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勳:陪孩子長大(5)——改譯他的行為

2020-08-30 心靈花園

孩子知錯不改

  我兒子現在五歲多,在幼兒園中班,他活潑好動,自尊心強,因為淘氣、做事不計後果,大人總愛說他。說輕了,他不理;說重了,他馬上會哭著說:「媽媽,我以後再也不這樣了。」可過後他還做同樣的事,說同樣的話。我能感覺到他很想做個好孩子,很在乎別人對他的評價,特別在乎我對他的態度,經常問我:「媽,你愛不愛我?」「我是不是好孩子?」犯了錯誤不讓說,只要一說他的缺點,就表現得很不耐煩,或者乾脆說媽媽不愛他。他還會表述內心的矛盾,說:「我心裡有兩個人,一個讓我做這件事,一個又不讓我做這件事。」

  幼兒園規定不讓把小朋友捐的書帶回家看,他就偷偷地放在內衣裡帶回家,對我說是他的好朋友送的。第二天我才知道,他的那位好朋友那天根本就沒去。道理給他講了不少,他也明白這樣做不對。可過了幾天,又把這本書放在內衣裡帶回了家,還說是那位小朋友送的。在家裡喜歡上了他哥的東西也總是掖掖藏藏的。因為經常給他講這樣做不對,有一次,他問我:「媽媽,我長大了會不會變成小偷?」對於他的這些表現,我也常常反省自己,到底是孩子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呢?孩子這樣我真的好擔心,他這樣知錯不改,我該怎麼辦?



  五歲的孩子處在價值自我評價階段,他們想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如果父母、老師讓孩子做好孩子不做壞孩子,那麼孩子就會迫切地想知道自己到底屬於好孩子還是壞孩子。三到五歲是自我意識的萌芽階段,孩子喜歡想像自己屬於哪一類的孩子,但他們並沒有判斷的標準與能力。他們不能抽象地判斷未曾做過的事是好還是壞,必須嘗試著做,並通過父母、老師、同伴的語言評價去獲得判斷。不讓五歲的孩子犯一些被大人看起來是明顯的錯誤是不現實的,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基本上都在錯誤中成長。可以想像,五歲孩子的心在這兩種評價中起落跌宕,有時自豪有時挫敗。這樣的心境會一直延續到學齡期,在那裡他們可以獲得一些行為指南。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比別的孩子更聰明懂事一些,很多家長試圖提前讓孩子知道更多的正確行為方式,並天真地以為孩子被告知以後就應該記得。遺憾的是,這個時候孩子的記憶更多是指向父母的情緒,很少關注父母的言語,更少關注父母的價值標準。所以,孩子讀出母親的表情,知道自己這一次又錯了,至於為什麼是錯,心裡還是糊塗。五歲孩子的思維是發散的,當父母用對與錯這種二律背反的觀念去引導他時,他的思維方式慢慢地會變得狹隘,以為世界就是兩極分化的,不是對就是錯,以後除了對錯他不再能感知其他的東西。他內心的快樂、創造力、幻想與興趣被壓制,同時外部世界的豐富性、色彩和內涵也變得單調簡單。為了成為好孩子,快樂和興趣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定要正確。



  這種單調的價值判斷系統,會限制孩子的思維發展,直到青春反叛期到來。如果很多信息告訴他世界並非如此簡單清晰,處在正確與錯誤之間的邊緣地帶過分地大,他就會處在長久的困惑中。在青春期他可以通過反向的情緒、行為來修正孩提時期被大人種下的謬誤,重新整合自己的價值系統。常常是青春期前越規矩的孩子,青春期折騰越厲害,因為過於極端的信息要整合必然要伴隨強烈的情緒。很有幽默意味的是,父母給予孩子價值觀方面的教育越多,孩子成年後越可能出現反叛,儘管是一種充滿內心掙扎的反叛。為什麼會這樣?心理學的解釋可能是,孩子在成長中有一種背離父母的傾向,要獨立,要通過否定父母的形象來擺脫內心對父母的依戀。而父母教導的價值觀與父母的形象密不可分,教導孩子時容易像潑洗澡水一樣把孩子好的價值觀也給潑出去。


