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先生小傳

2020-12-23 鳳凰網讀書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湖南鳳凰縣人,漢族,但有部分苗血統,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主要筆名還有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歲時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1917年,沈從文自家鄉小學畢業後,14歲的他便隨當地土著部隊流徒於湘、川、黔邊境與沅水流域一帶,後正式參軍,當過上士司書。

1920年,已是警察所辦事員的沈從文,因與熊希齡的親戚關係,而讀了其藏書室林紓譯的狄更斯《賊史》、《冰雪姻緣》、《滑稽外史》、《塊肉餘生述》等小說。這些小說對他來說仿佛是良師益友,帶他走入一個嶄新的世界。同時,沈從文還在隔壁的「務實學堂」圖書室翻閱過《史記》、《漢書》和其他一些雜書……這一系列的閱讀,使沈從文初步接觸到了西方小說和中國的古籍。

1921年,沈從文做了湘西靖國聯軍第一軍統領陳渠珍的秘書。陳渠珍在軍部備有一個收藏豐富的私人文物、圖書室,其中有百餘軸自宋及明清的舊畫、幾十件銅器及古瓷,還有十餘箱書籍、大批碑帖、一部《四部叢刊》。沈從文負責對陳渠珍收藏的圖書、古董進行目錄編制,並將陳渠珍讀過的好句子抄下來,以備其查閱。他常常翻閱《西清古鑑》、《薛氏彝器鐘鼎款識》等書,與銅器上的銘文相比較,估出它們的名稱與價值,其鑑賞水平日漸提高。為弄清自己不熟悉的一部古籍的作者及其生活的時代,他反覆研究《四庫提要》。這一段整理、登記書畫的經歷,是沈從文第一次真正深入地接觸文物、書籍,為他後半生從事文物研究打下了初步的基礎,埋下了最早的種子。

1922年夏天,20歲的沈從文在五四思潮吸引下,「為尋求理想,想讀點書」,隻身來到北京。但升學未成,便開始在京師圖書館的自學歷程,凡能看懂的,不論新舊都翻翻。並在鬱達夫、徐志摩等人鼓勵下,於艱苦條件下自學寫作。

1924年,《晨報副刊》刊登了沈從文的第一篇文章《一封未曾付郵的信》;此後,《平凡的故事》、《遙夜》相繼刊發。然而,讀書和寫作,對於當時的沈從文來說,雖極其需要,但未免太過奢侈,為了生存,他不得不四處奔波。幸而北京大學林宰平教授看了《遙夜》後,了解了沈從文的生存狀況,找到梁啓超做介紹人,由此,沈從文得以到熊希齡辦的香山慈幼院圖書館做圖書管理員。熊希齡又送沈從文到北京大學圖書館,跟隨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目錄學家袁同禮學習編目和文獻學。沈從文在北京大學三個多月的學習,是他接受的唯一一次圖書館學專業培訓,不僅非常難得地受到了名家的指教,也接受了嚴格和正規的學術訓練,為他以後的文物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沈從文始終認為文學創作才是他最為鍾愛、願意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工作之餘的全部時間和精力,都用來不懈地寫作。1926年,沈從文辭去了圖書館工作,走上了他專業從事文學創作的徵程。

1928年,沈從文與胡也頻、丁玲相繼來到上海,曾共同創辦《紅黑》雜誌。1929年在上海中國公學教書。這時期的作品結集為《鴨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所描寫的湘西鄉俗民風和鮮明的生活,引起人們的注目。《蕭蕭》、《牛》、《柏子》、《阿麗思中國漫遊奇境記》顯示了他早期小說較成功的鄉土抒寫和歷史文化思考。

1930年後赴青島大學執教,創作日豐。到抗戰前,出版了20多個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雛》、《月下小景》、《八駿圖》等,還有重要的選本《從文小說習作選》。中篇小說《邊城》於1934年問世,標誌著他的小說的成熟。

抗戰爆發後,經武漢、長沙,取道湘西去雲南。途經沅陵時,寫散文《湘西》、長篇小說《長河》(第1卷)。後至昆明西南聯大任教。1945年後回京,在北京大學教書。問時編《大公報》、《益世報》文藝副刊。

沈從文一生創作的結集約有80多部,是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個。特別是三十年代起他開始用小說構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邊城》、《長河》等。他以「鄉下人」的主體視角審視當時城鄉對峙的現狀,批判現代文明在進入中國的過程中所顯露出的醜陋,這種與新文學主將們相悖反的觀念大大豐富了現代小說的表現範圍。沈從文由於其的創作風格的獨特,在中國文壇中被譽為「鄉土文學之父」。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

