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2021-02-22 博遠傳播

  閱讀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博遠傳播」,再點擊「關注」。

     

 宣揚道教 弘揚正法」     

如果您感覺很好,請分享給他人。

幫助他人受益,我們一直努力!

  有您的參與我們會做的更好!

《莊子·天下》篇曰:「《易》以道陰陽。」陰陽確實是《周易》的核心觀念。在《易經》中雖然沒有明確使用陰陽的概念,但陰陽的流行與轉化確實是《易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思想。

陰陽概念至晚在西周時代已經出現並流行。《尚書·夏書·禹貢》有「至於嶽陽」「岷山之陽」「南至於華陰」的說法。陽為山之南,陰為山之北。《尚書·周書·周官》更有「論道經邦,燮理陰陽」的說法。《詩經·大雅·公劉》曰:「既景乃崗,相其陰陽。」至西周末年,伯陽父以陰陽解釋地震,認為:「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失其序,民亂之也。陰伏而不能出,陽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國語·周語上》)

魯僖公16年(公元前644年),宋國有隕石墜落,又有鳥倒退著飛過宋國都城,宋襄公問周內史叔興是吉是兇,叔興回答:「是陰陽之事,非吉兇所生也,吉兇由人。」(《春秋左傳》僖公十六年)老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結合而成的,都是陰陽的合和體。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春秋末年,範蠡對於陰陽也有深刻的論述,認為:「天道皇皇,日月以為常,明者以為法,微者則是行。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月盈而匡。」(《國語·越語下》)陽到極處就成為陰,陰到極處就成為陽,這一思想是《易經》中本有的思想。

《易傳》以陰陽為基本觀念解釋《易經》。 《彖傳》解說泰卦曰:「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故吉;解說否卦曰:「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故不吉。泰卦乾下坤上,否卦坤下乾上,下為內而上為外。乾為陽、為健、為剛、為君子;坤為陰、為順、為柔、為小人。 《象傳》解釋乾卦初九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解釋坤卦初六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文言》解說乾卦初九曰:「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解說坤卦六三曰:「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也以陽解說乾,以陰解說坤。乾卦六爻皆陽爻,為純陽之卦,故為陽;坤卦六爻皆陰,為純陰之卦,故為陰。

《繫辭》更以陰陽來解說《周易》的基本義理。 《繫辭下》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乾為陽,坤為陰,陰陽和合產生萬事萬物,所以,乾坤是易的門戶,是理解《周易》義理的關鍵。在《周易》的系統中,無論是八卦還是六十四卦中,乾坤二卦所處的地位,都是父與母的地位。《說卦》曰: 乾,天也,故稱父;坤,地也,故稱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乾為父,坤為母,震、巽、坎、離、艮、兌就是他們所生的六個子女,其中震、坎、艮為男,巽、離、兌為女。

有陰有陽,乾為純陽,坤為純陰。乾為父、為天,坤為母、為地。有天地、有父母,然後有天地間的萬物,有由父母所生的子女。《繫辭上》說:「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又說:「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乾坤既代表天地,又代表父母,同時又是陰陽的化身。《序卦》說: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天地間的事物以至於人類,都是由乾坤自然化生的,都是陰陽的化生物。

由乾坤所化生的萬事萬物,其性質與狀態又如何?《繫辭上》說: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一陰一陽之謂道」,何謂道? 《繫辭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相對於器而言的,器即具體的器物。器是具體的、形而下的、可以指明的,道則是抽象的、形而上的、不可以具體指明的。道就是道理,並非簡單的指規則。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可道之道並非常道,常道不可道,不可明言,只可體悟。「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周易》思想的根本。這一根本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幾方面的含義。

第一,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可簡單地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陰,一是陽。乾是陽,坤是陰;天是陽,地是陰;日是陽,月是陰;晝是陽,夜是陰;南是陽,北是陰;上是陽,下是陰;明是陽,幽是陰;暑是陽,寒是陰;健是陽,順是陰;剛是陽,柔是陰;男是陽,女是陰;貴是陽,賤是陰。有陰才有陽,陰與陽是一一相對的。

