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一兩年,沈從文就停止了摯愛的文學創作了。命運多舛的他並沒有放下如椽大筆,1949年,他轉向從事文物研究。1953年,沈從文以工藝美術界代表身份出席第二次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時,毛澤東、周恩來接見12位作家時,毛澤東對他說:「再寫幾年小說吧。」是年11月,他致函周揚,表示還是在博物館做文物研究和工藝美術史研究。
汪曾祺曾說老師沈從文是「水邊的抒情詩人」,「湘西的一條辰河,流過沈從文的全部作品」。雖說沈從文的筆下離開了他的母親河,但他在新的現實境遇中找到了另一條河流———中國歷史文化的長河。
他「改行」搞起了文物研究,樂此不疲,每日孜孜不倦,一坐下去就是十幾個小時。後來,他用17年時間,通過系統研究,完成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這一巨著,成為中國古代服飾這一專門領域的開創性著作,也是沈從文物質文化史研究的代表性成就。
直到「文革」結束後,在胡喬木的直接關心下,1978年沈從文才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不久,組織上照顧他換了房,可還是小得很,擺了書架和床後,已放不下一張書桌。於是,就用一張小茶桌既當飯桌又當書桌。這時,沈從文的夫人張兆和在《人民文學》編輯部工作,為了充分利用這張桌子,夫妻倆商定:凌晨三點張兆和即起床,在小桌子上編稿,六點出門上街取牛奶,把桌子讓給沈從文工作。下午沈從文午睡,桌子再讓給張兆和使用到下午六點。張兆和做飯,再讓沈從文使用桌子。條件如此艱苦,沈從文仍勁頭很大。巴金見此情景嘆道:「這樣下去,能支持多久?」沈從文卻在這樣的書桌上,整理出了他的兩個選集,世人不得不感嘆沈從文的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