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一章讀書心得
經典原文
參考譯文
天所賦命稱為「性」,真誠地遵循天所賦命發展稱為「道」,依據「道」學習修養稱為「教」。
道(遵循天命發展)是片刻不會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遵循天命發展)了。所以說君子在沒有人看見、沒有人聽見的時候也是保持敬畏的(對天命),道往往顯現在隱匿和細微之處(即沒有人看見、聽見的時候),所以君子在獨處的時候也是要謹慎的(也是要遵循天命而為的)。
喜怒哀樂還沒有萌發的時候,稱為「中」;萌發之後符合節度,稱為「和」。"中"是天下處於「天」的原本狀態;"和"是天下處於接近「道」的狀態(即遵循天命發展的狀態)。
致力於達到「中」與「和」的狀態,天地才能井然有序,萬物才能繁衍生息。
讀書隨筆
關鍵詞:天、天命、性、道、教、慎獨、中、和、致中和。
天所賦命有兩個層面:生理(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一)生理層面即是「人何以為人、不同物何以為不同物」的生理基礎,也可以用現代科學講為基因,對應的「性」的理解即是「屬性、傳承」,即質的分類,以及對後代的生物傳承;(二)精神層面即是「使命、命運」,也就是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對於人來說,便是一個人要完成的事和要走的道路。物質與精神這兩個層面可以理解為一個是體一個是用。
對於人來說,「喜怒哀樂之未發」的狀態即是「天」的狀態,也就是道家或佛家講的「無極、空、寂、虛」的狀態,這個各家都統一可稱為——「中」。
「天命」的狀態即「天有所賦命」的狀態,即是「從虛空寂靜到喜怒哀樂的萌發」狀態,萌發後這個便是「性」,「性」即「心的萌生」,即「天有所賦命」,也可以想像為「道生一」或「無極生太極」的狀態,所以各家又都講「明心見性」,便是「從對心念萌生的覺察覺知,然後使自己修行回到虛空寂靜、瞭然天命」的狀態。心萌生後產生善惡,於是「一生二」或「太極生二儀」,可以理解成「性」的演化。
「喜怒哀樂萌發」後符合「節,即適度」的要求,這便是「和」的狀態,即使善惡都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內,這也是儒家關切社會的應用,所謂「節」或「和」,就是指要考慮社會,考慮他人,不損害他人,不損害社會,所以前面提「慎獨」,因為人「獨」的時候是完全自私自利的,是自己怎麼舒服怎麼來的,是不考慮太多他人的。
因為儒家的落腳點是「和」,所以儒家又產生了「仁」的價值追求,仁便是「人與人」,即「考慮他人,推己及人」,所以後面說「仁者,人也」。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儒家後續又提出了外在的行為約束,即是「禮」,結合不同場景,又發展出了一系列價值概念,例如「忠、敬、信、義、廉、恥」等。
為什麼儒家非常強調「孝」,正如上述從生理層面對「天命」的理解來說,因為「孝」是「性」的一部分,是傳承,因此「以孝為本,內仁外禮、三綱五常」便逐步演化構成了儒家的整體價值體系。
從「大道同源,三教合一」的概念說,便是「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只不過有些更強調追求「中」的境界(例如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明心見性),而儒家更想建立「和」的應用(大同社會,即大和諧社會)。當然只是著墨的立足點多少不同,從大道上來講本質並無區別。
後文講「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自誠明,因為虔誠而明白的一般是「生而知之者」,因此天生」率性「而為(這裡的率性是遵循天命,是無我的狀態,而非常人理解的任性自我的意思);自明誠,因為明白然後去虔誠,這是教,也就是「學而知之者」。「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恰如「及其知之,一也」,最後也無區別。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屬於「明則誠矣」,恰如孔子說自己是「學而知之者」;知天命後才「耳順、隨心所欲、不逾矩」,達到了率性的無我狀態。因此「學而知之」和「自明誠」,這恰是我們常人所應該走的道路。與大家共勉。
——心善淵孫老師
讀書隨筆內容,請秉持同修匯提倡的「啟發我者即為我師,使我覺察者即為菩薩」的心態來讀,歡迎留言或加入圈子研討交流,教學相長,但莫執著觀點的對錯,「發乎情(有觀點率性表達),止乎禮(不強求他人接受)」,謝謝。
《中庸》線上讀書會及《中庸》研學21天計劃正在進行時,歡迎參與。請點擊閱讀原文了解參與方法。
《周易》拼注音誦讀版
《論語》拼注音誦讀版
《大學》拼注音誦讀版
《中庸》拼注音誦讀版
《孝經》拼注音誦讀版
《吉祥經》拼注音誦讀版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拼注音誦讀版
《佛說阿彌陀經》拼注音誦讀版
《金剛經》拼注音誦讀版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拼注音誦讀版
《太上老君內觀經》拼注音誦讀版
《道德經》拼注音誦讀版
《莊子》拼注音誦讀版
《孫子兵法》拼注音誦讀版
《鬼谷子》拼注音誦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