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全場高歌我愛我的祖國 來源/校方供圖(下同)
新民晚報訊(記者 張炯強)昨天,在上海大學生體育中心舉行的東華大學2019級新生開學典禮,成為該校新生的思政第一課。「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東華」開學第一課現場開講,8名在校大學生深情講述自己參加社會實踐的故事,輔以詩朗誦、舞蹈等原創節目,一場別開生面的朋輩教育,為新生掀開了思政課的魅力一角。
扶貧、援疆,看似與大學生有些遙遠的國家政策,東華學子近年來接力式地參與其中,貢獻力量。在「第一課」上,社會實踐團隊的學生代表娓娓道來。
圖說:學生們認真聽講
在東華大學對口幫扶的雲南省鹽津縣,東華學子們當起了支教小老師,從新建校園文化國情長廊,再到「津津有味」圖書館落成,通過國學簡介,讓孩子們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教育扶貧、文化扶貧,從無到有、從有到優。今年是脫貧攻堅關鍵之年,學校通過「環鹽津」大學生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專項社會實踐活動,支持學生發揮專業優勢,深入鹽津各地,當好「新時代新思想」的宣講者;來到實驗室,做孩子們崇拜的「科普專家」;走進深山,變身為幫助搭建與外界連接的「網絡維修工」;發揮才智,當好脫貧攻堅「5+N」產業布局的「外包裝設計師」。
而在距離鹽津3000多公裡之外的新疆,東華大學暑期社會實踐援疆團的外語學院大二學生陳秋燕參加了昌吉市阿什裡鄉中心學校「紅領巾」小課堂授課。課程結束時,四年級的維族學生阿依莎娜·許庫爾提特意給隊員們送上了她畫的蠟筆畫。看著畫上十幾個大哥哥大姐姐和一群可愛的孩子,陳秋燕熱淚盈眶。當面對數千名新生講起這段經歷時,她哽咽了……
圖說:現場巨型國旗傳遞
陳秋燕告訴記者,「援疆這一程沒有白來。能夠站在開學第一課的講臺上,我深深感到了責任與自豪。我要把在新疆看到的變化、聽到的故事、感受到的情意,原原本本地講給學弟學妹聽。讓大家和我一樣深切感受到,這是一個需要擔當、需要奮鬥、需要青年的時代,作為大學生的我們責無旁貸。」
除了扶貧、援疆之外,東華還推出「城市繡花針」實踐專項計劃,鼓勵學生秉持「繡花精神」,深入上海城市治理的「最後一公裡」。理學院丁怡婷同學在課上講到,她和隊友們頂著35度的高溫,走訪一個又一個公交站臺,記錄車輛等待時間,觀察乘客等車行為。一份乘客調查問卷,大家整整修改了23次。團隊發揮數學專業優勢,分析了583份數據,為「有聲站臺」建設打下基礎。團隊交出的成績單為建設「書香上海」、共享美好生活提供了青年思路。
近年來,東華大學把社會實踐作為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今年暑期開展了「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主題社會實踐活動,262支團隊,2900餘名師生,深入29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踐行知行合一理念。此次,學校再度創新思政教育,將開學第一課與開學典禮「並軌」,從學生參與主題社會實踐到擔綱中國故事主題宣講,富有感染力的朋輩演繹和榜樣傳播,在新生中產生了入腦入心的深層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