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勳:陪孩子長大(6)——快樂療法

2020-08-30 心靈花園

  兒子動手能力差

  我有一件麻煩事要請教您。我兒子六歲多,貪玩好動,在學前班學習。老師常反映他的動手能力差,摺紙、畫畫都比同學們慢。尤其是寫拼音,做算術題就更慢了。別的同學一節課寫兩篇,可他連玩帶磨才寫幾行。無論老師怎麼懲罰、嚇唬,都無濟於事。

  老師說他有多動症,對他束手無策。可我觀察他不像,他性格和順,從不因拔尖和同學們打架。他愛看書,識字量大,經常在班上替老師給同學們念故事書。並且每天都自覺地看半個多小時的書。老師教的拼音和算術題,他都會,可就是不愛動手寫,多寫一點,他就不想寫了。我也採取過獎勵的辦法,甚至是打罵,都收效甚微。大道理他都明白,就是不願寫,好像是對寫字沒興趣,嫌累。他小時候的爬行時間並不短。而且,我也從未像別的家長那樣限制過他玩土,玩石子。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

  這樣下去,一年級還能不能上?請您幫我分析一下,他像是寫字方面有障礙嗎?該採取什麼方法引導、訓練他呢?



  對一個六歲孩子的行為作任何評論都還早,家長千萬不要想方設法地給這樣的孩子貼標籤。我們必須看到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有很大的差別,同一個孩子在心智的各個層面,如思維、想像、運算、語言、動作、肌體反應、感覺、情緒等方面的發展也會有不同。這個個案裡的孩子語言能力、運算能力、閱讀識字能力都比較好,但運動協調或手的精細動作能力稍差,其實也是一種平衡,大腦機能把興趣集中在其他方面,這一部分的腦功能發展就相應減慢。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設。其實,同樣的差異在動物中也能很自然地看到,電影《導盲犬可魯》中,一窩五隻小狗也都各有各的行為特徵。



  客觀地說,手的精細動作能力與肌體的運動能力與智力一樣,同樣是重要的智力活動。哲學家康德說過:「手是外部的大腦。」對嬰幼兒來說感覺運動是智力的起源,孩子的活動、遊戲、語言可以促進孩子思維的發展,增進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從大腦神經結構來看,手的神經分布佔大腦皮層近三分之一的區域,所以手的運動能力,尤其是精細活動能力可以促進這部分大腦皮層的發展,從而帶動大腦思維能力、抽象能力、判斷與運算能力、情感情緒等能力的發展。通常的情況是,手的運動機能高的孩子智力水平也高,當然不排除少數孩子高度發展智力而使運動機能發展遲鈍的例子。


  兒童手的活動,如寫字,主要依靠小肌肉的精細操作,它的發展對兒童的心理智力發展可能產生巨大影響。在上學以前,家長並沒有過於強調規範動作,上學後老師卻要求許多規範動作,如起立、舉手、姿勢、列隊、跑步和書寫等。大多數孩子需要慢慢積攢運動經驗。兒童手部精細活動的初步發展應該是七歲以後,這個個案的孩子才六歲,有些慢是可以理解的,不要心急。可以用一些訓練來補償對大腦發育的刺激,如用筷子把豌豆(或小珠子)從一個盤子裡夾到另一個盤子裡,摺紙,畫畫,拼圖遊戲,搭積木,彈鋼琴,穿珠子,甚至打電腦遊戲,都可以促進手的精細活動能力提高,不一定表現在讀書與書寫上。



  在寫字方面,從家長的信可以看到,孩子在其他方面得到父母的認可與表揚比較多,在寫字方面得到的批評比較多。如果是這樣,對孩子寫字能力的發展是不利的。要想讓孩子對寫字感興趣,就要想辦法讓寫字與快樂的體驗結合起來。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特點來建構這樣的聯繫,比如把他書寫的句子貼在顯眼的地方,父母天天裝著欣賞,讓孩子覺得自己寫的東西很重要。不要反覆在寫字上挫敗他,使他產生畏難情緒,否則這樣下去,孩子的個性也會遭受打壓,結果得不償失。作為老師,也不能對學齡前和一二年級的孩子在學習方面的適應能力作輕率的褒貶,這樣可能無形中傷害孩子心身平衡發展的熱情。科學的方法是等待和協助,根據兒童心身發展理論,在適合的年齡範圍發展適合這個年齡段的事,讓六歲孩子寫很多東西,還要求寫得工整可能是對孩子心身能力的一種忽視。


  在心理技術方面,可以採用「代幣療法」。比如,孩子寫完一篇字,給他的盒子裡裝上一顆棋子,等棋子湊夠十粒,就答應他一個要求。這樣就可以把寫字與孩子獲益聯繫在一起,讓孩子覺得寫字是很有意思的事,比教育他說寫字對將來有多重要更實際。

