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抵達南極?專家:封在冰中的病毒多年後或「重啟」,企鵝應做...

2020-12-24 湘湘帶你看社會

2020年歲末,新冠疫情抵達曾被譽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南極,自此新冠病毒已席捲世界七大洲。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22日表示,因為南極氣溫低,病毒很可能生存下來,未來隨時釋放出來禍害人類。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攝此前有報導稱,南極「遠離任何居民,幾乎沒有任何外部接觸,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但新冠疫情最終還是抵達了南極大陸,據智利《第三版時報》22日報導,智利的南極基地暴發疫情,36人感染新冠病毒。這次疫情是該國海軍艦艇訪問基地的結果,該艦後來有多名船員感染新冠肺炎。智利軍方隨後發表聲明稱,感染人員出現症狀之後已撤離南極基地,現在基地已徹底消毒。

一位要求匿名的免疫學專家2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疫情出現在南極影響極大,南極氣溫低,病毒生存能力強,病毒被冰封在南極冰原下,可能很多年後會重新釋放出來禍害人類,甚至隨著融化的冰山漂流到世界其他地區。另一名熟悉南極科考工作的人士認為,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科考隊員涉足南極,即便若干年後世界復歸平靜,南極科考隊員也有可能遭遇冰雪中的病毒,「重啟新冠病毒開關」。免疫學專家認為,智利應該對基地進行徹底消殺,再進行環境採樣確定消殺效果,確定沒有任何的病毒殘留。熟悉南極科考工作的人士認為,如果僅僅是站區可以消毒,但若涉及野外工作,是不可能消毒的。最新研究顯示,本來新冠病毒不感染小鼠,但英國出現的變異毒株卻能感染小鼠,那麼智利帶至南極的新冠病毒是否會影響企鵝?該免疫學專家認為,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應該對附近企鵝進行核酸檢測,做進一步研究。

這樣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世衛組織在21日的發布會上宣布,南非發現一種「獨立於英國變異毒株」的變異新冠病毒。美國西雅圖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生物學家傑西·布魯姆表示,「這是真正的警報,我們必須予以關注」。但他認為,不必擔心病毒會出現災難性的突變,使所有的抗體和免疫系統突然失效。「病毒需要數年的突變積累,才有可能達到使現有疫苗失效的程度」。

延伸閱讀:關於英國新冠變異病毒 你所該知道的一切由於英國近期出現傳染力更強的新冠病毒變種,截至21日,已有約30個國家和地區禁止從英國出發的人員入境,其中法國的禁令涉及貨物運輸,令英國港口陷入混亂,大量卡車堵塞公路。

其實英國早在9月份就檢出了這一變異毒株。

新冠病毒基因組學英國聯合會的尼克·洛曼教授說,直到12月8日,在一次疫情防控會議上,新毒株才真正引起了與會專家們的高度警惕。

會議上展示的新冠病毒進化樹中,英國東南部確診增速較快的肯特郡有近半的確診病例是由該變異新毒株導致的。很快倫敦等地也開始呈現類似趨勢。11月,倫敦有約1/4的確診病例感染的是這種新毒株,而到了12月中旬,這一數字已有約2/3。

傳染力增強

70%?

英國政府「新毒株傳染力高70%」的表態或許是根據疫情增速數據計算得出的。因為目前還無法準確給出該突變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病毒的傳播力和致病性。

英國的變異病毒傳播了多遠?

除了英國的北愛爾蘭,該變體已傳播到了幾乎英國各地,主要集中在倫敦,東南部和英格蘭東部。

Nextstrain的數據顯示,丹麥和澳大利亞也出現了來自英國的該變異病毒。荷蘭也報告了病例。而南非出現的類似變體似乎與它無關。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的報導,歐洲早在2月就出現過病毒突變(D614G),而且其隨後成為新冠病毒在全球傳播的主導形式。

變異的原因

快速突變和進化?

新冠病毒每月平均發生1-2次突變,而這次是屬於異常的高度變異。

科學家們推測此B.1.1.7亞型可能源自某個長期慢性感染新冠的患者。因為免疫系統較弱,人體就成了病毒變異的溫床。不同突變的病毒在人體內展開競爭,一口氣冒出大量突變,完成了快速的突變和進化。

新冠病毒又進化

疫苗還有效嗎?