第二,某一事物的基本性質可以是陰、是陽,但陰並不是純粹的陰,陽也不是純粹的陽,陰中又分為陰陽,陽中又分為陰陽,陰中又有一陰一陽,陽中又有一陽一陰。如由太極到八卦的演化序列中,由太極而分化為陽與陰(兩儀),由陽進而分化為太陽與少陰,由陰進而分化為太陰與少陽(四象),而非由陽分化為太陽與少陽,由陰分化為太陰與少陰。這表明,陽並不是純陽,陽中本來就包含有陰,否則怎麼可能由陽生出少陰;陰也並不是純陰,陰中本來就包含有陽,否則怎麼可能由陰生出少陽。進而,由四象而演化為八卦。

其中由太陽而分化為乾與兌,由太陰而分化為坤與艮,由少陰而分化為震與離,由少陽而分化為巽與坎。由四象到八卦的演化,每一象都化出一陰一陽。太陽:乾為陽,兌為陰;太陰:艮為陽,坤為陰;少陰:震為陽,離為陰;少陽:坎為陽,巽為陰。就八卦而言,乾、震、坎、艮為陽,坤、巽、離、兌為陰。除乾、坤為陰陽的化身而純陽、純陰外,其餘六卦中,震、坎、艮雖為陽,但包含著陰,都是二陰爻一陽爻;巽、離、兌雖為陰,但包含著陽,都是二陽爻一陰爻。再如人類,男為陽,女為陰,但男中又有陰陽,女中又有陰陽。男之身體有上下,上為陽,下為陰。女之身體也有上下,同樣上為陽,下為陰。上下之體又分左右,左為陽,右為陰。總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是《周易》關於整個世界的基本認識。

第三,陰陽兩種因素、兩種勢力並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此消彼長、流動往復的。六十四卦由陰爻與陽爻兩種符號構成,陰爻、陽爻的不同變化,引起卦象的不同變化。陽爻為陰爻所變,成為陰爻,稱作消;陰爻為陽爻所變,成為陽爻,稱作息。《繫辭上》曰:「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六十四卦中,有十二消息卦,也稱十二闢卦,清楚地說明了陰陽的此消彼長,表現了陰陽的消息。復、臨、泰、大壯、夬、乾,由復卦到乾卦,陽氣節節上升,是為陽變陰,為息;姤、遁、否、觀、剝、坤,由姤卦到坤卦,陰氣節節上升,是為陰變陽,為消。乾是陽之至,而乾之後是姤,陰開始上升;坤是陰之至,而坤之後是復,陽開始上升。陰陽的此消彼長,引起卦象的變化,也引起四季物候的變化,所以十二消息卦又與一年十二個月一一相配。

第四,陰陽兩種力量並不是彼此對抗的。當陽的勢力增強時,陰的勢力就會處於退縮;當陰的勢力增強時,陽的勢力就會處於退縮。陰陽理論與現代力學理論不同,現代力學理論認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周易》陰陽理論不是對抗的理論,陽的勢力增強,陰的勢力隨之退縮;陰的勢力增強,陽的勢力隨之退縮。春季,陽氣上升,陰氣下降,至夏,陽氣盛而陰氣衰;秋季,陰氣上升,陽氣下降,至冬,陰氣盛而陽氣衰。由此而形成一年四季。《繫辭下》曰:「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正因為陰陽的此消彼長,才可以形成一個整體,才可以形成一個穩固的態勢。否則,陰陽處於對抗狀態,一定使事物土崩瓦解。

第五,陰陽兩種勢力並不是各自獨立、獨行的,而是一定要和對方發生交互感應。陽如果只是陽而不與陰發生關係,陰如果只是陰而不與陽發生關係,那麼,陽永遠只是陽,陰永遠只是陰,陰與陽永遠處於分離狀態。陰與陽總是處於分離狀態,就不會發生交互感應。沒有交互感應,世界上什麼也不可能發生。卦由爻而成,而爻之所以稱作爻,其本義即是交。

《說文解字》曰:「爻,交也。」爻即是交,即陰與陽的相交。由交而有感,由感而有應。 泰卦乾下坤上,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二氣相交。因為相交,而有泰。《象傳》解釋泰卦曰:「天地交,泰。」《彖傳》解釋泰卦曰:「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因為在泰卦中,乾坤相交、天地相交、上下相交,所以「泰」。否卦下坤上乾,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二氣不相交。因為不相交,而有否。《象傳》解釋否卦曰:「天地不交,否。」

