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勳:陪孩子長大(7)——無條件的愛

2020-09-05 心靈花園

沒主意的女兒

  我六歲的女兒沒主意,缺乏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比如:(1)口中有痰,問我怎麼辦?我說吐吧。她又問:吐在哪兒?生活中很簡單的問題都要問大人。(2)與小朋友玩,其中一個男孩不讓她和另一個孩子玩,女兒聽了就玩不好了,她陷入思索中,一臉茫然,最後跑過來問我:「那我跟誰玩呀?」(3)一個小朋友給女兒幾張卡,另一個小朋友也得到同樣多的卡片,但他還找我女兒要。他說完就走了,可女兒卻很認真地陷入了茫然,不知怎麼好。過會兒她問我:「媽媽,這張卡我該給誰呀?」我說:「你喜歡就自己留著,願意送人,給誰都行。」她還是很茫然,非讓我說出具體給哪個人。看她這樣,我又著急又心疼,就提醒她:要卡的小孩子早走了。這句話似乎是一把鑰匙,終於把她的心鎖打開了,又快樂地玩兒去了。

  通過以上幾件事,我發現,當別的孩子對女兒提出要求時,女兒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為什麼她會這樣?是不是我的原因?我一直反思自己對她的教育是不是有問題。記得這個孩子生下來之後,我出現過失眠、緊張和一定程度的焦慮,身體也弱,常得病。不健康的身心使我情緒不好,怕她生病,管教孩子很嚴格。現在,我已經放鬆對孩子的規定了,雖然我知道只有自己是健康快樂的,才能把這份快樂帶給孩子,但我不知道該怎麼去引導教育孩子的問題。



  不知道這位母親意識到沒有,她說「我已經放鬆對孩子的規定了」,在我看來,這樣的說法還不成立。讀她的信,我感覺她只是在意識層面這樣想,在下意識層面其實並沒有多大的變化,還是原來那個有些焦慮、喜歡苛求的母親。


  她的內心在管與不管上還充滿了衝突,所以孩子每出現一個不是她預期的行為,都可以激發她的焦慮,並由此引發她內心的挫敗與沮喪。她對過去的事耿耿於懷,儘管在自責,但從描述中還能讀出隱含的抱怨與憤怒。她沒有整理好自己,只是試圖壓抑自己的情緒而已,所以,當孩子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時,她自己就不行了。


  一位母親怎樣才能走出過去養育孩子的困境呢?首先需要換一種思維,把過去種種的不快看作是一種有趣的實踐。如果這樣想,當母親真是一樁偉大而艱難的事業。現在好歹總算讓孩子健康地長到六歲,你可以讓自己輕鬆一些,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因為自己已經不那麼脆弱了,可以試著去觸摸這個世界了。母親可以跟在孩子的後面,而不再拉著她往前走。當孩子有疑問時,能好奇地問孩子:這口痰你想吐哪兒呢?媽媽覺得有三種方法:吐到果皮箱裡;吐到手紙裡包起來,有了垃圾箱再扔;實在不行,咽下去未嘗不可。或者問她:寶貝,你還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嗎?



  這位母親的焦慮還來自於對孩子的內疚。客觀上說,內疚可以引發對自己的分析,並改善與孩子的關係,選擇更寬鬆的教育方式。但內疚也有明顯的壞處,就是讓母親失去原則,因為內疚會干擾判斷,破壞基本的原則,在管理孩子的時候無意識地顯現出搖擺和含混,更不利於孩子的心身發展。她需要處理好對孩子的內疚,可以這樣想:「女人並不都是天生的母親,我和孩子共同成長,她慢慢成為健康聰明的好孩子,我慢慢成為溫暖快樂的好母親。」不必割裂現在與過去的關係,過去是現在讓她變成好母親的必由之路。還有一種想法也可以幫助她減少母親的內疚:「我過去管孩子還是不錯的,不過,現在我有了更好的方法來和孩子相處。」不把兩種親子教育方式看成是對立的,把它們看作是並存的甚至是互補的,更能獲得親子教育中的自由感覺。


