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 最人性的微笑

2021-02-13 三聯生活周刊

沈從文的墓在鳳凰縣城南邊沱江畔的聽濤山。樸素的五彩石上刻有沈從文的一句話:照我思索,能理解「我」;思我思索,可認識「人」。沈從文是從「照我」思出發,去理解「我」與「人」的。他的「思」,與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很不同。沈從文不是僅僅從懷疑和理性出發去「思」,「我」不是他「思」的目的。他在「照我思」上還有重要的一層「思我思索」,為的是認識「人」。而沈從文書寫的「美」,是由人的「善」始,寄希望向「善」的。

點擊以上封面圖

一鍵下單「最後一個浪漫派:沈從文」

1957年五一國際勞動節,沈從文在上海。在給張兆和的信中,他畫了一組速寫。那天早晨,外灘的渡橋上出現了轟轟隆隆而過的遊行隊伍,時代的潮流正匯集和裹挾著人群。這樣一個時刻,沈從文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東西。他的速寫寥寥數筆,清虛寥廓,是詩的意境。

第一幅,是一扇半開的窗戶之外的江景圖。他寫道,「帶霧的陽光照著一切,從窗口望出去,萬千種聲音在嚷、在叫、在招呼;船在動、水在流,人坐在電車上計算自己的事情,一切都在動。流動著船隻的水,實在十分沉靜」。

在這個帶著夢幻色彩的詩意描述裡,水的沉靜打開了沉思的空間。第二幅,他在畫上註解到,「五一節五點半外白渡橋所見——江潮在下落,慢慢的。橋上走著紅旗隊伍。艒艒船還在睡著,和小嬰孩睡在搖籃中,聽著母親唱搖籃曲一樣,聲音越高越安靜,因為知道媽媽在身邊」。

第三幅,「艒艒船還在作夢,在大海中飄動,原來是紅旗的海,歌聲的海,鑼鼓的海(總而言之不醒)」。到最後一幅,「聲音太熱鬧了,船上人居然醒了,一個人拿著個網兜撈魚蝦,網兜不過如草帽大小,除了蝦子誰也不會入網,奇怪的是他依舊撈著」。橋上太熱鬧的一切,在畫中化成了一縷青煙。

沈從文不是從黃浦江邊某幢高樓的窗口望出去,「看」到的那番景象。小小的艒艒船,用小網兜撈魚蝦的小人,已將窗外的都市風景化境為湘西的風物。半開窗戶的窗稜分隔開一座山和一座城,城的房子層疊錯落,分不清是上海還是湘西。

沈從文曾站在鳳凰那座山城的重山裡看山看水,現在,這個「鄉下人」用看重山看水的目光來「看」這座城市,現實之城與記憶中的故鄉融合重疊在一起。他的目光並不卑微,也並不居高臨下。他就是從那樣一個開闊的視野,在向遠景的凝望中思考「我」與「人」的。遠景中的人,因為距離太遠,沒有差別,而「我」也在那遠景之中,並不大一分,也不小一分,同時也用他的目光打量著橋上的人群。沈從文的寫作也有個手與心之間的「境」,「在遠景中,清虛寥廓」,能夠「反照反省」,消化現象與意象,正與這幅畫互相映照。

沈從文的文學就是在這樣的「目光」下生長的。

鳳凰城內的橋下(於楚眾 攝)

「我」是誰?對沈從文那一代經歷了「五四」和普遍有自我發展經歷的知識分子和作家來說,這是核心命題之一。復旦大學研究沈從文多年的張新穎先後寫了《沈從文的後半生(一九四八-一九八八)》和《沈從文的前半生(一九O二-一九四八)》兩本書。他說,「這個經歷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覺醒和啟蒙的經歷:接受了現代觀點,發現以前的『我』不是我,覺醒以後的『我』才是我,新『我』要拋棄舊『我』來生活」。