1949年以後,長期從事文物工作。先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研究中國古代服飾和物質文化史。他更加潛心讀書,鑽研各種文物考古、歷史、藝術、建築、工藝美術、服飾方面的書籍。早年的經歷,使沈從文在研究中國的文物考古時,顯得那樣得心應手。到1962年,他寫出了《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明錦》、《龍鳳藝術》、《戰國漆器》等研究著作,成為我國將文獻與文物相結合進行歷史研究的開創者之一。1978年調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參加第三次全國文代會,增補為全國文聯委員。1980年曾赴美國講學。1981年出版了歷時15年寫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專著,影響很大,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一項空白。

生平年表:

1902年生於湖南鳳凰縣一個軍人世家,學名嶽煥,乳名茂林,字崇文。

1917年參加湘西靖國聯軍第二軍遊擊第一支隊,駐防辰州(沅陵)。

1920年在芷江一警察所當辦事員。後因初戀受騙而出走。

1922年任靖國聯軍第一軍統領官陳渠珍書記。

1923年去北京。報考燕京大學國文班,未被錄取。在北京大學旁聽。

1924年開始在《晨報副刊》發表作品。

1928年從北京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籌辦《紅黑》雜誌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吳淞中國公學任教,愛上女學生張兆和。

1930年去武漢大學任教。

1931年陪同丁玲營救胡也頻未果,護送丁玲母子回湖南。

1933年9月9日,與張兆和結婚。同月23日,與楊振聲合編《大公報·文藝副刊》。同年,創作《邊城》。

1938年春,到昆明,繼續與楊振聲編選中小學國文教科書。11月,任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

