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長大(20)——親情是把雙刃劍

2020-09-13 心靈花園

《讀者文摘》中有一篇羅伯特·凱尼的文章,叫《媽媽的裙帶》:「男孩很小時,媽媽把他系在她圍裙的裙帶上說『現在你不再會摔倒』。

孩子一天天長大,他想離開母親去看看窗外的陽光,樹林和河流。」「哦!媽媽,請解開裙帶,讓我出去吧!」但母親說:「還不行,我的孩子,你還不夠強壯。」孩子只好等著,看著母親一邊工作一邊唱歌。

慢慢地,孩子又大了一些,他被窗外明媚的春光,喧鬧的河水,青色的山巒吸引,不管不顧地向外走去。這時裙帶斷了,「啊,媽媽的裙帶真脆弱!」孩子歡笑著跑出門去,一截裙帶還系在身上。男孩一直跑,為自由、為新鮮的空氣和清新的陽光歡欣鼓舞。

他跑到一個懸崖的邊緣,飛濺的瀑布迷亂了他的眼睛,他被絆了一跤,摔下崖去。在他驚叫的時候,他被掛住了,是媽媽的裙帶鉤住了樹根,「哦!媽媽的裙帶是這麼的堅固!」孩子借著帶子爬上了巖石,然後繼續堅定地走向新奇的世界。



  親情就像母親的裙帶,在我們小的時候,給我們親密依戀、安全與歸屬感。隨著成長,孩子們漸漸有了自我意識,有了自己獨特的情緒體驗,對生活與行為方式也有了自己的選擇。

當孩子把眼光投向外部世界,步履維艱地走向社會的時候,尋求與他人豐富的友情,認同新的生活模式或精神榜樣,看起來要比親情更重要一些。其實,親情依然留存在人類意識的下層,像心靈的搖籃,撫慰著孩子們疲憊的心。

親情是孩子們心理發展的原動力,有三個最重要的自我要素在親情的呵護下形成:依戀體驗,產生愛和被愛的能力;客體關係,獲得依賴與獨立,並擁有信任他人的能力;自我認同,協調自卑與自尊,創造與發展的能力。

  有些時候,親情也會給我們帶來煩惱。「媽媽的裙帶」太短,親子之間易於形成「糾結」,孩子與父母的腳步常常絆在一起,甚至摔倒,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親情的包袱。孩子面對未來躊躇滿志的時候,過於牢固的裙帶會限制孩子的社會化發展,讓孩子們覺得親情似乎在控制他。

另一些時候,孩子們會把在外部世界體驗到的不安、挫敗、恐懼、敵意投射給父母,以為一切都是親情惹的禍。其實,孩子們不知道,對親情的憤怒是在磨礪自己的情緒能力,學習識別、體驗、釋放與管理這些情緒,人才能變得成熟。看看自然界,看看小老虎與兄弟姐妹、父母之間的打鬥,你就知道那小傢伙在鍛鍊自己求生的本領。



  不管父母對孩子多麼厲害,內心都被愛所驅使,恨也是愛的同義詞。愛孩子愛得過分,把孩子納入自我範疇,忘了彼此的邊界,以為孩子的問題就是自己的問題,內心一刻也不能安寧,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好的父母能夠妥善利用親情這根裙帶,該放長的時候放長,該鬆開的時候鬆開,容許孩子去創造他自己嶄新的未來。

不過,讓孩子離開自己,並不是一件很輕鬆的事,孩子與父母雙方都要體驗那種分離的痛苦。由於害怕這種痛苦,親情會無意識地創造出隔離與誤解,以此來對抗依戀與關係的糾結。彼此對關係的憤怒越來越明顯,衝突升級,分離在不知不覺中完成。

我們不得不承認,許多內部的衝突都有非常的意義,關係依戀越厲害的家庭,孩子與父母的衝突也越激烈,不然分離永遠不能實現,孩子也永遠長不大。

這裡,我們要感激親情的偉大,不管遭受到多少來自孩子的誤解,當孩子需要的時候,親情總是那麼義無反顧。



  再來說說孩子們的事,孩子的許多問題是成長的問題,他們在每個階段都可能會犯一些與年齡相關的錯誤。不過,父母要記住:犯錯是孩子的權利!