  像這個母親面對孩子拿書回家的事,為了避免教育的困境,最好的辦法是改譯孩子的行為,可以說:「老師是不允許把書拿回家看的(不是想佔有,而是想繼續閱讀),你要把書還回去,明天在幼兒園裡接著讀。」母親可以收起書,在第二天上幼兒園的時候託付孩子把書帶著,並微笑著讓孩子在自己面前把書交還給老師,給予及時的表揚,並說放學後媽媽要聽孩子講書中的故事,看他是否把這本書看完了。


  處理孩子的破壞行為或出錯,只有兩個原則。一是要孩子自己承擔責任:讓他把書交還老師。二是幫助孩子從錯誤中獲益:仔細閱讀這本拿來的書並回家給父母講述。要實現這兩個目的,有兩種方法。一是避免說孩子錯了,更不能說「偷」這個字眼。因為這樣的詞極容易引發孩子的焦慮,感覺媽媽不喜歡自己。要說「不怎麼好」,或「這樣不太好」,可以隱含一種委婉的責備。當然,首先還要把他的行為導向一個良好的動機,而非一種糟糕的動機,使他好的意願被強化。二是要在孩子改變的過程中給予及時的鼓勵與表揚,讓孩子覺得雖然自己幹了件不太好的事,媽媽仍舊是愛自己的。本篇求助中,我沒有讀到母親是如何糾正孩子行為的,只看到簡單的批評和擔憂,如果孩子用不當行為獲取別人的書,父母雖然批評,卻容許他繼續擁有這本書,結果是非常糟糕的,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擔心的!

