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6月27日訊 刮痧療法因為易於操作,在民間一直流傳廣泛。古人常用銀圓、湯勺、嫩竹板等邊緣光滑的生活用品,蘸上水、酒或香油在皮膚表面刮拭,只要紅色的痧斑一出,症狀很快好轉。
如今,經過研究、創新的刮痧法,再次成為老百姓養生的熱點。無論是感冒還是上火,喜歡刮痧的人,只要身體不舒服,就會刮一刮。其實,刮痧雖好,也要分病症。我們邀請到了台州章氏骨傷醫院理療康復科醫生潘德君,為大家解開刮痧存在的一些誤區。
醫生提醒:刮痧並非越疼越好
慎重選擇刮痧的場所
台州大部分浴室、美容院、理髮店幾乎都有刮痧服務。對此,潘德君認為,刮痧畢竟是一門中醫治療的手段,應該是持有醫師資格證的人才能操作,才能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治療病症。
任何醫療項目都是有風險的,刮痧也不例外。如果隨隨便便刮痧,很可能加重病情。「洗浴中心、美容院等場所,用於刮痧的牛角材料很可能不消毒,刮完一人馬上再給另一人用。如果皮膚出現破損或有粉刺等,極易造成感染,發生炎症。」潘德君說。
另外,如果作為單純的潤滑作用,那麼各種植物油,如橄欖油、香油等都是安全的。而如果作為治療作用,則要根據病情需要。像紅花油,本是用來活血的,如果用於一些軟組織損傷的患者,就會增加患者的出血量。而且,在這些場所刮痧一旦發生意外,工作人員又沒有應急處理能力,後果將很危險。
而且,一些特殊人群,尤其是有局部疼痛的患者,如背痛、四肢關節遊走性疼痛,或是感冒、發燒、腹瀉者,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辨證施治,給出具體的刮痧方法。不同體質的人群,還有不同的刮痧注意事項和禁忌。
沒有不適的人不必刮痧
任何一種療法都不能包治百病,刮痧也有禁忌症。診斷不明確的疾病或急性病、危重病患者應交給醫生診治或在醫生指導下刮痧。
潘德君說:「沒有不舒服的人儘量不要刮痧。如果是為了保健,也不要過於頻繁。兩次刮痧應間隔3天或以上,特別是同一部位應以上次刮痧痕跡基本消退為準。刮痧治療後,應至少休息2至4小時後再洗澡,最好是溫水澡。刮痧後不要站在風口上,別喝冷飲,避免風寒外邪侵入。」
過度疲勞、空腹或大汗、大出血後不宜刮痧。有出血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減少症、白血病等病人不能刮痧。骨折的部位在痊癒之前,也不能刮痧。惡性腫瘤患者腫瘤的體表不能刮痧。月經期的女性下腹部慎刮,孕婦下腹部禁刮。肝腎功能衰竭者也不能刮痧。
並非越疼淤痕越明顯才有效
「幾天前,我在門診就碰到一個25歲的台州姑娘,頭暈乏力,家人以為是中暑,就在脖子處用力給她刮痧,結果出現了一個小番茄這麼大的腫塊。家人一瞧不對勁,才把她送到醫院,治療了三四天才好。」潘德君說。
很多台州人都認為,刮痧時,要刮到皮膚出現紅、紫甚至黑色或是越疼越好,這是常見的誤區。正常的刮痧應以患者能承受為度,強求刮痧的疼痛和強求出痧都是不可取的。
很多人認為刮痧的淤痕是「毒」,其實只是皮下出血,顏色越深表示毛細小血管中溢出的血越多。「出血越多越好」是個誤區,刮痧講究多,頻率、力度需好好掌握。操作不當反而會造成身體損害。
刮痧要適度,如果刮出來的痧是紫黑色的,偏指向寒溼重,紫紅色是偏指向溼熱重。刮痧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5分鐘,久了會刮破皮膚,傷及「正氣」。根據部位不同,治療目的不同,來選擇不同頻率和力度。如外感、中暑、落枕等以實證為主的疾病,頻率可以稍快,力度可以偏重;而長期失眠,哮喘一類虛證為主的疾病,為了美容保健刮痧治療,則應中低頻率,用力宜輕,順著經絡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