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祝慶
昆明的一個活動中心裡,用扁柏樹苗來作綠化帶。一簇簇擠在一起,扁扁的,宛如一張綠色的風琴。柏樹的數量之多,令人驚訝。我向來覺得扁柏是稀罕之物,有一兩棵便了不起。眼前,如此密密麻麻地在一起,卻從未見過。
扁柏的正式名稱叫「側柏」。雲南人習慣叫它「扁柏」。它的小枝無論怎樣細密,都絕不蓬鬆四散,而是扁平的,排成一個平面,像被木板壓平的一樣。叫它扁柏,一聽便知。此外,還叫它香柏、片柏或片松。
扁柏是雲南的珍貴用材。平時很少用。一遇紅白喜事,就少不了它。民間常用扁柏的葉子來燻燒,或插在供桌的花瓶裡。小時候,大人常叫我們小孩子爬到扁柏樹上去扯扁柏葉,那筆直的樹幹上細細的幹枝,一不小心就被劃傷。因此,我對扁柏記憶深刻。十多歲時,我們從一個林場邊帶回一棵小指大的扁柏樹苗,載到院裡,如今已是碗口粗了。每到年邊,鄰居都會來要點扁柏葉去燒香用,顯得很稀奇。就是這種扁柏,它的種仁是一種養心安神的藥。
扁柏入藥,在雲南,歷史悠久。500多年前,雲南地方醫藥典籍《滇南本草》就記載了扁柏葉,用它治療各種出血症。除湯藥外,成藥用得最多的,要數柏子養心丸。
柏子養心丸是昆明老輩人常用的中成藥。過去,一些年老體弱的人,在床邊常常放著這種藥,用它來安神助眠。現在,它依然是補氣養血的安神藥。
柏子養心丸來源於明代彭用光編著的醫學叢書《體仁彙編》。自明代以後,可能該書隨軍醫傳入雲南,於是本省逐漸使用這一中成藥。當時,這個藥用來治勞欲過度,心血虧損,精神恍惚,夜多怪夢,怔仲驚悸,健忘遺洩等病症。
同其它中藥一樣,昆明的柏子養心丸大致出現在清朝中晚期。那時,昆明開始出現手工作坊,制丸藥。那時的作法是,先把柏子仁蒸熟,放入研缽內搗成泥,其它藥磨成粉末,拌勻,再用蜜煉成丸,有梧桐子大小即可。藥肆多為私人開設,醫與藥並行,醫師兼藥師。藥鋪僅有一兩人或三五人打理。製成的丸藥數量有限,僅為上門的患者製售。
1952年,昆明民生街上的仁壽堂,店主叫杜春榮,製造柏子養心丸出售。他煉製的柏子養心丸,由柏子仁、茯苓、棗仁、生地、當歸、五味子、硃砂和甘草八味組成,繼承了以往的傳統藥方。因其療效顯著而深得患者信服。
在長期的使用中,柏子養心丸的成分不斷變化。解放前的私人藥鋪尤其如此。配製的處方龐雜,成分不統一。解放後,1954年,昆明市人民政府衛生局組織國藥業同業工會制定統一的藥方,柏子養心丸才按規定的成分、份量配製。柏子養心丸,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口芪和黨參兩味藥材。口芪養陰補氣,黨參滋陰降火。增加後,滋陰清熱的功效更加突出。這一調整,一直沿用到現在。
201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把柏子養心丸作為成方製劑收載。現在使用的柏子養心丸,是按該藥典的處方標準生產的。本藥由柏子仁、黨參、炙黃芪、川芎、當歸、茯苓、制遠志、酸棗仁、肉桂、醋五味子、半夏曲、炙甘草、硃砂共13味藥材組成,具有「補氣、養血、安神」的功能,用於「心氣虛寒,心悸易驚,失眠多夢,健忘」。醫家認為,調肝、肺和腎三髒,以達到養心的目的,是本方的主旨。方中,柏子仁參與糾正氣血偏差,怡養心志,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為昆明中藥廠有限公司副研究館員
(來源:雲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