世衛組織多名專家21日表示,儘管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病毒已出現數次基因突變,但包括英國近期出現的變異病毒在內,目前已知的變異對新冠藥物、療法、檢測手段及疫苗均未造成重大影響。

美國新冠疫苗和藥物攻關計劃「曲速行動」首席顧問蒙塞夫·斯拉維認為,變異病毒對現有疫苗產生耐藥性的可能性很低。

美國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生物學和遺傳學專家特雷弗·貝德福德指出,要破壞疫苗的有效性,可能需要對基因序列進行大量改寫,而不僅僅是少數突變。但他也指出,疫苗可能需要隨時間推移而進行微調。

有專家認為,病毒變異可能會影響檢測。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負責人瑪麗亞·范凱爾克霍弗表示,英國報告的變異新冠病毒目前還沒有影響到大多數檢測,因為絕大多數檢測著眼於病毒基因組內的多個目標,不過確實有極少數隻針對單個目標的檢測可能受病毒變異影響而無法有效檢出病毒。

防控級別爆表

「四級區」是什麼概念?

從12月20日開始,英國將包括倫敦在內的「重災區」的防控級別提升至「四級區」。

這是一個爆表的等級。

生活在「四級區」裡的人,除了購買生活必需品的必要出行之外,都要儘可能留在家中。一般不允許與家庭成員以外的人聚會,也不能隨意進出「四級區」。但恐慌疊加上本周就是英國傳統節假日,導致很多人選擇連夜逃離倫敦這個四級區。

幾乎可以肯定,那些在最後期限前想盡辦法離開「四級防控區」的行為必然會讓這種變異病毒進一步擴散。地廣人稀的威爾斯緊挨著四級防控區。為阻止人群湧入,威爾斯宣布從19日午夜開始實行全境封鎖。

目前全球已經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布了英國旅行禁令。

記得今年早些時候,英國在「科學抗疫」名義下,一直不鼓勵民眾戴口罩,稱沒有足夠科學證據支持。結果從1月到7月,大概半年時間裡,英國民眾都沒有得到正確的防疫指導,不重視戴口罩。