《彖傳》解釋否卦曰:「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因為在否卦中,乾坤不相交、天地不相交、上下不相交,所以「否」。陰與陽的交互感應,是事物生發的基礎和前提,沒有這一基礎和前提,陰與陽總是處於分離狀態,世界將永遠是一個死寂的世界,一切都不會發生。

第六,陰陽的交互感應促進了新事物的產生,促進了事物的運動、變化與發展。《繫辭下》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絪縕,即陰陽二氣的交融、交合。因為有陰陽的相交,所以才有相互的感應,而相互感應,是事物生發的起點。鹹卦之卦辭曰:「亨,利貞,取女吉。」鹹卦為何亨而利貞?

《彖傳》解釋說:「鹹,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因為二氣感應,所以亨利貞;因為天地感應,所以萬物化生;因為聖人感人心,所以天下和平。感是發動者,應是受動者,有感而有應。應是陰與陽異性間的相互吸引與回應。有應,才吉;無應,則不吉。無妄卦下震上乾,其卦辭曰:「元亨利貞。」此卦何以吉?

《彖傳》解釋無妄卦曰:「動而健,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無妄卦第二爻為陰爻,為陰位得陰爻,是為得位。其第五爻為陽爻,為陽位得陽爻,是為得位。而第五爻與第二爻相應,是為「剛中而應」,是以大吉。升卦下巽上坤,其第二爻為陽爻,陰位得陽爻,為不得位;其第五爻為陰爻,陽位得陰爻,為不得位。兩關鍵位均不得位,但升卦之卦辭曰:「元亨,利見大人。」何以如此?關鍵在於其有應。《彖傳》解釋升卦曰:「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

因為第二爻與第五爻陰陽相應,因為六五得到了九二有力的回應與支持,「是以大亨」。由交而有感,有感而有應,有應而有動,有動而有變,有變而有通,有通而有久,有久而有泰。《象傳》解釋泰卦曰:「天地交,泰。」由交而泰,是一個序列的過程,這一過程包含許多環節,而其前提和基礎,是交。有交,才會泰。有事物之間的交互感應,才有事物的生發、運動與發展。

第七,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陽極而為陰,陰極而為陽,靜極復動,動極復靜。在《周易》筮法中,6為老陰,7為少陽,8為少陰,9為老陽。7和8因為是少陽與少陰,其發展前景分別是老陽和老陰,所以是真正的陽與陰,為不變之爻。而6和9為老陰與老陽,為陰陽之極限,其發展前景是少陽和少陰,故為變爻。

《周易》的發展順序是:7-9-8-6-7,亦即少陽-老陽-少陰-老陰-少陽。乾是陽之極,其後必是姤,坤是陰之極,其後必是復,事物發展到它的頂峰,必然會向下發展,這是《周易》所揭示並確定的基本規則。《彖傳》解釋豐卦曰:「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繫辭下》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陽極而陰,陰極而陽,陰與陽互為其根,這與老子所講的「反者道之動」,是完全一致的。

程頤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道非陰陽也,所以一陰一陽,道也。」(《程氏遺書》卷三)又說:「離了陰陽更無道,所以陰陽者,是道也。陰陽,氣也。氣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程氏遺書》卷十五) 陰陽本身並不是道,陰陽的變化也不是道,陰陽變化的秩序性、規律性也不是道,道是通過陰陽如此變化、如此變化所呈現出的秩序所表現出來的道理。

「一陰一陽之謂道」,意思非常豐富,一般人很難對其全面把握,故曰:「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見仁見智者只是領會到其中的局部,故會有這樣那樣不同的理解,百姓每天遵照此道行事,但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然道理本來是明擺著的,它不是人制定的,卻是人應當遵行的。

