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67.24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營口市西市區人民政府管轄8個街道31個社區,5個行政村和1個鹽場。
2015年末全區擁有13個民族,戶籍人口21.3萬人,常駐約24.6萬(兩個數據均包含後調整至西市區的沿海街道和大水塘村全部人口)2015年,西市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3億元。
交通運輸
西市區位於遼河出海口,是營口市區的發祥地,處於營口老港和鮁魚圈新港之間,與環渤海各城市有著天然的聯繫,交通發達。
遼河大橋位於濱海路,橫跨大遼河,全長4.44公裡,連接著營口與北京。
遼河南北兩岸除冬季外有水上巴士擺渡。
營口蘭旗機場坐落在西市區行政區域內,是遼東灣地區的中心機場和樞紐。現已開通了至上海(浦東)、深圳、煙臺和哈爾濱的航線。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西市區位於營口市市區西部,地處遼東半島西北,渤海遼東灣東岸,遼河入海口處;東起新華路、體育路與站前區接壤,西臨渤海遼東灣東岸,南至民興河與老邊區路南鎮大水塘村毗鄰,北跨遼河至營盤公路與遼東灣新區相連。是孕育營口文明的發祥地。近代的營口市區就是從西市的繁榮中形成的,是營口城市揚帆的啟航之地。
地形地貌
西市區地形北窄南寬,屬濱海平原,地形東窄西寬,平均海拔2.5米。
氣候
西市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特徵主要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氣候溫和,降水適中,光照充足,氣候條件優越。
自然資源
西市區地下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地上有大面積沿海灘涂、坑塘、草場和溼地。
近海有海洋生物100多種,魚、蝦、貝、藻等經濟生物及大量的海洋、濱岸和物種種類繁多,主要經濟品種有對蝦、毛蝦、海蜇,周邊海域還有一定面積的生物產卵、索餌場、越冬場和洄遊通道。
文化風俗
西市區是營口的發祥地,這裡孕育著河海文明,成為早期移民、宗教、民族的融合之地。形成了以「遼河老街」為核心的百年商業市井文化;以西大廟為核心的北方媽祖文化,以華安為核心的朝鮮族民俗文化及通惠門-雙廟子為核心的穆斯林民族文化的多元文化。
文物古蹟
西炮臺遺址
西炮臺遺址位於西市區遼河入海口東岸,距市中心3公裡。始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竣工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
遼河老街
遼河老街由營口市委、市政府於2008年開始實施保護性開發建設。遼河老城位於西市區遼河大街西段,全長1.3公裡,整個街區佔地面積20餘萬平方米。清雍正四年(1726年)營口修建天后行宮時,遼河老街就是客商雲集,店鋪林立的繁華街市。到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營口正式開港,成為近代東北最繁華的商貿中心和金融中心。遼河老街兩側存百餘年的近代建築31處。
夕陽海濱
營口主城區位於渤海遼東灣畔,海濱就位於西市區。這裡是中國大陸唯一一個可觀夕陽映海的地級市。中國位於太平洋西岸,所以中國絕大多數的沿海城市都可觀海上日出。由於營口處於內海渤海東岸,「海上觀日落」成為營口特有的景觀。每日旁晚時分,可見夕陽墜海,景色十分秀美。2006年,營口高新區修建了海防堤工程,增加了景觀帶,供市民觀賞。
西市區名人
近代回族愛國主義革命者-尹神武、我國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大陸著名音樂製作人李傑均出生在西市區。
西市區歷史地名由來
西市區是由西市場而得名,曾叫過繁榮區。西市區營口城市發展的起源地,早先以龍王廟為集市,後建天后宮既媽祖廟(現稱西大廟)。隨著沒溝營口岸的對外開埠,營口城市得名。營口成為了一個繁華的碼頭。
1900年俄國強佔營口,設立了民政廳統治營口。俄國修建了大石橋-營口的鐵路,在市區東部碼頭處修建了牛家屯火車站,拉大了營口城市的建設規模。1904年日本打敗俄國佔領營口,廢止了俄國修建的牛家屯火車站,將新火車站建在青堆子附近。日本在營口劃出了交界地,歸滿鐵管轄,並設立了營口軍政署,對營口交界地進行殖民統治。
然而日本侵略者並沒有安分在交界地範圍內,逐步在交界地外的地方大興土木,開工廠、銀行、醫院等等。並在中國人居住的地方建立了日本菜市場(今站前區菜市街)。營口市區東部逐步由日本佔領,日本人成為營口市區東部的「主人」。
而中國人大部分還生活在市區西部,同時也形成了繁華的菜市場,相對於市區東部日本人的菜市場,本地人稱西市場。西市場的名氣較大,名字一直保留至今,曾有西市場街道辦事處。
解放後,西市行政區域名稱更替幾次,行政區劃拆並多次,西市場都作為主要名稱存在。1957年營口市恢復區級行政管理體制,在此成立繁榮區。1958年1月,考慮西市場對西部居民日常生活貢獻意義較大,恰巧又在市區西部,經營口市人民委員會批准,將繁榮區更名為西市區。
文章整理編輯,營口市西市區歷史文化誦讀。歡迎朋友們審核評論,轉發收藏,讚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