  我很同意她最後的話,「我知道只有自己是健康快樂的,才能把這份快樂帶給孩子」。好好想想上面的話,也許她的心情可以真正輕鬆一些。當然,我還覺得,她對家人孩子苛求,首先是對自己苛求,所以也要對自己好一點,每天都做點讓自己開心快樂的事。當善待自己的時候,才能真正善待家人和孩子。

  現在說說孩子。六歲的孩子正處在對外部世界高度的興趣和高度的害怕之中,出現任何「反常」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孩子想關注蜜蜂,媽媽說蜜蜂會用刺蜇人,並不能抑制他要走近觀察的欲望。當蜜蜂被驚擾猛地飛起,孩子可能會「哇」地一聲嚇哭了。母親不能說「不讓你去你非去,這不,嚇著了吧」。其實孩子不是被蜜蜂本身嚇著了,而是因為母親的暗示,是對暗示的聯想在蜜蜂飛起的時候嚇哭了孩子。


  我們再來談這位母親的三個問題,其實我讀到的只是母親的內心解釋,顯然不是孩子的。如果你的觀察是對的,僅從現象分析,那我倒覺得這個孩子喜歡思考,執著地要弄清每個問題,是思想主導而不是行為主導的孩子,至少不會沒頭沒腦地傻玩。退一步想,就算你的解釋是對的,那麼我們要考慮考慮行為的慣性,母親的內心變了,希望孩子可以更加自主一些,可是孩子還不知道呢,她還在用過去有效的互動方式來與母親接觸。如果你突然改變了方式,孩子反倒會非常茫然,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結果反而不好。孩子即使理解了母親的新要求,她要適應也還有一段時間,你必須允許孩子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可能會有矛盾的行為意向。

  如何處理呢?母親要保持高度的興趣,看看自己怎樣利用聰明才智來引導孩子獲得更為開朗活潑的行為模式。適當地表達自己的無知,讓孩子期望立即從你那兒得到正確方法的欲望被延遲,母親要參與式地與孩子討論。


下面的話是可以多說的:

「孩子,你想怎麼做呢?」(讓孩子學會選擇);

「這樣做對你來說沒什麼,但我是不敢這樣做的,別人會批評媽媽!」(讓孩子明白孩子還是有某些特權,孩子與成人的規則不同);

「哦,那是佳佳的想法,不是你的,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的。」(讓孩子尊重自己的決定);

