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主意的女兒
我六歲的女兒沒主意,缺乏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比如:(1)口中有痰,問我怎麼辦?我說吐吧。她又問:吐在哪兒?生活中很簡單的問題都要問大人。(2)與小朋友玩,其中一個男孩不讓她和另一個孩子玩,女兒聽了就玩不好了,她陷入思索中,一臉茫然,最後跑過來問我:「那我跟誰玩呀?」(3)一個小朋友給女兒幾張卡,另一個小朋友也得到同樣多的卡片,但他還找我女兒要。他說完就走了,可女兒卻很認真地陷入了茫然,不知怎麼好。過會兒她問我:「媽媽,這張卡我該給誰呀?」我說:「你喜歡就自己留著,願意送人,給誰都行。」她還是很茫然,非讓我說出具體給哪個人。看她這樣,我又著急又心疼,就提醒她:要卡的小孩子早走了。這句話似乎是一把鑰匙,終於把她的心鎖打開了,又快樂地玩兒去了。
通過以上幾件事,我發現,當別的孩子對女兒提出要求時,女兒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為什麼她會這樣?是不是我的原因?我一直反思自己對她的教育是不是有問題。記得這個孩子生下來之後,我出現過失眠、緊張和一定程度的焦慮,身體也弱,常得病。不健康的身心使我情緒不好,怕她生病,管教孩子很嚴格。現在,我已經放鬆對孩子的規定了,雖然我知道只有自己是健康快樂的,才能把這份快樂帶給孩子,但我不知道該怎麼去引導教育孩子的問題。
不知道這位母親意識到沒有,她說「我已經放鬆對孩子的規定了」,在我看來,這樣的說法還不成立。讀她的信,我感覺她只是在意識層面這樣想,在下意識層面其實並沒有多大的變化,還是原來那個有些焦慮、喜歡苛求的母親。
她的內心在管與不管上還充滿了衝突,所以孩子每出現一個不是她預期的行為,都可以激發她的焦慮,並由此引發她內心的挫敗與沮喪。她對過去的事耿耿於懷,儘管在自責,但從描述中還能讀出隱含的抱怨與憤怒。她沒有整理好自己,只是試圖壓抑自己的情緒而已,所以,當孩子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時,她自己就不行了。
一位母親怎樣才能走出過去養育孩子的困境呢?首先需要換一種思維,把過去種種的不快看作是一種有趣的實踐。如果這樣想,當母親真是一樁偉大而艱難的事業。現在好歹總算讓孩子健康地長到六歲,你可以讓自己輕鬆一些,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因為自己已經不那麼脆弱了,可以試著去觸摸這個世界了。母親可以跟在孩子的後面,而不再拉著她往前走。當孩子有疑問時,能好奇地問孩子:這口痰你想吐哪兒呢?媽媽覺得有三種方法:吐到果皮箱裡;吐到手紙裡包起來,有了垃圾箱再扔;實在不行,咽下去未嘗不可。或者問她:寶貝,你還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嗎?
這位母親的焦慮還來自於對孩子的內疚。客觀上說,內疚可以引發對自己的分析,並改善與孩子的關係,選擇更寬鬆的教育方式。但內疚也有明顯的壞處,就是讓母親失去原則,因為內疚會干擾判斷,破壞基本的原則,在管理孩子的時候無意識地顯現出搖擺和含混,更不利於孩子的心身發展。她需要處理好對孩子的內疚,可以這樣想:「女人並不都是天生的母親,我和孩子共同成長,她慢慢成為健康聰明的好孩子,我慢慢成為溫暖快樂的好母親。」不必割裂現在與過去的關係,過去是現在讓她變成好母親的必由之路。還有一種想法也可以幫助她減少母親的內疚:「我過去管孩子還是不錯的,不過,現在我有了更好的方法來和孩子相處。」不把兩種親子教育方式看成是對立的,把它們看作是並存的甚至是互補的,更能獲得親子教育中的自由感覺。
我很同意她最後的話,「我知道只有自己是健康快樂的,才能把這份快樂帶給孩子」。好好想想上面的話,也許她的心情可以真正輕鬆一些。當然,我還覺得,她對家人孩子苛求,首先是對自己苛求,所以也要對自己好一點,每天都做點讓自己開心快樂的事。當善待自己的時候,才能真正善待家人和孩子。
現在說說孩子。六歲的孩子正處在對外部世界高度的興趣和高度的害怕之中,出現任何「反常」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孩子想關注蜜蜂,媽媽說蜜蜂會用刺蜇人,並不能抑制他要走近觀察的欲望。當蜜蜂被驚擾猛地飛起,孩子可能會「哇」地一聲嚇哭了。母親不能說「不讓你去你非去,這不,嚇著了吧」。其實孩子不是被蜜蜂本身嚇著了,而是因為母親的暗示,是對暗示的聯想在蜜蜂飛起的時候嚇哭了孩子。
我們再來談這位母親的三個問題,其實我讀到的只是母親的內心解釋,顯然不是孩子的。如果你的觀察是對的,僅從現象分析,那我倒覺得這個孩子喜歡思考,執著地要弄清每個問題,是思想主導而不是行為主導的孩子,至少不會沒頭沒腦地傻玩。退一步想,就算你的解釋是對的,那麼我們要考慮考慮行為的慣性,母親的內心變了,希望孩子可以更加自主一些,可是孩子還不知道呢,她還在用過去有效的互動方式來與母親接觸。如果你突然改變了方式,孩子反倒會非常茫然,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結果反而不好。孩子即使理解了母親的新要求,她要適應也還有一段時間,你必須允許孩子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可能會有矛盾的行為意向。
如何處理呢?母親要保持高度的興趣,看看自己怎樣利用聰明才智來引導孩子獲得更為開朗活潑的行為模式。適當地表達自己的無知,讓孩子期望立即從你那兒得到正確方法的欲望被延遲,母親要參與式地與孩子討論。
下面的話是可以多說的:
「孩子,你想怎麼做呢?」(讓孩子學會選擇);
「這樣做對你來說沒什麼,但我是不敢這樣做的,別人會批評媽媽!」(讓孩子明白孩子還是有某些特權,孩子與成人的規則不同);
「哦,那是佳佳的想法,不是你的,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的。」(讓孩子尊重自己的決定);
「牛牛的要求你想滿足他就給他吧!你不想給他就別搭理他!」(幫助孩子建立人際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