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帥:御物待世一陰一陽之謂道

2020-12-15 新社匯and微會動袁帥

《易》以道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周易》思想的根本。

在《易經》中雖然沒有明確使用陰陽的概念,但陰陽的流行與轉化確實是《易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思想。

老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結合而成的,都是陰陽的合和體。「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天道皇皇,日月以為常,明者以為法,微者則是行。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月盈而匡。」(《國語·越語下》)陽到極處就成為陰,陰到極處就成為陽,這一思想是《易經》中本有的思想。

《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一陰一陽之謂道」,何謂道?《繫辭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相對於器而言的,器即具體的器物。器是具體的、形而下的、可以指明的,道則是抽象的、形而上的、不可以具體指明的。道就是道理,並非簡單地指規則。

何謂一陰一陽?

【一】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可簡單地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陰,一是陽。有陰才有陽,陰與陽是一一相對的。

【二】某一事物的基本性質可以是陰、是陽,但陰並不是純粹的陰,陽也不是純粹的陽,陰中又分為陰陽,陽中又分為陰陽,陰中又有一陰一陽,陽中又有一陽一陰。

【三】陰陽兩種因素、兩種勢力並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此消彼長、流動往復的。

【四】陰陽兩種力量並不是彼此對抗的。當陽的勢力增強時,陰的勢力就會處於退縮;當陰的勢力增強時,陽的勢力就會處於退縮。《繫辭下》曰:「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正因為陰陽的此消彼長,才可以形成一個整體,才可以形成一個穩固的態勢。

【五】陰陽兩種勢力並不是各自獨立、獨行的,而是一定要和對方發生交互感應。沒有交互感應,什麼也不可能發生。

【六】陰陽的交互感應促進了新事物的產生,促進了事物的運動、變化與發展。因為有陰陽的相交,所以才有相互的感應,而相互感應,是事物生發的起點。

【七】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陽極而為陰,陰極而為陽,靜極復動,動極復靜。

正是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千萬不要用對錯黑白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即便是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去幹,完全會被定義成不同的結論,或者幹成不同的規模,也完全是不同的結論。

好事和壞事,好人和壞人,都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有時好做絕了,也變成壞了,壞做到極致了,也就變成好了,這其中便是度的智慧。

對的極致就是錯,錯的極致就是對;黑的極致就是白,白的極致就是黑。善惡/是非/真假,都遵循這個邏輯,世事沒有絕對,一直在循環與轉化。

平常生活中,凡是被我們直接用肉眼看到的,都只是表相。千萬不要執著於各種事物的表象,要能從表象裡看到真相,《烏合之眾》裡面有這樣一句話,掌控了影響群眾想像力的藝術,就掌控了統治他們的藝術,真正的高手,都在通過構建故事去影響別人,高手都在講故事,碌碌世人才在講道理。

電影《教父》中,有這樣一句經典臺詞:「花半秒鐘看透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的人,註定擁有截然不同的命運」。你的人生狀態都是你自己造成的,能改變的也只有你自己。你能達到的狀態,取決於你最願意做到的程度。地上的東西是地下面的東西創造出來的。看得見的東西來自看不見的東西,本質決定表象。那些看穿這些真相的人,都只能看破而不能說破,因為假象必須維持下去,大家才能有條不紊的生活。

《孫子兵法》裡說:虛則實之,實則虛之。意思是:你看到的是虛的,往往是實的;你看到的實的,往往是虛的,也就是說我們所看到的表象和事物本來的面目往往是相反的。所有的真和假都是表面,關鍵是看自己的心境能不能到那個層次。

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

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

有術無道,止於術。

以道馭術,術必成。

離道之術,術必衰。

道為術之靈,術為道之體,

以道統術,以術得道。

袁帥,會展業信息化、數位化領域專家,微會動平臺創始人兼首席營銷顧問,新社匯平臺聯合創始人,靜花緣品牌系列精品民宿網際網路運營,牛票供應鏈項目相關技術負責人,零工社區企增服務中心副主任,DE數覽(數字展覽,連結你我)商業技術顧問。

