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新權: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數量分析

2020-12-25 人民論壇網

摘 要:《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百科全書,也是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和制度運行過程的巔峰之作。馬克思對勞動價值理論創立和研究過程的數量分析,為後來經濟學家研究與人相關的經濟學前沿理論提供了研究靈感、視角與啟示,對未來經濟理論與實現問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 資本論 政治經濟學 數量分析

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深情緬懷了馬克思偉大光輝的一生,深刻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豐富內涵及其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總結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創造性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壯闊歷程和豐碩成果,提出了新時代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要求。

一、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生命力

1867年9月出版的《資本論》,全稱《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百科全書,也是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和制度運行過程的巔峰之作。他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至今,150多年過去了,《資本論》理論及其所使用的數量分析思想和方法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作為我國新時代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成為解決各種發展中矛盾和問題的重要理論與方法;二是,作為國內外經濟學學術研究的經典原創,成為眾多經濟學家的研究興趣與研究方向;三是,作為經濟學思想傳播普及的經典讀物,成為美國高校綜合排名書單前十和美國十所世界一流大學圖書閱讀綜合排名前十;四是,作為現代經濟學發展的基石,引發了人力資本理論、內生增長模型、創新理論、知識創新與知識管理、行為經濟學、博弈實驗、資產與期權定價、投入產出、知識經濟學理論等誕生與發展。五是,作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成果的「新寵」,成為近十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關注青睞的人的行為及其利益的前沿研究。

二、馬克思的經濟數量分析的發展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的勞動價值論等理論,是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精髓,也是他的劃時代意義的原始創新。馬克思從關注人開始,把人從所有要素中獨立出來,並以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對政治經濟進行分析,其數量分析體現在:一是概念及度量,如勞動二重性、活勞動、腦力勞動、價值、使用價值、商品價值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虛擬資本、資本循環、資本周轉等;二是概念結構與度量,如價值與使用價值、抽象勞動與具體勞動、活勞動與物化勞動、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價值形成(C+V+M)、生產消費與個人消費、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生活資料(物質生活資料與精神生活資料)與生產資料(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狹義和廣義虛擬資本等;三是數量關係及模型,如複雜勞動等於倍加的簡單勞動、腦力勞動比體力勞動價值高、生產-交換-分配-消費關係,以及兩大部類簡單再生產與擴大再生產模型等;四是觀點或命題,如活勞動創造價值、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等。馬克思在相關這些概念與關係的內涵外延及其度量上所做出的簡單數量分析,為後來經濟學家研究與人相關的人力資本、知識、創新、知識創新與知識管理、資產定價、心理行為、行為實驗、投入產出、知識經濟等經濟學理論、模型與方法提供了研究靈感、視角與啟示。這些經濟學家幸運而積極地擔負起歷史的重任,基於自己的興趣偏好全心地投入於經濟學前沿研究,尤其從經濟數量分析角度思考與分析、支撐、豐富與發展了經濟學理論,取得了經濟學發展史上裡程碑意義的原創理論,而問鼎諾貝爾經濟學獎。

首先,他們把對人的腦力勞動或活勞動的度量轉變為對人力資本、知識、創新、知識創新與知識管理、知識工作者、知識型企業的度量。如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奧多·W.舒爾茨(Thodore W.Schults)將投入於人的資本從資本中分離出來,引入人力資本概念及其度量,構建了人力資本理論,成為公認的人力資本理論的構建者。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是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一種資本類型,以勞動者的數量和質量,即勞動者的知識程度、技術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狀況來表示,並用這些方面價值的總和衡量。可見,人力資本是通過投資而形成的,像土地、資本等實體性要素一樣,在社會經濟生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舒爾茨還認為,「人口質量和知識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類未來的前景」。

又如1986年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羅默(Paul M.Romer)將知識與創造知識的人分離開來,把它作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完整納入到經濟和技術體系之內,建立了內生經濟增長模型,並提出了四要素增長理論,即新古典經濟學中的資本和勞動(非技術勞動)外,又加上了人力資本(以受教育的年限衡量)和新思想(用專利來衡量,強調創新),成為新增長理論的主要建立者。

又如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從關注人轉變為(其)創新的角度,首先提出了解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周期的創新理論。熊彼特把創新定義為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企業家實行對生產要素的新結合。或者說,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1912年,熊彼特發表了《經濟發展理論》一書,提出了經濟發展是創新的結果的觀點,創立了新的經濟發展理論,被譽為「創新理論」的鼻祖。