相關焦點

  • 袁帥:御物待世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以道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周易》思想的根本。在《易經》中雖然沒有明確使用陰陽的概念,但陰陽的流行與轉化確實是《易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思想。老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結合而成的,都是陰陽的合和體。「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 一陰一陽之謂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來自《易經•繫辭上傳》,其意思為「一陰一陽搭配變化,就成為道」。「道」是指陰陽二氣搭配變化的過程和法則。並非在《道德經》裡所說的「道」。老子所說的「道」指的是「萬物的來源和歸宿」,具有超越性和內存性。《論語》裡孔子感慨:「朝聞道,夕死可矣。」這裡的「道」卻是人類共同的道路——人性向善、擇善固執、止於至善。
  • 一陰一陽之謂道,百姓日用而不知
    《易經》的根本和核心是陰陽之道。《周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莊子說:「《易》以道陰陽。」《周易·繫辭》中又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成大業。」太極圖是陰陽之道的最好體現,表達了《易》之三易:簡易、變易、不易簡易,大道至簡,「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 一陰一陽之謂道,辯證方略看世界:賞罰分明,有令必行
    換句話來說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綜合辯證、對立統一的矛盾關係規律作用於宇宙一切事物,如果因某種原因,暫時還沒發現事物另一面的矛盾關係,那就是我們對「無」的探索和認知還不夠深入,還存在那個一「無」所知的領域。
  • 一陰一陽之謂道---約會線和分手線介紹
    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下跌了就是陰柱,上漲了就是陽柱。以「太極生兩儀」來推擬社會日常,一陰一陽兩根蠟燭線相向運動可視為約會,背向運動則為分手。因此,蠟燭線技術中就有了約會線和分手線。
  • 《易經》背後的大智慧:一陰一陽之謂道,人要認識到客觀的矛盾
    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譯文:一陰一陽的矛盾變化就稱為道;《易經》中的這句話蘊意深刻,今天只探討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變化。如果兩個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在一起生活會矛盾不斷,可能為了一頓飯都會大打出手。你愛吃魚,讓別人都要吃,不吃就不高興,這不是無賴嗎?
  • 天幹相合與合化最終定五行之性格,一陰一陽之謂道也!
    前面我們講了十二地支之關係,很複雜,地支包括有六合又有六衝,又有刑,還有三合三會。而天幹的很簡單,就一個「合」。而且這個合很好記: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345678910,逢5而合。上圖中(先只看上半部分--甲乙相差5,乙庚相差5……):甲與己合,乙與庚合,丙與辛合,丁壬合,戊癸合,另外還可以看出一個規律:都是陽和陰的相合,沒有說兩個陽相合,也沒有兩個陰相合,這就是易經裡所謂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那麼這個合好還是不好?
  • 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間最大的學問!
    是「道」。什麼是「道」?一陰一陽謂之道!我們現在要講的是很關鍵的內容,萬物不離陰陽,當你懂了陰陽就能了解事物發展規律。我們都羨慕有學問的人,一陰一陽謂之道,這個陰陽是天地間最大的學問,所以搞懂這一點,你就是大學問家,問題是你還這真能忽悠的住。因為這個陰陽呀,涵蓋了萬事萬物的方方面面,這是中國人的智慧的精華,你可以用它去闡釋任何事情,為什麼有春夏秋冬呢?因為天地間陰陽氣的轉換。人為什麼生病呢?因為陰陽不平衡。那個老太太為什麼那麼多病呢呢?因為她陰氣太多,陽氣不足了。為什麼你這麼有學問呢?
  • 「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兩種人越是聰明,越容易招致禍患
    《易經》中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一語驚醒夢中人,告訴人們:一旦言行舉止失衡,就會招致禍患。就如曾國藩在家書中所寫:「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其實,一個人再聰明,若果有以下2種跡象,也是非常容易招致禍患的。
