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陰一陽謂之道,懂陰陽,方可以成為大學問家

2021-02-22 岐伯有道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一陰一陽謂之道

我們現在要講的是很關鍵的內容,萬物不離陰陽,當你懂了陰陽就能了解事物發展規律。我們都羨慕有學問的人,一陰一陽謂之道,這個陰陽是天地間最大的學問,所以搞懂這一點,你就是大學問家,問題是你還這真能忽悠的住。因為這個陰陽呀,涵蓋了萬事萬物的方方面面,這是中國人的智慧的精華,你可以用它去闡釋任何事情,為什麼有春夏秋冬呢?因為天地間陰陽氣的轉換。人為什麼生病呢?因為陰陽不平衡。那個老太太為什麼那麼多病呢呢?因為她陰氣太多,陽氣不足了。為什麼你這麼有學問呢?因為你懂陰陽。好,那我們接下來看什麼是陰陽,一本《黃帝內經》之乎者也一大通的古文,誰能看得懂,你看不懂也沒人怪你,但如果只有陰陽兩字你都看不懂,別人不怪你,你也該怪自己了,《易經》講,陰陽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看了沒有,萬物的玄機都在這陰陽兩個字裡。有上就有下,有左就有右,有南就有北,有白就有黑,這都是陰陽,陰陽都有很鮮明的性格——對立,一看就知道,凡是向上的,運動的,溫熱的,積極的屬於陽。反過來向下的,靜止的,寒涼的,消極的就屬於陰。那我們先分出陰陽最大的代表——天地,分這個應該不難,你先說說誰是陰,誰是陽,我保準你猜對了,天在上為陽,地在下為陰,不錯,你懂了,你向大學問家邁了一步了。我們學哲學知道只有相對,沒有絕對,天為陽,天也不是絕對的陽,他可以再分,白天為陽,黑夜為陰,接下來,白天雖然為陽,但又可再分為上午為陽,下午為陰,看了吧。陰陽有這麼一個特點,無限劃分,把世界這麼無限劃分下去以後,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原子科學,原子是已知最小的陰陽了,一個原子核以靜為陰,一個繞核的電子以動為陽,但原子還能再分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陰陽能無限再分,只不過以我們目前的科學只能認識到這。古代人的智慧比現代高。但那是科學家的事,我們還是回過來看我們的陰陽,我們知道了什麼是陰陽,知道怎麼去劃分了,也知道了陰陽可以無限劃分的規律,該恭喜你,你又邁進了一步。中國人的說話很有意思,古人的智慧都滲透到我們的語言中,這叫百姓日用而不知,想想看,我們熟悉的陰陽的成語都有什麼,陰差陽錯、陽奉陰違……想想還有什麼,你要說不出五個來就要怪自己了,出去可別說自己是大學問家,因為你忽悠不住人。這個陰陽可以說是中國人骨子裡的思想,中國人的方方面面都反映著陰陽的思想,你看:都說中國人怕老婆,我一發工資就要回家交給老婆,人們就說你「妻管嚴」,我說你別笑,這是好事,男人屬陽,陽代表著發散,所以男人兜裡有錢就放不住,不是吃去請客就是被人借走,笑的那位是不是有同感。但女人屬陰,主收斂,就是要收錢的,家有萬貫也經不住揮霍,有錢就會理財才是致富之道,別人叫你去喝酒,你一摸兜,就十幾塊錢,你也不好意思去對吧,別人都知道你怕老婆,不主錢,慢慢的也不管你借錢了,你看這無形之中很多的好處嘛。從上面我們知道了陰陽的一點道理,算一個開始,但還不能叫入門。那怎麼才能入門呢?你得搞清楚陰陽的規律,就好像一對新婚的小夫妻要想生活幸福,就要先搞懂生活是怎麼回事,懂了生活的規律。你們也就踏入了幸福的大門,所以我認為結婚還不算生活的開始,兩個人缺少磨合,還屬於單獨的陰和單獨的陽,只有通過時間的磨礪,兩個人相互了解,相互關愛了,才是一個陰陽交融的狀態,是真正生活的開始。