對那個時代的很多人來說,新時代的新「我」是斷裂的,在外來思想觀念的刺激下覺醒,過了幾年,那種思想觀念被否定,自由民主變成了階級鬥爭,又開始新的覺醒。張新穎說,這樣的「我」沒有自己的歷史,只是隨著時代潮流不斷變化,沒有辦法形成河流般的東西,無法累積。但沈從文不是這個意思。對他來說,「現在的『我』不是覺醒後與過去斷裂而形成的『我』,而是過去的『我』一點一滴地形成了現在的我,再往後走也是『我』。這種所有經歷一點一滴形成的『我』是累積的,從生命源頭一直流下來。這個不斷積累的『我』在自己身上生長,是他的強大所在」。

這組封面文章的出發點正是沈從文的內生性。這個內生的「我」此後不斷從廣闊世界和周圍人的身上吸取養分來成長,也使得他做出從文學到文物研究的選擇,雖有特殊原因,但也承前繼後,相互關聯,過渡自然。

1981年,沈從文和張兆和夫婦在寓所中(理想國 供圖)

踏訪鳳凰的重山與水回來後,再讀《從文自傳》,感到這其中發現和確立的不僅是個「獨特」的「我」。這個「我」非常豐富,不僅是過去現實的回憶和積累,還充滿想像,是沈從文創造出來的「我」。在開篇《我所生長的地方》中,想像與現實的重疊就出現了。沈從文不僅說鳳凰這個小城「古怪」,而且這樣寫道:「這一個地方,卻以另外一個意義無所依附而獨立存在。

」這「另外一個無所依附的意義」是什麼?他繼續寫,「試將那個用粗糙而堅實的巨大石頭砌成的圓城作為中心,向四方展開,圍繞了這邊疆僻地的孤城,約有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營訊」。接著他寫清朝暴政、反抗和這裡的血流成河。然後他寫道:「這地方到今日,已因為邊城另外一種軍事重心,一切皆用一種迅速的姿勢在改變,在進步,同時這種進步,也就正消滅到過去一切。」他印象中的鳳凰,開始處於「進步」之下。這是現代性所開啟的線性時間,實際上也是沈從文提出的另一個核心疑問。這個疑問和「我是誰」一問,緊密交織。

1934年,沈從文在故鄉拍攝的虹橋景象,「這也是他唯一一張攝影作品」

沈從文的解答與眾不同。他首先描述一個想像中的鳳凰,具有神話色彩。他說「追隨了屈原溯江而行沅水」的人,由陸路入黔入川,都要在「鎮簞」落腳。那裡有兵卒、土匪、農民和商人。他對兵卒的描寫很有意思,「純善如平民」。這個描述把他早年所見的砍頭殺人的死亡和殘酷,用「純善」包裹了起來。接下來這個句子就在想像中飛揚了:「地方統治者分數種:最上為天神,其次為官,又其次才為村長同執行巫術的神的侍奉者」,「人人潔身信神,守法愛官」。隨屈原溯江,時間開始倒流,回到「天神」和「巫術」的神話時代。

這後面的描述,勾勒出一座善美之城,它不是沈從文印象中或現實中的鎮簞,而是「歌舞娛神」之地。然後,一條環繞「鎮簞」的河流下駛,匯入辰河,直抵洞庭,就是鳳凰。

這裡,對鳳凰的描述又回到了民國,「中國綠營軍制唯一殘留之物」。這個「辰河」,是他第一次出門離家「混日子」的辰州河段,也是1934年1月間他在寫《湘行散記》時,在沅水行船看水,「心中忽然好像徹悟了些」,「愛了世界,愛了人類」的地方。從這個地方,倒流的時間流入鳳凰,留住「進步」之前的過去一切。

《從文自傳》的書寫,就是從這個記憶與想像中的故鄉,開始創造作家的「我」的。其中,沈從文在一九七九年十月《附記》中有個句子,堪比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開頭的那一名句「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在本文末尾,我曾對於我個人工作作了點預言,也可說『一切不出所料』」,在這之前,他說本文「作縱的敘述」。我是在鳳凰山水間走過,理解了他文字中的虛與實,才逐漸理解了這句話中的時空的。

鳳凰的沈從文故居(於楚眾 攝)

