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2021-03-01 國學經典誦讀同修匯

《中庸》第一章讀書心得

經典原文

參考譯文

天所賦命稱為「性」,真誠地遵循天所賦命發展稱為「道」,依據「道」學習修養稱為「教」。

道(遵循天命發展)是片刻不會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遵循天命發展)了。所以說君子在沒有人看見、沒有人聽見的時候也是保持敬畏的(對天命),道往往顯現在隱匿和細微之處(即沒有人看見、聽見的時候),所以君子在獨處的時候也是要謹慎的(也是要遵循天命而為的)。

喜怒哀樂還沒有萌發的時候,稱為「中」;萌發之後符合節度,稱為「和」。"中"是天下處於「天」的原本狀態;"和"是天下處於接近「道」的狀態(即遵循天命發展的狀態)。

致力於達到「中」與「和」的狀態,天地才能井然有序,萬物才能繁衍生息。

讀書隨筆

關鍵詞:天、天命、性、道、教、慎獨、中、和、致中和。

天所賦命有兩個層面:生理(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一)生理層面即是「人何以為人、不同物何以為不同物」的生理基礎,也可以用現代科學講為基因,對應的「性」的理解即是「屬性、傳承」,即質的分類,以及對後代的生物傳承;(二)精神層面即是「使命、命運」,也就是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對於人來說,便是一個人要完成的事和要走的道路。物質與精神這兩個層面可以理解為一個是體一個是用。

對於人來說,「喜怒哀樂之未發」的狀態即是「天」的狀態,也就是道家或佛家講的「無極、空、寂、虛」的狀態,這個各家都統一可稱為——「中」

「天命」的狀態即「天有所賦命」的狀態,即是「從虛空寂靜到喜怒哀樂的萌發」狀態,萌發後這個便是「性」,「性」即「心的萌生」,即「天有所賦命」,也可以想像為「道生一」或「無極生太極」的狀態,所以各家又都講「明心見性」,便是「從對心念萌生的覺察覺知,然後使自己修行回到虛空寂靜、瞭然天命」的狀態。心萌生後產生善惡,於是「一生二」或「太極生二儀」,可以理解成「性」的演化。

「喜怒哀樂萌發」後符合「節,即適度」的要求,這便是「和」的狀態,即使善惡都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內,這也是儒家關切社會的應用,所謂「節」或「和」,就是指要考慮社會,考慮他人,不損害他人,不損害社會,所以前面提「慎獨」,因為人「獨」的時候是完全自私自利的,是自己怎麼舒服怎麼來的,是不考慮太多他人的。

因為儒家的落腳點是「和」,所以儒家又產生了「仁」的價值追求,仁便是「人與人」,即「考慮他人,推己及人」,所以後面說「仁者,人也」。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儒家後續又提出了外在的行為約束,即是「禮」,結合不同場景,又發展出了一系列價值概念,例如「忠、敬、信、義、廉、恥」等。

為什麼儒家非常強調「孝」,正如上述從生理層面對「天命」的理解來說,因為「孝」是「性」的一部分,是傳承,因此「以孝為本,內仁外禮、三綱五常」便逐步演化構成了儒家的整體價值體系。

從「大道同源,三教合一」的概念說,便是「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只不過有些更強調追求「中」的境界(例如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明心見性),而儒家更想建立「和」的應用(大同社會,即大和諧社會)。當然只是著墨的立足點多少不同,從大道上來講本質並無區別

後文講「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自誠明,因為虔誠而明白的一般是「生而知之者」,因此天生」率性「而為(這裡的率性是遵循天命,是無我的狀態,而非常人理解的任性自我的意思);自明誠,因為明白然後去虔誠,這是教,也就是「學而知之者」。「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恰如「及其知之,一也」,最後也無區別。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屬於「明則誠矣」,恰如孔子說自己是「學而知之者」;知天命後才「耳順、隨心所欲、不逾矩」,達到了率性的無我狀態。因此「學而知之」和「自明誠」,這恰是我們常人所應該走的道路。與大家共勉。

——心善淵孫老師

讀書隨筆內容,請秉持同修匯提倡的「啟發我者即為我師,使我覺察者即為菩薩」的心態來讀,歡迎留言或加入圈子研討交流,教學相長,但莫執著觀點的對錯,「發乎情(有觀點率性表達),止乎禮(不強求他人接受)」,謝謝。

《中庸》線上讀書會及《中庸》研學21天計劃正在進行時,歡迎參與。請點擊閱讀原文了解參與方法。

《周易》拼注音誦讀版

《論語》拼注音誦讀版

《大學》拼注音誦讀版

《中庸》拼注音誦讀版

《孝經》拼注音誦讀版

《吉祥經》拼注音誦讀版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拼注音誦讀版

《佛說阿彌陀經》拼注音誦讀版

《金剛經》拼注音誦讀版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拼注音誦讀版

《太上老君內觀經》拼注音誦讀版

《道德經》拼注音誦讀版

《莊子》拼注音誦讀版

《孫子兵法》拼注音誦讀版

《鬼谷子》拼注音誦讀版

.