又如日本野中鬱次郎(Nonaka)是知識創新理論主要構建者。知識創新理論是闡述知識創新對企業發展的作用的理論。野中鬱次郎認為,最有價值的知識不是從別人那裡獲得的,而是自己創造的。只有把企業員工的個人知識變成企業潛在競爭能力,知識創新才能夠實現。他還認為,知識是通過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相互作用而被創造出來的,並提出了一個關於「知識創造」的完整 SECI模型。

又如1960年代初,現代管理學之父、美國管理學教授彼得·德魯克(Peter F. Drucker)博士首先提出了知識工作者和知識管理的概念。他認為,正在進入的知識社會中最基本的經濟資源不再是資本、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而是知識,知識工作者將發揮主要作用。後來他又提出「未來的典型企業以知識為基礎,由各種各樣的專家組成,這些專家根據來自同事、客戶和上級的大量信息,自主決策和自我管理」。

又如瑞典裔管理大師、知識管理之父卡爾-愛立克·斯威比(Sveiby)博士從1970年代開始研究知識型企業的管理,1986年首次提出了知識型企業和知識管理的概念。作為一個企業家,他將知識管理直接建立在對企業資產的重新認識、測量、管理上,所創立的理論與方法成為知識管理方面最具影響力的理論和方法。

再如1990年代中後期,美國波士頓大學信息系統管理學教授託馬斯·H.達文波特(Thomas H.Davenport)在知識管理的工程實踐和知識管理系統方面作出了開創性的工作,他提出了知識管理的兩階段論和知識管理模型,成為指導知識管理實踐的主要理論。1990年代初期,他與合作者創造了流程再造理論,成為興起知識管理運動的締造者之一,其《注意力經濟》一書被譽為從「知識時代」到「注意力時代」的開創性著作。

其次,從對人的度量轉變為對人的(心理)行為度量。如2000-2005年間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獎者中,至少有三位為「行為經濟學家」——喬治·阿克勞夫(GeorgeAkerlof)、費農·史密斯(Vernon Smith)、託馬斯·謝林(Thomas C. Schelling),以及至少有一位是「計量經濟學家」的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 麥克法頓(Daniel McFadden)。其中,實驗經濟學之父,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密斯開創了一系列實驗方法,為通過實驗室實驗進行可靠的經濟學研究確定了標準,為創立實驗經濟學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同時,他還是「風洞實驗」理論研究的先驅。

又如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著名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家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他主要致力於心理學、經濟學等交叉學科的研究。在理論研究中,他對反常行為、經濟人假設、稟賦效應、跨期選擇、心理帳戶和股票市場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實際應用上,他分析和解釋了消費者行為、社會福利政策、儲蓄投資政策等行為經濟案例,其他經濟學家難以望其項背。

第三,基於虛擬資本、資本循環與資本周轉,研究資產定價理論與模型。如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商學院教授羅伯特·默頓(Robert Merton)和史丹福大學教授邁倫·斯克爾斯(Myron Scholes),他們創立和發展的布萊克—斯克爾斯期權定價模型,為包括股票、債券、貨幣、商品在內的新興衍生金融市場各種以市價價格變動定價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理定價奠定了基礎。

又如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尤金·法瑪(Eugene Fama)、彼得·漢森(Peter Hansen)和耶魯大學的羅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他們在資產定價研究領域揭示了一系列資產定價的規律及背後的因素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

第四,基於價值規律與兩大部類再生產轉換,創建投入產出理論與模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華西裡·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是投入產出分析方法的創始人。投入產出分析為研究社會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特別是系統分析經濟內部各產業之間錯綜複雜的交易提供了一種實用的經濟分析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25年,當他還在柏林大學讀書時,曾在德國出版的《世界經濟》雜誌上發表了《俄國經濟平衡——一個方法論的研究》的短文,第一次闡述了他的投入產出思想。這也是他創造投入產出理論與分析方法的靈感之源。還有,這種理論與分析方法本身還是國民經濟平衡表體系(MPS)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的結合。

第五,基於知識要素數量變化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知識經濟發展規律,研究知識經濟理論。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年度報告。隨後,在中國國內李京文院士開展了知識經濟研究,並出版了系列知識經濟叢書。在他的指導下我們開始研究知識經濟,出版了知識經濟與知識產品、知識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專著。在張守一教授指導合作下,出版了微觀知識經濟與管理、知識經濟概論,並借鑑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分析方法,較系統地研究知識經濟學理論,構建了包括知識產品生產、分配、消費與利用的知識經濟學理論框架。特別地,我們還研究了知識的計量,以及知識(產品)需求與供給函數、成本、價值與價格、市場競爭與均衡,以及知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等數量關係;還利用投入產出方法研製了知識生產投入產出表,得到知識生產直接轉移矩陣與完全轉移矩陣;還利用存量與流量的關係,研究了知識更新過程等。

