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娩後,寶寶吃到的第一口食物就是媽媽的母乳。而且母乳能滿足寶寶的身體發育,同時初乳是最有營養的,而後期喝母乳一直要到寶寶六個月,才會需要添加其它輔食,因此媽媽的母乳對寶寶來說很重要的。但是,如果發現寶寶有這4種表現時,很可能是寶媽奶水不足的情況,若不重視,會影響嬰幼兒的發育哦!
1、吃奶間隔短:母乳營養充足的情況下,寶寶吃完奶後會情緒穩定,並與下次吃奶的時間保持四五個小時的間隔期。如果母乳營養不足,寶寶吃完奶後依舊會哭鬧不休或者咬住奶頭不肯丟,這就是因為寶寶在正常時間內沒能吃飽,奶水不足。又或者吃完以後很快就餓了,這也說明寶寶沒吃到脂肪充足的後奶,飽腹感支撐不了多久。
2、尿量小和次數少:母乳中含有非常多的營養物質,也含有大量的水分,這就會讓喝母乳的寶寶,出現有6次以上的正常排尿次數。如寶寶出現尿量小和次數少的情況,就說明寶寶對奶水的攝入少。同時寶寶的大便形狀比較稀少,和呈現綠色的大便,這也是寶寶吃的奶少的原因。
3、寶寶吃奶後的個人狀態:如果寶寶在媽媽每次餵完奶之後,都能夠保持愉悅的心情,不哭不鬧的安靜一段時間,這就說明寶寶處於吃飽的狀態,那麼媽媽的母乳也一定是充足的。如果寶寶在每次吃完奶之後,都伴隨著哭鬧現象的發生,那很有可能是寶寶,在向媽媽發出飢餓的訊號,說明媽媽的母乳是不夠寶寶飲食需求的。
了解嬰幼兒養育問題,以及保健知識也是不容掉以輕心的事情,因此閱讀嬰幼兒指南類的書籍,對新手爸媽來說十分必要。指南類的書籍通常會根據生長進程,介紹新生兒的身體變化、營養飲食、注意事項以及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情況。
4、只吮吸,未吞咽:專家研究稱,奶水充足的時候,寶寶每吮吸2-3次就要吞咽一次,十五分鐘以內一直保持這種頻率就能確定寶寶是吃飽了。但如果媽媽們只聽到了吮吸聲,很少有吞咽聲,就代表寶寶是在空吮吸,並沒有吃到奶水。媽媽們在給寶寶哺乳時,切忌單純的以奶水顏色作為母乳是否充足的依據,一定要結合以上四點做好綜合評估。切勿因為錯誤的判斷導致寶寶「過飽」或「過飢」現象的發生,而影響了寶寶正常的生長發育。
一般寶寶在喝完奶後就能安靜的睡上幾個小時,因寶寶喝足了會有種安全感和穩定的情緒,自然就在睡著後不哭不鬧的安心睡覺,但是寶寶吃好奶後不止哭的不停又咬住奶頭不放,這說明寶寶對母乳沒有喝飽,只是喝到一點沒有起到十足的飽腹感。媽媽們最好3-5天給寶寶測量一次體重身長,如果發現寶寶增長緩慢達不到正常標準,就應該及時詢問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