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子》:沈從文的湘西情懷

2020-12-18 從教的點滴

沈從文先生的一生不失為一個傳奇,摻雜著太多的悲與喜,至今依然令人喟嘆不已。他天賦卓越,常懷悲憫,但卻一生坎坷,漂泊各處。他來自湘西鳳凰,生於軍人世家,早年更是投身行伍,後來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於是遠赴北京求學並開始寫作。他的創作實績奠定了他在「京派」文學隊伍裡的核心地位。

沈從文簡介

打開他的作品,無異於以恬適而舒緩的節奏,打開了湘西世界古樸而綿長的畫卷,沅水長河、武陵山系、水手妓女、販夫走卒盡在期間,純真自然,野趣盎然。他在紙上構築的湘西世界,寄託著他美好的理想:提供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方式」。

青年時期的沈從文

《柏子》這篇小說便被視為沈從文構築湘西世界的伊始。小說講述的是水手和妓女之間的愛情故事,在情節上無甚可言,無非就是水手柏子和吊腳樓妓女在雨夜幽會之事,由打情罵俏、諢言野話、肉體纏綿及抽菸唱曲等片段構成。但是我們從字裡行間讀不出任何的道德批判的意味,也不見對底層人民的垂憐。經過一晚的的抵死愛欲,現實的艱險和困窘已被水手柏子置之腦後,新的一天他又生氣勃勃的了。作者藉由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男女的歡愛,表現湘西人民的彪悍、自在而美麗的生命形式,呈現一種純粹率真、健康自然的人性。

晚年時期的沈從文

抗戰爆發,加之內戰混亂,內外矛盾空前尖銳的情況下,沈從文的原鄉想像和牧歌情懷與時代主流不符,因而被指責為「創作傾向不符合時代潮流」,是「倒退」和「反動」的體現。沈從文也因此而停止創作,轉而埋首於文物研究之間。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沈從文的作品才得以重見天日。此時,激昂的革命號角已經遠了,悠然的牧歌調子方為人知。