相關焦點

  • 何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說卦》曰: 乾,天也,故稱父;坤,地也,故稱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 一陰一陽之謂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來自《易經•繫辭上傳》,其意思為「一陰一陽搭配變化,就成為道」。「道」是指陰陽二氣搭配變化的過程和法則。並非在《道德經》裡所說的「道」。老子所說的「道」指的是「萬物的來源和歸宿」,具有超越性和內存性。《論語》裡孔子感慨:「朝聞道,夕死可矣。」這裡的「道」卻是人類共同的道路——人性向善、擇善固執、止於至善。
  • 一陰一陽之謂道,百姓日用而不知
    《易經》的根本和核心是陰陽之道。《周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莊子說:「《易》以道陰陽。」《周易·繫辭》中又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成大業。」太極圖是陰陽之道的最好體現,表達了《易》之三易:簡易、變易、不易簡易,大道至簡,「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 一陰一陽之謂道,辯證方略看世界:賞罰分明,有令必行
    換句話來說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綜合辯證、對立統一的矛盾關係規律作用於宇宙一切事物,如果因某種原因,暫時還沒發現事物另一面的矛盾關係,那就是我們對「無」的探索和認知還不夠深入,還存在那個一「無」所知的領域。
  • 一陰一陽之謂道---約會線和分手線介紹
    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下跌了就是陰柱,上漲了就是陽柱。以「太極生兩儀」來推擬社會日常,一陰一陽兩根蠟燭線相向運動可視為約會,背向運動則為分手。因此,蠟燭線技術中就有了約會線和分手線。
  • 《易經》背後的大智慧:一陰一陽之謂道,人要認識到客觀的矛盾
    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譯文:一陰一陽的矛盾變化就稱為道;《易經》中的這句話蘊意深刻,今天只探討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變化。如果兩個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在一起生活會矛盾不斷,可能為了一頓飯都會大打出手。你愛吃魚,讓別人都要吃,不吃就不高興,這不是無賴嗎?
  • 天幹相合與合化最終定五行之性格,一陰一陽之謂道也!
    前面我們講了十二地支之關係,很複雜,地支包括有六合又有六衝,又有刑,還有三合三會。而天幹的很簡單,就一個「合」。而且這個合很好記: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345678910,逢5而合。上圖中(先只看上半部分--甲乙相差5,乙庚相差5……):甲與己合,乙與庚合,丙與辛合,丁壬合,戊癸合,另外還可以看出一個規律:都是陽和陰的相合,沒有說兩個陽相合,也沒有兩個陰相合,這就是易經裡所謂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那麼這個合好還是不好?
  • 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間最大的學問!
    是「道」。什麼是「道」?一陰一陽謂之道!我們現在要講的是很關鍵的內容,萬物不離陰陽,當你懂了陰陽就能了解事物發展規律。我們都羨慕有學問的人,一陰一陽謂之道,這個陰陽是天地間最大的學問,所以搞懂這一點,你就是大學問家,問題是你還這真能忽悠的住。因為這個陰陽呀,涵蓋了萬事萬物的方方面面,這是中國人的智慧的精華,你可以用它去闡釋任何事情,為什麼有春夏秋冬呢?因為天地間陰陽氣的轉換。人為什麼生病呢?因為陰陽不平衡。那個老太太為什麼那麼多病呢呢?因為她陰氣太多,陽氣不足了。為什麼你這麼有學問呢?
  • 「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兩種人越是聰明,越容易招致禍患
    《易經》中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一語驚醒夢中人,告訴人們:一旦言行舉止失衡,就會招致禍患。就如曾國藩在家書中所寫:「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其實,一個人再聰明,若果有以下2種跡象,也是非常容易招致禍患的。
  • 太極健康—《易經·繫辭》一陰一陽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譯文:一陰一陽的矛盾對立和變化統一就是道,即事物發展的規律性,繼承這個道的是美善,而成就這個道的是事物內在的固有本質。然再思:在再次學習這句話說,讓我有點感悟的是兩個 「 一 」 字,假設我是易經的作者,如果我要表達的是譯文的意思,陰陽矛盾對立變化統一是道,那我就可以寫 「 陰陽之謂道 」 ,也就是可以省略兩個 「 一 」 字。
