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學生迎來開學(圖源:新華社)
今天9月6日。
明天海口的中學將正式開學。但關於開學,最大的焦點是武漢。9月1日,這個萬眾矚目的抗疫英雄城市數千所中小學和幼兒園的近140萬名學生重返校園,正式開啟秋季學期。《華爾街日報》把這次開學視為武漢已經走上正軌的標誌性事件:,武漢學生們再次走進校園,「正是當地生活恢復正常的最直觀證明」。
《華爾街日報》中國分社社長鄭子揚(Jonathan Cheng)介紹武漢開學
這是武漢人民的抗疫勝績,也是全國人民的抗疫勝績。雖然疫情的影響深入了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但在生活起居上,我們已經漸漸找到了自由的節奏——嚴防死守仍在繼續,正常生活已然鋪開。
致敬所有為戰&34;勝利 默默付出的英雄們!
此時,離解放軍第一批援鄂隊伍於除夕夜集結出徵,過去了7個月有餘。這要是放在其它語境,我們會覺得這個時間好長,但當抗疫這件事已經在全球成了持久戰而中國以特優生脫穎而出,我們知道,這個時間不長,它很短,它就像每個抗疫英雄胸前都應該別上的勳章,那麼光彩奪目。
大年夜,陸海空三軍軍醫大學醫療隊緊急出徵馳援武漢
大年夜,陸海空三軍軍醫大學醫療隊緊急出徵馳援武漢
大年夜,陸海空三軍軍醫大學醫療隊緊急出徵馳援武漢
此時,武漢已經封城。遠在海南且已經回到村裡過春節的,無從想像封城意味著什麼。千裡之外,春聯如火,瓊島暖冬,鞭炮響過,葷素滿桌,闔家團圓。那時候,我真的無從想像900萬人的城市被封是什麼意思,更無從知道當我們在過大年除夕夜時,武漢8萬醫護成了第一批白衣逆行者,他們在各種的崗位上守年。所以,武漢封城和解放軍馳援成了我對新冠疫情的第一波記憶。在這之前,有著各種軼聞和消息,國醫鍾南山呼喝讓大家有所凝重,而封城和和解放軍出徵,讓大家知道,大事已臨。
武漢封城
春節的氣氛仍然繼續,畢竟我所處的只是海南的一個農村,年夜飯後,酒意微燻,該幹嘛還幹嘛,新冠成了不可迴避的話題,公號、朋友圈等,都是各式各樣的消息。但大家有一個共識,解放軍出動了,就沒什麼不能解決的,無論它事有多大。那一夜,新冠還是別人的事,我們且先把年過好。不過,這個年也很快就不一樣了——基於各種新冠的傳染性的認知,未及午夜,減少走動,明天不拜年的說法已經在手機上刷屏。按習俗,大年初一的拜年只是最近的親屬間的走動,所以,那一天年飯後,我們與叔伯家的互動不變,近親間的道賀仍然和往年沒有差池。這一天的年飯大家都喝了比昨晚更多一點的酒,下午就根本上睡著了。到了初二,女兒回娘家是年俗的主題,這一年的鞭炮響得得尤其來勁。但變化真正開始出現了,往年除了女兒女婿回娘家,這一天也是朋友們開始四處走動的時間,大家都會相素問詢計劃先去誰家後去誰家在那碰面結夥搭伴拜年過後在哪裡開麻將等,今年不一樣了,幾十個小時的疫情認知刷屏後,真的就按兵不動了。於是我和朋友設法去村子邊上的中學打了場羽毛球——不可思議,在大年初二去運動,這樣的健康過年形式可從未有過。這球打得酸爽,幾個人又說,鎮上有個新開的球館,已經有人訂了場,明天一起去那裡繼續。這樣的行為和安排,當然是錯的,在全民抗疫的映照裡,顯得輕慢了,畢竟初一那天,海南就發布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最謹慎的作法,應該是都好好貓在家裡。果然,初三那天的球局無法成行,理由是初二開始,球館就接到了閉館的通知。