1961年,沈從文在青島寫了《抽象的抒情》一文。文中有這樣幾句話:「生命在發展中,變化是常態,矛盾是常態,毀滅是常態。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於死亡或真正死亡。惟轉化為文字,為形象,為音符,為節奏,可望將生命某一種形式,某一種狀態,凝固下來,形成生命另外一種存在和延續,通過長長的時間,通過遙遙的空間,讓另外一時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無有阻隔」。對生命的愛,正是他文學創作的源頭。

在他反覆提到「寄希望於未來」時,他是非常嚴肅地將其作為意義來論證的。《邊城》不僅是一部純美的愛情小說,其間其實有著非常內在的悲劇性,並向深淵發展。對於這樣的悲劇性,沈從文給出的解答既與他所創造的「我」有關,也與「人」有關,更與他對人性之善的永恆期待有關。這些,又都融入了他對民族長遠未來的希望。

這期封面的文章中,沈從文對「我」與「人」這個命題的回答,對現代性的破解,將在一個比較漫長的敘述中呈現出來。丘濂的《沈從文的後半生:孤寂中,創造一條新路》寫了沈從文從文學轉向文物研究後的經歷。這一期的編輯曾焱這樣評寫道:「這篇讓我們看到沈從文是如何在困境中創造,保持『我』的一部分的」。「他明白生命的隔絕,理解之無可望,但還是選擇了他所認同的一種意義」。艾江濤寫了《陳渠珍:半新半舊的引領者》和《鬱達夫:「零餘者」的熱忱》兩篇文章,書寫了兩位對沈從文影響深遠的人物。曾焱評語:「沈從文不盲從時代大變革的『保守』和對複雜人性的認識,受陳渠珍影響很大;鬱達夫與離開湘西後沈從文的關係,補充了我們對沈從文和他背後一個時期中國社會的了解」。傅婷婷則寫了丁玲,和沈從文發生重要交集的第三個人物。

1972年,沈從文從湖北幹校回北京後拍攝(理想國 供圖)

沈從文這個生命個體,在那個時代,奮力鑿通生命的頭與尾,把一切安排託付給他之後的未來時間,留下一份給後代的東西,以期通過遙遠的時空,彼此生命流注。1949年,他的文學空間已不存在,他寫下《一個人的自白》。「將來如和我的全部作品同置,或可見出一個『人』的本來」。在那樣一個時刻,他想到的仍是「將來」會有那麼一天。今天,沈從文所矚目的「生命」,或可成為這個時代重新思考「現代性」的重要維度。如果以「惡」和「欲望」來界定「人性」,並以之為人性的底層,那麼就將陷入它的自我驗證預言中。沈從文這個從地獄中活過來的人,從人性之「善」出發,相信人「神性」的一面,並以之期待和希冀未來。這樣的力量,看似柔軟至極,細思卻極為強大和感人。

布羅茨基曾在《文明的孩子》中寫道:「抒情是語言的倫理學,而這種抒情優越於人類互相作用所能產生的任何成就,不管用來衡量這成就的標準是什麼——正是這種優越性產生一件藝術作品並使它流傳下去。任何一首詩,無論其主題如何——本身就是一個愛的舉動,這與其說是作者對其主題的愛,不如說是語言對現實的愛.是一種偉大對弱小、永恆對短暫的愛」。沈從文富有詩意的文學,就是這樣一個「文明的孩子」。

在鳳凰尋找沈從文時,我看了一場當地大型的「森林實景劇」《邊城》森林劇。開場,老船夫的聲音呼喚著,問翠翠:「翠翠,你還在等嗎?等得石頭都流血了。」於淚水中,我仿若看見了沈從文用血肉之軀的生命澆築的那座石頭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這廟供奉的是『人性』」。劇終,翠翠仍在期待,「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那是沈從文的微笑。