「牛牛的要求你想滿足他就給他吧!你不想給他就別搭理他!」(幫助孩子建立人際邊界)……

相關焦點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3)——放開手來愛
    問題是父母要等待多久,孩子才能放棄纏繞走出依戀。  這封信給我們的信息並不多,許多家庭內部的關係和互動規律我們只能靠假設,當然,假設常常是不可靠的。讓我們思索的有以下幾個問題:  (1)信中沒有父親的影子,也看不出孩子的性別。如果是八歲的男孩,最能幫助孩子放棄對母親纏繞的人就是父親。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2)——親情濃於血
    而我看到動畫片或兒歌裡講爸爸的地方也發愣(連嬰兒畫報上都有爸爸的內容!)。因為我還沒想好怎麼同女兒說,她爸爸又不願意回來看她。在街上也會有人對她說:「哎呀!多可愛的寶寶!你爸爸呢?」  我急需幫助,因為我越來越焦慮,我不希望女兒受到太大傷害,當然我明白她肯定會受到傷害。但我確實應付不來,我甚至希望女兒不再長大,希望老師能提供一些幫助。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4)——引導孩子的欲望
    父母可以和孩子討論通過何種方式去擁有他喜歡的東西,錢只是實現欲望的工具和橋梁,不要就錢的問題糾纏不清。 十二歲以下的孩子,一般沒有管理金錢的能力,每周一兩塊錢的零花錢就可以了。如果他需要什麼東西,父母應該給他機會讓他說出願望,並共同來討論哪些願望是可以馬上實現的,哪些願望需要等一等。或者,哪些需要父母可以無條件滿足,哪些需要父母要跟他談條件。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培養親密依戀
    如果母親性格強硬,動作粗糙,情緒不好,對孩子管理疏忽(讓孩子處於飢、渴、冷、溼等不安狀態),或不願親自陪伴孩子,把孩子寄養別處,甚至虐待孩子,那麼孩子就可能很難與人形成良好的依戀,心理發展延續甚至出現自閉傾向。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2)——男女有別
    和孩子同浴的夫婦  都說孩子的性觀念要從小教育。可是尺度該怎樣把握呢?我有個朋友,他們夫婦一直和孩子同浴。孩子如今已經六歲。他們覺得這是非常好且健康的性教育方式。我卻很困惑,不知道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9)——家庭塑造人
    長大以後,主人帶它重返森林,回歸自然。不久,它遇到幾隻獵狗,兒時的記憶讓它自然地把狗看成是朋友,結果慘遭厄運。  自然界普遍存在一種「印刻效應」,剛睜眼的小鴨會把孵蛋的母雞看作媽媽,長大的魚會遊回它的出生地去產卵。人類在幼年時期,雙親與環境對其心身體驗產生的影響很像這種「印刻效應」。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5)——改譯他的行為
    孩子知錯不改  我兒子現在五歲多,在幼兒園中班,他活潑好動,自尊心強,因為淘氣、做事不計後果,大人總愛說他。說輕了,他不理;說重了,他馬上會哭著說:「媽媽,我以後再也不這樣了。」可過後他還做同樣的事,說同樣的話。我能感覺到他很想做個好孩子,很在乎別人對他的評價,特別在乎我對他的態度,經常問我:「媽,你愛不愛我?」「我是不是好孩子?」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8)——批評也是親密
    愛發脾氣的兒子  我的兒子五歲了,非常愛發脾氣,當他發脾氣時,我總想給他一巴掌,然後把他關在房間裡。可這樣做沒有什麼用處,而且我還會產生犯罪感,不知道該怎麼辦。 五歲孩子正面臨情緒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最初階段。而一個人的情緒能力恰好是他個性、情商、情愛能力發展的溫床。 這個階段父母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幫助孩子的情緒成長,比如讓孩子對自己的情緒有識別,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情緒表達方式,促進孩子自我疏導與管理各種情緒的能力。最終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可以自如的在合適的地點、合適的時間表達合適的情緒。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1)——重視孩子的需要
    我個人覺得,首先要幫助孩子珍視自己,覺得自己很重要,而不是教育孩子別人比自己寶貴,別人的需要比自己的需要更重要。一個不珍愛自己的人絕不會去珍愛別人,一個不認為自己重要的人也不會認為其他的生命很重要。 我們對孩子的許多教育完全建立在大人假設的世界觀裡,以為我們用無私的心(實際上我們自己也從來沒有真正無私過)來塑造孩子,孩子就會有良好的自我道德。
  • 陪孩子長大(24)——從小與父母分離,如何才能真正的回歸?
    孩子在兩歲以前也會有心理印刻的效應,一些孩子一歲前就請保姆,被保姆天天帶著,以後他會離不開保姆,保姆走了孩子就變得很沉悶,很痛苦,甚至沒有活的欲望。  這個女孩的伯父伯母一直帶著她到六七歲,陪她度過了心理發展的最重要時期,她所有的親密依戀和她所形成的情感對象,都指向伯父伯母。突然讓她轉到父母親身邊,任何人都不容易做到,除非她沒心沒肺。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4)——關注閃光點