我們現在學養生也是這樣,你要懂陰陽,才懂了身體氣血經絡和病疾的發展規律,才能知道怎麼去調,怎麼去治,我有句話:治病不懂陰陽,患者離不開床,養生不懂陰陽,病了實在冤枉,你給人治病,連最起碼的陰虛陽虛,陰盛陽衰都搞不清楚。絕對沒法對症下藥,治一頓,患者也起不來床,要說有時治不好還是好的,有的乾脆就治到那個方寸的小盒子裡了,所以古人語重心長的訓誡:庸醫殺人無數!你養生更要懂陰陽,你陰虛了,這是水少了,結果你不知道,覺得反正是虛嘛,一通亂補,於是吃大把補陽的藥。人參、鹿茸……還都挺貴,結果呢,那位說流鼻血了,我說你沒事偷著樂去吧,這是輕的,不補你個血壓升高,大腦混亂就是好事了,本來是想養生想健康,卻養出病來,你說你冤不冤枉?所以我們要首先了解陰陽的規律,在《黃帝內經》中講到陰陽有四個規律,也就是陰陽的四種運動變化,這才是精髓,注意,懂了這個你真就能說你是大學問家了。今天我們講這個陰陽呢,是很難超出古人所講的範疇的,因為古人對這個研究太深了,我喜歡看很多古書,那是一席文學饕餮大餐,所以大家也別指望著我將能有什麼創新,我只不過撿了古人的一點邊角料,給你小火咕嘟出一鍋小米粥來,大餐吃多了,用這個來解解膩吧。以人為例:男人為陽、女人為陰;一個人身上,背為陽腹為陰,上為陽下為陰,外形為陽內部為陰,五臟在內為陰,六腑在外為陽……了解了這個原則,現在讓我們把胳膊抬起來,這隻胳膊的內側就為陰,外側為陽,那行於其內側的經絡就稱為陰經,形於外側的經絡就稱為陽經。陽經表現出活躍、溫熱、運行快的特點,而陰經則偏向於靜止、寒涼、運行慢,所以手臂外側多是肌肉,而贅肉多堆積在內側。像我們平時在敲打經絡也要根據陰陽的特點來,四肢外側的經絡屬陽經,就可以用手法中敲、打、拍、扣這一類振奮的手法去激發,而內側多是陰經,就需要以揉、點、推、撫這一類柔和的方法去激發。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以為經絡只要敲就好,也不分陰陽經,內側的陰經也一通猛敲,結果適得其反,越敲反而體質越差,睡眠更糟糕,你這猛敲陰經,就相當於逼一個柔弱女子去幹粗重活,那誰受得了。我一個朋友小雨,腿腳經常水腫,聽說是腎虛,調腎經就好了,結果她就敲了一個月的腎經,水沒下去,反而比以往更加容易疲勞了,我說這腎經屬陰主收藏,她在裡面藏著睡覺。你卻在外邊使勁敲門,她休息不好,當然要罷工,怎麼辦呢,把敲換成揉,腎經舒服了,自然好好工作,結果才揉了兩個禮拜水腫就消了不少,精力也更足了,你看,懂了陰陽才能不出錯呀。這時間也分陰陽,在一年之中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在一天之中白天為陽,夜晚為陰,養生就要遵循這個原則,我有個朋友不管早晚都狂敲經絡,結果大便秘結,失眠煩躁,口苦等等,了解陰陽之後,改變了方法,順應時間變化,身體慢慢也調過來了。最後再來談談陰虛與陽虛,俗語講:十人九虛。一般人都知道,「虛則補之」,但是這補陰和補陽可不是 一碼事,補藥吃不對那就是毒藥呀。如果一個人陰虛,只顧抓一大把補品,管他補陰還是補陽,只要補就好,一通亂吃,那我就真為你捏把汗,本身陰虛火就旺,內在就熱,而你若服補陽助火的藥,這後果不說也知道,就如同火上澆油,早早地把元氣這點燃料都燒掉了,不出問題才怪。還有個朋友,體質很寒,痛經很厲害,看過很多中醫,怎麼調都不見好,後來一問,原來每天都要喝冷飲,吃西瓜、梨這一類寒涼的食品,一邊在祛著寒,一邊在造著寒,怎麼能好的了嘛,於是讓她改變飲食以後,服藥很快就見效了。所以養生要懂陰陽,該補陰時補陰,該補陽時補陽,這樣才是養生基礎之法。掌握了這套法則,就等於擁有了養生大門的鑰匙。對於中醫來講,陰陽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則,人體的疾病也超不出這個道理,所以要想治好病,首先要從問題的根本--陰陽上求得解決。那從養生上,我們就要了解人體陰陽的四個基本規律:互根互用、對立制約、消長平衡、相互轉化。