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人看來大便是最骯髒的「東西」,臭氣難聞,很少有人便後會認真觀察大便。在看病時問起大便多是一問三不知,年輕的父母們更是不知道認真觀察孩子的大便。自古以來中醫注意觀察大便以幫助診斷疾病、判斷疾病,還把大便製成「人中黃」、「糞清」作為治療藥物。從大便的顏色,我們可以初步分辨出一個人的消化系統的腸道是否健康,如果出現血便,或者是常年深黑色,可能就是腸道出現了問題。但人在剛出生時的嬰兒時期,大便呈現的顏色又和成人不同,所以家裡有嬰兒寶寶的人要仔細觀察其糞便,可以通過糞便辨別嬰兒是否健康,畢竟嬰兒不能清楚表達自身需求,通過糞便來初步判斷,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寶寶便便中隱藏的健康信號,你知道嗎?
一、嬰兒大便的成分
正常嬰兒大便中水份佔乾濕比重的80%。有形成分的三分之二是食物殘渣,三分之一是腸道正常細菌,還有微量礦物鹽類、膽色素及衍化物、脫落的腸上皮細胞等。三分之一是細菌,叫人嚇一跳,其實,這些細菌是 對人體有益的大腸桿菌、乳酸桿菌、雙歧桿菌、糞鏈球菌等,它們能分解食物殘渣產生維生素供人吸收利用,與人共生共存。母乳餵養兒大便中主要是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牛奶餵養兒大便中則主要是大腸桿菌;只有新 生兒生後2—3天內排出的墨綠色粘稠胎糞不含細菌。
二、嬰兒大便的外觀
正常嬰兒大便為黃色或棕色,軟條狀或糊狀。大便軟硬度與小兒飲食的排便次數有關。母乳餵養兒每日大 便2—7次,呈黃色膏脂樣,內可有奶塊;牛奶餵養兒大便每日1—2次,淡黃色,較硬;添加輔食後,如餵含綠葉的蔬菜可排綠色大便,吃動物肝血或服鐵劑後大便則呈黑色。嬰兒大便中偶有不消化的瓜籽、菜葉、黃豆、 玉米等,只要量不多都是正常現象。
三、正常嬰兒大便的氣味
新生兒的胎糞不臭,母乳餵養兒大便稍有酸臭味,而牛奶和奶粉餵養兒的大便較臭,但還不及成人大便臭 。添加輔食後大便中的細菌便與成人相同,其臭氣加重,與成人大便相似。一般正常情況下腸道細菌分解食物殘渣會產生吲哚、氨等物質,都具有一定臭味,但不太重。如果嬰兒大便臭氣過重或放難聞的臭屁則可能為病 態。
四、嬰兒大便的酸鹼度
正常嬰兒在母乳餵養時大便中的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較多,分解大便殘渣會產生較多酸性物質,大便的pH 值(酸鹼度)常小於5.5; 牛乳或奶粉餵養兒大便中的菌與母乳餵養兒不一樣而呈中性或偏鹼性,pH值常為6— 8。測試小兒大便pH值可購市售「精密試紙」,把試紙條一端浸入大便半秒鐘後取出與試紙所附的標準比色板比 較即可知道pH值。年輕的父母不妨家中備一套,以便懷疑小兒腹瀉病時可自測pH作參考。如果小兒腹瀉大便pH 值小於6,多是因為小兒受涼、 飲食不當或其他病引起的症狀性腹瀉;如果是感染性腹瀉,小兒大便pH值常大 於7。
五、大便異常與嬰兒疾病
大便次數、性質、氣味的改變均可反映嬰兒疾病,尤其判斷消化道疾病意義更大。
次數改變:大便次數突然減少並且大便乾燥稱為便秘;大便次數突然增多或突然變稀同時內容物有變化稱 為腹瀉。
