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評郭沫若書法:官大而已!

2021-02-23 書法思考

郭沫若

沈從文曾對郭沫若的書法有過二次截然不同的評價,他的這二次評價用語有些意味深長,是褒是貶令人感覺摸不著頭腦。
沈從文第一次談及郭沫若的書法,是在1975年6月,他寫給黃裳的信裡。其中談及他對郭沫若書法的看法。沈從文說:「昨寄幾張習字,想能收到。此道本不『在行』,且擱筆已廿五年。由於社會新,要求嚴,除主席外,作家中死去的有魯迅先生,活著的有郭沫若院長,可稱『並世無敵,人間雙絕』,代表書法最新最高成就,和日本書道家周旋,已綽綽有餘…」在沈從文的這段話中可見,他對郭沫若的書法似乎持讚揚肯定的態度,並認為魯迅與郭沫若的書法代表了當時書法的「最新最高」成就。

但沈從文的這番話很可能並不是他內心真實的想法,因為在短短一年多以後,在1976年10月12日寫給張宗和的信中在談及郭沫若的書法時,他話風一轉,似乎頗有幾分忿忿不平之意。他寫道:「我已快卅年沒有為什麼人寫過一張字,……不寫字冒充假風雅,還有個原因,即覺得這一行死去的既有魯迅,活著的又有郭沫若,「天下定於一」,生死作家都有了一個人,就夠了。我再來附庸風雅,似不必要。可是香港方面熟人辦了個《書譜》,說我是作家中唯一懂書法的人。說的當然近於半開玩笑的好意。其實寫字在歷史上從來多是在當時,誰官最大,誰就寫得最好。」在這段話中,沈從文借別人之口誇耀了自己的書法水平,並在字裡行間隱約表達出對郭沫若等人的書法,是得益於官職地位的原因,才受到眾人吹捧的幾分不屑。

沈從文對郭沫若書法的兩次評價,並未能完全從理智分析出發,也沒有在專業層面說出優劣,反倒透露出一絲酸意,令人不禁感嘆,這些文化名人在評價別人時,也未必能做到客觀公允。
但有人對這件事另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沈從文的說法自有他的道理。那個時期,郭沫若等人的書法受到眾人一致稱讚,他的書法甚至被尊稱為「郭體」,恭敬者眾,卻極少有提出異議者。這種現象在藝術批評的角度來看極不正常,因為任何藝術作品都不會是完美之作。欣賞品評藝術出現眾口一辭的情況只能說是蔽於名人之地位及影響而不敢說出己見,這實乃是書法藝術之哀。而沈從文不管出自何種心理狀態,他肯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雖有些偏激,但他文人的那種天真和直率卻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其實,細一考察,沈從文口出此言並不意外,實乃是他性格使然。
沈從文出生於行武家庭,他的祖父年少時以賣馬草為生,後加入清軍,因鎮壓太平軍有功,得到提拔重用,曾當過貴州的提督。沈從文的父親早期投身辛亥革命,曾密謀策划過刺殺袁世凱,事情敗露後逃到山海關外。沈從文的祖父和父親性格皆十分彪悍剛毅,這種氣質也遺傳給了沈從文。沈從文身上的靈性與浪漫更多的來自他的母親。

沈從文十四歲到土著軍隊裡當兵,二十歲時隻身一人闖蕩北京。他到北京後在北京大學旁聽,接觸到了胡適等文化名人,並接受了激進的思想觀點,他曾慷慨發聲呼喊「救救國家」。但他對政治卻不感興趣,他將全部的精力與熱情投入到文學的創作之中,小說《邊城》與《長河》是他的代表作。

沈從文率真浪漫的文人氣質使他口無遮攔,快人快語。而他身上所隱含的剛毅個性又使他在遭到反擊時不願輕易妥協,這就使他吃盡了苦頭。沈從文不贊成作家從政,在他20世紀40年代初的《文壇的重建》《新的文學運動與新的文學觀》等文中,他表達了作家應站在大眾的立場,應避免從政的觀點。他認為作家一旦從政,難免「超時討功」、「湊趣幫閒」,會忘卻作家應堅守的文學的道義。