好,我們也不從太遠太大的角度去講這個事情,今天呢,就拿最貼近我們生活中的事例來講這個陰陽,我們現在呢,把陰陽呀看成一對小夫妻,男的是陽,女的是陰。一對新婚的小夫妻過著幸福的生活,你說夫妻間什麼時候最甜蜜?就這會兒嘛,才剛結合很新鮮,還沒接觸生活的瑣事,正是恩恩愛愛呀,甜甜蜜蜜的時候,這男的剛離開一會兒,女的就想,恨不能時時刻刻黏在一起。這就叫互根,陰和陽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單獨存在,孤陽不生,獨陰不長,少一個也不行,古人說陽根於陰,陰根於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這在養生方面呢,就是一個整體觀念,你一定要有這個陰陽的概念,這是中醫的整體觀,是一個思路,路子對了才不會走錯,病也不會越治越重,陽病了並不單純是陽的問題,也有陰的關係,古代有個大醫學家叫張景嶽。他說過一句話:我從小就會背,叫「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生而泉源不絕」,這說明什麼呢?真正懂得醫道的人呀,看病和養生會從整體去考慮,陽病了也不只是陽的單蹦個問題,男人怕老婆也不只是男人的問題,對吧?好,這個規律我們才說了一半,講互根,接下來是互用,互用是指雙方相互資生,促進和助長的意思,一個年輕的男人,在結婚之前生活上往往沒有一個頭緒。不像女人那麼心細,家裡也收拾的不乾淨,衣服都是攢一禮拜再洗,別笑,這都不錯,我有一朋友,結婚前那個混亂呀,他在你背後兩米你就知道是他——「男人味」太重了,呵呵,別不信,這樣的男人不在少數呢。後來就不一樣了,那衣服乾乾淨淨香噴噴的,一個摺兒都沒有,為什麼呢?結婚了嘛,有老婆了,女人幹這個拿手呀,所以男人主外,掙錢養家,撐起家裡的生計,女人主內,燒菜做飯洗衣服,照顧家人,兩人互補互助,相互關愛,家庭不就美滿了嘛,這就是互用。這在身體上呀就是說人體內的陰精不斷的升起來就這些津液、水液、血液來供給陽氣,這陽氣就能發揮它的作用,去護衛身體,不使外邪病氣侵入身體,還能讓陰精能踏實的守於內而不洩露,陰氣平和,陽氣固密,機體才能健康,這就是《黃帝內經》中講的「陰平陽秘」。我們前面提到過這麼一個事,男人怕老婆,外人都會說這種男人窩囊,這就是沒有從整體去考慮,男人為什麼怕老婆,有時候是女人太強了,小說裡面都把這種女人描繪的身高馬大,力氣大過男人,脾氣火爆,動不動就對男人橫眉冷對,拳打腳踢,碰著這樣的老婆,你怕不怕?這就說明陰陽間的對立制約,男人強了,女人就怕,女人太強了男人也怕,「陰盛則陽衰」嘛。很多女人不懂這個道理,她覺得讓老公怕她挺好,在家能主事,說了算,因此而自豪,殊不知這是一種病態,男人屬陽,就是要剛強才能開拓事業的成功,女人屬陰,就是要溫柔體貼,才能得到男人的關愛保護,但是現在溫柔的強硬起來了,「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傷害自己身體的同時幸福美滿的生活也出現了漏洞……如果女人懂得了陰陽,就改變現狀,換個「招術」去以柔克剛,用最小的力氣辦最大的事,相信這個方法會比上個方法得到的結果好的多,早時候為什麼沒聽到那麼多離婚的呢,這智慧深著呢。在養生方面,這點很重要,陽氣盛了,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火氣大了,陽為熱,身體老熱著,就好像你燒水,水開了也不把壺拿下來,總在那咕嘟著,水就越燒越少,這陰就代表體內的水液,陽熱太盛了,身體就會表現出乾燥,發熱,咽幹,眼澀,這就是陰虛的表現,體內的水液成分就少了,不能滋潤器官和內臟了。反之,要是陰氣太盛了呢,陽就不足了,陰的特點是寒,體內的陰氣太重了就會導致身體機能減退,產熱不足,手腳冰涼,怕冷。那陰虛陽虛怎麼治呢?