封城後的武漢,靜悄悄的橋
自此,真正的防疫抗疫開始了,所有的外出訪友都是取消了的,一家人老實待著,不再將前兩天那般以農村空氣清新為走動的理由。每天睡前醒後,必做的事就是查看疫情實時訊息。並且,清點家裡還有多少口罩可以用——那些口罩是讀大學的外甥女從江西回來時帶回來的,她回來得早,那時候疫情消息還處在半空狀態,口罩其實是她搬宿舍時買的——防塵,還好,她買的醫用一次性口罩,這才有了大用,因為,此時口罩和消毒水等已經由緊俏轉為斷貨。
按往年慣例,初七該返城返工了。然而,按年俗過完初三後,由於大家都已經不再走動拜年,往年決不輕易消停的鞭炮聲已經然銷聲匿跡,整個村子在經歷一個前所未有地安靜的春節。一家人每天最大的事就是吃,唯一的話題就是疫情。漸漸地,都放棄了初七返城返工的期待。那段時間,每天一睜眼,新增和病亡的數據雖然和後來居上的那些國家相比,小巫見大巫,那當時已經讓家裡每個人都咋舌心驚。更傷痛的還有那些出了意外的抗疫英雄,包括註定成為這場疫戰一個特殊標點的李文亮醫生,等等。在吃了睡,睡了吃的日子裡,大家又在自我安慰著,我們算好的,我們沒有封鎮封村,只是自覺禁足在家——農村的家,房子大,有前庭園子,園子裡養著雞鴨種著村,這哪裡是那些城裡人能比擬的,特別是,武漢人,得多辛苦。唏噓之餘,我們也因為刷到川建國說「也許一個奇蹟降臨,疫情就消失了「之類的話,那時候只覺得美麗國人和我們真是太不相同,根本沒法想像不久後,他們要拼命甩鍋給我們背。
1月30日拍攝的武漢火神山醫院建設工地
當然了,那幾天,最大的明星無疑是火神山醫院的建設。在這之前,前於各種基建建設神速的說法和例子,其實並不鮮見,這在我國真的不算新聞。但這一次,人命關天,事關戰疫大局,大家的關注無不帶著幾分激昂,線上看建設直播這樣的事情無論多麼不可思議,但我們一家老小都當真去看了。火神山、雷神山如期遂願的同時,關於白衣英雄們的故事,那時候其實還沒有知道太多。倒是鄰居親戚有個小輩在醫院的,都知道他沒有回家過年,因為全員待命。接下來,就開始刷到各地醫院集結出徵隊伍馳援湖北的新聞。
全國醫護馳援湖北
全國醫護馳援湖北及方倉醫院接診病患,讓我們意識到疫情達到了高峰。似乎一夜之間,關於鄰村鄰鎮如何禁區止外來車輛人員進村過鎮的說法甚囂塵上。但我們的一日三餐在不停地打庭前雞鴨的主意之後,終歸膩味,於是每隔一天就要驅車去村子兩個相反方向的鎮上採購點東西,往來是自由的,大家都自覺帶著口罩,沿途路過各村村口,的確也有嚴防死守的意味,但斷不如新聞上其它地方那麼森嚴。就這樣,家裡平時沒做過菜的小朋友們,都踴躍自薦,百度菜譜,各各玩耍。而五六斤一隻的鵝一頓就被白切吃完,這樣的事發生了幾次。感謝所有逆行者,感謝抗疫戰線上各種崗位上的英雄,我們雖然不是主戰場,但全因一盤棋,正是因為所有戰疫英雄的負重,讓以宅在家裡做為唯一抗疫投入的我們有了不一樣的闔家團聚時光,每天都在饕餮度日。那些日子裡,我們不僅關注全國疫情,全世界疫情,更關注本省疫情,數著還有哪幾個市縣沒有出現病例。