如果你還意猶未盡——在本期封面故事中,我們請來封面大使陳丹青來聊一聊他對沈從文的印象與回憶。

▲點擊上圖,聽一聽陳丹青為你道來他眼中的沈從文。

陳丹青的一席話是否讓你想要重讀沈從文的文學作品?我們很想聽到你的聲音。

關於本期封面故事,有任何想說的話,請積極留言。

精選留言將有機會刊發在下期雜誌的讀者留言區↓↓↓

| 封面故事 |

最後一個浪漫派:沈從文(蒲實)

沈從文:創造「我」,認識「人」(蒲實)

沈從文的後半生:孤寂中,創造一條新路(丘濂)

沈從文:最後一個浪漫派(艾江濤)

「湘西王」陳渠珍:半新半舊的引路者(艾江濤)

鬱達夫:「零餘者」的熱忱(艾江濤)

丁玲的選擇(傅婷婷)

| 社會 |

時事:恐懼依然存在:《核不擴散條約》50周年(劉怡)

熱點:武安「愛心媽媽」事件:李利娟的雙重面孔(劉暢)

熱點:9.1噸毒品案:向內陸轉移的製毒「工廠」(王珊)

熱點:宋莊裂變:藝術家與村民的「土地戰爭」(張從志 彭予陽)

調查:愛與痛:北川喪子家庭的再生之路(黃子懿)

| 經濟 |

| 文化 |

| 專欄 |

邢海洋:順差「環環相扣」

袁越:用神經網絡研究神經網絡

卜鍵:浩蕩開來的大清艦隊

張斌:有人承諾最成功最賺錢的世界盃

宋曉軍:退出「伊核協議」與「核」無關

朱偉:賈平凹:我在看這裡的人間(8)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最後一個浪漫派:沈從文」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周刊書店,購買更多好書。