《黃帝內經》提出一個黃金法則:「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唐代有一個醫學家王冰把這個完善成一套方法,其中一句話很好:壯水之主以治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熱證以寒涼藥物去治,寒症以溫熱藥物去調。 表現為性格偏內向、喜歡安靜、畏寒冷、喜暖熱、愛喝熱水、容易拉肚子、手腳冰涼、沒精神容易乏力,舌苔偏白、津液較多、面色多青白或青黃、體型容易虛胖、脈搏較緩慢,因此要增加瑜伽中能激發陽氣的練習: 表現為性格偏外向、喜動、喜冷寒,不喜暖熱,愛喝涼水冰飲、愛吹風吹空調、口容易苦、小便黃赤、煩躁易怒、便秘、口咽乾燥、,舌紅苔黃、面色發紅、脈搏多較快。陽盛陰虛的人代表體內的水分不足,水少則火旺,因此體內總會有一些奇妙的火氣,動不動就口腔潰瘍,要麼沒原因的煩躁,多動,手腳心發熱,胸口煩熱等等,因此需要增加瑜伽中屬陰的練習,來提升陰和陽實現平衡。

文源:思考部落

========== END ==========

隨 喜 打 賞

長按上方讚賞碼支持我們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廣告是系統隨機配發,我們無法詳細控制、選擇。請您切勿購買任何動物製品、肉食。不要買漁獵、捕鳥的器具,拒絕殺生。不要玩殺人遊戲,殺人遊戲與實際殺人果報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萬惡淫為首,邪淫是輪迴和災禍的根本。因果報應,如影隨形。切記!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相關焦點

  • 何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天地間的事物以至於人類,都是由乾坤自然化生的,都是陰陽的化生物。由乾坤所化生的萬事萬物,其性質與狀態又如何?《繫辭上》說: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一陰一陽之謂道」,何謂道? 《繫辭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相對於器而言的,器即具體的器物。
  • 袁帥:御物待世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以道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周易》思想的根本。在《易經》中雖然沒有明確使用陰陽的概念,但陰陽的流行與轉化確實是《易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思想。老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結合而成的,都是陰陽的合和體。「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 一陰一陽之謂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來自《易經•繫辭上傳》,其意思為「一陰一陽搭配變化,就成為道」。「道」是指陰陽二氣搭配變化的過程和法則。並非在《道德經》裡所說的「道」。老子所說的「道」指的是「萬物的來源和歸宿」,具有超越性和內存性。《論語》裡孔子感慨:「朝聞道,夕死可矣。」這裡的「道」卻是人類共同的道路——人性向善、擇善固執、止於至善。
  • 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間最大的學問!