相關焦點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3)——放開手來愛
    對五歲以後的男孩,不管父親有多忙,都需要擠出時間插入母子之間,把引導孩子長大的責任接過來。  (2)從孩子的行為看,我們很容易得出結論:孩子缺少安全感,害怕失去親人,需要時時刻刻關注到親情的存在當然,這樣的假設也是有危險的,如果母親的確需要把內心的不安投射出來,孩子的問題實際上就在「醫治」母親,一旦孩子的行為得到糾正,母親的心病也能得到痊癒(比如獲得價值感、成就感或其他一些正面情緒,從而找到自我位置)。如果是這樣,心理專家的過早介入會把家庭搞得更亂。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2)——親情濃於血
    而我看到動畫片或兒歌裡講爸爸的地方也發愣(連嬰兒畫報上都有爸爸的內容!)。因為我還沒想好怎麼同女兒說,她爸爸又不願意回來看她。在街上也會有人對她說:「哎呀!多可愛的寶寶!你爸爸呢?」  我急需幫助,因為我越來越焦慮,我不希望女兒受到太大傷害,當然我明白她肯定會受到傷害。但我確實應付不來,我甚至希望女兒不再長大,希望老師能提供一些幫助。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2)——男女有別
    和孩子同浴的夫婦  都說孩子的性觀念要從小教育。可是尺度該怎樣把握呢?我有個朋友,他們夫婦一直和孩子同浴。孩子如今已經六歲。他們覺得這是非常好且健康的性教育方式。我卻很困惑,不知道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4)——引導孩子的欲望
    我努力使自己冷靜下來:「這是小偷的行為,你知道嗎?」接著跟他講了些「小偷針,大偷金」之類的道理、典故。 從根源上看,常常目睹父母大手大腳花錢的孩子,對金錢的欲望會大一些,因為他知道花錢可以買來快樂。節儉的家庭,孩子更知道錢的重要性,也輕易不敢亂花錢。 從方法上看,父母隨意放置錢會讓孩子時時刻刻面臨內心的衝動,可能會養成孩子亂拿錢的行為。如果父母善於管理金錢,孩子的非分之想也自然會得以收斂。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7)——無條件的愛
    比如:(1)口中有痰,問我怎麼辦?我說吐吧。她又問:吐在哪兒?生活中很簡單的問題都要問大人。(2)與小朋友玩,其中一個男孩不讓她和另一個孩子玩,女兒聽了就玩不好了,她陷入思索中,一臉茫然,最後跑過來問我:「那我跟誰玩呀?」(3)一個小朋友給女兒幾張卡,另一個小朋友也得到同樣多的卡片,但他還找我女兒要。他說完就走了,可女兒卻很認真地陷入了茫然,不知怎麼好。過會兒她問我:「媽媽,這張卡我該給誰呀?」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4)——關注閃光點
    在日常生活中儘量聽取孩子的意見,比如講故事時讓他自己選擇故事書;買東西時讓他挑選,按他的意見買;吃東西、做遊戲、出去玩時都徵求他的意見,只要能做到就按他的要求去做。可我發現還是不能改變,他總是說:「媽媽喜歡我就喜歡」、「你說怎麼著就怎麼著」。效果不盡如人意。我覺得他這個年齡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想請你們幫忙,告訴我應該怎樣做才能改變孩子這樣的性格。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6)——快樂療法
    對一個六歲孩子的行為作任何評論都還早,家長千萬不要想方設法地給這樣的孩子貼標籤其實,同樣的差異在動物中也能很自然地看到,電影《導盲犬可魯》中,一窩五隻小狗也都各有各的行為特徵。兒童手部精細活動的初步發展應該是七歲以後,這個個案的孩子才六歲,有些慢是可以理解的,不要心急。可以用一些訓練來補償對大腦發育的刺激,如用筷子把豌豆(或小珠子)從一個盤子裡夾到另一個盤子裡,摺紙,畫畫,拼圖遊戲,搭積木,彈鋼琴,穿珠子,甚至打電腦遊戲,都可以促進手的精細活動能力提高,不一定表現在讀書與書寫上。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9)——家庭塑造人
    長大以後,主人帶它重返森林,回歸自然。不久,它遇到幾隻獵狗,兒時的記憶讓它自然地把狗看成是朋友,結果慘遭厄運。  自然界普遍存在一種「印刻效應」,剛睜眼的小鴨會把孵蛋的母雞看作媽媽,長大的魚會遊回它的出生地去產卵。人類在幼年時期,雙親與環境對其心身體驗產生的影響很像這種「印刻效應」。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8)——批評也是親密
    孩子亂發脾氣是他不知道該如何表達他的情緒,當他發脾氣時,感覺對父母牽制比較大,於是他就接著這樣幹,並樂此不疲。 孩子這樣的情緒現象是有心理學意義的,五歲孩子正處在與父母的依戀分離期,一方面他要隨心所欲、自行其是,不願意再受父母管轄,一方面他又想繼續依賴父母,恐懼父母離開自己。這是一種雙向衝突,孩子出現情緒不穩,發脾氣意味著一種對父母的關係控制。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3)——靠愛心包容