相關焦點

  • 沈從文很諷刺現實中人性的名言,道出了他想要的人性,發人深省!
    現實中人性是什麼樣的?有什麼好諷刺的?倘若不讓大家去讀沈從文的語錄,也不讓大家往下讀,大家會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呢?相信很多人只要靜下心來,就一定能回答出很多來。更多人的人性是畸形的,是巨嬰那一種長不大的孩子,啃老族,自己不去打工賺錢,專門吃父母們的。說到這裡,如果你對以上的回答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沈從文很諷刺現實中人性的名言,道出了他想要的人性,發人深省!文字如下:我要建一座希臘小廟,裡面供奉的是人性。
  • 沈從文:照我思索,可理解我
    ——沈從文在我電腦上的讀書文件夾中,有著一大批我喜歡的現當代作家,沈從文便是其中最獨特最顯眼的一個。沈從文是大膽的,是別具一格的,他能從不符合倫理的東西裡發現美好的感性。他曾表白過:「接近人生時我永遠是個藝術家的感情,卻不是所謂道德君子的感情。」他的早期小說《十四夜間》《第一次做男人的那個人》篇幅很短,寫沉淪的嫖者和娼者的邂逅,寫熾烈地情慾,寫邂逅時的懺悔,從人性醜中發現人性善、人性美的那一面。
  • 聶華苓:鄉下人沈從文
    也回到沈從文的《鄉下人》:這些人生活卻仿佛同自然已相融合,很從容的各在那兒盡其生命之理。那時光是很久很久以前了。現在,我和Paul一走進大廳,卞之琳、馮至、沈從文就在眼前。我恍惚了一下子,只見一張發光的臉,微笑望著我們。我立刻知道那是誰,跑過去不斷叫著:沈先生,沈先生,沒想到,沒想到!他握著我的手,仍然微笑著。
  • 《柏子》:沈從文的湘西情懷
    他在紙上構築的湘西世界,寄託著他美好的理想:提供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方式」。青年時期的沈從文《柏子》這篇小說便被視為沈從文構築湘西世界的伊始。作者藉由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男女的歡愛,表現湘西人民的彪悍、自在而美麗的生命形式,呈現一種純粹率真、健康自然的人性。
  • 鄉下人沈從文,1984
    這些作家在愛荷華的故事,便是文壇最有趣的八卦。聶華苓在書中記錄了中國作家生活的精彩細節。本期熱讀,我們摘選了書中一個段落,與讀者分享。   1980年4月,我和Paul到北京,在中國作家的晚宴上,突然回到年輕時光。   回到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橋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 沈從文的《蕭蕭》:誰說「童養媳」的命運只有苦難
    1929年對沈從文很重要,因為在這一年夏天,沈從文剛剛認識張兆和,這年冬天,沈從文從湘西來到上海。沈從文一直都自稱「鄉下人」,上海這種大城市讓他感到百般不適,尤其是物質文明對人性的「扭曲」,讓文藝青年沈從文覺得很不舒服,於是他寫下了《蕭蕭》。
  • 《邊城》與《八駿圖》中城鄉世界的對比,折射出沈從文的精神世界
    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從文在現代的文學史上,沈從文和魯迅、郭沫若一樣,是一個永遠也抹不掉的名字。然而在上世紀的文學巨匠之林中,沈從文先生是一個十足的異類。
  • 沈從文為感情事情苦惱一生是為何?林徽因回信給與揭示
    生活必須體驗豐富的情感,把自己變成豐富、寬大能優容能了解,能同情種種「人性」,能懂得自己,不苛責自己,也不苛責旁人。不難自己以所不能,也不難別人所不能,更不怨命運或者上帝,看清了世界本是各種人性混合做成的糾紛,人性又就是那麼一回事,脫不掉生理、心理、環境習慣先天特質的湊合! 把道德放大了講,別裁判或裁削自己。任性到損害旁人時如果你不忍,你就根本辦不到任性的事。
  • 沈從文:一輩子不信仰一切,只信仰生命
    早在沈從文生前,他就已經以沈從文研究而著稱,他對沈從文的解讀已經獲得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 「沈從文的研究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具有相應的、文學方面的基本的知識結構;第二個,必須對湘西的生存狀態有一種切身體驗,而不僅僅是書面材料的收集、整理而來的印象。這兩個條件,任何一個我都不是最突出的,但綜合起來,我可能是最適合的。所以,我覺得我研究沈從文,是歷史對我的選擇。」
  • 沈從文,追尋的現代生命形式,以及不停拷問生命的意義!