過了年初七,然後,又過了元宵,終於,情況出現了好轉。這種好轉,除了體現在數據上,更體現在各種可考證或無從考證的消息裡。與自己相關的消息的,海口不再那麼戒備森嚴了,已有人開始返城。於是,我決定於2月19日返海口,這個決定其實也不是因為什麼工作需要,而是待在家裡的時間實在太長了,手頭其實也在寫點東西,想著在家裡也是寫去海口也是寫,先上去看看。那一天,我下午六點多下高速。遠遠看到高速終點入城處,有一個桔色的篷,有兩個帶著口罩和手套的警察在執勤,我放慢車速,準備好接受可通的一切核查,但警察卻示意我通行——是的,大家的神經在這一天的確已經稍作放鬆了,只是此時天色陰沉,有些許小雨,微微的寒意摻在不甘溫柔的風裡。進城後,去了幾個地方,到了晚上八點半,我驅車上了海甸島。此時,路燈輝煌,但路上卻幾乎只有我一輛車,這是一種從未有過的光景。再定晴去看路邊的,行人是沒有的,而且,能看見的店鋪檔口,沒有開門的——關於除了超市,其它店鋪全都關張的消息,是真的。也就是在那一瞬間,我有了種恐懼感,是的,第一次在城市的八點半光景,有了單人走夜路的恐怖。
接下來,在海口我待了將近十天,那真是一個人待在樓裡除了不得已的覓食決不出門的日子。那段時間,可以理解為疫情雖然已經過了拐點向好,但所有貌似放鬆的神經其實依然恪守著敬畏和規矩,大到繼續宅在家,小到出門按電梯需要帶個一隻性手套,一切謹慎,但大家的心已經越來越鎮定。十天後,我又重新回了老家,在村子裡再過了幾天陽光燦爛的日子,那樣的陽光,真的讓人覺得一切都安好。重新返城後,已經是三月中旬了。返城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開始見面,也相互慰說,今年的光景,活得下去已經是成功。
那麼,我等普通人的疫情記憶,到此就終章了嗎?不,三月底,援鄂醫療隊開始分批撤離讓疫情記憶進入新的高潮。一夜之間,抖音只要一打開,都是英雄返程的場面。那幾天,心潮澎湃,感動之餘淚水會悄悄潤溼眼眶。再次重溫以下這張圖吧,上面那些省市名稱的演繹和數擾,相信無數人都曾經久久注視。
最美逆行者的撤離以及一時間鋪天蓋地的報導,我們對英雄禮遇豎起大拇指的同時,更了解了更多英雄們在火線上的各種細節。那時候,我們才知道,原來他們從上班到下班是那樣過來的,原來那身衣服要穿那麼多層,原來所有的柔弱都變成了無堅不摧的勇往直前,原來生於非典的那批孩子現在已經成了脊梁,原來九零、零零一代可以在使命面前交出一份如此令人擊掌叫好的答卷……
也就是那段時間,我們重新認知了醫護和病患的關係。我們知道老人們躺在病床上卻擔心自己會傳染醫護,我們看到小醫護徹夜值守確認病房裡一切安好跳起了舞——對,跳舞,難以想像,這些姑娘小夥真的把一件生死攸關的事做成了一次壯美無比的性情演出,困了跳個舞,送走出院的病人跳個舞,太辛苦了惡搞一下也跳個舞……因為他們,天使有了一個嶄新憨厚的形象——小白。
她們的付出、她們的魅力,值得更多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去為他們立傳。在那段日子裡,援鄂醫療隊成為最顯赫的網紅。而在疫情緩解之下,在這些最美天使們成為無數人記憶的重要段落的同時,更多的感人事跡湧現出來。當然了,這些,不能說是我的記憶了,這應該是國人的集體記憶。
時至今日,說起這些,只有一個原因:記憶在時間面前往往是脆弱的,當武漢已經秋季開學正常,關於抗疫的那些記憶,希望每個人都能有各自珍藏的方式。就像那首歌裡唱的:我要記住你的樣子
像魚記住水的擁抱/像雲在天空中停靠/夜晚的來到/也不會忘了陽光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