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人沈從文,1984

2020-12-13 浙江新聞

  


   1980年春天,聶華苓和沈從文

  


   三聯書店 2008年6月版

   編輯人語:

   「我活過了20世紀,這本書等於是我所活過的20世紀。」

   這是一個女人的時代備忘錄。

   83歲高齡的聶華苓,她的傳記《三生影像》近期由三聯書店出版。首發式上,餘華、蘇童、莫言、劉恆、李銳、蔣韻、畢飛宇、遲子建、廖一梅等作家悉數出席。餘華說,看過聶華苓的《三生影像》之後,十年內不能讀傳記了。此話並非虛言。

   「我是一棵樹/根在大陸/幹在臺灣/枝葉在愛荷華。」這是《三生影像》的簡短序言,這也是這個傳記與眾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聶華苓的際遇更具複雜意味:她不僅僅經歷了中華民國史、抗日戰爭史,還有著臺灣《自由中國》的「恐怖」經歷,以及在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傳奇人生,她親歷並組織了「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成功使三地的中國作家聚集一堂。這些作家在愛荷華的故事,便是文壇最有趣的八卦。聶華苓在書中記錄了中國作家生活的精彩細節。本期熱讀,我們摘選了書中一個段落,與讀者分享。

   1980年4月,我和Paul到北京,在中國作家的晚宴上,突然回到年輕時光。

   回到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橋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也回到馮至的《南方之夜》:「……燕子說,南方有一種珍奇的花朵,經過二十年的寂寞才開一次——這時我胸中忽覺得有一朵花兒隱藏,它要在這靜夜裡火一樣地開放。」

   也回到沈從文的鄉下人:「這些人生活卻仿佛同自然已相融合,很從容的各自在那兒盡其生命之理。」

   那時光是很久很久以前了。

   現在,我和Paul一走進大廳,卞之琳,馮至,沈從文就在眼前。我恍惚了一下子,只見一張發光的臉,微笑望著我們。

   我立刻知道那是誰,跑過去不斷叫著:沈先生,沈先生,沒想到,沒想到!

   他握著我的手,仍然微笑著。

   我轉身拉來和人寒暄的Paul:你猜這是誰?

   Paul兩眼盯著他。

   就是那個在衙門口轅門上、雲梯上看到許多人頭、一串串耳朵的小男孩!我說。

   沈從文!沈從文!Paul驚喜大叫。他雙手捧著沈先生的手說:我在華苓的沈從文評傳裡,讀到你小時候去看殺頭的情景。

   每逢他講到中國人的處境,他就會講那小男孩看到的那一串耳朵。我告訴沈先生。

   他仍然淡淡笑著。

   那天,我舉杯暢飲,一連幹了幾杯酒。Paul吃驚地望著我,對在座的人說:華苓從沒這樣子喝酒。

   兩桌人酒酣耳熱,談笑風生,好像各自都有可慶祝的事。只有沈先生沒說話,也沒吃什麼,只是微笑著坐在那兒。他的臉特別亮。

   沈先生,怎麼不吃呢?我正好坐在他旁邊,為他揀了一塊北京烤鴨。

   我只吃麵條,吃很多糖。

   為什麼呢?吃糖不好呀。

   我以前愛上一個糖坊姑娘,沒成,從此就愛吃糖。

   滿桌大笑。

   Paul聽了我的翻譯,大笑說:這就是沈從文!

   我說:小說家又編故事了。沈先生,海外許多人喜歡你的作品。我在臺灣有你的《湘行散記》,一位好朋友忍痛割愛送給我,封面很可愛,有個小虎花園,還有幾筆小孩畫的樹木、小屋……

   小虎是我兒子。他開心地笑了。

   那本書傳來傳去,書頁都散了,有的一碰就碎了,我放在卷宗夾子裡。離開臺灣,我只帶了那本書。

   我的書都落伍了。

   落伍了?

   沈先生沒有反應。

   沈從文的小說,是我60年代從臺灣到美國以後才一篇篇細讀的。50年代在臺灣,朋友之間私自流傳《湘行散記》和《從文自傳》,再也找不到沈從文的書了,凡是留在大陸的作家的作品,都是禁書。那時沈從文在大陸也沉默了。

   1964年,我到美國以後,遍尋沈從文的書。斜靠床頭,讀鄉下人的小說,嗑五香瓜子,瓜子殼撒了一地,又回到故鄉的土地上了。沈從文在《習題》一文寫道:

   我實在是個鄉下人。才說鄉下人我毫無驕傲,也不自貶。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巴佬的性情,愛憎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頑固,愛土地,也不缺少機警,卻不懂詭詐。他對一切事照例十分認真,似乎太認真了,這認真處某一時就不免成為「傻頭傻腦」。

   沈從文說過,他能夠在一件事上發生五十種聯想。這大概不是誇大的話。他的作品有四十多本,題材廣博,包括各種各類的人物:小科員,大學教授,年輕學生,潦倒文人,軍閥,官僚,政客,土豪,姨太太,妓女,私娼,野雞,軍官,老闆,獵人,走私犯,劊子手,土匪,大兵,小商人,農夫,船夫,工人。上中下九流人物都出現在他作品裡。