相關焦點

  • 沈從文:照我思索,可理解我
    在沈從文晚年回故鄉探親時,在家鄉聽了儺戲,這是一種古調猶存的很老的弋陽腔,沈從文動情地聽著,激動地說:「這是楚聲,楚聲!」說著便淚流滿面。由此可見,家鄉的文化在他心目中的分量。湘西的山水人情瑰麗而又浪漫。在這種文化環境中成長的沈從文,幼年冥頑不化,對人生萬象充滿了好奇與求知慾。
  • 「重寫湘西」與沈從文40年代的文學困境
    編者按 抗戰爆發後,沈從文重返湘西小住,對故鄉社會的過去與當下,有了更為切近的了解,南下昆明之後,便開始著手一個龐大的「重寫湘西」計劃。不同於先前封閉的缺乏具體時間的詩意湘西,沈從文將其置入具體歷史的情境中,檢討湘西地方的歷史困局,尋找可能的出路。
  • 沈從文先生小傳
    同時,沈從文還在隔壁的「務實學堂」圖書室翻閱過《史記》、《漢書》和其他一些雜書……這一系列的閱讀,使沈從文初步接觸到了西方小說和中國的古籍。1921年,沈從文做了湘西靖國聯軍第一軍統領陳渠珍的秘書。陳渠珍在軍部備有一個收藏豐富的私人文物、圖書室,其中有百餘軸自宋及明清的舊畫、幾十件銅器及古瓷,還有十餘箱書籍、大批碑帖、一部《四部叢刊》。
  • 沈從文的短篇小說《三三》,是湘西烏託邦清澈愛情夢想的寄託
    我們對遊走於浪漫主義王國一代才子沈從文的認識,大多來自於恬靜紀夢的《邊城》。作為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沈從文是浪漫與詩性的代表,其作品被看作「田園牧歌式」的講述。細細品味他筆下的湘西山村,最觸動的還是淳樸而不露鋒芒的短篇小說《三三》,同樣也是沈從文最愛的《三三》。
  • 現代文學印象之沈從文
    即刻,「沈從文」躍現在我腦中。在沈先生的筆下,「人物和故事都美麗得使人悲傷。」淡雅的哀怨是在他的作品中可清晰感受到的。比如說,柏子每月一次花盡用性命換來的金錢去與相好的妓女會面,卻覺得滿足;龍朱對黃牛寨寨主女兒的愛是美麗的,卻剛烈得釀成了悲劇;三三,純真淳樸的湘西少女有著純淨朦朧的愛情嚮往,城裡白臉男子的突然死去,卻粉碎了三三對愛情的幻想與渴望;還有《月下小景》中的男女主人公,這對相互愛慕的青年男女想要追求自由的愛戀,卻在那個封閉落後的年代裡,抵擋不過寨子裡的傳統而雙雙服毒歸西。
  • 沈從文:一輩子不信仰一切,只信仰生命
    雖然是「恭敬不如從命」,且他寫出了被沈從文本人認為「很不錯」的《沈從文傳》,但他一直因此「懷了一種愧疚」。 撰文丨本報記者劉建勇 凌宇是1979年開始和沈從文有交往的。在這之前,同是湘西人的他雖然知道沈從文「屬於『文曲星』之類的角色」,但和他同時代的絕大多數並未大量接觸沈從文作品的同齡人一樣,認為沈從文是「反動作家」。
  • 沈從文只寫出了湘西古鎮10%的美,真正去過才能玩懂湘西!
    然而每一個去過湘西的人都會感慨:湘西,真的值得火!都說湖南10分美,湘西佔了9分。而湘西的10分美,湘西古鎮就佔了9分!然而沈從文的一篇《邊城》,卻又讓一代又一代人種草了這片靈秀綺麗的人間秘境。這裡是《孤獨星球》評選出的「最物有所值旅行地」。
  • 「我明白你會來,所以我等」·沈從文
    「壹」想起讀沈從文,是從想起年少時看過的那部名為「邊城」的電影開始的,而後才想到原來自己從未讀過這部電影的原作——《邊城》,於是才有了後來買下的,這部沈從文的短篇小說集《我明白你會來,所以我等》。一直以來,沈從文最被人熟知的作品,該是《邊城》,年少時,他的《邊城》在我們所學語文課本上,有著節選,這大抵該是他被我們熟知的緣由,或許也能說,這是我們與其文字結緣的起始。但除卻《邊城》,沈從文的其他作品,不知他人如何,我卻是未曾聽聞過那些名字,如《蕭蕭》、如《三三》、如《朱龍》。
  • 讀《湘行散記》,感受沈從文的赤子之心
    □黃東光  今年是沈從文先生逝世三十周年。近讀《湘行散記》,書中詩一般的語言,對故鄉風土人情濃濃的眷戀,對湘西世界情有獨鐘的描畫,不禁勾起我對先生深深的緬懷。  全書由經典散文集《湘行散記》《湘行書簡》構成。
  • 魯迅與沈從文,誰更偉大?誰的文字更能擊中我們的心靈
    於是,我們看見了守護著渡口的翠翠、快樂的柏子、憨厚的貴生、率性的青年夫婦、田園詩般生活著的玉氏母子、覺醒的丈夫------這些農人兵士組成的傳奇般的湘西世界,既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的溫情,也感受到了隱伏在作品背後的沉痛。也許是沈從文用傳統審美的心靈,意識到了現代文明背後的巨大隱憂,才用這種溫情的筆調試圖引領人們回歸自然,回歸本真。
  • 楊早:鄉下青年沈從文的成長之路
    (2)湘西世界的規則山路水路同樣難行,是故湘西自成世界。沈從文走出湘西三十年後,另一位湘西少年問他姐姐:「姐姐,這條路走到哪裡?」——「到縣城。」「再走呢?」——「到辰州。」「再走呢?」——「到常德。」「還走呢?」——「到好遠好遠的地方。」「好遠好遠的地方叫什麼?」
