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考古的新認知(文明之聲)

2020-12-14 人民日報

秦俑一號坑全景。

秦陵銅車馬。

青銅水禽坑中的青銅鶴。

有披膊的鎧甲。

1974年,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發現震驚世界。隨著1979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對外開放,標誌著秦陵考古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也標誌著改革開放後中國文物保護事業開始更上層樓,兵馬俑、銅車馬等秦文明、秦始皇帝的物化符號從此馳名中外。

40多年來秦陵考古從未停止過,通過持續的考古勘探和發掘研究,我們對秦始皇陵園、秦帝國乃至於對秦始皇帝、秦文明都有了新的認知。這些新知與此前從《戰國策》《史記》《漢書》等文獻中看到的秦文明的形象有所不同,豐富了我們對中國歷史進程的認識。

布局和設計理念基本清楚

現已判明秦始皇帝陵園由陵墓本體、陵園和陵區這三重空間構成。陵園為南北長的內外兩重城垣結構,面積2.13平方千米。以陵墓封土為禮儀中心,陵園內部有兩條通過封土中心點並垂直相交的軸線,有意識地突出了陵園內城區域是整個帝陵的中心區域;封土下的地宮為始皇棺柩之所藏;內城西北區規整的建築群為其靈魂接受宴享的寢殿便殿禮制建築;內城東北區域是由近百座墓葬組成的嬪妃葬區。內外城之間的西北部是為陵園提供日常服務的機構所在區,著名者為食(飤)官區。內外城南部安排有銅車馬、百戲俑、鎧甲坑等陪葬坑。這種設計,通過對空間關係的營造,突出了居中、對稱的結構特徵,加強了擇中、居中而治的設置理念。陵園內外還有為數近200座陪葬坑,陵園之外的陵區面積近60平方公裡。

秦始皇將戰國晚期鄒衍所創造的陰陽五行的宇宙觀繼承並有所發展,這在他的地下帝國也得到了體現。地宮位於封土之下,距地表深30米,東西長80米、南北寬50米。墓室四周、頂部、東墓道頂部均為石質結構,地宮的空間高度為15米。地宮呈現出「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造型,頂部摹寫著包括有四神二十八星宿的天文圖像,地下以水銀表現出帝國疆域的水系,科學探測證明「以水銀為江河湖海」的記載是可信的。

秦始皇是戰國晚期流行的五行學說的信奉者。水銀具有流動性,地宮中以水銀象徵水,體現了五行對應五德的觀念,是秦人水德代替周人火德的象徵,以水銀來模擬江河湖海,彰顯出秦始皇「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統一帝國的理想。

繽紛多姿的秦文化

在秦始皇帝陵區,共發現近200座形狀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最著名的是我們都熟悉的兵馬俑坑群,還有馬廄坑群、銅車馬以及石鎧甲坑、百戲俑、青銅水禽坑等。

兵馬俑坑群。兵馬俑1、2、3號坑,距離陵園1.5公裡,是目前發現陪葬坑中規模較大的。兵馬俑坑是秦帝國時期軍事編制、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以及國家管理體系的表達,昭示了秦帝國在政治和軍事制度上的革新。

在陵園與兵馬俑坑之間,還分布著近百座馬廄坑,分俑坑、馬坑和俑馬同坑三種形式。有真馬也有陶馬,出土陶器上刻有「大廄」「中廄」「宮廄」等廄苑名字,顯示出這是與宮廷有關的養馬機構,這一發現為記載不多的秦代養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秦史某種程度上就是一部養馬史,養馬事業貫穿了秦人從最初的古國到王國再到強大帝國的全過程。大批良馬的養成,為秦國的不斷發展強大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也是其軍事力量的保證。銅車馬坑出土的兩乘彩繪單轅雙輪青銅車馬,其結構、系駕方法、天子乘輿制度和金屬製造工藝等,是秦代技術發展、禮儀制度的具體表現。