而這一次,正如新冠病毒基因組學英國聯合會的尼克·洛曼教授所呼籲的:對病毒的了解雖然還並不多,但「難道還要等幾周甚至幾個月實驗出結果,才採取行動嗎?」

(原標題:這會不會是未來恐怖片的開頭……)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環球時報 央視新聞 新華社流程編輯:TF021【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南極暴發疫情!專家:「應該對企鵝進行核酸檢測」
    據參考消息,智利《第三版時報》12月22日報導,智利的南極基地暴發疫情,36人感染新冠病毒。智利陸軍機構說,現在基地已經徹底消毒。專家:封在冰中的病毒多年後或「重啟」,應對附近企鵝做核酸檢測。報導稱,智利在南極的貝爾納多·奧希金斯·裡克爾梅基地共有36人感染新冠病毒,這次疫情是海軍薩亨託·阿爾德亞艦訪問基地導致的結果,該艦後來被曝艦上船員中有新冠肺炎病例。
  • 新冠病毒到南極洲了 「應對企鵝做核酸檢測」
    智利陸軍發布的公報顯示,36位確診患者中,有26人來自陸軍部隊、10人來自承包商公司,在該南極軍事基地從事定期維護工作。目前所有的確診人員已經撤離並被隔離,身體狀況良好,無嚴重症狀。目前,該軍事基地已經徹底消毒。 據當地媒體報導,本次疫情可能與此前一智利海軍軍艦的訪問有關。
  • 新冠病毒在智利南極基地爆發,專家:建議給企鵝做核酸檢測!
    現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唯獨只有我們中國是將疫情控制的最好的,我們在過著和以前一樣的生活的同時,其他國家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沒有一個焦角落能倖免,南極也不例外!據有關報導稱,智利的南極基地爆發疫情,有36名工作人員感染新冠病毒!目前,智利軍方已經對事發基地進行全面清潔消殺!有關專家認為,新冠病毒有可能影響到企鵝,建議對企鵝進行核酸檢測!南極氣溫極低,新冠病毒有可能會存活下來,隨時出來禍害人類!
  • 疫情抵達南極,企鵝有感染風險嗎?
    隨著南極發現新冠,人們對疫情的關注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因為南極可能永久備份新冠,這就像達摩克裡斯之劍一樣懸在了全人類的頭上。於是有專家認為應對附近企鵝做核酸檢測,但個人認為,做是可以做,只是操作難度和成本有點高啊。
  • 為什麼南極有冰是紅色的?企鵝:我染的
    相信大多數人沒有親眼看到過企鵝噴屎,先放一段視頻(吃飯的可以避讓一下……) 看完企鵝視頻,大家一定會想知道這種鳥產生了多大的壓力才噴出來的(我不管,你們一定想知道),但顯然沒有關於這種壓力產生的公開數據。 而且科學家也不能輕易地到南極做實地考察,畢竟企鵝是受到保護的。
  • 青藏高原發現28種新病毒,南極血紅一片!一場危人類的災難
    作者 | 斜槓先生 來源 | 斜槓先生(ID:isslash) 全世界都在關注新冠肺炎的時候,一個關乎全球75億人的消息,迅速淹沒在信息流中。 很少有人意識到,另一場災難,正在醞釀之中。
  • 南極爆發疫情,企鵝也危險了!
    今天最心碎的消息:南極也有疫情了!智利《第三版時報》12月22日報:智利在南極的貝爾納多·奧希金斯·裡克爾梅基地爆發疫情!目前有36人核酸檢測陽性…至此,人類所生存的藍色星球,所有的陸地板塊,都被新冠病毒插上了登陸的旗子。
  • 智利一南極基地出現新冠疫情 36人檢測呈陽性
    智利一南極基地出現新冠疫情  新華社聖地牙哥12月22日電(記者尹南 張笑然)據智利媒體22日報導,智利位於南極的貝爾納多·奧伊金斯·裡克爾梅基地出現新冠疫情,有36人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  媒體援引智利軍方發表的公報報導說,36人中26人為陸軍現役人員,10人為負責基地維護的平民。
  • 探訪南極企鵝島:3萬多帝企鵝幼雛的幼兒園
    在普通人的理解中,企鵝是只能生活在南極風雪中的一種動物,科考隊員,中國科技大學極地研究室的朱仁彬博士告訴記者,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南極圈內的企鵝有帝企鵝、金圖企鵝、王企鵝、阿德利企鵝4種。只不過這些地方的企鵝長得都比較矮小,比之帝企鵝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朱博士介紹說,體形最大的帝企鵝身高1.2米,體重有40~50千克,幾乎遍布南極周圍的海岸帶區。帝企鵝是喜歡群居的動物,多的時候一群可達10萬隻以上。2005年風靡世界的電影《帝企鵝日記》就是法國南極科考隊員連續多年跟蹤帝企鵝生活所拍攝出的記錄片。
  • 為什麼南極沒有北極熊,南極企鵝不跑到北極呢?
    北極有北極熊,南極有企鵝,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但為什麼南極沒有北極熊,企鵝不跑到北極呢?科學界一般認為,一個長赤道讓兩極的喜寒動物永遠無法相見。但令人驚訝的是,最新的海洋生物普查顯示,至少235種海洋生物同時生活在北極和南極海域。