    是「道」。什麼是「道」?一陰一陽謂之道!我們現在要講的是很關鍵的內容,萬物不離陰陽,當你懂了陰陽就能了解事物發展規律。我們都羨慕有學問的人,一陰一陽謂之道,這個陰陽是天地間最大的學問,所以搞懂這一點,你就是大學問家,問題是你還這真能忽悠的住。因為這個陰陽呀,涵蓋了萬事萬物的方方面面,這是中國人的智慧的精華,你可以用它去闡釋任何事情,為什麼有春夏秋冬呢?因為天地間陰陽氣的轉換。人為什麼生病呢?因為陰陽不平衡。那個老太太為什麼那麼多病呢呢?因為她陰氣太多,陽氣不足了。為什麼你這麼有學問呢?
  • 一陰一陽之謂道,百姓日用而不知
    《易經》的根本和核心是陰陽之道。《周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莊子說:「《易》以道陰陽。」《周易·繫辭》中又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成大業。」太極圖是陰陽之道的最好體現,表達了《易》之三易:簡易、變易、不易簡易,大道至簡,「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 一陰一陽之謂道,辯證方略看世界:賞罰分明,有令必行
    換句話來說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綜合辯證、對立統一的矛盾關係規律作用於宇宙一切事物,如果因某種原因,暫時還沒發現事物另一面的矛盾關係,那就是我們對「無」的探索和認知還不夠深入,還存在那個一「無」所知的領域。
  • 天幹相合與合化最終定五行之性格,一陰一陽之謂道也!
    上圖中(先只看上半部分--甲乙相差5,乙庚相差5……):甲與己合,乙與庚合,丙與辛合,丁壬合,戊癸合,另外還可以看出一個規律:都是陽和陰的相合,沒有說兩個陽相合,也沒有兩個陰相合,這就是易經裡所謂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那麼這個合好還是不好?
  • 一陰一陽之謂道:道與易的關係是什麼?
    《周易》中有言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後世道教也把這句話作為自身宗教理論的來源之一,並對其做出諸多理論上的探討、註疏和演繹。《抱樸子·道意》中又提到「道者含乾括坤」,《明本》則言「凡言道者,上至二儀,下逮萬物,莫不由之」,其提到「道」本身就已經包括了乾坤二儀,這與《易經》之「易」字的涵義有著內在相通性。在用易學的思想來解讀道時,同時也可以更好地解決道的性質、道的自身運動、道與「一」的關係、道化生天地萬物等一系列哲學問題。
  • 太極健康—《易經·繫辭》一陰一陽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譯文:一陰一陽的矛盾對立和變化統一就是道,即事物發展的規律性,繼承這個道的是美善,而成就這個道的是事物內在的固有本質。然再思:在再次學習這句話說,讓我有點感悟的是兩個 「 一 」 字,假設我是易經的作者,如果我要表達的是譯文的意思,陰陽矛盾對立變化統一是道,那我就可以寫 「 陰陽之謂道 」 ,也就是可以省略兩個 「 一 」 字。
  • 【易經智慧】一陰一陽,天地間最大的學問,了解陰陽的四個規律,這才是精髓
    懂陰陽可以成為大學問家
  • 道德經:陰陽之道,就是處世之道,陰陽平衡,就會一生太平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易經》陰陽觀認為,天地與人無不包含看似矛盾的陰陽雙方,一切事物無不處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一陰一陽之謂道表現在自然界之中為:日與夜、寒與暑、春夏與秋冬、潮漲與潮落,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長。人世間也是如此,人心的一憂一喜,人事的一治一亂,都在體現著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
  • 《易經》背後的大智慧:一陰一陽之謂道,人要認識到客觀的矛盾
    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譯文:一陰一陽的矛盾變化就稱為道;《易經》中的這句話蘊意深刻,今天只探討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變化。如果兩個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在一起生活會矛盾不斷,可能為了一頓飯都會大打出手。你愛吃魚,讓別人都要吃,不吃就不高興,這不是無賴嗎?