石鎧甲坑,是武庫類的陪葬坑,也是陵園內規模最大的陪葬坑,面積13680平方米,發現大量的石甲、石胄以及石質馬韁構件、青銅工具、青銅車馬器構件等。石質鎧甲和頭盔的出土,顯示了秦人高超的石器加工技術,這些石鎧甲為全手工製作,石片由原始石頭一點點地加工而來,根據不同的使用部位,製作成不同的形狀和弧度,四角鑽孔後,再用青銅絲將其連綴起來。從選材、切割開始,經過琢磨、拋光,最後鑽孔、連綴,模擬考古實驗發現,用現代工藝製作一件鎧甲,一個工匠用時超過一百天。這為進一步認識秦代防護裝具的特點、陵園建設組織施工等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緊鄰陵墓南側的文官俑坑出土了12件陶俑和20匹馬。陶俑全部戴有長板冠,其中4件為駕車的御手俑,8件為文官俑。戴長板冠者,在秦代屬於貴族,是八級爵位,稱之為公乘。文官俑腰帶上都掛戴小刀和磨刀石兩個小物件,在左臂和軀體之間,還有用來插竹簡和簡牘的小洞。秦漢時期,皇帝出行隊伍中的前導車是斧鉞車,皇帝賜予的鉞,具有先斬後奏的特權。這批文官俑中有4件為袖手俑,各自持有一把銅鉞,這一裝束表明了他們的身份。銅鉞與該坑與陵墓的距離,說明了它的重要性,它們應是秦中央政府中最重要的12個管理部門之一,也許是主管司法和管理帝國監獄的廷尉。

陵園外發現的青銅水禽坑,是一處娛樂休閒的機構,模仿水環境下的青銅水禽在15位音樂家演奏音樂的過程中翩翩起舞的場景,46件天鵝、仙鶴、鴻雁等原大彩繪青銅水禽排列在象徵性的河道兩岸,展示了動態中的某個瞬間,它們姿態各異,脖頸形態生動。這座陪葬坑還出土原大陶俑15件,其姿勢為箕踞(坐)姿和跽(跪)姿兩類,陶俑皆穿襪,呈室內席地而坐狀,有的雙手正在調琴,有的正作擊打鼓狀。還有百戲俑坑的發現,都代表了繽紛多姿的秦文化。

秦陵規模及修建時間

秦始皇陵修建周期到底有多長?文獻說秦陵修建於秦始皇13歲當秦王后不久,他執政37年,而他的兒子將他埋葬後又修建了近2年,那麼秦始皇陵前後總共修建時間就是近40年。《漢書》也說過,秦始皇陵的建設是「曠日十年」。但陵園內外陪葬坑的建造方式、陶俑的製作和彩繪方式,以及有戳記與文字性的遺存都表明,陵墓的營造應在秦統一之後,陵園遺存應是一個短期行為的結果。

一些覆蓋在修陵人屍骨上的瓦書,標記了死者姓名和籍貫,這些修陵人有秦國本地的,更有來自山西、河南、山東、江蘇、湖北等地的。而齊國是統一的那一年才最後被滅國的,說明齊國工匠能來到這裡一定是統一之後的事情。此外,秦人經歷了從秦國到秦帝國的變化,前後能調配的資源、管理機構以及所思所想都是不同的,而陵園內外筒瓦、板瓦上的戳印文字,顯示出官府機構名稱一致,表明這些建築材料製作的年代也處於帝國時期。

秦陵有規模的修建始於何時?《漢舊儀》記載有李斯以丞相身份向皇帝上奏的一段文字,「已深已極,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狀」,得到皇帝同意後將陵墓位置遷址而建。李斯是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後才擔任丞相的,而秦始皇死於公元前210年,那麼,秦始皇陵的主體工程,包括陵墓本身、大量的陪葬坑、陵園以及陵園地面上的建築等,都應是李斯當丞相之後所為,這個時間段大致也是秦始皇死前的幾年時間。

統一天下後,秦始皇採取一系列措施,將中央集權制迅速擴大到整個帝國的疆域範圍。他先後5次出巡,除西南邊地和嶺南地區外,秦始皇一生的足跡遍及38郡,最後在第五次出巡途中崩逝。二號銅車馬就是他出巡時的座駕。

秦始皇一生中重大的決策失誤,都是在他人生最後的幾年裡,包括修秦始皇陵、阿房宮等,急於求成之下,大規模的非生產性活動使得國家經濟幾近崩潰。

2010年秦始皇帝陵園列入國家遺址公園的建設項目,這是秦陵文物保護事業向縱深發展的標誌。「六王畢,四海一」,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以地緣為基礎的中央集權郡縣制的帝國文明取代了以血緣宗法為基礎的分封制的王國文明,它確立了皇帝制度、等級官僚制、郡縣制為主的行政設置,細密的律令、以文書御天下、祭祀活動等一系列政治體制。

持續多年的秦陵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成果,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秦帝國統一前後物質文化以及所代表的制度文化的認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考古資料,我們對它的主人秦始皇帝有了超越文獻記載的認識,那段在五千年文明演進中非常輝煌的10多年,被考古研究復活了。