    與原始的生命形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沈從文在都市題材的作品中所塑造的現代的生命形式。在沈從文看來,文明的發展壓抑扭曲了人類的自然本性,森嚴的社會秩序、任死的生活規則、繁多的交往禮節、虛偽的道德觀念等等造成了人性的扭曲和葵縮。於是,在現代的都市裡產生了一種被文明異化的生命形式。這類人物普追缺乏生命的朝氣,顯得虛弱、壓抑、無聊,生命呈現出一種扭曲的病態。
  • 大風號 | 沈從文:史上最會撩妹的文學大師
    原標題:沈從文:史上最會撩妹的文學大師文| 宙歌· 主播| 北辰與喧鬧的沱江兩岸比起來,位於聽濤山上的從文墓顯得寂靜而冷清。從虹橋下沿古街下行三公裡至聽濤山,行至半山腰,一塊半坍的石碑上書「沈從文墓地」幾字,算是為遊客辨明方向。幾個農夫和苦工在巖石上坐著乘涼,見有人前來竟有點意外。
  • 人間值得:評《懂得的就值得:沈從文散文精選》
    遠方的古城,靜謐的渡口,慵懶的生活氣息,還有質樸的村民,構成了沈從文文字裡絕大多數的景物。和那個洶湧澎湃的特殊年代裡大多數文人相比,沈從文的文字有種獨特的寧靜平淡的格調。沈從文的祖父是貴州提督,父親參加過大沽口抗擊八國聯軍,無論是家庭因素還是所處環境,戰爭,軍人,死亡,手起刀落成為了他少年時習以為常的記憶。於是,當辛亥革命槍聲打到湘西時,年少無知的沈從文和小夥伴們可以趴在城樓上從容地看著對岸殺人,還比賽著誰能數清人頭。
  • 讀《湘行散記》,感受沈從文的赤子之心
    □黃東光  今年是沈從文先生逝世三十周年。近讀《湘行散記》,書中詩一般的語言,對故鄉風土人情濃濃的眷戀,對湘西世界情有獨鐘的描畫,不禁勾起我對先生深深的緬懷。  全書由經典散文集《湘行散記》《湘行書簡》構成。
  • 沈從文的故事,你都知道哪些?
    沈許多讀者對於沈從文的作品都有一個強烈的感受:那些文字就是作者為自己的鄉土和人民所寫下的史傳,故鄉的一草一木牲一畜和雨絲風片都在他的心底裡記憶和保留得清清楚楚1982年,80歲的沈從文回到了故鄉鳳凰,這是他有生之年中最後一次回到這個湘西小鎮。
  • 最美的情話出自最溫柔的人——沈從文
    比如王小波就曾為李銀河寫過無數封情書,朱生豪與與宋清如更是因為那句「醒來覺得甚是愛你」感動很多人,但我更喜歡沈從文的情話,字裡行間除了愛意,更多的是說不出的溫柔。《我在溫習你的一切》是沈從文寫給愛妻和家鄉也是寫給自己的一部散文集,書中的故事由沈從文從北京返鄉開始,在回鄉的路上,沈從文陸陸續續給妻子寫信,這些信件構成了一部散文集。
  • 沈從文的一次婚外情
    圖一至圖四依次為:1922年,從軍時的沈從文  1934年,沈從文和張兆和合影  1935年,沈從文和張兆和在蘇州張兆和的美貌和沉靜,強烈地搖動著沈從文,令他目眩神迷。然而口齒木訥的他,總是「愛在心裡口難開」,於是他只得用他那支筆,給張兆和寫起情書來了,而且一發不可收。可是張兆和收到情書時,謹守教養的她,卻緊張得有點不知所措,最後她聽任一封封情書而置之不理。但這下卻把沈從文急壞了,他煩躁不安,不知如何是好,此事很快在校園傳開。張兆和的幾位女友勸她說:「你趕緊給校長講清楚,不然沈從文自殺了,要你負責。」
  • 當代書評 | 作家沈從文是怎樣煉成的——王曉陽讀《沈從文的前半生》
    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內外對沈從文的評價越來越高,沈從文的知名度和地位也越來越高,甚至直追魯迅。我也先後補課式地讀了他的《湘行散記》《從文自傳》《蕭蕭》《長河》《邊城》等作品,有些震驚地發現,我的閱讀竟然遺漏了一個重要大家。至此,「沈從文何以為沈從文?」「他的那些傳說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他為什麼差一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等問題長期縈繞我心。
  • 在沈從文的《生命》中看到:一個抽象的男人思考具體生命的意義
    我唯獨喜歡沈從文自由釋放、無所求的散文《生命》,因為沈從文是一個有著極多生命經驗的人,又擁有真誠、善良,還有那麼點憨的勁兒,所以這樣的《生命》讓我覺得更樸實,接近具體的生活與生命的象徵。「一江淌過千百年,一歌哼唱千百遍。」從《邊城》裡就能看到沈從文的文字變化很多,無規律可循。
  • 沈從文直言郭沫若的小說太失敗,18年後,對方的報復行為讓他絕望
    郭沫若是近代最具有浪漫主義的詩人和卓有成就的作家,他的成名作詩集《女神》不僅是現代新詩的奠基之作,更開「一代詩風」;而沈從文這位從純樸湘西中走出來的淡泊才子,更是把畢生精力投入在「呈現人性的善與美」上,為後世留下了溫暖詩意的田園讚歌。
  • 鄉土文學之父沈從文,看遍人生冷暖世間殘酷,始終保持一顆初心
    1902年,沈從文在湖南鳳凰出生,因為家境還算殷實,沈從文六歲的時候就被送去私塾學習,但是他卻對枯燥的「四書五經」不感興趣。家中本來就是軍人世家,所以很自然地讓沈從文轉學到鳳凰鎮守署設立的軍事學校,此時的沈從文並不知道,當兵並不像想像中那樣有趣,而是時時和死亡作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