    兒子總愛討好人  我是一個四歲九個月男孩的媽媽,有個關於孩子性格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我的孩子沒有主見,總是看大人的臉色行事,為了討好別人而委屈自己。 坦白地說,我的性格也是如此,很在乎別人的看法,孩子的性格有遺傳的因素。因為深深地體會到這種性格帶來的痛苦,所以想要我的孩子改變這種性格。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6)——快樂療法
    他愛看書,識字量大,經常在班上替老師給同學們念故事書。並且每天都自覺地看半個多小時的書。老師教的拼音和算術題,他都會,可就是不愛動手寫,多寫一點,他就不想寫了。我也採取過獎勵的辦法,甚至是打罵,都收效甚微。大道理他都明白,就是不願寫,好像是對寫字沒興趣,嫌累。他小時候的爬行時間並不短。而且,我也從未像別的家長那樣限制過他玩土,玩石子。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
  • 日拱一卒:無條件的愛,陪孩子終身成長
    她是一個十歲的孩子,她有她的自尊心,她需要父母無條件的愛,而不是不分對錯的打罵。沒有不愛兒女的父母,當然我相信這位母親也非常愛自己的孩子,只是這種愛也著實刻薄,讓孩子負重太多。一、給孩子無條件的愛父母的愛是無私的,愛的方式不對,卻容易把孩子逼入絕境。無條件的愛,讓孩子充滿安全感,讓孩子更健康快樂的成長。
  • 這個世界存在無條件的愛嗎(《無條件養育》讀書筆記)
    現在認真問自己的內心,發現其實對於這本書的題目《無條件養育》,我是持懷疑態度的,我不相信這個世界有無條件的愛,所以我也不願意去翻開這本書。然而看到讀書會的書友,又一次大力推薦,我想試著讀一下吧,不喜歡那就不讀了唄。就這樣,一個月下來,寫了近萬字的筆記和反思。這本書你只定義它是一本育兒書,真的是太可惜了。
  • 無條件的愛,是孩子一輩子的精神支柱‖《陪孩子終身成長》
    無條件的愛是孩子一輩子的精神支柱。如果孩子知道被父母無條件地愛著,他的一生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會走的過去,因為他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然後要麼重新給孩子做他喜歡吃的食物,直到孩子滿意,要麼一直追著孩子餵飯。用這四種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無條件的愛,與社會的連接也不健康。交換型父母會讓孩子覺得,媽媽不是真的愛自己,而是聽話的孩子。孩子長大後會不自信,也無法和別人建立真正的信任。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3)——靠愛心包容
    愛聽表揚的兒子  星期天,我帶著兩歲的兒子去玩滑梯。只有我們兩個人的時候,他玩得好好的。後來,有一位奶奶從這裡經過,他就坐在滑梯的最高處不動了,扭過頭去看著她。當老奶奶也注意到他的時候,他立刻「噌--」地一下就滑下來了,老奶奶就表揚他:「這小傢伙真棒呀!」他特別高興,衝著老奶奶呵呵地笑。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0)——少年期心理發展任務
    然後,孩子開始嘗試從外界(鄰居、學校、社會)去尋找親密感,並試圖用一種家庭似的感覺去獲得安全感孩子已經形成早期的自我感,自我感的建立是在孩子開始對自己身體感興趣,形成身體邊界感的時候。心與身是相對應的,身是心的所依,心是身的所屬。孩子照鏡子正是一種自我認同的開始。  這個階段有三個最重要的任務:  (1)自我情緒的識別,體驗與管理。孩子在五歲以後已經對自己的情緒變化好奇,家長要引導孩子閱讀自己的情緒類型。
  • 陪孩子長大(17)——對男孩的教育引導,父親很重要
    對男孩子的引導,父親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父親不管多忙,哪怕是國家的主席、總理,也應該至少一周有一個半天來陪孩子玩這半天完全由孩子來支配,把爸爸交到孩子手裡,孩子讓爸爸幹什麼就幹什麼,由此來補償孩子對父親的需求,這個方法的效果很不錯。可能會有一些父親,的的確確每周也抽出時間了,但卻是在教育孩子,其實在這個時候他應該把自己交給孩子。  有一些孩子由於被爸爸媽媽保護得很多,本身社會交往就非常少,到了青春期,甚至是十七八歲的時候,讓他去結交一些同性的朋友,他仍舊會覺得很難適應。
  • 智慧的父母:無條件愛孩子,有技巧養孩子
    02無條件愛孩子,是父母的魄力孩子的成績,穩居班級第一,你會怎麼樣?同時,他還強調:構建親子教育的三根支柱是無條件的愛、價值感和終身成長的心態。其中,他把「無條件的愛」放在第一位。對於無條件的愛,父母常常有個誤區,將無條件與溺愛劃上等號。實際上,溺愛才是有條件的愛。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5)——教導社會原則
    今年春天,給女兒做了一個心理測驗,她屬於敏感型的孩子。我應該怎麼對待她。  對十歲左右的孩子來說,學會在家與在外可以不一樣,是一種心理成長。學校裡,老師是絕對權威,孩子必須學習規則,學習與人交往的技術,學習人際溝通交流的方法。所以孩子對鄰居、對周圍的人用的是學校裡學習的社會原則。家裡則不同,沒有固化的權威,孩子不必被強迫必須要怎樣,她有選擇行為或情緒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