相關焦點

  •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南懷瑾先生講解)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字句言行】(27)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下面分享學習《中庸》第一章,原文是這樣的: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先來學第一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白話譯文:上天所賦予人的,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或者說,人的本性,是上天所賦予的。符合人性規律和符合自然規律的所思、所做、所為,就叫做道。接受聖人的教化,改毛病、去脾氣,能調整自己的太過、偏激或不及,而回到中庸,這也就是「修道」了。「修道」,就是讓自己的為人處世能夠不斷合乎自然規律和人性的規律或規則。
  • 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中庸》第1章
    以前理解 「中庸」,誤以為就是用誰也不得罪的所謂「老好人」,「平庸」,「討好別人」,「和稀泥」的精明圓滑處世之道。經由《中庸》21天共同品讀,知道了它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道德修養的散文,包括了儒家提倡的做人的準則,實際上就是教育人們要學會進行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以便更好地提高自身修養,努力將自己培養成具有至善、至誠、至仁等理想人格的人。
  • 「修道之謂教」是什麼意思
    大家也許不陌生,「修道之謂教」出自《中庸》中的第一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那麼要正確解釋這句話,必須對《中庸》要有所了解,而且對這句話所在的段落要作全面仔細的分析。《中庸》是《禮記》的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是儒家思想經典著作之一。
  •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這其中的奧秘你知道嗎?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天道很多時候決定著人道的發展,人道很多時候左右著天道的方向,很多時候不是你找不到所謂的人生之道,而是你沒有站在客觀的角度去看世界,看人生,看自己。我們來看一下《中庸》第一章的原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李存山:天命之謂性(一)
    這一章的第一節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朱熹的《中庸章句》說:「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首明」就是首先講明,可以說這第一節就是首先講明關於天、性、道、教的本體論。「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不可易」的「易」,是變易的意思。「道」的本原處於「天」,它是本然的,不可變易的。
  • 韓星丨修道之謂教——論道與教
    這樣,以太極為界限,分先天後天,道就是貫通先天後天,同時道在天地人物之中,也在天地人物之外,是「人人共由之謂道,人人自由之謂道。」關於「教」,段正元說:「天下日進文明,不外學修政治兩端。然學無教則不修,政無教則不治。教也者,所以彌補造化生成之缺陷,為人世增最大幸福者也。
  • 「率性」在古代文化中,被認為是「道」的根本,是人類的長久之道
    《中庸》認為「率性之謂道」,這個「道」可以理解為人類生生不息的規律和法則。我們現代人雖然也在探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規律和法則,但更多時候依賴的是科技的力量,古代人不同,他們直接從思想層面解讀這樣的問題,所以他們的觀念和認識,對我們現代人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寶藏。那麼,「率性」這個詞,是如何揭示「古人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呢?
  • 《中庸》之道,君子之道
    下面就簡單記錄一下讀《中庸》的心得體會。 書的開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如果說天有命數,那麼這個命數就是天地的運行規律,即,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率性,南懷瑾先生講了,不是率性而為,是率領的率,是遵守的意思,遵守天性,可以以之為道。
  • 修道謂教,樹人為育 | 2020年清華社科學院教師節致辭
    尊師重教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早在公元前 11 世紀的西周時期,就有「弟子事師,敬同於父」的思想;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一系列至理名言。孔子的孫子子思在《中庸》開篇即提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定義了的教育在塑造人與世界的和諧關係上絕對重要地位。公元802年,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做《師說》,提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這一名言至今仍然為很多教育工作者奉為職業宗旨。
  • 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 不戒視成謂之暴 慢令致期謂之賊
    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 不戒視成謂之暴 慢令致期謂之賊 題目出自聖人孔子的《論語·堯曰》第二章,原文是子張請教孔子為官從政的要領。大致意思就是:不經教化便加以殺戮叫做虐;不加告誡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監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賊。
  • 趙向陽博士簡歷:率性之謂道
    其創新性的商業模式(分布式工作、集中化管理;C2B客戶定製等)獲得許多稱讚。經歷過公司創建、成長、併購其他公司、團隊內訌、出售公司等全過程,對創業者群體和創業精神有高度的認同感。目前擔任多個組織的顧問,包括「創業成長互助聯盟」(簡稱「創盟」)等,希望推動企業家社會和開放社會的早日到來。2005年底回國工作,先後在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等服務至今。
  • 梅貽琦: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那時無意間在書上看到一句話——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對此發自真心地無比認同,既來之則安之,沒有再把不如意的環境放在心裡,過著教室、圖書館兩點一線的生活。那個時候對能說出這句話的梅貽琦甚是欽佩,再後來慢慢對這位清華大學校長有了更多的了解。
  •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易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通常的理解是,大道無形,故舊形而上,器用之物為有形,是為形而下。「形而上」也作「自上而下」,常用來指從抽象到具體的、以思辨方式為主的研究思路。
  • 何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說卦》曰: 乾,天也,故稱父;坤,地也,故稱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 率性而為合於道
    目的是自由飛翔《中庸》有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人性由天賦予,循著這天性而行就合於道,使人能依其本性而行,讓一切事物合於正道,便叫做「教化」。根本的東西沒有善惡之可分說起中庸之道,「中」、「和」二字是繞不開的。「中」是天下最重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道路。將「中和」的原理髮揮到極處,天地便清寧了,萬事萬物循道而行。
  • 何為--中庸之道
    因而《中庸》始於「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聖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中庸》原文之中,對中庸的定義如下:「喜怒衰樂之末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 袁帥:御物待世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以道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周易》思想的根本。在《易經》中雖然沒有明確使用陰陽的概念,但陰陽的流行與轉化確實是《易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思想。老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結合而成的,都是陰陽的合和體。「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 中庸 新譯 中和之道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天地間一切的存在(事物)都是自動化運作,這是其本性使然(性命),順應事物的本性就是秉道而行,修習秉道而行就是教化眾生(活的教導:身教大於言教)。【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天地自動化運作,代表著道也自動化運作,其中(性命)並沒有人格化的神左右其行動和顯化(命運:人的自我定義),但人居其一大(萬靈之首:生命形式的最高體現),卻有獨一無二的自我選擇(自由意志),這個左右我們命運的內在神性,才是真正的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