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向陽博士簡歷:率性之謂道

2021-03-01 夸父心理


趙向陽博士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

北京夸父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

趙向陽,男,1971年10月16日(陰曆8月28日)出生於陝西旬邑縣一個農村家庭。5個姐姐1個弟弟。雖然父母目不識丁,但是,對孩子的教育傾注了大量心血。

本科階段(1989-1993,陝西師範大學物理系)主修理論物理,輔修科學技術史和科學技術哲學。

研究生階段(1998-2001,北京大學心理系)主修實驗心理學。碩士論文結合自己的創業實踐,開創了中國網際網路心理學研究的最早範例(2001年)。

博士階段,2002-2005,德國吉森大學心理系)主修創業學和組織行為學,師從世界著名的組織管理心理學家Michael Frese教授(IAAP應用心理學國際聯合會主席、劍橋大學出版的《Great Minds in Management》(《管理學中的偉大思想》)一書遴選的 「傑出的管理學家」二十四人之一),是Michael Frese教授手下拿到博士學位最快的學生,僅僅兩年半左右。

博士畢業之後,受美國管理學會(Academy of Management)前主席Rosalie Tung教授的邀請,在加拿大Simon Fraser University商學院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國際化創業。除了以上專業知識以外,趙向陽博士喜歡文學、歷史、考古和電影等,知識興趣廣泛,堅持獨立自由的學術精神。


就工作經驗而言,1993年本科畢業之後,先後任教兩所重點中學擔任物理教師(北京九中和北京京源學校)。也曾經就職於SONY公司市場部和SAMSUNG公司銷售部,比較熟悉跨國公司的基礎運營。1999年-2002年就讀研究生期間之間獨立創業,屬於當時風起雲湧的「大學生創業」的代表人物之一,曾經代表北京大學獲得首屆全國「挑戰杯」商業計劃比賽金獎(2000年1月),也是中國網際網路第一代創業者之一,創建北京夢想時代信息諮詢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基於網際網路的考研專業課諮詢和輔導。其創新性的商業模式(分布式工作、集中化管理;C2B客戶定製等)獲得許多稱讚。經歷過公司創建、成長、併購其他公司、團隊內訌、出售公司等全過程,對創業者群體和創業精神有高度的認同感。目前擔任多個組織的顧問,包括「創業成長互助聯盟」(簡稱「創盟」)等,希望推動企業家社會和開放社會的早日到來。

2005年底回國工作,先後在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等服務至今。是北師大MBA教育項目的創業元老之一,曾經負責案例教學、國際合作、第二課堂、校企合作等工作。也曾經擔任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創業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MBA中心副主任、以及案例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務。

趙向陽博士早期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創業學、跨文化管理,以及兩者的結合處,其多篇研究成果發表在國內外一流管理學期刊(例如,《管理世界》,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等)上。趙向陽博士篤信,頂尖的商學院應該以「思想和教學為重」,而非從事簡單瑣碎的實證研究。特別是,目前管理學正在處於巨變之中,正在從「權變理論研究範式」過渡到「悖論整合研究範式」,在此過程中,我們應該將「中國智慧、西方方法和最新實踐」三者緊密結合。為此,在過去的幾年裡,趙向陽博士積蓄力量,積極轉型。目前已經完成《中國區域文化地圖》、《基於陰陽與「一分為三」辯證思維的創業研究》、《微信時代的時間管理》等課題。最新的研究興趣主要包括基於大數據的行為科學研究、基於大數據的全球文化觀察、信息技術和機器對人類工作和生活的影響、以及管理思想史和管理哲學等等。


2016年7月,趙向陽博士以個人身份發起了「煮茶問道·本土管理研究論壇」,邀請本土社會科學領域,尤其是管理學界有志於理論構建和探索的各路學者進行真誠對話和深入交鋒,以達到啟迪辯證思想,重樹嚴謹學風,推動本土管理研究和教育的目的,目前已經舉辦了四次論壇。特別是2016年9月,他所挑起的關於管理學學科本質和研究方法的學術論戰,在國內管理學界產生了一定影響力,他的初心是讓本土管理學研究變得更多元、更良善。

趙向陽博士的教學主要包括《創業學》、《跨文化溝通與管理》、《管理案例分析:入門導論》等。所開設的各門課程在本科生和MBA學員中受到廣泛的好評,教學評估得分4.7~4.9分(滿分5分),擁有眾多學生粉絲。趙向陽博士認為,教育應該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成長。趙向陽博士以自己的真心,人生閱歷和心理學專業知識,曾經多次幫助陷入嚴重抑鬱甚至有自殺傾向的學生,走出困境,重獲信心。