性質改變:嬰兒大便除變稀外,如出現較多粘液或混有血液大便伴小兒排便時哭吵,大多是細菌性痢疾或 其他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性腹瀉;大便如為淘米水樣、排便無腹痛、病兒快速出現脫水、抽搐、休克則可能是患了霍亂病;大便呈湯樣可能為細菌或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瀉;海水樣大便為金葡萄腸炎;豆腐渣樣大便為黴菌 性腸炎;大便中混有寄生蟲診斷是一目了然的,但是蟲蛹肉眼是看不見的,用顯微鏡檢查大便中的蟲卵可以診斷腸道、呼吸道、膽道部位的寄生蟲病。
顏色改變:嬰兒大便呈白色,並伴全身黃染、騷癢是膽道梗阻表現;綠色稀便常為嬰兒受涼或添加輔食不 當所引起的食餌性腹瀉;大便像赤豆湯樣暗紅色伴惡臭,為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果醬色大便為腸套迭或阿米巴痢疾;柏油樣黑便在排除服鐵劑和大量食用動物肝血之後可診斷為上消化道出血;大便呈鮮紅色血液為直腸或 肛門出血性疾病。
氣味改變:嬰兒大便酸臭加重並帶有較多泡沫是飲食中含糖或澱粉類過多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過度發酵引 起;大便突然變惡臭,如臭蛋樣氣味是飲食中蛋白質比例過多引起;大便腥臭伴油膩感為脂肪類飲食過多;大便惡臭且量又多,伴小兒消瘦是腸吸收不良綜合症表現;重腥臭大便由腸癌引起在嬰兒極為罕見。
六、嬰兒大便異常的症狀
寶寶拉臭臭了!為什麼它看上去像花生醬或者雞蛋湯?透過寶寶的便便,我們能知道他的健康狀況嗎?下面寶寶這幾種便便,媽媽們快了解一下。新生兒大便有以下異常情況時,就要檢查餵養情況或麻煩大夫診治:
1、蛋花湯樣大便:每天大便5—10次,可含有有些多未消化的奶塊,一般無粘液,表示消化不良,多見於吃牛奶或奶粉的小兒。如為母乳餵養則應繼續用母乳餵養,一般不必改變餵養方式,也不必減少奶量及次數,多能自然恢復正常;如為混合或人工餵養,仍應繼續餵養,但可適當調整飲食結構,如奶粉餵養者可在配奶時適當多加一些水將奶稍配稀些,對吃奶減少者可適當餵些含糖鹽水,也可適當減少每回的餵奶量而增加餵奶次數。如果2—3天大便仍不正常,則應麻煩大夫診治。
2、綠色稀便:多在天氣變化著涼或吃了難以消化的食物後發生,每天大便次數多為5—10次。
3、水樣便:多見於秋季和冬季,多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小兒大便次數多在每天10次以上,呈水樣,量有些多。由於小孩丟失水分多,常常出現脫水錶現如口唇乾燥、眼窩凹陷、眼淚少或無眼淚、小便少或無、皮膚彈性差等,小兒還可出現精神不振、吐奶、不吃奶等表現,應及早就診,並應注意嬰兒用具如橡皮奶頭等的消毒。
4、粘液或膿血便:多見於夏季等天氣有些熱時,多為細菌感染引起,也應及早就診。
5、深棕色泡沫狀便:多見於人工餵養兒,多由於食物中澱粉類或糖過多所致(如奶粉中加糖過多、過早添加米湯等穀類食物等),通過適當調整飲食結構多能恢復正常。
6、油性大便:糞便呈淡黃色,液狀,量多,象油相同發亮,在尿布上或便盆中如油珠相同可以不可以滑動,這表示食物中脂肪過多,多見於人工餵養兒,需要調整飲食結構,如適當增加糖分或暫時改服低脂奶等(注意,低脂奶不可以作為正常飲食長時間吃)。
7、便秘:多見於人工餵養兒,多為天熱、出汗多而飲水又過少所致。小兒排大便困難,大便非常幹,可呈顆粒狀,往往幾天才大便一次,小兒還可出現腹脹、不安等表現。
嬰兒大便異常可診斷的疾病還有很多,以上列舉幾點供年輕父母們在觀察嬰兒大便時參考。大便輕度異常 父母可以自己判斷有否疾病;如果明顯異常應立即去醫院請兒科大夫診治。為了孩子健康,請你注意觀察孩子的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