沈從文不但在書法上評論上口無遮攔,在文學藝術上他也敢於直言。他曾在1930年發表《論郭沫若》一文,文中直言不諱地對郭沫若的小說創作提出個人看法,他稱郭沫若不是創作小說方面的人才,他稱「一株棕樹是不會在寒帶地方發育長大的」,他還略帶天真地給出個人的勸告,建議郭沫若放棄小說的創作。客觀來看,沈從文的建議也有道理,郭沫若雖然在小說創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創作了將近三十多篇小說,但卻沒有什麼影響,很少有人提及,與他在其他領域的所取得的成就相比,顯得微不足道。所以沈從文的快人快語雖顯唐兀,也令人略感尷尬,但也基本還算客觀,並未出格。沈從文一而再地對郭沫若的書法文學藝術提出批評,最終引來了郭沫若的反擊,郭沫若在1932年發文,他說:「記得國內另一位大小說家宣言我沒有做小說家的資格,因為我的筆太直,不曲,沒有像魯迅先生那樣曲。是的,這層我是承認的,假使要曲才配做小說,那我實在是不配做小說家。」郭沫若將沈從文稱為「大小說家」,也是有挖苦嘲諷之意。

有人將沈從文對郭沫若書法與文學藝術所作的評價稱為是文人相輕,是貶低別人,抬高自己,但從藝術批評的角度來看,卻有著現實的積極意義。
從品評書法的方面來看,郭沫若與沈從文的字各有所長,但郭沫若的書法所顯露出的豪邁藝術氣質,卻是令人印象更為深刻的。