   他寫得最好的還是鄉下人,土地上和水上的人。

  

  

  

相關焦點

  • 聶華苓:鄉下人沈從文
    也回到沈從文的《鄉下人》:這些人生活卻仿佛同自然已相融合,很從容的各在那兒盡其生命之理。那時光是很久很久以前了。現在,我和Paul一走進大廳,卞之琳、馮至、沈從文就在眼前。我恍惚了一下子,只見一張發光的臉,微笑望著我們。我立刻知道那是誰,跑過去不斷叫著:沈先生,沈先生,沒想到,沒想到!他握著我的手,仍然微笑著。
  • 沈從文,這個從鳳凰來的「鄉下人」帶給了我們什麼?
    沈從文曾經一再宣稱,「我實在是個鄉下人……」他說「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的鄉巴佬性情,愛憎和哀樂自有與城裡人截然不同的式樣,保守,頑固,愛土地,不缺少機警卻不甚懂詭詐。這種「鄉下人」形象遍布沈從文的作品,也是他本人的性格底色。
  • 沈從文逝世30周年:一個「鄉下人」的愛情書寫
    1988年的今天,沈從文逝世。沈從文的獨特愛情書寫,他的愛情故事,以及那句著名的情話——「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沈從文讚美翠翠、三三這樣溫柔淳樸的鄉間少女,實際卻愛著張兆和、高青子這樣的摩登女性,正如他自矜於鄉下人的身份,同時卻努力成為一個紳士。
  • 錢鍾書嘲諷沈從文是個「鄉下人」,諾貝獎終身評委給了他公正評判
    說起沈從文,相信大部分人首先想起的就是《邊城》這部小說,青山綠水之間的純潔愛情糾葛,可是寫出這部作品的沈從文卻一直被稱為是個「鄉下人」、「土包子」,尤其是錢鍾書這個少年天子,尤其不把沈從文這種從鄉下來的人放在眼裡,曾經直言嘲諷沈從文就是個「鄉下人」,除了錢鍾書,就連國學大師劉文典也對沈從文很不喜歡
  • 沈從文,一個被很多人看不起的鄉下人,他的文學地位到底很低嗎?
    沈從文在他那個時代為什麼被這麼多文人看不起呢?他在西南聯大當教授的時候還是只有一個小學文憑的鄉下人,受到了其他文化地位更高的文人的鄙視。可我不會給沈從文四毛錢。沈從文都要當教授了,那我是什麼?那我豈不成了太上教授了嗎?」為什麼劉文典這麼鄙視沈從文呢?一個是因為劉文典性格狷介,沈從文則老實憨厚,沈從文就成了受欺負的「老實人」了。還有就當時劉文典主要研究的是國學經典,沈從文研究的則是新文學。
  • 楊早:鄉下青年沈從文的成長之路
    1932年暑假,三十歲的沈從文在青島完成了《從文自傳》。周作人和老舍都將這本書選為「一九三四年我愛讀的書」。《從文自傳》講了一個鄉下青年生命前二十年的人生經歷。沈從文後來曾這樣談及《從文自傳》:就個人記憶到的寫下去,既可溫習一下個人生命發展過程,也可讓讀者明白我是在怎樣環境下活過來的一個人。
  • 沈從文先生小傳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湖南鳳凰縣人,漢族,但有部分苗血統,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主要筆名還有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同時,沈從文還在隔壁的「務實學堂」圖書室翻閱過《史記》、《漢書》和其他一些雜書……這一系列的閱讀,使沈從文初步接觸到了西方小說和中國的古籍。1921年,沈從文做了湘西靖國聯軍第一軍統領陳渠珍的秘書。陳渠珍在軍部備有一個收藏豐富的私人文物、圖書室,其中有百餘軸自宋及明清的舊畫、幾十件銅器及古瓷,還有十餘箱書籍、大批碑帖、一部《四部叢刊》。
  • 我就是個鄉下人
    我說自己是一個鄉下人,沒人信。  人家問我:「你有地嗎?」我說「沒有。」  人家問我:「你種糧食嗎?」我說:「不種。」  人家問我:「你家餵雞嗎?」我說:「不喂。」  人家問我:「你家養豬嗎?」我說:「不養。
  • 沈從文的《蕭蕭》:誰說「童養媳」的命運只有苦難
    1929年對沈從文很重要,因為在這一年夏天,沈從文剛剛認識張兆和,這年冬天,沈從文從湘西來到上海。沈從文一直都自稱「鄉下人」,上海這種大城市讓他感到百般不適,尤其是物質文明對人性的「扭曲」,讓文藝青年沈從文覺得很不舒服,於是他寫下了《蕭蕭》。
  • 沈從文的最美情話原來是寫給她的!
    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詩提起他們的愛情,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那些信。在信中,他叫她三三,現在寫信的人和讀信的人都已不在了,憑著這些信,他們的愛情成了一個最動人的傳說。據他們的兒子沈龍朱回憶說,一次沈從文看見張兆和在操場上邊走邊吹口琴,走到操場盡頭,張兆和瀟灑地將頭髮一甩,轉身又回來,仍是邊走邊吹著口琴,動作利索,神採飛揚,讓人心動。