(作者為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院長、原秦陵考古隊隊長)

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製圖:蔡華偉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空間考古大有可為(文明之聲)
    可以說,我們從遙感考古走向了空間考古空間考古是遙感考古的繼承、發展與飛躍,它不再僅僅局限在航空、航天以及地面平臺的遙感空間觀測技術,而要綜合其他的廣義遙感考古技術與方法我國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正逐漸實現從內容、手段到形式的系統性加強與創新。
  • 「秦陵兵馬俑」英語怎麼說?
    秦陵兵馬俑是20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terracotta 赤土陶器Terracotta Army 秦陵兵馬俑archeological 考古學的archeology 考古學#發音技巧#terracotta [,tɛrə'kɑtə]
  • 以考古之光 照亮文明深處與細節
    《呂氏春秋》裡提到,「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此外,古代統治者選擇地理空間上的「中」作為國家政治中心,也是為了尋求空間距離上的公平與平衡。「求中」理念應該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形成之前就萌生了,在1987年河南濮陽考古發現的西水坡第45號墓中,墓主人左右兩側分別放置了青龍、白虎,足下放置了北鬥,再現了6400年前先民「求中」的場面。
  • 考古所見「路縣人」的衣食住行(文明之聲)
    隨著路縣故城考古發掘和研究的深入,我們將會以「路縣人」的視角講述更多漢代區域文化故事。路縣故城遺址位於北京市通州區潞城鎮、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的北部,是一處以漢代城址為主體的大遺址,2016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 秦陵地宮有多少水銀?專家:你看山上的石榴樹就知道了
    秦三世時便有名人項羽焚燒秦國地上建築,盜掘始皇地下陵墓,但項羽舉六國之士挖掘數月也沒能找到始皇主墓的地宮位置。隨後高祖劉邦下令保護並遷居農戶以收民心,開啟了歷朝守護秦陵的先河。但每逢亂世,無論是如曹操的群雄籌措軍資還是如溫韜的宵小趁火打劫,秦始皇陵一直都是他們心中的首選。
  • 新書| 李零、劉斌、許宏等《了不起的文明現場:跟著一線考古隊長...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5月► 十個獨具代表性的考古遺址:良渚古城、二里頭、殷墟、三星堆、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海昏侯墓、漢唐長安城、南海I號、敦煌莫高窟,涵蓋了中華文明從雛形至盛期的不同歷史階段,勾勒出中國歷史的脈絡和輪廓。
  • 秦陵博物院國慶前推出新展 快來感受兵馬俑攝影帶來的震撼
    9月29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於國慶節前推出《記錄奇蹟》圖片展,揭秘秦兵馬俑考古發掘的細節和歷史。秦兵馬俑不同的面部神態、髮型、冠飾、鬍鬚、動作、靴履、身上的文字等諸多細節,以及全世界各國政要參觀兵馬俑的現場照片、所留的文字等,均在觀眾面前系統呈現。
  • 三晉之聲:山西盂縣張氏族譜考古新發現,唐張士貴是漢張良的後代
    山西的名門望族千年冤屈終昭雪相信看過《隋唐演義》小說和《隋唐英雄傳》電視劇的人,一定對小說和電視劇裡面的反派角色張士貴恨之入骨,雖然《隋唐演義》屬於南宋時期民間相傳的口述歷史傳記,由於在民間廣泛流傳,加上裡面涉及的全是歷史上真實的人物
  • 北大考古賺不賺錢不說,但是一定能滿足你對它的全部想像
    如今的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已經發展成為學科門類齊全、專業領域覆蓋完整的考古文博學院,執全國高校之牛耳,為中國考古之重鎮,在國際上也有極大的影響力。可以說,北大考古學的歷史和中國考古學的歷史一樣長,中國考古學的每次重大進展,都有北大考古人的貢獻,北大考古學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是中國考古學術發展的代表和縮影。
  • 聽,文明之聲
    圖為學生在表演快板書《文明公約記心間》。我們一起走上臺,都是創城宣傳員……」新學期伊始,玉州區古定小學將文明公約進行再創作,編成快板書《文明公約記心間》並進行表演。快板書《文明公約記心間》在文明公約的基礎上增添了少先隊元素,節奏更加明快、朗朗上口,便於傳誦。
  • 考古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
    陶寺遺址 其次,豐富了對人類文明起源的認知。三,在這個過程中,新技術發揮了什麼作用新技術在文明探源工程中發揮了很多關鍵作用,特別是在運用新技術,圍繞重要的遺址、遺蹟來開展集成研究,包括充分利用考古的資料、文獻印證,對文明發展來進行科學系統的揭示,比如將遙感、空間地理信息系統、移動實驗室等現代科學技術廣泛運用到空間數據的採集、遺址的尋找發現、現場文物信息的提取,還有綜合信息平臺的建設這樣一些考古領域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啥新發現?「大咖」帶你穿越「考古現場」解鎖文明...