相關焦點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3)——放開手來愛
    問題是父母要等待多久,孩子才能放棄纏繞走出依戀。  這封信給我們的信息並不多,許多家庭內部的關係和互動規律我們只能靠假設,當然,假設常常是不可靠的。讓我們思索的有以下幾個問題:  (1)信中沒有父親的影子,也看不出孩子的性別。如果是八歲的男孩,最能幫助孩子放棄對母親纏繞的人就是父親。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2)——親情濃於血
    而我看到動畫片或兒歌裡講爸爸的地方也發愣(連嬰兒畫報上都有爸爸的內容!)。因為我還沒想好怎麼同女兒說,她爸爸又不願意回來看她。在街上也會有人對她說:「哎呀!多可愛的寶寶!你爸爸呢?」  我急需幫助,因為我越來越焦慮,我不希望女兒受到太大傷害,當然我明白她肯定會受到傷害。但我確實應付不來,我甚至希望女兒不再長大,希望老師能提供一些幫助。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2)——男女有別
    和孩子同浴的夫婦  都說孩子的性觀念要從小教育。可是尺度該怎樣把握呢?我有個朋友,他們夫婦一直和孩子同浴。孩子如今已經六歲。他們覺得這是非常好且健康的性教育方式。我卻很困惑,不知道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7)——無條件的愛
    比如:(1)口中有痰,問我怎麼辦?我說吐吧。她又問:吐在哪兒?生活中很簡單的問題都要問大人。(2)與小朋友玩,其中一個男孩不讓她和另一個孩子玩,女兒聽了就玩不好了,她陷入思索中,一臉茫然,最後跑過來問我:「那我跟誰玩呀?」(3)一個小朋友給女兒幾張卡,另一個小朋友也得到同樣多的卡片,但他還找我女兒要。他說完就走了,可女兒卻很認真地陷入了茫然,不知怎麼好。過會兒她問我:「媽媽,這張卡我該給誰呀?」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4)——引導孩子的欲望
    從根源上看,常常目睹父母大手大腳花錢的孩子,對金錢的欲望會大一些,因為他知道花錢可以買來快樂。節儉的家庭,孩子更知道錢的重要性,也輕易不敢亂花錢。 從方法上看,父母隨意放置錢會讓孩子時時刻刻面臨內心的衝動,可能會養成孩子亂拿錢的行為。如果父母善於管理金錢,孩子的非分之想也自然會得以收斂。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8)——批評也是親密
    不僅如此,在體驗安全、快樂、滿足、友情、信賴、親密與依戀的同時,他還需要體驗憤怒、敵意、悲傷、抑鬱、挫敗、不誠實、破壞、執拗、疼痛、饑渴、寒冷等情緒。 五歲孩子正面臨情緒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最初階段。而一個人的情緒能力恰好是他個性、情商、情愛能力發展的溫床。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5)——改譯他的行為
    因為經常給他講這樣做不對,有一次,他問我:「媽媽,我長大了會不會變成小偷?」對於他的這些表現,我也常常反省自己,到底是孩子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呢?孩子這樣我真的好擔心,他這樣知錯不改,我該怎麼辦?、老師讓孩子做好孩子不做壞孩子,那麼孩子就會迫切地想知道自己到底屬於好孩子還是壞孩子。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4)——關注閃光點
    兒子總愛討好人  我是一個四歲九個月男孩的媽媽,有個關於孩子性格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我的孩子沒有主見,總是看大人的臉色行事,為了討好別人而委屈自己。 坦白地說,我的性格也是如此,很在乎別人的看法,孩子的性格有遺傳的因素。因為深深地體會到這種性格帶來的痛苦,所以想要我的孩子改變這種性格。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0)——少年期心理發展任務
    然後,孩子開始嘗試從外界(鄰居、學校、社會)去尋找親密感,並試圖用一種家庭似的感覺去獲得安全感孩子已經形成早期的自我感,自我感的建立是在孩子開始對自己身體感興趣,形成身體邊界感的時候。心與身是相對應的,身是心的所依,心是身的所屬。孩子照鏡子正是一種自我認同的開始。  這個階段有三個最重要的任務:  (1)自我情緒的識別,體驗與管理。孩子在五歲以後已經對自己的情緒變化好奇,家長要引導孩子閱讀自己的情緒類型。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9)——家庭塑造人
    長大以後,主人帶它重返森林,回歸自然。不久,它遇到幾隻獵狗,兒時的記憶讓它自然地把狗看成是朋友,結果慘遭厄運。  自然界普遍存在一種「印刻效應」,剛睜眼的小鴨會把孵蛋的母雞看作媽媽,長大的魚會遊回它的出生地去產卵。人類在幼年時期,雙親與環境對其心身體驗產生的影響很像這種「印刻效應」。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5)——教導社會原則