  • 一陰一陽之謂道:道與易的關係是什麼?
    《周易》中有言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後世道教也把這句話作為自身宗教理論的來源之一,並對其做出諸多理論上的探討、註疏和演繹。從道教的基本信仰方面來看,道教的產生和發展均立足於以「易」來解「道」的前提基礎。《老子想爾注》說:「道貴中和,當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違道誡。」
  • 「一陰一陽之謂道」,世間萬事萬物都存在著正反兩個面
    帆爸育帆妞兒樂分享(第1254天)懷菩薩心腸,行霹靂手段,才能走得更, 「一陰一陽之謂道」,世間萬事萬物都存在著正反兩個面,達到了某種對立統一平衡,便衍生出了道。做人做事同樣如此。當問題出現在面前的時候,不能一味含含糊糊,必須以有效手段予以解決。但是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卻要儘量照顧到方方面面的訴求,不能只圖一時的痛快,卻留下難以彌補的後患。菩薩心腸,就是做人要寬大仁慈,不做壞事,事不做絕,更不會仗勢欺人,既體現了胸襟和氣度,也體現了涵養與明智。
  • 一陰一陽謂之道,懂陰陽,方可以成為大學問家
    一陰一陽謂之道我們現在要講的是很關鍵的內容,萬物不離陰陽,當你懂了陰陽就能了解事物發展規律。我們都羨慕有學問的人,一陰一陽謂之道,這個陰陽是天地間最大的學問,所以搞懂這一點,你就是大學問家,問題是你還這真能忽悠的住。因為這個陰陽呀,涵蓋了萬事萬物的方方面面,這是中國人的智慧的精華,你可以用它去闡釋任何事情,為什麼有春夏秋冬呢?因為天地間陰陽氣的轉換。
  • 「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是蘊藏在「大象」中的根本因素
    如上為陽,下為陰,沒有上就無所謂下,沒有下也就無所謂上。靜為陰,動為陽,沒有靜之屬陰,就無所謂動之屬陽;反之亦然。陰陽的互根是從哲學高度歸納出的結論,具有一般性的普遍意義。其二,陰陽互藏。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中,任何一方都包含著另一方,即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宇宙中任何事物都含有陰和陽兩種屬性不同的成分或勢力。
  • 道德經:陰陽之道,就是處世之道,陰陽平衡,就會一生太平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易經》陰陽觀認為,天地與人無不包含看似矛盾的陰陽雙方,一切事物無不處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一陰一陽之謂道表現在自然界之中為:日與夜、寒與暑、春夏與秋冬、潮漲與潮落,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長。人世間也是如此,人心的一憂一喜,人事的一治一亂,都在體現著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
  • 上醫古法- -陰陽之道
    《易經》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經典著作,是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無論是老子的道客道非常道之中的道,還是孔子的五道一以貫之中的一都,來源於易經中最基本的思想,那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繫辭上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一陰一陽之謂道:《才子牡丹亭》的評註話語及其顛覆性
    箋注一開篇就認定「河中府普救寺」這一地名,寓意非常,問曰:「非女根而何?後周所建而謂天冊娘娘功德院,真於寓意更精」(第420頁)。而「門掩重關」、「蒲郡蕭寺」也俱作如是解。《西廂》的背景既然如此,則在此背景上所發生的一切都不免巫山雲雨之嫌。比如,第一本第三折張生與鶯鶯牆角聯吟,張生的舉手投足,均暗示了他未遂的企圖。
  • 陰陽之道不是《易經》首先提出的概念,那麼陰陽到底是怎麼來的?
    【首先明確一個問題,《易經》中沒有陰陽與道的概念】陰、陽、道的概念來自於老子的《道德經》。老子《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這個「二」就是陰陽。道:宇宙混沌無極,只是一個奇點的狀態。不過要明確的問題是,陰陽是道的屬性,不是道的組成。二生三中的三,才是道的組成。「三」是夷,希,微。
  • 李存山:天命之謂性(一)
    這一章的意義很重要,內容也比較豐富,我們用簡短的詞句也難以概括出一個主題,所以就把這一章的第一句作為本講的題目:「天命之謂性」。第一章的經文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 高姓的一陰一陽兩枚印章高清印面
    青田石青田石一陰一陽用平正的線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