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2020-12-17 孝親尊師佛學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孔子說:"道並不排斥人,如果有人施行道,卻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施行道了。"

道離我們不遠啊,就像已經聽到馬車輪子"咕嚕咕嚕"的響聲,難道馬車離我們還遠嗎?如果聖人講的都是很高、很遠、很玄的東西,常人就根本無法理解,那麼聖人的悲心何在?

"道"是什麼?如果一個人修養自身,卻與家人漸行漸遠,那麼,他肯定走偏了。"道"是為我們所用的,無處不在,就是我們的良知。一個人學道不在於他學習了多少知識,更不在於他有沒有錢,而最關鍵的是,他有沒有一顆感恩的心。這樣,他就容易自高、自大,看不到自身的毛病,而看不到未來的路。

平時的工作和生活場所就是我們覺悟的地方。家人和公司領導、同事還有朋友們,就是來給我們做反映的,你一生氣、動怒、悲傷、難過,都是不合道的。這個時候就要自己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把責任退給家人、同事,說是他們讓你生氣難過的,當你把責任推給別人的時候,就少了修養身心,磨練自己的機會。

一個人無論你有多大的學問,無論你長相多麼莊嚴,無論你擁有多少財富,只要你還沒有去掉私慾,去掉名利之心,都應該以一顆謙卑的心、感恩的心來處事、待人、接物,因為,我們不是獨自存活於世,而是天、地、人,世間萬物才成就了我們。

我們看"初"這個字的甲骨文,初字,從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來看,「初」字是由「衣」字和「人」字兩個部分組成。從字形來看,好象是表義為,衣服裡包裹著一個嬰兒,表示人剛剛生下來的樣子。所以我認為「初」的本義應該表示人剛剛誕生的時期。進而引申到人類的原始時代,開始階段,起始之時。

學了"初",這個字,我就在想,我們從小長到大,要感恩的不止父母,家人,還有天地萬物。沒有陽光、空氣和水,我們不可能好好活著,那我們有什麼理由來不感恩一切呢?我們有什麼理由總是要求別人做到我們想要的,我們又沒有為別人付出,哪怕一點點。

"道不遠人",我們總是對別人要求那麼高,為什麼不能從自身上面找毛病?人的成長是伴隨著他的痛苦,折磨,坎坷和委屈長大的。誰能那麼一帆風順,什麼都不付出,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呢?只有坎坷和困苦才能讓一個人發現自己的錯誤之處、才能願意面對現實,真正找到自己的不足,然後改正,在磨練中真正成長起來!

