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湖南鳳凰縣人,漢族,但有部分苗血統,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主要筆名還有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歲時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1917年,沈從文自家鄉小學畢業後,14歲的他便隨當地土著部隊流徒於湘、川、黔邊境與沅水流域一帶,後正式參軍,當過上士司書。
1920年,已是警察所辦事員的沈從文,因與熊希齡的親戚關係,而讀了其藏書室林紓譯的狄更斯《賊史》、《冰雪姻緣》、《滑稽外史》、《塊肉餘生述》等小說。這些小說對他來說仿佛是良師益友,帶他走入一個嶄新的世界。同時,沈從文還在隔壁的「務實學堂」圖書室翻閱過《史記》、《漢書》和其他一些雜書……這一系列的閱讀,使沈從文初步接觸到了西方小說和中國的古籍。
1921年,沈從文做了湘西靖國聯軍第一軍統領陳渠珍的秘書。陳渠珍在軍部備有一個收藏豐富的私人文物、圖書室,其中有百餘軸自宋及明清的舊畫、幾十件銅器及古瓷,還有十餘箱書籍、大批碑帖、一部《四部叢刊》。沈從文負責對陳渠珍收藏的圖書、古董進行目錄編制,並將陳渠珍讀過的好句子抄下來,以備其查閱。他常常翻閱《西清古鑑》、《薛氏彝器鐘鼎款識》等書,與銅器上的銘文相比較,估出它們的名稱與價值,其鑑賞水平日漸提高。為弄清自己不熟悉的一部古籍的作者及其生活的時代,他反覆研究《四庫提要》。這一段整理、登記書畫的經歷,是沈從文第一次真正深入地接觸文物、書籍,為他後半生從事文物研究打下了初步的基礎,埋下了最早的種子。
1922年夏天,20歲的沈從文在五四思潮吸引下,「為尋求理想,想讀點書」,隻身來到北京。但升學未成,便開始在京師圖書館的自學歷程,凡能看懂的,不論新舊都翻翻。並在鬱達夫、徐志摩等人鼓勵下,於艱苦條件下自學寫作。
1924年,《晨報副刊》刊登了沈從文的第一篇文章《一封未曾付郵的信》;此後,《平凡的故事》、《遙夜》相繼刊發。然而,讀書和寫作,對於當時的沈從文來說,雖極其需要,但未免太過奢侈,為了生存,他不得不四處奔波。幸而北京大學林宰平教授看了《遙夜》後,了解了沈從文的生存狀況,找到梁啓超做介紹人,由此,沈從文得以到熊希齡辦的香山慈幼院圖書館做圖書管理員。熊希齡又送沈從文到北京大學圖書館,跟隨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目錄學家袁同禮學習編目和文獻學。沈從文在北京大學三個多月的學習,是他接受的唯一一次圖書館學專業培訓,不僅非常難得地受到了名家的指教,也接受了嚴格和正規的學術訓練,為他以後的文物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沈從文始終認為文學創作才是他最為鍾愛、願意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工作之餘的全部時間和精力,都用來不懈地寫作。1926年,沈從文辭去了圖書館工作,走上了他專業從事文學創作的徵程。
1928年,沈從文與胡也頻、丁玲相繼來到上海,曾共同創辦《紅黑》雜誌。1929年在上海中國公學教書。這時期的作品結集為《鴨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所描寫的湘西鄉俗民風和鮮明的生活,引起人們的注目。《蕭蕭》、《牛》、《柏子》、《阿麗思中國漫遊奇境記》顯示了他早期小說較成功的鄉土抒寫和歷史文化思考。
1930年後赴青島大學執教,創作日豐。到抗戰前,出版了20多個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雛》、《月下小景》、《八駿圖》等,還有重要的選本《從文小說習作選》。中篇小說《邊城》於1934年問世,標誌著他的小說的成熟。
抗戰爆發後,經武漢、長沙,取道湘西去雲南。途經沅陵時,寫散文《湘西》、長篇小說《長河》(第1卷)。後至昆明西南聯大任教。1945年後回京,在北京大學教書。問時編《大公報》、《益世報》文藝副刊。
沈從文一生創作的結集約有80多部,是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個。特別是三十年代起他開始用小說構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邊城》、《長河》等。他以「鄉下人」的主體視角審視當時城鄉對峙的現狀,批判現代文明在進入中國的過程中所顯露出的醜陋,這種與新文學主將們相悖反的觀念大大豐富了現代小說的表現範圍。沈從文由於其的創作風格的獨特,在中國文壇中被譽為「鄉土文學之父」。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
1949年以後,長期從事文物工作。先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研究中國古代服飾和物質文化史。他更加潛心讀書,鑽研各種文物考古、歷史、藝術、建築、工藝美術、服飾方面的書籍。早年的經歷,使沈從文在研究中國的文物考古時,顯得那樣得心應手。到1962年,他寫出了《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明錦》、《龍鳳藝術》、《戰國漆器》等研究著作,成為我國將文獻與文物相結合進行歷史研究的開創者之一。1978年調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參加第三次全國文代會,增補為全國文聯委員。1980年曾赴美國講學。1981年出版了歷時15年寫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專著,影響很大,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一項空白。
生平年表:
1902年生於湖南鳳凰縣一個軍人世家,學名嶽煥,乳名茂林,字崇文。
1917年參加湘西靖國聯軍第二軍遊擊第一支隊,駐防辰州(沅陵)。
1920年在芷江一警察所當辦事員。後因初戀受騙而出走。
1922年任靖國聯軍第一軍統領官陳渠珍書記。
1923年去北京。報考燕京大學國文班,未被錄取。在北京大學旁聽。
1924年開始在《晨報副刊》發表作品。
1928年從北京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籌辦《紅黑》雜誌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吳淞中國公學任教,愛上女學生張兆和。
1930年去武漢大學任教。
1931年陪同丁玲營救胡也頻未果,護送丁玲母子回湖南。
1933年9月9日,與張兆和結婚。同月23日,與楊振聲合編《大公報·文藝副刊》。同年,創作《邊城》。
1938年春,到昆明,繼續與楊振聲編選中小學國文教科書。11月,任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
1946年就任北京大學教授。
1948年開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開始轉移到文物研究。
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壓力而自殺,獲救。
1969年去湖北鹹寧五七幹校勞動。
1978年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1980年偕夫人張兆和赴美探親講學。
1983年突患腦血栓,住院治療。
1984年大病一場。搶救脫險後,說話、行動更加不便。
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臟病復發,搶救無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