三、馬克思的數量分析的未來

以上這些經濟學發展成果,都是圍繞與人相關的人力資本、知識、創新、知識創新與知識管理、知識工作者、知識型企業、虛擬資本、人的行為度量,以及其他相關數量分析發展的。從其發展脈絡中我們能夠看到,研究者大都會受到馬克思提出的活勞動、腦力勞動、價值與使用價值、虛擬資本,以及活勞動創造價值、腦力勞動是體力勞動的倍加勞動,以及生產-分配-交換-使用過程,第一部類與第二部類再生產轉換關係等概念、思想與方法的啟發,固然他們並沒有展開直接或間接研究這些概念及度量。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與經濟學發展過程都已經證明,以人為中心(本)是其內在的聯繫。為什麼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發展汲取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基本概念的思想、度量,以及數量分析方法?因為科學研究是尊重規律的,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而不管你是否願意接受。無論人力資本、知識、創新、知識創新與知識管理、知識工作者、知識型企業、虛擬資本、人的行為等概念及度量,還是理論、模型與方法的發展,都以人為核心,以人為主線。我們認為,這就是馬克思重大的貢獻,他把人(體現為活勞動或腦力勞動)從生產要素中獨立出來,與其他資源要素區分開來,不僅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性意義,同樣在如今知識經濟時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到目前為止,有關活勞動、腦力勞動、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虛擬資本等度量,以及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倍數的數量關係等都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只能選擇諸如人力資本、創新、知識等替代變量,這恰好印證了越是基礎的內容,研究難度越大,反倒給未來研究留下了很大的空間。這就是未來馬克思數量分析的研究方向,大數據及其方法、人工智慧、量子計算、試驗與實驗方法等可能都是必然有效的選擇。另外,基於目前經濟學理論取得的成果,面對理論前沿與實際問題,研究無止境,未來將繼續下去,用馬克思的基本概念與理論的數量分析思想與方法依然是大有作為的。  

(作者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綠色發展大數據決策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智庫)主任、北京知識管理研究基地主任兼首席專家)