1946年就任北京大學教授。

1948年開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開始轉移到文物研究。

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壓力而自殺,獲救。

1969年去湖北鹹寧五七幹校勞動。

1978年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1980年偕夫人張兆和赴美探親講學。

1983年突患腦血栓,住院治療。

1984年大病一場。搶救脫險後,說話、行動更加不便。

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臟病復發,搶救無效,去世。

相關焦點

  • 沈從文小傳:只讀過小學的文學巨匠,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夢裡婉歌)【1902年12月28日】沈從文小傳:只讀過小學的文學巨匠,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1902年12月28日,沈從文出生於湖南鳳凰的一個農民家庭。他的祖母是苗族人,母親是土家族人,父親是漢族人,擁有三個民族血統的沈從文,從小聰明伶俐,進入當地一所小學。
  • 王輝斌先生《全唐文作者小傳》評介
    2019年出版,以下簡稱「《小傳辨證》」)是王輝斌先生繼《樂府詩通論》之後的又一部學術著作。其中,卷一至卷九四五之作者,皆有簡略的小傳。關於這些作者小傳的學術價值,王輝斌先生在書末所附的《<全唐文>作者小傳概說》中已經詳細地闡述。概而言之,《全唐文》之作者小傳是唐人生平事跡的資料總庫,是一種學術性很強的人物專著,其為作者的生平提供了諸多參考係數,可資多種專題研究,有時可補正史之不足,也可藉以校勘訂正相關文獻,非常值得重視。
  • 謝玉曉:材料、方法與創穫——王輝斌先生《全唐文作者小傳辨證》評介
    《全唐文作者小傳辨證》(武漢大學出版社2019年出版,以下簡稱「《小傳辨證》」)是王輝斌先生繼《樂府詩通論》之後的又一部學術著作。《全唐文作者小傳辯證》,王輝斌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9年9月版。其中,卷一至卷九四五之作者,皆有簡略的小傳。關於這些作者小傳的學術價值,王輝斌先生在書末所附的《<全唐文>作者小傳概說》中已經詳細地闡述。概而言之,《全唐文》之作者小傳是唐人生平事跡的資料總庫,是一種學術性很強的人物專著,其為作者的生平提供了諸多參考係數,可資多種專題研究,有時可補正史之不足,也可藉以校勘訂正相關文獻,非常值得重視。
  • 尋常巷陌,於書本中聽一堂《沈從文先生的作文課》
    沈從文故居汪曾祺曾師從沈從文,他說,「我好像命中注定要當沈從文的學生。」當年他讀高二,因鄰縣被日軍攻打,不得不去鄉下「避難」。愛讀書的他,即使逃難也不忘帶著書。除了高中教科書,只帶了兩本書,一本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一本《沈從文小說選》。索性翻來覆去地看。
  • 生命之火長明——記沈從文先生
    沈先生把美與愛的抽象提到高度,於是他覺得生命有極偉大之處。「金錢對『生活』雖好像是必需的,對『生命』似不必需。……生命本身,從陽光雨露而來,即如火焰,有熱有光。」他認為生命的目的只是對人世的美好——形與質的發現,並且讓別人也去發現。用他自己的話說:「這個我(用別一種人格的光和熱去照耀燒炙,重獲新生的我)的存在,還是為的是反照人。」
  • 「作文教學」語文教師教作文:請向沈從文先生學六招
    沈從文先生讀《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一文思考沈從文小說是我大學畢業論文研究的對象汪曾祺先生的《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一文我讀過多次,此次這篇文章收錄於《聯大教授》這本集子中,再讀時又有新的感受。今日見沈從文先生上課教學教法比今天某些導師先進多多。如今我在中學教授習作,見到沈先生的教法真是如獲至寶。在課程標準中,「習作」是二年級到三年級寫作的稱呼,而當年沈先生就把他的課稱為「習作」或「實習」。沈先生自己的創作也只是稱「習作」,那我們今天怎麼能大言不慚地稱為教寫作呢。
  • 閱讀是對沈從文最好的紀念(圖)
    對於自己的作品,沈從文先生生前曾有過這樣願望:「想把自己的作品好好選一下,印一套袖珍本小冊子。不在於如何精美漂亮,不在於如何豪華考究,只要字跡清楚,款式樸素大方,看起來舒服。本子小,便於收藏攜帶,尤其便於翻閱。」遺憾的是,沈先生的這一心願,在他生前未能實現。因此,儘早了卻沈先生的這一遺願,成為了沈夫人張兆和先生及其親友的共識。
  • 鄉下人沈從文,1984
    也回到沈從文的鄉下人:「這些人生活卻仿佛同自然已相融合,很從容的各自在那兒盡其生命之理。」   那時光是很久很久以前了。   現在,我和Paul一走進大廳,卞之琳,馮至,沈從文就在眼前。我恍惚了一下子,只見一張發光的臉,微笑望著我們。   我立刻知道那是誰,跑過去不斷叫著:沈先生,沈先生,沒想到,沒想到!
  • 聶華苓:鄉下人沈從文