    很難說,孩子在意別人的目光是否是她無意識的多次鼓勵與強化的結果。或者她曾經起勁地讚許了這樣的行為,而現在又為這樣的行為擔心。 從另一個角度講,孩子衝別人微笑或期待別人的關注,精神指向還是站在旁邊的父母,當父母故意走開的時候,多數的孩子不再對別人感興趣,這個時候的沮喪實際上是他的行為沒有得到父母及時肯定的結果。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培養親密依戀
    如果母親性格強硬,動作粗糙,情緒不好,對孩子管理疏忽(讓孩子處於飢、渴、冷、溼等不安狀態),或不願親自陪伴孩子,把孩子寄養別處,甚至虐待孩子,那麼孩子就可能很難與人形成良好的依戀,心理發展延續甚至出現自閉傾向。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0)——少年期心理發展任務
    然後,孩子開始嘗試從外界(鄰居、學校、社會)去尋找親密感,並試圖用一種家庭似的感覺去獲得安全感孩子已經形成早期的自我感,自我感的建立是在孩子開始對自己身體感興趣,形成身體邊界感的時候。心與身是相對應的,身是心的所依,心是身的所屬。孩子照鏡子正是一種自我認同的開始。  這個階段有三個最重要的任務:  (1)自我情緒的識別,體驗與管理。孩子在五歲以後已經對自己的情緒變化好奇,家長要引導孩子閱讀自己的情緒類型。
  • 陪孩子長大(17)——對男孩的教育引導,父親很重要
    這時就可以鼓勵孩子,與同年齡的男生多交往。 社會是很大的緩衝系統,不管家庭是否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果孩子是面向社會的,是願意在社會上交朋友的,他就會得到補償,也會得到修正,會通過同齡孩子的行為來修正自己的行為。 儘管男孩心中沒有父親的形象,但是如果他能夠在社會上結交到其他的男孩或者男老師,或者去崇拜一些男性的形象,照樣可以成長得很男性化。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1)——重視孩子的需要
    因為母親絕不會真想吃孩子喜愛的糖果,只是希望聽到孩子符合道德但違背意願的聲音,這其實是虛偽的聲音。我們通常鼓勵孩子說一些虛假甜蜜的話來取悅自己,最後獲得一個機會對孩子說:「寶貝,媽媽不吃你的,媽媽只是想知道你有這樣的心意。」孩子得到的感覺是不管自己是否情願,這樣的話一定要表達。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5)——教導社會原則
    今年春天,給女兒做了一個心理測驗,她屬於敏感型的孩子。我應該怎麼對待她。  對十歲左右的孩子來說,學會在家與在外可以不一樣,是一種心理成長。學校裡,老師是絕對權威,孩子必須學習規則,學習與人交往的技術,學習人際溝通交流的方法。所以孩子對鄰居、對周圍的人用的是學校裡學習的社會原則。家裡則不同,沒有固化的權威,孩子不必被強迫必須要怎樣,她有選擇行為或情緒的權力。
  • 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勳因病去世,來追憶他的經典語錄
    東方家庭的孩子比較善良但幼稚一些;西方家庭的孩子更獨立,不會因家庭瑣事而爭吵,他們大多關注一些價值觀方面的東西。最初我們對未出生的孩子的態度會影響這個孩子。孩子在5~6歲以後才有心理發展。人生的三個重要時期:2~5歲;11~16歲;18~25歲。一般人過了25歲以後就很難改變了。很多人的創傷都來自媽媽早年對自己的創傷。
  • 陪孩子長大(24)——從小與父母分離,如何才能真正的回歸?
    孩子在兩歲以前也會有心理印刻的效應,一些孩子一歲前就請保姆,被保姆天天帶著,以後他會離不開保姆,保姆走了孩子就變得很沉悶,很痛苦,甚至沒有活的欲望。  這個女孩的伯父伯母一直帶著她到六七歲,陪她度過了心理發展的最重要時期,她所有的親密依戀和她所形成的情感對象,都指向伯父伯母。突然讓她轉到父母親身邊,任何人都不容易做到,除非她沒心沒肺。
  • 李子勳教你如何陪孩子一起成長
    主講專家/中日友好醫院專職心理醫生 李子勳其實家長的痛苦都源於他在用成人的思維去看待孩子的行為。想想自己小時候,是否也曾這樣調皮過?對於孩子來講,這些只不過是他成長的一種狀態而已,根本不是個問題。每個學校都會有一些特殊的孩子,比如說調皮搗蛋,他們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和批評。我們在潛意識裡已經假定這些孩子是有問題的,是需要幫助的,但是從長遠來看,真的有人格完整的人嗎?沒有。
  • 陪孩子長大(20)——親情是把雙刃劍
    《讀者文摘》中有一篇羅伯特·凱尼的文章,叫《媽媽的裙帶》:「男孩很小時,媽媽把他系在她圍裙的裙帶上說『現在你不再會摔倒』。 孩子一天天長大,他想離開母親去看看窗外的陽光,樹林和河流。」「哦!媽媽,請解開裙帶,讓我出去吧!」但母親說:「還不行,我的孩子,你還不夠強壯。」孩子只好等著,看著母親一邊工作一邊唱歌。
  • 陪孩子長大(25)——父母如何做,才能拯救沉迷遊戲的孩子?
    而且,每一個孩子長大都需要和環境結合,需要和同齡的孩子來往,需要在社會上或者到現實生活中體驗各種東西,比如說到農村看看莊稼,或者跟小鳥和動物玩等等,但目前的遊戲可以完全把孩子控制在電腦面前,使他失去很多社會實踐,與現實社會的接觸越來越少,他的生活越來越超然,他會覺得周圍的人跟他沒關係,只有遊戲裡面的人物才跟他有關係,他完全生活在虛擬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