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結束後,英語培訓行業爆出消息,成立21年的老牌英語培訓機構韋博英語疑似大量門店「跑路」。
目前,韋博英語在北京、上海、成都等主要城市的分店已關門,受影響學員上萬人。
最要命的是,大量學員被韋博英語誘導,從廣發銀行、招聯金融、百度有錢花等機構申請了數萬元的培訓貸。
如今,機構倒閉,學員退費無門,但金融機構貸款卻要照還不誤。
聯想到去年的租房貸「爆雷潮」,健身房、美容院預收費用後關店跑路的諸多案例 ,分期消費為何總是風險重重?
一
在英語教育培訓機構的話語體系裡,職場升遷、國際化視野、海外求學、工作遊刃有餘、眾人豔羨,是常被使用的標籤。
不僅是教育,美容、健身……渴盼華麗蛻變的人,在買課、買服務塑造更好自己時,大概都不會太猶豫。
需求激發市場,這無可厚非。可這僅憑一點還不足以引發消費。
不見真金白銀,商家如何提供服務?於是關鍵角色金融機構攜款登場,為買賣雙方排憂解難。
在韋博英語的案例中,哪些金融機構在提供分期貸款服務?
據媒體報導,浦發銀行、廣發銀行、京東白條、招聯金融、百度金融都有份其中。
圖片來源:「券商中國」
學員稱他們在課程顧問的建議下,從第三方機構申請了數萬元「培訓貸」。
據成都商報提供的多位網友提供的韋博英語學費記錄表顯示,其中成都一家門店的25位學員中,只有4位學員全款支付學費,12位選擇了金融分期產品(後經學員證實此為度小滿的有錢花),分期訂單的數量佔比達到80%。
二
只是學員們大都沒有料到,韋博英語的崩塌來得如此突然。
到10月15日為止,聚投訴和黑貓投訴上,有關韋博英語拒絕退款、誘導第三方貸款的投訴已經分別達到156起和245起。
這像極了一年前的租金貸「爆雷潮」。
在租金貸模式下,租客與長租公寓企業籤租約,同時與後者所合作的金融機構籤訂貸款合同。
合同一籤,金融機構便一次性替租客付掉全年房租,而租客要向金融機構逐月償還貸款。
業內人士稱,長租公寓能夠藉助租客的信用貸款加速資金回籠,擴張企業規模,資金風險係數轉移到了租戶和房東頭上。
自2018年8月20日起,租金貸「爆雷潮」慘烈上演。
是日,杭州長租公寓品牌鼎家發布公告,「因經營不善導致資金斷裂,公司已停止運營」。
數千名租戶及房東隨即與消費金融機構陷入糾紛。此後半年,十餘家長租公寓運營商均出現類似狀況,上萬租客苦不堪言。
「租客當然受損失,但是長租公寓企業拿到了資金,擴展了規模。即便槓桿率高,資金壓力大,甚至行情下行時有資金崩盤風險。——這還算老老實實做生意的企業。」
「如果企業將資金用於放貸、炒股,那風險敞口只會更大。」我愛我家原副總裁、中國房地產經紀同業聯盟主席胡景暉曾對島妹說。
韋博英語是否也有類似做法呢?目前尚無財務數據或內部運營人士給出答案,但消費者一定與島妹一樣,希望謎底儘快揭曉。
值得玩味的是,10月12日凌晨,網上傳出署名為高衛宇(韋博英語創始人)的公開信。
信中說,自2018年起,韋博英語板塊業績持續惡化,原定融資計劃不斷被推遲,最終導致韋博英語資金鍊斷裂。
而在工商信息平臺上「天眼查」上查詢高衛宇個人信息時,顯示個人風險有82條,大部分與韋博英語相關,且原因多半為「未按規定提交年度報告信息」。
三
講到這兒,就剩最後一個問題。
既然在「消費分期」的場景中,企業有跑路風險。金融機構幹嘛把自己扯進去,惹得一身腥?
原因很簡單,有利可圖。
首先,做分期貸款可以為金融機構帶來直接收益,以銀行信用卡分期付款為例。
由於有分期手續費,且手續費是按照總欠款金額來計算的。分期期數越多,消費者實際承擔的貸款利率越高。
舉個例子。假設分期付款金額為1200元,分12期,每期(月)還款100元,手續費為0.6%/月,則每月實際扣取107.2元。
如果僅按上述因素計算,則可折算的名義年利率為7.2%。但是,加入手續費再做測算持卡人所要支付的真正年利率卻達到了15.48%。
多出部分對應的利息收入,自然就是銀行的額外收益。
第二,做分期貸款可以為金融機構帶來「業務增強」。即金融業務本身收益不是最重要目標,關鍵是通過金融服務增強原業務營收能力。
拿「京東白條」為例。數據顯示,該業務上線後,為京東帶來收入增長30%-40%。
一次「消費分期」英語課,金融機構、售課方、消費者……諸多利益牽扯。這節課有多「來之不易」,島友心中可有眉目了?
課是否來之不易,大家自有判斷,但損失的追回卻更加不易。
針對學員的安置問題,高衛宇在前述公開信中表示,已與上海英孚達成一致,上海英孚願意接收韋博的成人學員和青少學員,具體的操作步驟待明確後會直接公布給學員。
同時昂立少兒、朗閣、啟德教育也表示願意接收部分青少學員和出國學員,韋博英語正與上述機構正在溝通中。
只是,公開信並未提及安置計劃是否僅針對上海地區。目前尚未有更多官方信息披露。
金融機構方面,廣發銀行稱已停止與韋博英語的貸款業務,但對於正在還貸的受害者並沒有做出明確回應,也拒絕為其提供任何紙質證明。
其他涉事金融機構情形基本類似:百度旗下的度小滿金融客服回應稱,「有錢花」教育分期與學員是獨立的借貸關係,因為是獨立借貸關係,為避免影響徵信,建議按時還款。
京東金融客服也回應稱,需按京東白條帳期進行按時還款,避免個人徵信出現記錄。
按照相關金融機構人士的說法,雖然學員處境值得同情,但是因為培訓貸相關的資金方也算受到牽連的受害者,因此暫停分期付款可能並不現實。
兜兜轉轉,一切又回到「分期消費的安全性」這一老問題上。
說白了,企業收取的資金沒有受到監管,一旦出現問題,消費者維權就會變得困難。
在這個案例中,韋博英語的資金鍊早已亮起紅燈,卻選擇用預收學費的方式「堵窟窿」。
企業運營者不到最後一刻不放棄希望,自是無可厚非,但若將希望架構在無數消費者的切身利益上,這份希望是否還值得不計代價去追逐?
消費者也需要冷靜、再冷靜。量入為出,適度消費,看起來保守了些,卻是最可持續的消費觀念。
不論是買課提升自己,還是分期購買「大件兒」,想清楚資金上能承受的極限是什麼,這樣才有充足餘地。
這當然不容易做到,需要克制、需要冷靜、也需要想清楚什麼是此刻最需要的東西。
人的欲望總是填不滿的,想要變成更好的自己,也是一種欲望。但是實現欲望需要資源,更需要時間。
確定了正向欲望後,也要考慮實現欲望的代價和風險,認清當下的能力和財力,如其所是、踏實務實地去滿足欲望或實現個人蛻變。
與這一點相比,「想清楚再掏錢」倒算是其次了。
文/木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