相關焦點

  • 恩格斯與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轉向」
    馬克思大學期間的專業是法學,同時致力於文學創作和哲學研究,還特別重視歷史學習,這些構成其思想起源期的學科背景和知識資源。之後,馬克思的思想發生了「政治經濟學轉向」,從而以深刻的資本批判確立起其在哲學界的卓越歷史地位,這也是18世紀以來經濟學研究的重大課題。對於馬克思的這一思想轉向,恩格斯起了關鍵性的促進作用。
  • 張一兵|歷史唯物主義與政治經濟學的最初接合——普魯東與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
    第一章「科學的發現」中的三節主要分析普魯東的價值理論,也是本書對經濟學本身的探討。總的說,這些討論在基本觀點和方法上是正確的,但由於馬克思此時還沒有真正解決政治經濟學的深層問題,從而也沒有形成馬克思主義對政治經濟學的總體邏輯。所以他的大量觀點還依託於古典經濟學,特別是李嘉圖的經濟學理論。馬克思自己的經濟學創立,是在十年之後的1857一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完成的。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資本論》
    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是簡單地複製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而是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進行了理論創新,在繼承其範式的基礎上發展:第一,基本立場反映奪取政權以後的無產階級根本利益,以人民為中心,服從於人民的福祉和共同富裕。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貢獻
    在書中,恩格斯從「當前的經濟事實出發」,研究經濟關係和社會物質關係,通過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一些理論觀點和方法的批判性分析,揭示其實質是被資產階級壟斷的、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的非科學性的「私經濟學」,也顯示了用無產階級立場和觀點研究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方法,顯示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鮮明的理論品格。
  • 【馬克思的故事】張雪琴:當馬克思遇上數學-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泰勒...
    1835年8月12日,年僅17歲的馬克思在中學考試畢業的作文中,已經樹立了為人類利益而犧牲生命的偉大理想和信仰。[1]「為人類工作」的理念指引著馬克思去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規律,對於規律的揭示需要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及在此基礎上對現代社會經濟運動規律的深刻闡發,也就是要在政治經濟學的海洋中找到解剖「市民社會」的鑰匙。
  • 《資本論》中政治經濟學和法哲學的雙重理論視域
    長期以來人們主要是從哲學和經濟學的關係中來把握,近年有人開始從政治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關係中來探討。筆者基於馬克思思想發展史的問題邏輯,從法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關聯中加以釐定,認為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中內在地包含著法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雙重理論視域。
  • 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指導實踐
    ■ 馬克思運用科學的歷史觀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現象,創立了剩餘價值理論,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預示了資本主義必然要滅亡,由更高的社會形態來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客觀規律,從而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了科學,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原則
    馬克思說:「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1]因為任何經濟形式,都是由多種因素組成的,是在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中運行的。我們既不能用顯微鏡去觀察經濟的細胞形式,也不能用化學試劑去判斷各種因素的實際作用。我們只能藉助於抽象思維的能力,在分析經濟形式時,首先從最簡單的規定性開始,暫時撇開更複雜的規定性。
  • 顧海良:恩格斯晚年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貢獻
    第三,深刻批判詆毀馬克思經濟思想的錯誤觀點,堅持和捍衛了馬克思經濟學說的科學性和真理性。這體現在同歐洲主流經濟學家的三次「戰役」中:即對所謂馬克思「剽竊」洛貝爾圖斯謬論的批判,對布倫坦諾攻擊《資本論》科學性的錯誤觀點的批判,對阿基爾·洛裡亞詆毀《資本論》中價值和生產價格理論觀點的批判。
  • 壟斷資本主義理論: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討了保羅·巴蘭和保羅·斯威齊的著作《壟斷資本》所引起的爭論,試圖為經濟剩餘概念及與之相關的積累理論提供一種更為透徹的解釋,同時糾正20世紀70年代「回歸馬克思」的思想運動所導致的對巴蘭和斯威齊分析的錯誤理解。
  • 【智庫動態】錢津: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若干要點
    因而,由此確認源自商品範疇研究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基點是勞動範疇,應毫無疑問。於是,問題只在於馬克思是怎樣認識勞動的?只在於馬克思是用了怎樣的勞動範疇作為研究基點的?在 《資本論》 的第一卷第三篇第五章,馬克思定義並闡述分析了兩個勞動範疇。其中一個定義是說:「 勞動力的使用就是勞動本身。」⑤ 這表示勞動是完全主體化的範疇,即「勞動力的買者消費勞動力,就是叫勞動力的賣者勞動。」
  • 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古典政治經濟學與重商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大區別在於,它提出了勞動價值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只有生產勞動才是創造價值和財富的根本來源,商業即貿易本身並不能創造財富。顯然,這是一個極富價值和重要的觀點,這個觀點後來被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下來。 當西歐資本主義發展到19世紀30年代的時候,由於經濟危機的爆發和貧富兩極分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暴露無遺。
  • 青年馬克思如何走近「三大理論來源」
    近代史學家霍布斯鮑姆認為,對於1789年至1848年的世界而言,「意識形態的數量榮銜仍應授予宗教界;而質量寶座,則應歸於世俗界。」毫無疑問,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就是這一時期意識形態「質量」的重要體現。
  • 田國強: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解
    古典政治經濟學既構成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源泉,也是新古典經濟學等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源頭。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和現代經濟學在許多方面是相容的,只是考慮和研究問題的側重點不同通俗地說,經濟學最早是研究如何管理家庭財富的,然後擴展到如何管理國家財富,最後從管理財富到創造財富,這就牽涉到制度和經濟的關係問題。
  • 專家談丨如何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
    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生命力不只是體現在具體的概念觀點上,更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佔據了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顯示出信仰的力量。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科學性和革命性高度統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專設一節講「政治經濟學的方法」。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新進展
    正如學者們所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就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它既不是對150多年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複製,也不是一個封閉的理論體系,而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當代中國的科學化和系統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是在實踐探索中形成的。
  • 程恩富:新馬克思經濟學綜合學派的代表
    這項工作我在上海財大的時候開始的,在經濟學方法論、經濟學基本假設和原理以及在經濟政策這三個方面,按照學派的要求系統地進行了深入研究。」   從上海財經大學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後,程恩富開始以馬克思經濟學為主,思考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問題。「我是以社科院為主聯合其他大學,在馬克思經濟學的現代化方面重點抓了三個薄弱環節,這在國內還很少有人做。」
  • 曼大、港中文和KCL的政治經濟學
    必須明確的一點是,國內外對「政治經濟學」的定義有著一些區別。在我國,政治經濟學一般特指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以及後人提出的公有制和初級階段理論。而在西方,政治經濟學本質上其實就是經濟學。了解經濟史的同學可能清楚,經濟學這個詞在古希臘時期的原意就是「家庭管理」。
  • 在解決現實經濟問題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為了更好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學界應著重分析結構性問題的成因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內容。筆者認為,結構性問題與追趕型發展模式、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和宏觀調控長期的需求管理有關。從理論上探源,就是與照搬西方的金融深化理論、片面理解經濟結構提升的配第·克拉克定理有關。
  • 張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如何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
    堅持實踐導向,堅持問題導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回答時代課題,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第三,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不斷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現代化,實現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