此外,趙向陽博士對案例教學方面進行過深入系統的研究。例如,翻譯出版多本譯著,包括引進全世界最經典的關於案例教學方法論方面的叢書《毅偉商學院案例學習》、《毅偉商學院案例開發》、《毅偉商學院案例教學》,主編《北師大MBA管理案例精選》(第一輯和第二輯)。自己獨立開發多個案例,多次獲得MBA教育指導委員會主辦的「全國百優案例」。同時,積極推動北師大案例教學和研究工作,開創性地提出並推動《管理案例分析:入門導論》和《管理案例分析:綜合演練》等課程建設,以及舉辦北京範圍內的「北師大MBA管理案例挑戰賽」,曾經是北師大案例教學方面最主要的推動者。

趙向陽博士對德魯克管理思想有過比較系統深入的研究,推崇德魯克先生的學術貢獻和學術精神,希望「以思想引領和影響管理實踐」,所以,除了在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以外,趙向陽博士曾經多次在幾乎所有商業刊物上發表過文章,其中包括《創業家》《IT經理世界》《清華管理評論》《中歐商業評論》《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北大商業評論》《管理學家》等。


除了與本專業有關的社會公益事業以外,趙向陽博士還募集資金對抑鬱症患者和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心理援助。2015年10月他創立了一家社會企業「北京夸父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請關注「夸父心理」微信公眾號:kfxinli),試圖用社會投資的方式推動中國的心理健康工作;2015年7月他個人籌資幾十萬投資拍攝了中國第一部抗擊抑鬱症的微電影《一個人的戰鬥》,影響很大(中國所有視頻網站都可以播放,請搜索關鍵詞「夸父心理《一個人的戰鬥》」)。除此之外,2016年4月他還在民政部直屬的中社社會工作發展基金會(3A級)下面發起了「心理援助基金向陽計劃」,幫助心理諮詢師的順利成長。他的長期理想是採用後現代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革新心理諮詢理念和技術,幫助人們更加健康幸福地生活。

除了以上工作以外,趙向陽博士的個人愛好主要集中在自助旅行、戶外運動和登山上,學生時代曾經加入北大山鷹社,多年來一直信奉和踐行「用最少的錢,走最多的路,看最多的風景,交最多的朋友」的原則,他的雙腳曾經充滿激情地走過了中國的大部分土地,包括沙漠、戈壁、珠峰、青海湖等。他的生活理念是「詩意地生活在柴米油鹽醬醋茶裡」。他的夫人是一位優秀的服裝設計師和新產品開發主管,目前有一個10歲的可愛女兒。

四十五年裡,趙向陽博士做過不少事情,這些事情看似非常龐雜或者多姿多姿,但是,背後都有它內在的「精一」。《中庸》講「率性之謂道」,這個「性」就趙向陽博士秉持的「精一」,也是佛法說講的自性。趙向陽博士致力於融會貫通自己所學所做的所有方面,做一個率性而為的真誠之人。

 

