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先生的一生不失為一個傳奇,摻雜著太多的悲與喜,至今依然令人喟嘆不已。他天賦卓越,常懷悲憫,但卻一生坎坷,漂泊各處。他來自湘西鳳凰,生於軍人世家,早年更是投身行伍,後來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於是遠赴北京求學並開始寫作。他的創作實績奠定了他在「京派」文學隊伍裡的核心地位。
沈從文簡介
打開他的作品,無異於以恬適而舒緩的節奏,打開了湘西世界古樸而綿長的畫卷,沅水長河、武陵山系、水手妓女、販夫走卒盡在期間,純真自然,野趣盎然。他在紙上構築的湘西世界,寄託著他美好的理想:提供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方式」。
青年時期的沈從文
《柏子》這篇小說便被視為沈從文構築湘西世界的伊始。小說講述的是水手和妓女之間的愛情故事,在情節上無甚可言,無非就是水手柏子和吊腳樓妓女在雨夜幽會之事,由打情罵俏、諢言野話、肉體纏綿及抽菸唱曲等片段構成。但是我們從字裡行間讀不出任何的道德批判的意味,也不見對底層人民的垂憐。經過一晚的的抵死愛欲,現實的艱險和困窘已被水手柏子置之腦後,新的一天他又生氣勃勃的了。作者藉由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男女的歡愛,表現湘西人民的彪悍、自在而美麗的生命形式,呈現一種純粹率真、健康自然的人性。
晚年時期的沈從文
抗戰爆發,加之內戰混亂,內外矛盾空前尖銳的情況下,沈從文的原鄉想像和牧歌情懷與時代主流不符,因而被指責為「創作傾向不符合時代潮流」,是「倒退」和「反動」的體現。沈從文也因此而停止創作,轉而埋首於文物研究之間。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沈從文的作品才得以重見天日。此時,激昂的革命號角已經遠了,悠然的牧歌調子方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