書法思考◎有益分享

親   近   書   法   的   美   好

相關焦點

  • 沈從文的字為什麼那麼好?一輩子都在「寫字」!
    文/ 範誠來源:文化中華書局聚珍文化 沈從文的書法之所以寫得漂亮,與他長期臨帖、練習書法是分不開的當地人有書法、繪畫等方面的愛好,孩子們從小就練字、描紅,稍大一點,開始臨帖。學書學畫,蔚成風氣。自幼聰明伶俐的沈從文,在這樣的氛圍中耳濡目染,自然打下深厚的功底。
  • 「北漂」之前,沈從文的文化基礎怎麼樣?
    沈從文與妻子張兆和1922年,沈從文作為早期的「北漂」到了北京,經過幾年「水深火熱」的苦日子,終於熬出頭,在文壇站住腳,可以自力更生了。在「世紀文學六十家」中,沈從文名列第三。中文小說一百強中,沈從文的《邊城》第二。前邊是魯迅的《吶喊》。那是一部短篇小說集。以單個小說計,《邊城》就是冠軍了。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誰能想到,這麼一個響噹噹的人物,一個傑出的小說家,竟只是小學學歷。這簡直是一個令人不敢相信的奇蹟。
  • 楊早:鄉下青年沈從文的成長之路
    冒著大雪走了四天山路,沈從文到了芷江(沅州)。在那裡,他交了好運,也倒了大黴。(5)最好的和最壞的時候沈從文的五舅當了芷江的警察所長,沈從文也就當上了辦事員。更有利的是,前國務總理熊希齡家在芷江勢力很大,他的七弟熊捷三是沈從文姨父,也非常賞識沈從文,甚至願意把女兒嫁給他。
  • 沈從文的書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一兩年,沈從文就停止了摯愛的文學創作了。命運多舛的他並沒有放下如椽大筆,1949年,他轉向從事文物研究。1953年,沈從文以工藝美術界代表身份出席第二次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時,毛澤東、周恩來接見12位作家時,毛澤東對他說:「再寫幾年小說吧。」是年11月,他致函周揚,表示還是在博物館做文物研究和工藝美術史研究。
  • 1922年,20歲的沈從文遇見了40歲的陳渠珍
    沈從文成名後自己說過, 1922年前的沈從文是流氓、土匪、痞子, 甚至什麼也不是, 只是一個兩腳站立沒有羽毛的動物。 他不讀書、看殺人、到野外撒野、 打架、弄別人的船, 父母根本就管不住。 1922年,沈從文從常德來得保靖。
  • 沈從文求學不成當教授的事件,登報義務賣字,好人心腸
    突然,敲門進來一個人,是著名作家鬱達夫:「請問,沈從文先生住在哪裡?」「我就是」他回答說。「哎呀,你就是沈從文?…你原來這麼小……」鬱達夫見狀,竟說不下去了,趕忙把自已那條淺灰色羊毛圍巾解下來圍在沈從文脖子上。快到吃飯時間了,鬱達夫關切地問:「你可吃過飯?」「不。」他說。於是鬱達夫又邀請他去附近飯館裡吃了頓飯,結帳時需要一元七角多,鬱達夫掏出五元鈔票付了帳,將找回的三元二角多錢,也全送給了他。
  • 沈從文拒絕家裡的安排,一心想跟初戀結婚,卻被騙得人財兩空
    在軍隊,正好趕上「清鄉剿匪」,倒也使得沈從文見了一些戰爭場面。那時候,他因為寫得一手好字,還破格領到個小職位。這對軍隊世界裡的砍殺沒有多少影響,但那些血腥的畫面卻為沈從文日後的創作提供了靈感源泉。仗打完後,沈從文回到老家,在警察廳謀得一個文職,算是有了份穩定的工作。
  • 她是沈從文小姨子,高考數學考0分,憑藉一篇作文被北大破格錄取
    1933年,沈從文和三姐張兆和在北京結婚,張充和出席婚禮,隨後,就一直留在北京。沈從文當時是北大的人民教師,張充和對姐夫的課程非常感興趣,幾乎每堂課,她都會到場,一聽就是一年。沈從文從自己教導的學生中,漸漸發現了張充和異於常人的國學才華,就鼓勵她去報考北大中文系,這樣就能夠直接接受正規教育了,他還表示會親自教她高中的基礎內容,給她查漏補缺。
  • 一封沈從文佚信中的文史交誼
    沈從文的章草高古、簡約,獨具一格,一看便知,這是沈從文的墨跡。隨後,王獻唐先生的曾孫王書林拍攝了信札和信封,發來郵件。  仔細看這通信札,感覺《沈從文全集》未收錄。於是,將信封和信札,發了微信朋友圈。青島大學文學院周海波教授告訴我,《沈從文全集》未收錄此信。後來,筆者又向張新穎教授求證,他的回覆亦是沒有收錄。筆者又在青島市市南區圖書館查閱《沈從文全集》(增訂版)書信部分,沒有查到。
  • 沈從文的一次婚外情
    圖一至圖四依次為:1922年,從軍時的沈從文  1934年,沈從文和張兆和合影  1935年,沈從文和張兆和在蘇州張兆和的美貌和沉靜,強烈地搖動著沈從文,令他目眩神迷。然而口齒木訥的他,總是「愛在心裡口難開」,於是他只得用他那支筆,給張兆和寫起情書來了,而且一發不可收。可是張兆和收到情書時,謹守教養的她,卻緊張得有點不知所措,最後她聽任一封封情書而置之不理。但這下卻把沈從文急壞了,他煩躁不安,不知如何是好,此事很快在校園傳開。張兆和的幾位女友勸她說:「你趕緊給校長講清楚,不然沈從文自殺了,要你負責。」
  • 沈從文的「提攜」與「被提攜」