相關焦點

  •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南懷瑾先生講解)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字句言行】(27)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下面分享學習《中庸》第一章,原文是這樣的: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先來學第一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白話譯文:上天所賦予人的,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或者說,人的本性,是上天所賦予的。符合人性規律和符合自然規律的所思、所做、所為,就叫做道。接受聖人的教化,改毛病、去脾氣,能調整自己的太過、偏激或不及,而回到中庸,這也就是「修道」了。「修道」,就是讓自己的為人處世能夠不斷合乎自然規律和人性的規律或規則。
  • 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中庸》第1章
    以前理解 「中庸」,誤以為就是用誰也不得罪的所謂「老好人」,「平庸」,「討好別人」,「和稀泥」的精明圓滑處世之道。經由《中庸》21天共同品讀,知道了它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道德修養的散文,包括了儒家提倡的做人的準則,實際上就是教育人們要學會進行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以便更好地提高自身修養,努力將自己培養成具有至善、至誠、至仁等理想人格的人。
  •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這其中的奧秘你知道嗎?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天道很多時候決定著人道的發展,人道很多時候左右著天道的方向,很多時候不是你找不到所謂的人生之道,而是你沒有站在客觀的角度去看世界,看人生,看自己。我們來看一下《中庸》第一章的原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讀書心得】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依據「道」學習修養稱為「教」。道(遵循天命發展)是片刻不會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遵循天命發展)了。所以說君子在沒有人看見、沒有人聽見的時候也是保持敬畏的(對天命),道往往顯現在隱匿和細微之處(即沒有人看見、聽見的時候),所以君子在獨處的時候也是要謹慎的(也是要遵循天命而為的)。喜怒哀樂還沒有萌發的時候,稱為「中」;萌發之後符合節度,稱為「和」。"
  • 「率性」在古代文化中,被認為是「道」的根本,是人類的長久之道
    《中庸》認為「率性之謂道」,這個「道」可以理解為人類生生不息的規律和法則。我們現代人雖然也在探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規律和法則,但更多時候依賴的是科技的力量,古代人不同,他們直接從思想層面解讀這樣的問題,所以他們的觀念和認識,對我們現代人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寶藏。那麼,「率性」這個詞,是如何揭示「古人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呢?
  • 率性而為合於道
    目的是自由飛翔《中庸》有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人性由天賦予,循著這天性而行就合於道,使人能依其本性而行,讓一切事物合於正道,便叫做「教化」。根本的東西沒有善惡之可分說起中庸之道,「中」、「和」二字是繞不開的。「中」是天下最重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道路。將「中和」的原理髮揮到極處,天地便清寧了,萬事萬物循道而行。
  • 率性而為:是「率性」還是「任性」|成語心解
    我們會說,這個人真是「率性」。率性真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嗎?何謂真正的率性?《中庸》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錢德洪錄》中,陽明先生講:「『率性之謂道』,『性』即是『道』。」道即是良知,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還他是,非的還他非,是非只依著他,更無有不是處,這良知還是你的明師。由此可見,真正的率性乃是依道而行,依良知而行,絕非依照自己情緒上的喜怒哀樂或者外界的毀譽得喪做出判斷或選擇。《黃修錄》中也說 「『率性之謂道』,屬聖人分上事」。
  • 「修道之謂教」是什麼意思
    大家也許不陌生,「修道之謂教」出自《中庸》中的第一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那麼要正確解釋這句話,必須對《中庸》要有所了解,而且對這句話所在的段落要作全面仔細的分析。《中庸》是《禮記》的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是儒家思想經典著作之一。
  • 李存山:天命之謂性(一)
    這一章的第一節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朱熹的《中庸章句》說:「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首明」就是首先講明,可以說這第一節就是首先講明關於天、性、道、教的本體論。「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不可易」的「易」,是變易的意思。「道」的本原處於「天」,它是本然的,不可變易的。
  • 《中庸》之道,君子之道
    書的開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如果說天有命數,那麼這個命數就是天地的運行規律,即,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率性,南懷瑾先生講了,不是率性而為,是率領的率,是遵守的意思,遵守天性,可以以之為道。得道需要修煉,這個修道的過程,就是「教」,是指教育、教化的過程,而不是指宗教。
  • 何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說卦》曰: 乾,天也,故稱父;坤,地也,故稱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易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通常的理解是,大道無形,故舊形而上,器用之物為有形,是為形而下。「形而上」也作「自上而下」,常用來指從抽象到具體的、以思辨方式為主的研究思路。
  • 袁帥:御物待世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以道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周易》思想的根本。在《易經》中雖然沒有明確使用陰陽的概念,但陰陽的流行與轉化確實是《易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思想。老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結合而成的,都是陰陽的合和體。「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 何為--中庸之道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因而《中庸》始於「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聖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
  • 中庸 新譯 中和之道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天地間一切的存在(事物)都是自動化運作,這是其本性使然(性命),順應事物的本性就是秉道而行,修習秉道而行就是教化眾生(活的教導:身教大於言教)。【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天地自動化運作,代表著道也自動化運作,其中(性命)並沒有人格化的神左右其行動和顯化(命運:人的自我定義),但人居其一大(萬靈之首:生命形式的最高體現),卻有獨一無二的自我選擇(自由意志),這個左右我們命運的內在神性,才是真正的本我。
  • 「同人於野,仁者樂也」:談談儒學的中庸之道
    《漢書·藝文志》:「遊文於六經之內,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這句話其實是班固對儒學這個流派的一句概括:「涵泳於六經的文章中,注重仁義之間的事情,遠守堯舜之道,近尊周文、武王的禮法,以孔子為其師表,加重他們言論的重要性,在各流派當中地位最為崇高。」
  • 凡夫俗子說平庸,君子之道謂中庸
    而中庸之道,是有三層含義的。第一: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不偏於一邊的叫做中,永遠不變的叫做庸,這裡的不偏於一邊是指不偏激,在人生的路上不偏離道德,不偏離自己的初心;永遠不變不是不變通,而是對於一個目標矢志不渝,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
  • 一陰一陽之謂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來自《易經•繫辭上傳》,其意思為「一陰一陽搭配變化,就成為道」。「道」是指陰陽二氣搭配變化的過程和法則。並非在《道德經》裡所說的「道」。老子所說的「道」指的是「萬物的來源和歸宿」,具有超越性和內存性。《論語》裡孔子感慨:「朝聞道,夕死可矣。」這裡的「道」卻是人類共同的道路——人性向善、擇善固執、止於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