    也回到沈從文的《鄉下人》:這些人生活卻仿佛同自然已相融合,很從容的各在那兒盡其生命之理。那時光是很久很久以前了。現在,我和Paul一走進大廳,卞之琳、馮至、沈從文就在眼前。我恍惚了一下子,只見一張發光的臉,微笑望著我們。我立刻知道那是誰,跑過去不斷叫著:沈先生,沈先生,沒想到,沒想到!他握著我的手,仍然微笑著。
  • 沈從文:不要把小事放在心上
    當然,這些不實的指責,也給沈從文造成了一定的傷害。 幾十年後,1975年的一天,許傑從上海來北京辦事。此時的許傑,經過這麼多年的反思,也許是感覺到自己當初對沈從文的批評過於草率,因此想順便拜訪一下沈從文,就打聽到了沈從文的住址,登門拜訪沈從文。沒想到見面之後,沈從文非常熱情地接待了他,並留飯閒談、毫無芥蒂,對於許傑曾經帶給他的傷害,他絲毫不曾提起,仿佛壓根就沒發生過那件事一樣。
  • 沈從文評魯迅文:大部分是罵世文章
    文章首先引述了沈從文對魯迅周作人相較的一節文字,繼而撇開周作人,專談說魯迅的內容:「沈先生不是魯迅崇奉者是周知的。連沈先生也說魯迅『代表艱苦鬥士的作戰』,『迎戰態度』,『在積極態度上正視人生』……從這一意義上看,沈先生的一句當得別人的十句百句。」對於沈從文說魯迅「對於人事的厭憎,感情有所蔽塞」、「憤激」、「惱怒」、「罵世」、「冷嘲熱諷」等等,聶紺弩當然是不滿的。
  • 沈從文的講解員歲月
    沈從文待客平等,他很會因人施「講」——給政府高級幹部們講歷史上的大事,其中包含著治理國家等寓意;跟一般文化人,講得深入淺出;跟普通工人,則說大白話。他的學生汪曾祺回憶:「常書鴻先生帶了很多敦煌壁畫的摹本在午門樓上展覽,他(指沈從文)自告奮勇,每天都去,我就親眼看見他非常熱情興奮地向觀眾講解。一個青年問我:『這人是誰,他怎麼懂得那麼多?』
  • 沈從文:另一種紀念
    現在,大凡專門到湘西鳳凰縣一遊的人,都是為了沈從文先生而來的。沈先生是鳳凰人。沈先生的故居和墓地都在鳳凰縣城。用黃永玉先生的話說,「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沈先生沒有戰死在沙場;其實,沈先生也沒有回到故鄉。他遙遠地死在一個叫做北京的喧囂的大都市裡。
  • 「重寫湘西」與沈從文40年代的文學困境
    其中,寫於1942年的《芸廬紀事》相對於《長河》《湘西》等作品,似乎較少被讀者和研究者關注,但在沈從文「重寫湘西」的系列中,卻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它是為數不多的一篇,直接書寫了戰時湘西地方(沅陵)的新氣象,且以「芸廬」主人大哥沈雲麓為原型,塑造了一個傳奇性的「大先生」形象,在這位「大先生」的身上,沈從文寄託了某種新湘西精神的想像。
  • 沈從文評郭沫若書法:官大而已!
    沈從文第一次談及郭沫若的書法,是在1975年6月,他寫給黃裳的信裡。其中談及他對郭沫若書法的看法。沈從文說:「昨寄幾張習字,想能收到。此道本不『在行』,且擱筆已廿五年。由於社會新,要求嚴,除主席外,作家中死去的有魯迅先生,活著的有郭沫若院長,可稱『並世無敵,人間雙絕』,代表書法最新最高成就,和日本書道家周旋,已綽綽有餘…」在沈從文的這段話中可見,他對郭沫若的書法似乎持讚揚肯定的態度,並認為魯迅與郭沫若的書法代表了當時書法的「最新最高」成就。
  • 沈從文的一次婚外情
    張兆和也緊張起來,她帶著一摞情書,急忙找到校長胡適,怯怯地說:「你看沈先生,一個老師,他給我寫信……我現在正念書,不是談這事的時候。」她希望得到胡適的支持,出面阻止這事的進一步發展。沒想到胡適卻微笑著對她說:「這也好嘛!他的文章寫得蠻好,可以通通信嘛。」此時,張兆和不免有些尷尬,言不及義地與胡適談了一會兒就告辭了。  自此以後,張兆和只好抱定你寫你的,與我何幹的態度。
  • 魯迅與沈從文:因丁玲的一封求助信結怨,沈從文死磕魯迅半個世紀
    丁玲在老家常德得過女子師範,又在上海讀過高中,考大學的基礎要比沈從文好很多。但不幸的是丁玲也落榜了,並跟沈從文一樣很快陷入了困頓的生活中。在這種情況下,丁玲同樣想到了給成名作家寫信。不過,丁玲選擇的不是鬱達夫,而是她敬愛的魯迅先生。
  • 一封沈從文佚信中的文史交誼
    沈從文的章草高古、簡約,獨具一格,一看便知,這是沈從文的墨跡。隨後,王獻唐先生的曾孫王書林拍攝了信札和信封,發來郵件。  仔細看這通信札,感覺《沈從文全集》未收錄。於是,將信封和信札,發了微信朋友圈。青島大學文學院周海波教授告訴我,《沈從文全集》未收錄此信。後來,筆者又向張新穎教授求證,他的回覆亦是沒有收錄。筆者又在青島市市南區圖書館查閱《沈從文全集》(增訂版)書信部分,沒有查到。
  • 鳳凰古鎮,因一代文豪沈從文而生輝
    在沈從文故居,我帶走了兩本書《沈從文小說集》和《沈從文散文集》,常放案頭,不時翻閱,總能給人啟迪。沈從文多以自己熟悉的鄉村為題材,如《邊城》,惟妙惟肖地描寫典型的鄉村瑣事及地域文化和民俗,在整體上與都市的「現代文明」形成強力的對比,給人以巨大的衝擊力。
  • 與符家欽談《沈從文傳》的翻譯、出版與審查
    2016年春,網上出現一批金教授致譯者符家欽先生的書信,其通信時間自1988年7月始,至1999年12月終。全部35封書信,記述了《沈從文傳》(一名《沈從文史詩》)、《沈從文筆下的中國社會與文化》及沈從文小說選《天堂有缺》等金介甫著作在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及新加坡等地尋求出版的漫長而艱辛的旅程,其中談及《沈從文傳》中譯出版諸事,尤為詳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