  • 沈從文筆名的意義:看似遇事「則迷」,實為喚醒迷茫者心底的自信
    在鄉下務農的人位於信息閉塞的遠郊,雖然不能實時讀到報紙,但由於當地的鄉紳、學士們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願意為一些農民耳朵嚼出來新作家的「聲音」。鄉下人自然也願意豎起耳朵聽著,尤其是喜歡沈從文「替」農人說話。關於「替」,沈從文有著對農人與兵士懷著不可言說的溫愛。
  • 沈從文逝世三十周年︱李松睿評張新穎著沈從文傳:執著的身影
    很多人渴望的其實是小說家的名氣,並沒有要為文學奉獻心血的願望,幾次投稿失敗就足以讓他們知難而退。更有些年輕人雖然展現出足夠的才華,但缺乏投身文學事業的恆心與毅力,憑著報刊上發表的一兩篇小說、三四首短詩,贏取了心愛的姑娘的芳心,旋即就永遠從文學史上消失了。而沈從文卻以「鄉下人」特有的執著,從不理會投稿失敗帶來的挫敗感,埋頭進行各種寫作試驗,鍛鍊自己的文字技藝,尋找最適合自己心性的創作道路。
  • 神仙眷侶也曾經歷情感危機,沈從文竟然出軌詩人高青子
    在中國文壇上,沈從文和張兆和是有名的師生戀之一。這段看似傳為佳話的愛情,背後也經歷了鮮為人知的波折,沈從文對婚姻的不忠也曾深深傷害了張兆和,而張兆和又被認為是不懂沈從文。沈從文與張兆和瘋狂追求張兆和出身江南名門,家世顯赫,人又長得漂亮,身後有大批追求者。
  • 沈從文的初戀馬澤蕙:弟弟騙走沈從文錢,她被土匪搶走後做了修女
    都去芷江了,也許有的人要問沈從文的父親了,他的父親沈宗嗣是一個熱血人士,一直有著將軍夢,曾經跟著羅榮光鎮守在大沽炮臺,撿回一條命回來後又多次參加當地的起義,多年都在外面流亡了,這也是沈從文家道中落的一個原因。
  • 沈從文的一次婚外情
    而早已知情的胡適,在給沈從文的信中只好無奈地嘆道:「這個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愛,你錯用情了。」然而沈從文卻憑著他那鄉下人特有的韌勁,在長達三年零九個月的時間裡鍥而不捨地追求他的愛,他相信,「她現在不感到生活的痛苦,也許將來她會要我,我願意等她,等她老了,到三十歲。」兩個「極端頑固」的靈魂,終於結出完美的愛情果實。
  • 「我明白你會來,所以我等」·沈從文
    一直以來,沈從文最被人熟知的作品,該是《邊城》,年少時,他的《邊城》在我們所學語文課本上,有著節選,這大抵該是他被我們熟知的緣由,或許也能說,這是我們與其文字結緣的起始。但除卻《邊城》,沈從文的其他作品,不知他人如何,我卻是未曾聽聞過那些名字,如《蕭蕭》、如《三三》、如《朱龍》。
  • 沈從文:照我思索,可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沈從文在我電腦上的讀書文件夾中,有著一大批我喜歡的現當代作家,沈從文便是其中最獨特最顯眼的一個。
  • 《邊城》與《八駿圖》中城鄉世界的對比,折射出沈從文的精神世界
    沈從文投身於京派文學的創作,並不注目於社會政治之「變」,而是潛心於表現「與歷史似乎毫無關係的人性之常」。這種表現人性之常的創作宗旨,也註定了他的創作不是從社會經濟的角度為中國謀出路,而是從人最原始的本性與倫理、人生活的周遭環境的角度來品味和審視人生。
  • 王明輝:沈從文與浦市
    ——沈從文《湘行散記·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其二 繁華四大小南京,古鎮西湘第一名。 沅水流來天富貴,沙洲翔集鳥昇平。 滿街民俗當然鬧,幾許肥人莫與京。 若是暖陽再升起,河山重振更崢嶸。——沈從文《湘行散記·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蘿蔔溪邀約的浦市戲班子,趕到了呂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個人,八個笨大衣箱,坐了只辰谿縣裝石灰的空船,到地時,便把船靠泊在碼頭邊。唱大花面的掌班,依照老規矩,攜帶了個八寸大的朱紅拜帖,來拜會本村首事滕長順,接洽一切。商量看是在什麼地方搭臺,哪一天起始開鑼,等待吩咐就好動手。
  • 識人先讀詩,沈從文為何對卞之琳高度評價?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前後兩部詩集的編輯或問世,均與已廣有聲譽的小說家沈從文有直接關係。識人先讀詩卞之琳在《〈雕蟲紀曆〉自序》中,這樣敘述他開始寫詩的動因:「我從鄉下轉學到上海,經過一年的呼吸荒涼空氣、一年的埋頭讀書,我終於又安定不下了。說得好聽,這也還是不滿現實的表現吧。我彷徨,我苦悶。有一陣我就悄悄發而為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