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瀋陽6月3日消息(記者徐志強)6月3日,來自全國各地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計1.8萬人的「跑馬大軍」在營口鮁魚圈集結,在一片蔚藍通透中領略現代化的樓宇、寬闊平坦緻密的道路、功能完備的城市設施,在一隅一瞬的細節處體驗跑者服務、參賽體驗等環節的匠心之處,在高規格舉辦的「2018營口·鮁魚圈國際馬拉松賽」上感知「讓本地人自豪,讓外地人嚮往」的人文價值追求。
馬拉松為這座城市帶來了什麼?從2011年初露芳容、2012年在國人的全運會視野中驚豔亮相,到今年升級為「全國金牌賽事」,從小眾到大眾,從爭勝到參與,在馬拉松成長為現象級體育活動的今天,主辦者要回答的核心問題依然沒變,但答案已經不同。
逐年淳化、愈發厚重的,是鮁馬文化和精神。集中展示營口風物特產的「鮁馬大道」,就生動傳遞出馬拉松與城市歷史文化之間的一種全新聯繫。
由營口市委宣傳部牽頭與鮁馬組委會、營口新聞傳媒中心、華君集團等共同開闢的這條「大道」,融匯50家營口特產生產企業、30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項目和多個營口群眾文化演出團體,既覆蓋三次產業,又實現文體跨界融合,成為在營口、通亞歐、融世界的產品、貿易、文化展示臺、體驗店、嘉年華。
馬拉松以城市為比賽場館,「鮁馬大道」打造出這座城市最具象徵意義的表達。作為「百年港城」的自豪講述者,營口人將人們的興致引嚮往昔——營口1861年對外開埠,農業、漁業、工業、鹽業、商貿業、金融業、航運的豐富因子迎接世界風潮,他們是東北地區最早「跟世界做生意」的地域群體。他們已將營口老城區西部繁盛百年的「遼河老街」修繕如昨,在華燈初上時到此漫步,觸碰城市的開放基因和人文胎記。
有了1861,才有1984。營口買「站票」上車,成為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的「第十四個半」。如今的「鮁馬」舉辦地,有著「北方最美馬拉松城市」美譽的營口鮁魚圈,就是那時在沉積千年的海灘上打下了第一根樁基。
從「遼河老街」到「鮁馬大道」,營口之變,滄海桑田。
「鮁馬大道」上亮相的「小產品」,能透射營口擁河向海、師古問今的大氣象。受賜于晴天碧海,營口曾是東北產鹽中心,高品質的海鹽遇到了優質的東北大豆,加上包含著12道工序的一個「釀」字,成就了營口傳統大醬的百年傳承,為了讓濃鬱的醬香從「香飄百年」到「飄香四海」,營口市不久前開展了「最好吃營醬」評選,海納食品有限公司的「鄭友和」品牌拔得頭籌,得以出現在「鮁馬大道」上,並現場還原古法釀造流程;營口捕撈、養殖海蜇由來已久,4萬多營口人從事海蜇收購加工經銷貿易,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國內海蜇加工企業80%以上由營口人開辦——晨光水產公司布上展臺的一道涼拌海蜇,呈現出「鮮」的味道,也為「先」的城市精神呈上一份佐證。
從「遼河老街」到「鮁馬大道」,營口的文化,帶來了一個文化的營口。
從清代道光十四年發展至今、已經具有180多年歷史的蓋州高蹺秧歌,大石橋陳氏民間鼓樂,營口武術的代表性拳種之一元功拳,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蓋州皮影,以及營口陳氏麵塑工藝、營口木浮雕工藝、蓋州風箏、中國畫傳統裝裱修復、營口傳統蛋殼畫雕刻、韓氏中國傳統繩結等3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集中展示,精湛技藝讓人嘖嘖稱奇。大石橋迷鎮山廟會、望兒山傳說,很多地域風情「搬不到現場」,也用情景再現、圖文連播、口述歷史等方式,把從泥土裡攥出來的文化汁液帶到鮁馬。
從「遼河老街」到「鮁馬大道」,營口的姿態從「漫步」切換到「奔跑」。
馬拉松精神深度契合營口城市精神,馬拉松的國際性與營口的開放度相符,馬拉松永不停歇的腳步與砥礪奮進的營口故事合拍。時間的摺疊、空間的轉換、觀念的躍升,當營口遇見馬拉松,奇妙的化學反應產生了。營口一面不斷深挖本土文化和產業「富礦」,來擴大鮁馬的外延,豐富和沉澱賽事的內涵和價值。另一面,承辦賽事要一時觀感也要長遠發展,讓體育文化與城市形象、市民生活更為有機地融合,讓深植營口的馬拉松賽事連結越來越多奔跑和歡呼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