    但是沈從文這塊金子的光芒終是掩不住的。不久《晨報》來了位海歸大詩人做文字編輯,他便是徐志摩。徐志摩無意中在堆放在角落中要被作為垃圾扔掉的舊稿堆裡,發現了一批讓他眼睛一亮的作品,作者是沈從文。於是徐志摩一個月中連發了沈從文三篇散文,即《一天是這樣過的》、《夜漁》、《賣糖復賣蔗》等文章。第二個月,徐志摩居然破例一口氣給沈從文發表作品達七篇。
  • 沈從文的講解員歲月
    沈從文刻苦地學習業務,大約過了兩年,估計能力「合格了」,便主動申請去陳列室作講解員,還常去故宮講解。故宮博物院,新中國成立後,沈從文在這裡工作。沈從文見了就躲,事後館裡召開批評大會,指責沈從文無組織、無紀律:你為何中途來了,又跑了?」無奈之下,沈從文只好說:我怕他恭恭敬敬對待我——你們見他鞠躬如也,他見了我也是鞠躬如也。」並解釋吳晗曾當過他的學生。但對這件事,他的小姨子張允和是這樣解釋的:「當時三妹兆和是蠻瘋的女孩子,活潑,愛運動,在學校運動會上老拿第一。很多人追我們的三妹,沈從文的情書最多,吳晗也寫過一些。」
  • 當代書評 | 作家沈從文是怎樣煉成的——王曉陽讀《沈從文的前半生》
    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內外對沈從文的評價越來越高,沈從文的知名度和地位也越來越高,甚至直追魯迅。我也先後補課式地讀了他的《湘行散記》《從文自傳》《蕭蕭》《長河》《邊城》等作品,有些震驚地發現,我的閱讀竟然遺漏了一個重要大家。至此,「沈從文何以為沈從文?」「他的那些傳說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他為什麼差一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等問題長期縈繞我心。
  • 沈從文先生小傳
    1917年,沈從文自家鄉小學畢業後,14歲的他便隨當地土著部隊流徒於湘、川、黔邊境與沅水流域一帶,後正式參軍,當過上士司書。1920年,已是警察所辦事員的沈從文,因與熊希齡的親戚關係,而讀了其藏書室林紓譯的狄更斯《賊史》、《冰雪姻緣》、《滑稽外史》、《塊肉餘生述》等小說。這些小說對他來說仿佛是良師益友,帶他走入一個嶄新的世界。
  • 沈從文家書中的稱謂
    想想,大約因為妻子張兆和在家排行第三之故,而沈從文的自己的落款卻是「二哥」,這也是沈從文在家的男子排行。這些絕妙文字,沈從文有時專門標註「三三專利讀物」,意味深長。數十年後,除這些信,受信人的幾封回信還存留著。張兆和的稱謂,應和著沈從文自署的「二哥」「從文二哥」「親愛的二哥」,落款由「兆和」而變為「三三」……  之後多年,沈從文夫婦多有別離。
  • 丁玲與沈從文為什麼反目?
    丁玲結識沈從文是在1925年的北平,丁玲與胡也頻一見鍾情,沈從文已經是胡也頻的好朋友,三人間的友誼熱烈而浪漫。1927年後他們同到上海,創立「紅黑社」,出版《紅黑》和《人間雜誌》。即使在胡也頻加入「左聯」後,傾向「新月派」的沈從文仍然和他親如手足。1931年初胡也頻被捕、犧牲,沈從文作《記胡也頻》以示悼念。儘管沈從文並不贊成胡也頻的革命事業,但他的哀悼是真誠的。
  • 沈從文: 最人性的微笑
    沈從文是從「照我」思出發,去理解「我」與「人」的。他的「思」,與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很不同。沈從文不是僅僅從懷疑和理性出發去「思」,「我」不是他「思」的目的。他在「照我思」上還有重要的一層「思我思索」,為的是認識「人」。而沈從文書寫的「美」,是由人的「善」始,寄希望向「善」的。
  • 沈從文的初戀以騙局告終,悲劇的開端並不意味著人生的結束
    ——沈從文《從文自傳》  每當沈從文拿起筆來,想寫點自己曾經有過的成功、失敗與痛苦,才發現所見的人物,所聽到的聲音,所嗅到的氣味都被「情」包圍著。在沈從文眼裡他認為司馬遷用自己生命情感來撰寫《史記》。  初戀對於沈從文來講是美麗的也是孤獨可怕的,美在於那蠢蠢欲動的情種,孤獨也是因為那個情種埋下的隱忍。
  • 沈從文逝世三十周年︱李松睿評張新穎著沈從文傳:執著的身影
    而《沈從文的前半生》《沈從文的後半生》卻與這樣的寫作傳統完全相反,張新穎以極為謙卑的姿態書寫沈從文的一生,主要使用沈從文本人的文字串聯起他的人生經歷,並參照以其他人對沈從文的回憶與評論,儘可能地把自己隱藏在眾多史料的背後,進入「忘我」乃至「無我」的狀態。
  • 沈從文的初戀馬澤蕙:弟弟騙走沈從文錢,她被土匪搶走後做了修女
    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沈從文當年在芷江和一個叫馬澤蕙的女子也相戀了,他們沒有得到家人的祝福卻攜手走過了芷江的每一條街道,沈從文給他寫了很多詩,即使戰火中也沒有停止。因為匪亂沈從文和馬澤蕙分開了,她的弟弟騙了沈從文賣房子的錢,沈從文北上求學和張兆和一生安穩,可是馬澤蕙被土匪搶走後卻走進教堂做了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