  • 太極健康—《易經·繫辭》一陰一陽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譯文:一陰一陽的矛盾對立和變化統一就是道,即事物發展的規律性,繼承這個道的是美善,而成就這個道的是事物內在的固有本質。然再思:在再次學習這句話說,讓我有點感悟的是兩個 「 一 」 字,假設我是易經的作者,如果我要表達的是譯文的意思,陰陽矛盾對立變化統一是道,那我就可以寫 「 陰陽之謂道 」 ,也就是可以省略兩個 「 一 」 字。
  • 一陰一陽之謂道:道與易的關係是什麼?
    《周易》中有言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後世道教也把這句話作為自身宗教理論的來源之一,並對其做出諸多理論上的探討、註疏和演繹。從道教的基本信仰方面來看,道教的產生和發展均立足於以「易」來解「道」的前提基礎。《老子想爾注》說:「道貴中和,當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違道誡。」
  • 「一陰一陽之謂道」,世間萬事萬物都存在著正反兩個面
    帆爸育帆妞兒樂分享(第1254天)懷菩薩心腸,行霹靂手段,才能走得更, 「一陰一陽之謂道」,世間萬事萬物都存在著正反兩個面,達到了某種對立統一平衡,便衍生出了道。做人做事同樣如此。當問題出現在面前的時候,不能一味含含糊糊,必須以有效手段予以解決。但是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卻要儘量照顧到方方面面的訴求,不能只圖一時的痛快,卻留下難以彌補的後患。菩薩心腸,就是做人要寬大仁慈,不做壞事,事不做絕,更不會仗勢欺人,既體現了胸襟和氣度,也體現了涵養與明智。
  • 一陰一陽謂之道,懂陰陽,方可以成為大學問家
    一陰一陽謂之道我們現在要講的是很關鍵的內容,萬物不離陰陽,當你懂了陰陽就能了解事物發展規律。我們都羨慕有學問的人,一陰一陽謂之道,這個陰陽是天地間最大的學問,所以搞懂這一點,你就是大學問家,問題是你還這真能忽悠的住。因為這個陰陽呀,涵蓋了萬事萬物的方方面面,這是中國人的智慧的精華,你可以用它去闡釋任何事情,為什麼有春夏秋冬呢?因為天地間陰陽氣的轉換。
  • 「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是蘊藏在「大象」中的根本因素
    如上為陽,下為陰,沒有上就無所謂下,沒有下也就無所謂上。靜為陰,動為陽,沒有靜之屬陰,就無所謂動之屬陽;反之亦然。陰陽的互根是從哲學高度歸納出的結論,具有一般性的普遍意義。其二,陰陽互藏。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中,任何一方都包含著另一方,即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宇宙中任何事物都含有陰和陽兩種屬性不同的成分或勢力。
  • 道德經:陰陽之道,就是處世之道,陰陽平衡,就會一生太平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易經》陰陽觀認為,天地與人無不包含看似矛盾的陰陽雙方,一切事物無不處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一陰一陽之謂道表現在自然界之中為:日與夜、寒與暑、春夏與秋冬、潮漲與潮落,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長。人世間也是如此,人心的一憂一喜,人事的一治一亂,都在體現著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
  • 上醫古法- -陰陽之道
    《易經》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經典著作,是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無論是老子的道客道非常道之中的道,還是孔子的五道一以貫之中的一都,來源於易經中最基本的思想,那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繫辭上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一陰一陽之謂道:《才子牡丹亭》的評註話語及其顛覆性
    箋注一開篇就認定「河中府普救寺」這一地名,寓意非常,問曰:「非女根而何?後周所建而謂天冊娘娘功德院,真於寓意更精」(第420頁)。而「門掩重關」、「蒲郡蕭寺」也俱作如是解。《西廂》的背景既然如此,則在此背景上所發生的一切都不免巫山雲雨之嫌。比如,第一本第三折張生與鶯鶯牆角聯吟,張生的舉手投足,均暗示了他未遂的企圖。
  • 陰陽之道不是《易經》首先提出的概念,那麼陰陽到底是怎麼來的?
    【首先明確一個問題,《易經》中沒有陰陽與道的概念】陰、陽、道的概念來自於老子的《道德經》。老子《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這個「二」就是陰陽。道:宇宙混沌無極,只是一個奇點的狀態。不過要明確的問題是,陰陽是道的屬性,不是道的組成。二生三中的三,才是道的組成。「三」是夷,希,微。
  • 李存山:天命之謂性(一)
    這一章的意義很重要,內容也比較豐富,我們用簡短的詞句也難以概括出一個主題,所以就把這一章的第一句作為本講的題目:「天命之謂性」。第一章的經文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 高姓的一陰一陽兩枚印章高清印面
    青田石青田石一陰一陽用平正的線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