  • 新冠疫情正值高峰,印度又暴發「神秘疾病」! 數百人感染,專家擔憂...
    新冠疫情正值高峰,印度又暴發「神秘疾病」! 據海外網12月9日消息,冠疫情尚未平息,印度日前又暴發了一種「神秘疾病」,已致印度南部安得拉邦500多人住院和1人死亡,當地衛生官員和專家目前仍對該病束手無策。有專家稱,該病可能影響20萬人。
  • 冰川、企鵝、陽光、雪雕、海豹——康世昌的南極之旅不只是這些……
    冰川、企鵝、陽光、雪雕、海豹……在很多人眼中,南極純淨唯美。「南極內陸,雖然風雪肆虐,但這裡卻是科學家科研的天然實驗室。我現在比走的時候瘦了8公斤,但我在南極的4個多月很快樂、很充實,儘管有時候很累;因為,我非常喜歡野外科考!」
  • 為什麼北極沒有企鵝,而南極沒有北極熊?
    北極有北極熊,南極有企鵝,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但為什麼南極沒有北極熊,企鵝不跑到北極呢?
  • 前線視野|新冠疫情給世界的啟示:我們如何應對未來的危機
    Gonzalo Fuentes攝隨著全球各國開始逐步放鬆為防控新冠疫情而採取的封城之策,哪些關鍵政策的變化可以推動經濟重啟,哪些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學習,以至於幫助我們應對另一個重要的危機——氣候變化做好準備呢?
  • 別人的23歲,南極畫企鵝
    航海,並不像媒體報導中那樣充滿詩與遠方的浪漫懷想,對@恆星來說,「更多的是成長」。與之前偏重科考助理身份的航海不同,這次去南極主要是體能、航海技術方面的訓練。@恆星這樣寫道:我佩服也喜歡專心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人。有多少人能在20歲的年紀,作出決定自己一生的決定呢?
  • 企鵝是「南極特產」,那麼北極為什麼沒有進化成企鵝呢
    為什麼南極中沒有熊很好地解釋了,因為南極離大陸太遠,用海洋隔開,仍然是南半球。北極熊是從北半球的棕熊進化而來的,甚至南半球的熊最初也是北半球。那麼熊不擅長遊泳的人就達不到南極。企鵝不一樣,北極從企鵝開始。北極企鵝比南極企鵝更早被發現,是北極企鵝滅絕後在南極發現的北極企鵝。
  • 神奇動物在哪裡——南極企鵝圖鑑
    體長約60~80釐米,是繼帝企鵝和王企鵝之後體型最大的企鵝物種。橘紅色的喙和蹼,眼旁有白色羽毛。幼企鵝背部呈灰色,腹部呈白色。 別看他們憨憨的模樣,人家可是企鵝家族中最快速的遊泳健將,人類百米遊泳的世界紀錄也才37.5km/h,而巴布亞企鵝遊泳的時速可達36km/h!
  • 不和企鵝搶食,漁企自覺禁漁,能保住南極生態嗎?
    南極冰面上的企鵝 / Abbie Trayler-Smith / 綠色和平近四年過去了,人類仍無法完全確定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毀滅性災難,但無法否認的是,生物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劇烈改變2020年9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與英國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等機構科學家共同發表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在過去近100年的時間裡,南極磷蝦大尺度時空分布發生了巨大變化,南極大西洋扇區的磷蝦豐度減少,而印度洋和太平洋扇區或許能夠比一個世紀之前容納更多的磷蝦種群,成為磷蝦新的「避難所」。除了氣候變化,還有商業捕撈。
  • 「南極綠雪」上熱搜,科學家預測2040年北冰洋的冰可能完全消失!
    這個紅色的「血」其實是一種叫做「雪衣藻」的紅藻,只有氣候變暖後才會繁殖。但是,大量的藻類會顯著降低冰雪對太陽光的反射,從而加劇冰雪的變暖,使更多的藻類甦醒化,進而陷入惡性循環其實不僅僅是綠色和紅色。南極洲的一些地方看起來像彩虹。研究人員還計劃將他們的研究擴展到橙色藻類大量藻類的出現,說明冰下的生物菌正在慢慢恢復。
  • 南極遠古細菌隨融冰解凍 可能釋放超級病毒(圖)
    南極融化,可能使古老病毒解凍南極融冰可能釋放遠古超級病毒美國科學家發現,冰凍了數百萬年的南極大陸並非純淨無瑕,裡面包含有許多史前細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南極冰川有融化之勢,遲早有一天會釋放病原體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重慶晨報9月28日報導 據英國《獨立報》27日報導,冰凍了數百萬年的南極大陸並非純淨無瑕,裡面包含有許多史前細菌,如今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南極的冰雪開始融化,許多古老的細菌、病毒也隨之解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