  • 閱讀是對沈從文最好的紀念(圖)
    這些史料不僅對了解和研究沈從文具有彌足珍貴的價值,對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也具有幫助作用。這種編法,得到著名作家施蟄存先生的充分肯定,他認為僅憑這一點,《沈從文別集》的價值就高於《沈從文文集》。 時至今日,沈從文先生作品的閱讀熱度不減反增,嶽麓書社出版了《沈從文別集》紀念版。紀念版為鈐印本,首次使用沈從文生前用印,由家屬親蓋。
  • 王明輝:沈從文與浦市
    ——沈從文《湘行散記·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其二 繁華四大小南京,古鎮西湘第一名。 沅水流來天富貴,沙洲翔集鳥昇平。 滿街民俗當然鬧,幾許肥人莫與京。 若是暖陽再升起,河山重振更崢嶸。——沈從文《湘行散記·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蘿蔔溪邀約的浦市戲班子,趕到了呂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個人,八個笨大衣箱,坐了只辰谿縣裝石灰的空船,到地時,便把船靠泊在碼頭邊。唱大花面的掌班,依照老規矩,攜帶了個八寸大的朱紅拜帖,來拜會本村首事滕長順,接洽一切。商量看是在什麼地方搭臺,哪一天起始開鑼,等待吩咐就好動手。
  • 原著沈從文,導演赴湘西實地取景,為都市人打造純美的成人童話
    影片改編自同名小說《邊城》,作者沈從文,兩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巨匠。1999年,《亞洲周刊》推出"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在榜單中,沈從文的小說《邊城》名列第二,僅次於魯迅的小說集《吶喊》。毫不誇張地說,《邊城》奠定了沈從文在文學史上的歷史地位。
  • 當代書評 | 作家沈從文是怎樣煉成的——王曉陽讀《沈從文的前半生》
    他又「抑制不下衝動」,倒過來寫了這部《沈從文的前半生》。《沈從文的前半生 》自1902年沈從文出生始,至1948年沈從文為悼念好友朱自清而作文終,講述其間沈從文如何從一個湘西頑童一步步從小兵成長為文學青年,再一步步成長為中國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書中敘述他的輾轉流蕩、傳奇與平常、人格「放光」與精神痛苦。
  • 1922年,20歲的沈從文遇見了40歲的陳渠珍
    沈從文成名後自己說過, 1922年前的沈從文是流氓、土匪、痞子, 甚至什麼也不是, 只是一個兩腳站立沒有羽毛的動物。 他不讀書、看殺人、到野外撒野、 打架、弄別人的船, 父母根本就管不住。 1922年,沈從文從常德來得保靖。
  • 沈從文的書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一兩年,沈從文就停止了摯愛的文學創作了。命運多舛的他並沒有放下如椽大筆,1949年,他轉向從事文物研究。1953年,沈從文以工藝美術界代表身份出席第二次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時,毛澤東、周恩來接見12位作家時,毛澤東對他說:「再寫幾年小說吧。」是年11月,他致函周揚,表示還是在博物館做文物研究和工藝美術史研究。
  • 沈從文,這個從鳳凰來的「鄉下人」帶給了我們什麼?
    金介甫對沈從文產生興趣,是因為他本身是個歷史學家,對湘西的軍閥割據史和苗族的山歌感興趣。因此作為描寫湘西風情的代表作家,沈從文進入了他的視界,這也決定了他的這部傳記必然不僅是文學意義上的解讀,而且是扣緊鳳凰人文地域特色的一種樣本觀察。
  • 寧人的柏子養心丸
    柏子養心丸是昆明老輩人常用的中成藥。過去,一些年老體弱的人,在床邊常常放著這種藥,用它來安神助眠。現在,它依然是補氣養血的安神藥。  柏子養心丸來源於明代彭用光編著的醫學叢書《體仁彙編》。自明代以後,可能該書隨軍醫傳入雲南,於是本省逐漸使用這一中成藥。當時,這個藥用來治勞欲過度,心血虧損,精神恍惚,夜多怪夢,怔仲驚悸,健忘遺洩等病症。
  • 沈從文:另一種紀念
    現在,大凡專門到湘西鳳凰縣一遊的人,都是為了沈從文先生而來的。沈先生是鳳凰人。沈先生的故居和墓地都在鳳凰縣城。用黃永玉先生的話說,「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沈先生沒有戰死在沙場;其實,沈先生也沒有回到故鄉。他遙遠地死在一個叫做北京的喧囂的大都市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