親情有一個自然的傾向,就是父母不能容忍孩子犯錯誤,以為犯錯誤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其實,敢於犯錯的孩子是很有希望的孩子,只能適應成功不能適應挫折的孩子,反倒是沒有出息的。

親情還有另外一個傾向,就是父母以為孩子一定要嚴加管理,不教不成方圓。其實孩子就像一棵小樹,給他時間和空間,他自然會抽枝拔節,變為國家的棟梁。等待孩子長大是每一對父母都必須認真面對的事情。

當然,我們也觀察到有些親情存在著傷害,孩子們在親情互動中傷痕累累。其實,很多早年來自親情的心理創傷,其根源還是自己,心結總是通過自己慢慢地賦予意義來形成。由此,我們把成長的煩惱歸罪於父母,逃避本該屬於自己的責任。



  如何來解釋父母給予孩子的壓力、不信任與否定是很重要的。

首先,孩子要理解父母的動機;其次,要知道否定的情緒只是親情中一個小小的部分,親情涵蓋著最堅貞、最偉大、最不離不棄的全部人類情感,不要因為一棵樹而失去一片森林。

有時候,孩子們會依戀雙親中的一個,排斥另外一個,以為一個對自己好,另一個對自己不好。其實,兩種類型的關係都是很重要的,一個溺愛孩子,另一個就會變得苛求,這是均衡的要素。

我們該感謝的不是那個喜歡溺愛孩子的人,而要感謝那個敢於苛求的人,因為在親情中他同樣失去很多的東西,比如共情、依戀需求、正面感激、積極情緒等。

  親情永遠是孩子成長的動力。儘管在一些時候,親子間的互動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矛盾,但父母只要保持平和之心,再叛逆的孩子也會在親情的撫慰下回歸。同樣,孩子們只要保持對父母的尊重之心,親情間再激烈的衝突也會化於無形。但願親情隨著時間慢慢沉積在孩子們的內心,沉積下的都是金子,仿佛豐富明亮的礦脈,開掘不竭,讓孩子們的心靈永遠承載著人類偉大親情的滋養,並且閃耀著人性的熠熠光輝。