  • 「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是蘊藏在「大象」中的根本因素
    靜為陰,動為陽,沒有靜之屬陰,就無所謂動之屬陽;反之亦然。陰陽的互根是從哲學高度歸納出的結論,具有一般性的普遍意義。其二,陰陽互藏。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中,任何一方都包含著另一方,即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宇宙中任何事物都含有陰和陽兩種屬性不同的成分或勢力。《類經·運氣類》說:「天本陽也,然陽中有陰;地本陰也,然陰中有陽,此陰陽互藏之道。」
  • 一陰一陽之謂道---約會線和分手線介紹
    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下跌了就是陰柱,上漲了就是陽柱。以「太極生兩儀」來推擬社會日常,一陰一陽兩根蠟燭線相向運動可視為約會,背向運動則為分手。因此,蠟燭線技術中就有了約會線和分手線。  上升三法形態的判斷標準:  首先是一根長長的白色蠟燭線;  在此之後緊跟的是一群一次下降的小實體,理想數目是3根,但4、5根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這群小實體基本上都必須局限在前面白色蠟燭的價格範圍之內
  • 「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兩種人越是聰明,越容易招致禍患
    《易經》中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一語驚醒夢中人,告訴人們:一旦言行舉止失衡,就會招致禍患。就如曾國藩在家書中所寫:「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其實,一個人再聰明,若果有以下2種跡象,也是非常容易招致禍患的。
  • 上醫古法- -陰陽之道
    《易經》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經典著作,是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無論是老子的道客道非常道之中的道,還是孔子的五道一以貫之中的一都,來源於易經中最基本的思想,那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繫辭上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陰陽之道不是《易經》首先提出的概念,那麼陰陽到底是怎麼來的?
    【首先明確一個問題,《易經》中沒有陰陽與道的概念】陰、陽、道的概念來自於老子的《道德經》。老子《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這個「二」就是陰陽。因此,一陰一陽謂之道的意思是:由陰陽兩種屬性組成了道。《易經》,是什麼都沒有的無字天書。好事的巫將天啟的卦像(圖像)以卦爻辭的形式記錄了下來,才形成《易經》的卦象(注意:不是像)和爻辭。
  • 「一陰一陽之謂道」,世間萬事萬物都存在著正反兩個面
    帆爸育帆妞兒樂分享(第1254天)懷菩薩心腸,行霹靂手段,才能走得更, 「一陰一陽之謂道」,世間萬事萬物都存在著正反兩個面,達到了某種對立統一平衡,便衍生出了道。做人做事同樣如此。當問題出現在面前的時候,不能一味含含糊糊,必須以有效手段予以解決。但是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卻要儘量照顧到方方面面的訴求,不能只圖一時的痛快,卻留下難以彌補的後患。菩薩心腸,就是做人要寬大仁慈,不做壞事,事不做絕,更不會仗勢欺人,既體現了胸襟和氣度,也體現了涵養與明智。
  • 最旺的婚姻配對,陰陽和合,家興業旺!
    一是喜有情人終成眷屬,二是喜世間誕生了一個新家庭,將會迎來新生命的降臨。編輯這正合了《易經》中:「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陰陽相生之理。所謂陰陽,代表天地,陽為天,陰為地;在家庭中亦代表男女,陽為男,陰為女。
  • 易經中的十大思維之陰陽和諧思維
    這裡面的兩儀指的就是陰與陽。兩儀,就是指一切可以二分的,相對的事物發展規律。比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上下、男女、左右等,這些都可以分陰陽。代表陽的事物就有:天、日、晝、暑、上、男、父親、單數等;代表陰的事物就有:地、月、夜、寒、下、女、母親、雙數等。那對於人體來講,理智為陽,欲望為陰;放下為陽,執著為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