    ,拼湊起一幅從古至今的中原文明畫卷,令人心生敬畏和嚮往。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說,令人欣喜的是,河南考古人始終秉承初心,辛勤耕耘,今年我省在田野考古、文物保護、科技考古等領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中華文明進程、夏文化研究等國家重大研究課題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 鑑往知來,讓璀璨的中華文明照亮復興之路
    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 考古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填補世界文明史空白
    重大科研項目「探源工程」成果發布——考古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本報記者 史一棋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文明階段;從社會分工、階級分化、中心城市、強制性權力等方面,豐富了對人類文明起源的認知;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兼容並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徵……5月28日,「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
  • 世界考古論壇揭曉十大田野考古,主題聚焦「水與古代文明」
    此外,「婆羅洲島尼亞洞穴五萬年的歷史」「長江中遊地區史前文明的中心-石家河聚落考古新發現」等10項考古新發現獲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中國考古學:從第一個村落到第一個國家」「陶寺遺址:『中國』與『中原』的肇端」等9項獲「重要考古研究獎」。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開幕發言中表示:「對於過去的考古探討,有助於我們更真切的把握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更加從容地應對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
  • 考古領隊親自點撥你!
    而在上述動人心魄的文明發現歷程中,「一本雜誌和他倡導的生活」的《三聯生活周刊》,也從未缺席。此次,《三聯生活周刊》x 中讀將再次非常榮幸地向您推薦,我們精心打造的「了不起的文明現場——跟著一線考古隊長穿越歷史」音頻課程。我們誠邀十一位中國考古馬首是瞻的頂級名家、道來十處中國考古名揚海內的驚世發現,為您特別定製一場用聲音「考古」的中華文明溯源之旅。
  • 守護秦陵地宮2000年的水銀出自她的手筆?謎團遠遠不止這些|巴清
    2002年4月,我國首次對秦始皇陵進行地下考古勘察工作。在歷時一年的考古勘察中,研究人員初步確定:地宮的深度達到了30米,足足穿過了三層地下水,地宮的高度為15米,相當於現在的4層樓建築。同時,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就是在地宮上的封土堆上居然存在著嚴重的汞異常。如果秦陵地宮中的水銀象徵著百川江河,那麼根據大秦王朝的疆域版圖,專家預測秦陵地宮中至少含有100噸水銀!
  • 「史前文明」被證實,達爾文「進化論」或被推翻?看看考古新發現
    這個觀點取材於法國新人文主義學家加繆的小說《西西弗斯的神話》,  提出了人類文明循環的概念  在小說中,神懲罰西西弗斯必須要推著巨石上山,而一旦到了山頂,石頭又會掉到山底,然後又循環往復。人類文明其實也是如此,從原點到最高潮,再墜落回原點,然後從頭開始。
  • 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建設共同體暨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成立大會舉行
    12月29日,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建設共同體暨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成立大會在武漢大學校史館舉行。樊錦詩在信中表示,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的成立,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講話精神的最好回應,是華中地區考古學科的大事,也是中國考古文博學界的大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她祝願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暨長江文明考古協同創新中心蓬勃發展、再創輝煌。  會上,陶宏宣讀了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建設共同體理事會名單。
  • 1999年,兵馬俑二號坑發現一個陶俑,其神秘面孔讓考古界為之震動
    1999年9月10日,考古人員正在秦陵兵馬俑二號坑進行著發掘,像平時一樣,考古人員正在小心翼翼地清理。突然,一個兵馬俑的面孔讓現場考古人員震驚不已,清除這個兵馬俑面部的浮土後,它呈現綠色,白色眼白,頭髮、髮髻為赭石色,髮帶為朱紅色,眉毛、鬍鬚為黑色,眼睛黑白分明黑,雙眼給人感覺炯炯有神。將這個兵馬俑身體其餘部分清理出來後,人們發現這是一個跪射俑。該兵馬俑一經面世,就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綠臉兵馬俑」是當時已經出土的1500多個兵馬俑中,唯一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