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以道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周易》思想的根本。
在《易經》中雖然沒有明確使用陰陽的概念,但陰陽的流行與轉化確實是《易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思想。
老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結合而成的,都是陰陽的合和體。「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天道皇皇,日月以為常,明者以為法,微者則是行。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月盈而匡。」(《國語·越語下》)陽到極處就成為陰,陰到極處就成為陽,這一思想是《易經》中本有的思想。
《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一陰一陽之謂道」,何謂道?《繫辭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相對於器而言的,器即具體的器物。器是具體的、形而下的、可以指明的,道則是抽象的、形而上的、不可以具體指明的。道就是道理,並非簡單地指規則。
何謂一陰一陽?
【一】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可簡單地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陰,一是陽。有陰才有陽,陰與陽是一一相對的。
【二】某一事物的基本性質可以是陰、是陽,但陰並不是純粹的陰,陽也不是純粹的陽,陰中又分為陰陽,陽中又分為陰陽,陰中又有一陰一陽,陽中又有一陽一陰。
【三】陰陽兩種因素、兩種勢力並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此消彼長、流動往復的。
【四】陰陽兩種力量並不是彼此對抗的。當陽的勢力增強時,陰的勢力就會處於退縮;當陰的勢力增強時,陽的勢力就會處於退縮。《繫辭下》曰:「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正因為陰陽的此消彼長,才可以形成一個整體,才可以形成一個穩固的態勢。
【五】陰陽兩種勢力並不是各自獨立、獨行的,而是一定要和對方發生交互感應。沒有交互感應,什麼也不可能發生。
【六】陰陽的交互感應促進了新事物的產生,促進了事物的運動、變化與發展。因為有陰陽的相交,所以才有相互的感應,而相互感應,是事物生發的起點。
【七】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陽極而為陰,陰極而為陽,靜極復動,動極復靜。
正是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千萬不要用對錯黑白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即便是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去幹,完全會被定義成不同的結論,或者幹成不同的規模,也完全是不同的結論。
好事和壞事,好人和壞人,都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有時好做絕了,也變成壞了,壞做到極致了,也就變成好了,這其中便是度的智慧。
對的極致就是錯,錯的極致就是對;黑的極致就是白,白的極致就是黑。善惡/是非/真假,都遵循這個邏輯,世事沒有絕對,一直在循環與轉化。
平常生活中,凡是被我們直接用肉眼看到的,都只是表相。千萬不要執著於各種事物的表象,要能從表象裡看到真相,《烏合之眾》裡面有這樣一句話,掌控了影響群眾想像力的藝術,就掌控了統治他們的藝術,真正的高手,都在通過構建故事去影響別人,高手都在講故事,碌碌世人才在講道理。
電影《教父》中,有這樣一句經典臺詞:「花半秒鐘看透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的人,註定擁有截然不同的命運」。你的人生狀態都是你自己造成的,能改變的也只有你自己。你能達到的狀態,取決於你最願意做到的程度。地上的東西是地下面的東西創造出來的。看得見的東西來自看不見的東西,本質決定表象。那些看穿這些真相的人,都只能看破而不能說破,因為假象必須維持下去,大家才能有條不紊的生活。
《孫子兵法》裡說:虛則實之,實則虛之。意思是:你看到的是虛的,往往是實的;你看到的實的,往往是虛的,也就是說我們所看到的表象和事物本來的面目往往是相反的。所有的真和假都是表面,關鍵是看自己的心境能不能到那個層次。
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
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
有術無道,止於術。
以道馭術,術必成。
離道之術,術必衰。
道為術之靈,術為道之體,
以道統術,以術得道。
袁帥,會展業信息化、數位化領域專家,微會動平臺創始人兼首席營銷顧問,新社匯平臺聯合創始人,靜花緣品牌系列精品民宿網際網路運營,牛票供應鏈項目相關技術負責人,零工社區企增服務中心副主任,DE數覽(數字展覽,連結你我)商業技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