相關焦點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2)——親情濃於血
    而我看到動畫片或兒歌裡講爸爸的地方也發愣(連嬰兒畫報上都有爸爸的內容!)。因為我還沒想好怎麼同女兒說,她爸爸又不願意回來看她。在街上也會有人對她說:「哎呀!多可愛的寶寶!你爸爸呢?」  我急需幫助,因為我越來越焦慮,我不希望女兒受到太大傷害,當然我明白她肯定會受到傷害。但我確實應付不來,我甚至希望女兒不再長大,希望老師能提供一些幫助。
  • 今日閱讀:《陪孩子長大·第一章 溫暖的港灣·1.親情濃於血》
    當然,單親家庭的孩子要發展好需要一些條件。一是帶孩子的母親必須是成熟的人,個性獨立、開朗、快樂,並且樂於關照自己的孩子。二是母親要有良好的社會身份與不錯的經濟收入,住房要寬一些,這樣容易形成孩子與母親各自的空間。三是孩子生長的環境,如社區、幼兒園、小學等不歧視單親家庭的孩子。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3)——放開手來愛
    問題是父母要等待多久,孩子才能放棄纏繞走出依戀。  這封信給我們的信息並不多,許多家庭內部的關係和互動規律我們只能靠假設,當然,假設常常是不可靠的。讓我們思索的有以下幾個問題:  (1)信中沒有父親的影子,也看不出孩子的性別。如果是八歲的男孩,最能幫助孩子放棄對母親纏繞的人就是父親。
  • 家長陪孩子大學報到也是一種親情教育!
    反對者認為:孩子已經長大,家長要相信孩子能行,不要再溺愛孩子,凡事包辦代替,要鍛鍊孩子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贊成者認為,家長陪同孩子報到無可厚非,既能照顧孩子,同時也能參觀一下孩子未來將生活4年的校園,對孩子的學習環境有所了解,更可當做一次觀光旅遊。孩子是否能獨立?陪不陪同無干係 此事之所以引發人們熱議,無非是把大學生報到有無家長陪同當成了檢驗其獨立能力的試金石。
  • 別讓手機成為親情之間的隔閡
    導讀: 手機是一把「雙刃劍」,但是,如何使用的決定權永遠在我們手上,合理使用手機,別讓手機成為親情之間的隔閡,每一位父母都應該學會。(2016/3/31 《武漢晚報》)手機所帶來的便利不必多說,將人們的生活圈拉得更近,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更便捷。小小一個手機,可以讓購物更加方便,可以讓理財也變得方便。但是,任何一樣東西帶來相對好處的時候,也會帶來相應的不良影響。而手機就像一把「雙刃劍」,如何用好這把「雙刃劍」正考驗著我們的智慧,在小學生眼中,成人身上的最大的缺點就是玩手機。
  • 陪孩子長大(24)——從小與父母分離,如何才能真正的回歸?
    孩子在兩歲以前也會有心理印刻的效應,一些孩子一歲前就請保姆,被保姆天天帶著,以後他會離不開保姆,保姆走了孩子就變得很沉悶,很痛苦,甚至沒有活的欲望。  這個女孩的伯父伯母一直帶著她到六七歲,陪她度過了心理發展的最重要時期,她所有的親密依戀和她所形成的情感對象,都指向伯父伯母。突然讓她轉到父母親身邊,任何人都不容易做到,除非她沒心沒肺。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2)——男女有別
    和孩子同浴的夫婦  都說孩子的性觀念要從小教育。可是尺度該怎樣把握呢?我有個朋友,他們夫婦一直和孩子同浴。孩子如今已經六歲。他們覺得這是非常好且健康的性教育方式。我卻很困惑,不知道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
  • 陪孩子長大(17)——對男孩的教育引導,父親很重要
    對男孩子的引導,父親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父親不管多忙,哪怕是國家的主席、總理,也應該至少一周有一個半天來陪孩子玩這半天完全由孩子來支配,把爸爸交到孩子手裡,孩子讓爸爸幹什麼就幹什麼,由此來補償孩子對父親的需求,這個方法的效果很不錯。可能會有一些父親,的的確確每周也抽出時間了,但卻是在教育孩子,其實在這個時候他應該把自己交給孩子。  有一些孩子由於被爸爸媽媽保護得很多,本身社會交往就非常少,到了青春期,甚至是十七八歲的時候,讓他去結交一些同性的朋友,他仍舊會覺得很難適應。
  • 雲南農大附中辦學特色(二)——家庭式親情關係
    家庭式親情關係家庭式親情關係的打造是271教育最關鍵的環節之一,雲南農業大學附屬中學一直以來都以「一家人,一輩子,一件事」為準則,努力構建全校師生的家庭式親情關係。我們始終堅持認為,只有當教室裡充滿家庭式親情關係時,學習才會真正發生;讓愛和尊重成為師生關係的主旋律,真正讓學生把老師當作朋友,讓濃濃的親情充盈在老師和學生中間;用家庭式的親情關係創設一個安全民主、和諧積極的學習生活氛圍。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14)——引導孩子的欲望
    從根源上看,常常目睹父母大手大腳花錢的孩子,對金錢的欲望會大一些,因為他知道花錢可以買來快樂。節儉的家庭,孩子更知道錢的重要性,也輕易不敢亂花錢。 從方法上看,父母隨意放置錢會讓孩子時時刻刻面臨內心的衝動,可能會養成孩子亂拿錢的行為。如果父母善於管理金錢,孩子的非分之想也自然會得以收斂。
  • 陪孩子耽誤了你的時間?你卻耽誤了孩子的一生!(家長必看)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我的爸爸很愛看手機,每次有空他都會拿出手機來看」「我爸爸在廁所解便的時候,也在看手機,爸爸解完便了,都不知道出來,還在裡面看手機……」雖然電腦、手機帶給我們太多的資訊、信息,可是,孩子的成長畢竟只有一次,千萬不要因為你的一點娛樂時間而耽誤了孩子的一生!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9)——家庭塑造人