相關焦點

  • 『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何為--中庸之道
    因而清朝楊亶驊《中庸提要》云:「《中庸》全書,以『道不遠人』句為宗旨,言人必溯源天天者,《戴記.禮運篇》夫子之言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子思明道,必原天地而兼鬼神以立說者,大抵皆宗此義。天命之謂性,即天地之德。命字已該交會秀氣在內。『仁者人也』,即天地之心。
  • 道不遠人——中庸之本真及其價值
    原標題:道不遠人(新知新覺)——中庸之本真及其價值   中庸是儒家關於個人修養與社會治理的基本價值理論,亦稱中庸之道。中庸是中華民族的獨特創造,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基因。中庸的定義是什麼?究竟有什麼理論和實踐價值?對此,很多大儒都給出過自己的解讀。東漢鄭玄說:「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北宋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道之以政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翻譯】孔子說:「以政令和刑罰來治理,百姓不敢違犯,但心中未覺羞恥;以德行和禮制來治理,百姓就會知錯,而且以錯為恥,自行改正(那就能不用或少用刑罰了)。」【注釋】道:通「導」,引導,如引人行路一般。引申為治理。
  • 什麼是「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歐陽修在《翰林侍讀學士右諫議大夫張公墓志銘》一文中有——張公諱錫,字貺之。其先京兆長安人也。公為人清方敏默,為善不倦,而喜自晦斂,公為人清方敏默,為善不倦,而喜自晦斂,若不欲人知。其遇人怡怡,若無所不可。及視其發施於事者,其義有可畏,其守有不可奪,其能有不可及,既已,則若未嘗有所為者。真正的善,正是張貺之這樣的「為善不倦,為善不欲人知,行無為無求之善」。
  •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幾於道!如是可以隨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於世,多有曲折反覆,雖內心向善然必為不合矩之事,思之常令人悔之莫及。做事能隨心所欲不逾矩,則必能心廣體胖,幸福終身;做事總是事與願違,則心裡必反覆糾結,久之形容槁枯,身心俱毀。人既生於天地之間,必有七情六慾,情慾若能上合天道下合人情法律,則能隨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之道|學而第一,學「道」以致用
    孔子說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他在描述悟道、得道的過程。孔子說他的「道」是一以貫之。他已經明悟了本源,所以才能夠一以貫之。雖然個人是在學習道家,以《道德經》為根本經典,但個人認為老子的「道」是兼容並包的。
  • 論語|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卻失去了廉恥之心。子曰:「先之,老之。」請益。曰:「無倦。」管理者要率先垂範,以身作則,踐行「機關為基層,後方為運行,全員為乘客」的管理理念,增強管理人員為員工服務的意識,身先士卒,率先垂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持之以恆地做好本職工作。
  •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
    道是空虛的,但使用它卻是永遠不會竭盡的。 老子說,道就像一眼望不到底的深淵,永遠裝不滿卻也永遠不會空。要理解老子所說的道,這一句中的「衝」字很關鍵,「衝」古字為「盅」。 《說文》曰:「盅,器虛也。《老 子曰:『道盅而用之。」因此,「衝」是虛無的狀態亦有人理解衝字是「水」加「中字,所以衝是要居中守中,在萬事萬物之中取平衡之法。「衝」的象形裡有在水中間之意。
  •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精品推薦)
    物得其所謂之德,寂然至無則謂之道,離無入有而成形器是謂德業。《少儀》云:「士依於德,遊於藝。」文與此類。鄭注云:「德,三德也,一曰至德,二曰敏德,三曰孝德。」《周禮·師氏》:「掌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道為本;二曰敏德,以行為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注云:「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至德,中和之德,覆幬持載,含容者也。孔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敏德,仁義順時者也。
  •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在《論語●學而》中有:子曰:「道之以政①,齊之以刑,民免②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③。」
  • 率性而為合於道
    目的是自由飛翔《中庸》有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人性由天賦予,循著這天性而行就合於道,使人能依其本性而行,讓一切事物合於正道,便叫做「教化」。根本的東西沒有善惡之可分說起中庸之道,「中」、「和」二字是繞不開的。「中」是天下最重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道路。將「中和」的原理髮揮到極處,天地便清寧了,萬事萬物循道而行。
  •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孔曰:「畫,止也。力不足者,當中道而廢。今女自止耳,非力極也。」謂之畫者,如畫地以自限也。胡氏曰:「夫子稱顏回不改其樂,冉求聞之,故有是言。然使求說夫子之道,誠如口之說芻豢,則必將盡力以求之,何患力之不足哉?畫而不進,則日退而已矣,此冉求之所以局於藝也。」劉氏正義:說文「畫,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畫之。」引申之,凡有所界限而不能前進者亦為畫,故此注訓止。法言學行篇:「是故惡夫畫者。」李軌注同。
  • 知人善處:不離不棄的交友之道
    其實也不必感嘆,世界本來是多彩的,人也各種各樣。與人相處,首先守住自己心靈的這塊聖地,不自欺欺人,得失隨緣。人格不足以為朋友而自己引以為朋友,說明自己不知人,智慧不夠。知人善處,才是不棄不離的交友之道。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 教育之道 以人為本
    劉悅笛這本《教育問題探津》,凝縮了劉道玉先生對中國當代教育的思考,有對現實的擔憂,也有良藥之方,給當今社會發展帶來了諸多啟迪,讀來令人有瀟灑暢快之感。劉道玉先生服膺康德的「人是目的而非工具」的哲思,始終以人為本、為教育核心,表現為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應是為學生成才服務的,也可被稱為「學生成才中心」論。
  • 黃鐘:我相信道不遠人
    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都像喬治•華盛頓、比爾•蓋茨那樣位高勳重或富可敵國,多數人在其他人眼裡,不過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人甲或路人乙,每天過著稀鬆平常的生活,做著一輩子也不可能驚天動地的營生,或種地放牧,或引車賣漿,或當差受僱……司馬遷、班固,或者希羅多德、普魯塔克那樣的史家,不會用其如椽之筆讓他們永駐史冊。
  • 胡弼成,孫皓川|道不遠人:大學課堂的倫理呼喚
    [5] 方旭東.超越「忠恕」之道——《中庸》「道不遠人」章義疏[J].中國哲學史,2008,(1).[6] 馬禹.道不遠人[J].北方文學(下),2015,(1).[7] 吳文勝.課堂教學管理制度的倫理視角與基本策略[J].現代教育論壇,2007,(2).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1.2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子罕》)。來孔門求學,學習的目的不同,為了個人的前途而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學習技藝,此學義淺。君子志於道而學,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這是為己之學,「學」即是「適道」。
  • 什麼是「忠恕之道」?
    「忠恕」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孔子學說的核心就是「仁道」,「忠恕」是仁道的基本要求,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基本原則。這個詞出自《論語.裡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我的學說可以用一個根本的原則貫通起來。
  • 【世說新語】天之道 與 人之道
    無論古今中外,「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已經成了全人類的共識;「落後就要挨打」已經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已經被西方人寫進《聖經》,浸入骨髓,融入了血液…… 長此以往,豈不是「窮的越來越窮,富的越來越富」?最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成了社會常態? 是,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