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是自由飛翔
《中庸》有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人性由天賦予,循著這天性而行就合於道,使人能依其本性而行,讓一切事物合於正道,便叫做「教化」。
根本的東西沒有善惡之可分
說起中庸之道,「中」、「和」二字是繞不開的。「中」是天下最重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道路。將「中和」的原理髮揮到極處,天地便清寧了,萬事萬物循道而行。
數學中的黃金分割
「中」的意思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即適度。在哲學上,這又是對立與統一、質變與量變、肯定與否定之間的「關節點」或「度」,越過這一界限,事物就會發生大的變化。
循良知而行,沒有不是處
「和」的意思,一方面是多樣統一、和諧的意思,另一個意思則與「中」一樣,指恰當、適度。如《論語》中子曰「禮之用,和為貴」,《中庸》中的「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裡的「和」是調節、事之中節、恰到好處。
無欲則剛
「中節之和」於如今的社會實在是極為難得,近年來,對立緊張情緒在網絡世界、政治、生活中不斷地蔓延,當立場取代了論點成為大眾攻擊的焦點時,人們似乎很容易陷入一種極端。而意識到自身偏於極端的人,似乎也不會把道德的美名賦於中庸,而是相反的一端。
貴人語遲
偽善總是作過多的表白,謙卑則又翱翔於自負的邊緣。柏拉圖曾說過:「犬儒學派安提西尼的虛榮心通過他外表的破孔在向外張望呢!」中間派反而成為了失語的一方。
戲要認真演,別把戲當真
看到近日的美國大選,在醫保上爭論不休,一方要實行全民平均醫保、取消私人保險,一方則講究按付出定所得。這其實本身就是個求平衡的問題,哪方政策推行下去都必然有部分圈層利益受損。這類問題在辯論環節比比皆是,兩方觀點都非常極端化。
條條大路通羅馬
有時候我在想,「率性而為」,不被個人情緒所牽繞,首先要做的便是跳脫出來,在承認矛盾、偏反、對立的基礎上不走極端,把原則性與靈活性統一起來,求得一種動態的平衡,保持彈性,追求一種整體的和諧。這種跳脫,便是修心的過程。
比天空、大海等等更遼闊的,只有人的心
「大其心以容天下之物,和其心以敬天下之人。」往這個方向更精進一步,就愈發合於初心、合於道了。做企業的順序是初心、使命、定位、戰略、模式、創新、從一般到優秀從優秀到卓越從卓越到偉大,前者決定後者,最前者決定最後者。
「給我一個支點,就可以撬動整個世界」,整體說的或就是這個意思。
(文/卡卡 德本諮詢戰略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