    長大以後,主人帶它重返森林,回歸自然。不久,它遇到幾隻獵狗,兒時的記憶讓它自然地把狗看成是朋友,結果慘遭厄運。  自然界普遍存在一種「印刻效應」,剛睜眼的小鴨會把孵蛋的母雞看作媽媽,長大的魚會遊回它的出生地去產卵。人類在幼年時期,雙親與環境對其心身體驗產生的影響很像這種「印刻效應」。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8)——批評也是親密
    五歲孩子正面臨情緒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最初階段。而一個人的情緒能力恰好是他個性、情商、情愛能力發展的溫床。 這個階段父母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幫助孩子的情緒成長,比如讓孩子對自己的情緒有識別,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情緒表達方式,促進孩子自我疏導與管理各種情緒的能力。最終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可以自如的在合適的地點、合適的時間表達合適的情緒。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5)——改譯他的行為
    因為經常給他講這樣做不對,有一次,他問我:「媽媽,我長大了會不會變成小偷?」對於他的這些表現,我也常常反省自己,到底是孩子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呢?孩子這樣我真的好擔心,他這樣知錯不改,我該怎麼辦?、老師讓孩子做好孩子不做壞孩子,那麼孩子就會迫切地想知道自己到底屬於好孩子還是壞孩子。
  • 李子勳:陪孩子長大(7)——無條件的愛
    比如:(1)口中有痰,問我怎麼辦?我說吐吧。她又問:吐在哪兒?生活中很簡單的問題都要問大人。(2)與小朋友玩,其中一個男孩不讓她和另一個孩子玩,女兒聽了就玩不好了,她陷入思索中,一臉茫然,最後跑過來問我:「那我跟誰玩呀?」(3)一個小朋友給女兒幾張卡,另一個小朋友也得到同樣多的卡片,但他還找我女兒要。他說完就走了,可女兒卻很認真地陷入了茫然,不知怎麼好。過會兒她問我:「媽媽,這張卡我該給誰呀?」
  • 陪孩子長大(16):兒子與母親很緊密,是戀母情結嗎?
    他們想知道,夫妻之間究竟能夠做一些什麼,才能讓兒子長大起來。所以在處理戀母情結時要小心,避免破壞孩子永久的美感和對美的追求。  首先我覺得這個問題本身不是問題,是這位母親聽了廣播節目,才覺得兒子纏著自己是問題。而且在這種前提下,我也希望她暫時不要把自己的問題看成是問題,因為每一個孩子長大的過程是不一樣的。
  • 你沒時間陪孩子長大,孩子便沒時間陪你終老....
    來源:親子微時光(ID:wulibao23)。女兒點頭:不恨媽媽,我長大以後,也會賺很多錢,送你去最好的養老院.這位媽媽聽後一陣心酸,不禁放聲痛哭。你沒時間陪孩子長大,孩子便沒時間陪你終老。在朵朵的印象中,身為警察的父親像一個工作狂,永遠沒日沒夜地值班、加班、開會、出差……沒有時間陪伴她,她甚至在電話裡哭喊,「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
  • 陪孩子長大(29)——孩子早戀了?別怕!心理專家教你如何應對
    這些都可以和孩子交流,如果家長首先是接納的態度,女兒就願意跟父母說,孩子總是依賴爸爸媽媽的,他們願意跟爸爸媽媽講。比如,女兒說男孩約我到哪兒去,爸爸媽媽可以說「這個地方可能不太合適,我們還不太了解男生的家長」,也可以跟她說,「你們現在最主要的是學習,就在學校交往,離開學校後可以各自回家」(學校有老師管著)。
  • 王思焱《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現場版MV上線
    王思焱《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搜狐娛樂訊 華語青年歌手王思焱單曲《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重磅上線,發行以來人氣巨增,再次成為時下樂壇焦點  對於這支MV的製作,沒有豐富飽滿的色彩修飾,沒有誇張的特效,只有一幕幕用心演繹的現場版真實畫面,這首歌用最滿含樸實情感的歌詞,用最平民化的真情 、深情震撼和朗朗的旋律,溫暖的親情風格也再次深入人心。  《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是由她的好朋友天人一合組合(陳飛好李昀澤)作詞作曲為她創作的歌曲!
  • 「孩子,我們陪你們一起長大」
    我們依舊許下了最美的願望:願我們身邊的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回首2017,我們作為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下派的支教老師在疏勒縣英阿瓦提鄉安居爾村(2村)的支教時光無比溫馨,這裡早已成了我們的家……「喜歡你們每天『匯報』工作」「常老師,你看我洗衣服了。」「常老師,我今天早晨吃了稀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