和工作的壓力,無法排解,藉由孩子進行宣洩。那對母女二人借住在深圳親戚家中。母親在餐館當服務員,女兒暫時輟學,生活並不如意。28元,只是一個導火索,點炸了母親積壓已久的負面情緒,壓垮了這位母親這段時間的所有壓力和委屈。失去理智的母親將矛頭對準「犯錯」的孩子,12歲的小潔也成了犧牲品。你有沒有發現,當你工作特別忙,特別累的時候,孩子只要一添亂,你就特別容易發火?失控的情緒,就像一個潛伏於心底的小惡魔,在我們脆弱的時候,從暗處一躍而起,將我們俘獲,讓我們做出後悔的事。當我們疲憊不堪時,管理複雜的情緒就會變得更加困難。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情緒、脾氣和壓力,然而,這並不代表父母就可以隨意地向孩子發洩自己的情緒和脾氣。作為父母,要想從做自己情緒的奴隸變為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我們也需要學習處理情緒的技巧,成為EQ型父母。所謂EQ,就是情緒智能。即認識和正確運用情緒幫助自己,運用「同理心」去處理與別人的關係,了解和分享別人的看法和感受。上文提到情緒爆發的真相,是杏仁核在沒有全面認知情況的情況下,將過去的情緒和現在的事實進行了草率的匹配。因此,當情緒快要爆發的時候,我們需要先停一停冷靜一下,對自己說:「我需要一些時間思考當下發生的事情。」問題就是答案。有時候,可能受原生家庭影響,覺得教育孩子就應大吼大叫;也有時候,因孩子沒有達到要求,觸動了我們的情緒雷區;更多時候,是我們不了解孩子的感受。帶著情緒去教育,孩子只會看到咆哮的口舌,耳朵則會自動關閉,即使你說的再多,也只不過是無用功。只有理解接納孩子的感受,在平和的狀態下換位思考,才是王道。「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這是親子教育中的關鍵。你可以找一個無人打攪的空間,用一個舒服的姿勢坐下,閉上眼睛,做均勻的深呼吸。呼氣的時間比吸氣的長,儘量一次比一次更長。呼氣時,你把意識讓在雙肩上,讓肩部的肌肉放鬆下來。你可以坐著或站著,先喝一大杯水。雙腿伸直,雙腳在腳掌凹處交疊,雙手手指交叉反拗至胸口,調慢呼吸。然後把注意力放在心臟處,把它幻想成任何形狀。這樣呼吸3分鐘,可以明顯感受到體內情緒緩解,甚至消失。當壞情緒上升時,你想像自己在直升飛機上,從空中俯瞰現場,看到自己的形象,情緒就會很快降溫。其實就是換一個視角來審視自己當下的處境和情緒。認知療法中認為,真正左右我們情緒和行為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認知和看法。比如:孩子嘻嘻哈哈,有時候父母看著覺得是活潑可愛,但有時候卻覺得煩人討厭;孩子拒絕與父母溝通,有些父母會生氣,指責孩子,而有些父母則會感到內疚、自責。可見,我們內心的觀點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如果我們對孩子、對自己抱著一些不合理的執念,那麼,遇事容易生氣、沮喪就在所難免了。情緒的主宰者是自己,而不是孩子。只要不放棄對自己情緒的控制權,就能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波蘭作家顯克微支說:「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有一隻「溫柔的手」在引導他前進,而不是用腳去踢他的胸膛,那麼教育就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使命。」每一種情緒都有價值:不是給我們一份力量,就是指引我們一個方向。參考文獻:
1、《李中瑩親子關係全面技巧》李中瑩著
2、《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美】羅娜·雷納著
3、《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英】菲利帕·佩裡著
主播 | 楊槍槍,電視臺主持人,公眾號:小楊說事兒人生想要簡單的幸福怎麼就這麼難呢?
這是因為你對自己的了解和探索還不夠
加入「喚醒自我,改變人生」5天線上體驗營,
你的一生只做一件事:綻放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