    今年春天,給女兒做了一個心理測驗,她屬於敏感型的孩子。我應該怎麼對待她。  對十歲左右的孩子來說,學會在家與在外可以不一樣,是一種心理成長。學校裡,老師是絕對權威,孩子必須學習規則,學習與人交往的技術,學習人際溝通交流的方法。所以孩子對鄰居、對周圍的人用的是學校裡學習的社會原則。家裡則不同,沒有固化的權威,孩子不必被強迫必須要怎樣,她有選擇行為或情緒的權力。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3)——靠愛心包容
    她把這些情緒不假思索地投射給了孩子,並通過行為與語言來強化,最終讓孩子被迫認同。這是一個糟糕的建構過程,挫敗了孩子對這個世界旺盛的好奇心,使孩子失去對自己的信任。 比較合適的做法是要承認我們對兒童心理的無知,當孩子坐在上面等待別人關注時,自己走開,看看會發生什麼。當孩子在別人讚許下飛快地滑下,故意裝著沒有看見的樣子,看看又會發生什麼。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1)——重視孩子的需要
    因為母親絕不會真想吃孩子喜愛的糖果,只是希望聽到孩子符合道德但違背意願的聲音,這其實是虛偽的聲音。我們通常鼓勵孩子說一些虛假甜蜜的話來取悅自己,最後獲得一個機會對孩子說:「寶貝,媽媽不吃你的,媽媽只是想知道你有這樣的心意。」孩子得到的感覺是不管自己是否情願,這樣的話一定要表達。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培養親密依戀
    如果母親性格強硬,動作粗糙,情緒不好,對孩子管理疏忽(讓孩子處於飢、渴、冷、溼等不安狀態),或不願親自陪伴孩子,把孩子寄養別處,甚至虐待孩子,那麼孩子就可能很難與人形成良好的依戀,心理發展延續甚至出現自閉傾向。
  • 陪孩子長大(25)——父母如何做,才能拯救沉迷遊戲的孩子?
    而且,每一個孩子長大都需要和環境結合,需要和同齡的孩子來往,需要在社會上或者到現實生活中體驗各種東西,比如說到農村看看莊稼,或者跟小鳥和動物玩等等,但目前的遊戲可以完全把孩子控制在電腦面前,使他失去很多社會實踐,與現實社會的接觸越來越少,他的生活越來越超然,他會覺得周圍的人跟他沒關係,只有遊戲裡面的人物才跟他有關係,他完全生活在虛擬世界裡。
  • 陪孩子長大(17)——對男孩的教育引導,父親很重要
    對男孩子的引導,父親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父親不管多忙,哪怕是國家的主席、總理,也應該至少一周有一個半天來陪孩子玩這半天完全由孩子來支配,把爸爸交到孩子手裡,孩子讓爸爸幹什麼就幹什麼,由此來補償孩子對父親的需求,這個方法的效果很不錯。可能會有一些父親,的的確確每周也抽出時間了,但卻是在教育孩子,其實在這個時候他應該把自己交給孩子。  有一些孩子由於被爸爸媽媽保護得很多,本身社會交往就非常少,到了青春期,甚至是十七八歲的時候,讓他去結交一些同性的朋友,他仍舊會覺得很難適應。
  • 陪孩子長大(24)——從小與父母分離,如何才能真正的回歸?
    孩子在兩歲以前也會有心理印刻的效應,一些孩子一歲前就請保姆,被保姆天天帶著,以後他會離不開保姆,保姆走了孩子就變得很沉悶,很痛苦,甚至沒有活的欲望。  這個女孩的伯父伯母一直帶著她到六七歲,陪她度過了心理發展的最重要時期,她所有的親密依戀和她所形成的情感對象,都指向伯父伯母。突然讓她轉到父母親身邊,任何人都不容易做到,除非她沒心沒肺。
  • 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勳因病去世,來追憶他的經典語錄
    不要讓孩子在學習中感到不舒服,要讓他有快感,不要在孩子學習時批評他的坐姿,寫字潦草,等他學完之後再說。投射性認同:媽媽關注孩子的什麼,孩子就會成為什麼!你關注他撒謊,而且只關注他撒謊的行為,而且每次你都能找到他撒謊的堅實的證據,那孩子就會認為他自己就是一個liar。陪孩子學習、讀書,孩子用的不是自己的智商,而是用了你得智商。你唯一不能幫孩子的是幫他讀書。
  • 李子勳教你如何陪孩子一起成長
    主講專家/中日友好醫院專職心理醫生 李子勳  兩歲到6歲:讓孩子接觸大自然,發展感知覺系統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聰明,於是,從孩子剛會說話起,就教他識字、算術、背唐詩,當孩子能夠奶聲奶氣地背出一首詩時,家長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家長可曾想過,這樣的教育反而扼殺了一個天才的成長?
  • 陪孩子走過3~6歲——如何正面管教你的3~6歲孩子(2)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就相信,孩子必須接受懲罰,甚至是遭受痛苦,否則他們永遠也學不會長大,永遠也學不到東西。同樣,這也是正面管教3~6歲孩子的要義所在。雖然他們總能給我們帶來接連不斷的驚喜與快樂,但他們也是麻煩重重的製造者。所以,當你發覺孩子的想法太離譜,孩子的做法太讓你傷腦筋時,請千萬學會以一種平等、尊重的態度正視這一切。你要知道,眼前的這個小人兒很可能比他一生中的任何時間段都更有活力,更有求知慾和探索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