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發現28種新病毒,南極血紅一片!一場危人類的災難

2020-12-25 騰訊網

作者 | 斜槓先生 來源 | 斜槓先生(ID:isslash)

全世界都在關注新冠肺炎的時候,一個關乎全球75億人的消息,迅速淹沒在信息流中。

很少有人意識到,另一場災難,正在醞釀之中。

2月9日,巴西科學家在南極北端西摩島測得20.75℃的氣溫。

一位科學家驚恐地說,「我從未見過這樣的情況。」

是啊,誰都沒見過。

這是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南極氣溫首次突破20℃

中國極地科考船「雪龍號」水手長潘禮鋒也直言,「今年南極的溫度,確實有些異常。」

在我們過去的認知當中,南極年平均氣溫為零下25℃,是不折不扣的「極寒之地」。

但是,曾經的「極寒之地」,也開始「發熱」了。

甚至,開始「流血」了。

大約幾周前,烏克蘭沃爾納德斯基研究基地周圍,出現罕見一幕:

原本白茫茫的雪地,出現片片血紅。

一道道血色條紋,嵌入冰層。

2月28日,英國《太陽報》報導稱:

任何人看到「血雪」的人,都會認為這片土地在流血。

實際上,雪之所以變紅,是因為一種名為「Chlamydomonas nivalis(雪地衣藻)」的紅色藻類入侵。

但是,這種紅色藻類只會在氣候變暖之後,才會大量繁殖。

也就是說,大規模「血雪」再現南極,已經充分說明這裡的氣溫在逐漸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

大量的「血雪」能夠顯著降低冰雪對太陽光的反射,從而加劇冰雪升溫,使得更多的藻類甦醒,然後陷入惡性循環。

研究人員表示,「這十分危險。」

南極氣溫創新高的背後,是一雙雙哭泣的眼睛,是一個個死去的生命……

過去40年裡,磷蝦遍布南極海域。

如今,磷蝦數量銳減80%。

銳減的兩大原因,除了過度捕撈,還有氣候變暖。

磷蝦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只需0.5℃,就能大大削弱它的繁殖能力。

就這樣,以磷蝦為食的企鵝們,輕則食不果腹,重則活活餓死。

巴西曾發現500多隻企鵝屍體,經過解剖發現,大多數企鵝胃裡沒有殘留食物。

甚至,有的企鵝,沒來得及出生,或者剛出生沒多久,就結束了一生。

由於冰層變薄,企鵝幼卵和企鵝幼崽,常常掉進冰窟喪命。

攝影師丹尼爾·考克斯在南極的冰原上,曾拍到大量帝企鵝俯身低頭的畫面。

它們看起來異常痛苦,似乎在哀悼死去的幼崽。

有的企鵝,則在遍地橫屍中,徘徊不斷,試圖尋找自己的孩子。

因為棲息地被嚴重破壞,企鵝們不得不尋覓新住所。

可是,尋覓新住所哪有那麼容易?

它們大多,死在了路上……

這一現象,近幾年才出現。人們稱之為,「死亡之旅」。

一隻企鵝想要活下去,有多難?

2016年,冰山坍塌,導致15萬隻企鵝因捕食困難死亡;

2017年,南極總數達4萬隻的阿德利企鵝,只有兩隻新生小企鵝倖存;

今年1月,上萬隻企鵝,從南極半島北部的象島集體消失……

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專家表示,如果不採取行動,帝企鵝將在本世紀末走向滅絕。

曾經的它們,可可愛愛。

現在的它們,不忍心多看一眼。

明明,它們什麼都沒有做錯啊……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被很多人奉為處世圭臬:

企鵝死了就死了唄,關我什麼事。

殊不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無辜的精靈,在用生命預演著人類的未來。

2012年至今,南極大陸的冰融化速度翻了3倍

過去的25年間,這裡有3萬億噸的冰融化。

其中有50%,融化於最近5年。

紀錄片《南極洲:末日的地球》曾發出警告,海平面每上升1英寸,後果就會很嚴重。

科學家預測,本世紀內全球海平面會上升6至58釐米。

去年10月,美國非營利組織「氣候中心」研究表明:

2050年前,全球各大城市將有沉沒風險,亞洲國家將有超過2/3的民眾受影響。

同期,《自然通訊》雜誌表示,2050年全球將有3億人會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響。

其中,孟買、曼谷和上海,可能完全沉沒。

如今掉入冰窟死去的小企鵝,就是未來被卷進海嘯、颶風的人類……

如今為了生存而遷徙的企鵝們,就是未來為了生存而遷徙的我們……

如果說,海嘯、颶風常發生在沿海地區,尚且可以遠離。

那麼,病毒的無差別攻擊,則讓每個人都陷入危險。

而冰川融化,將會釋放出被凍結的許多病毒。

今年1月7日,發表在bioRxiv的論文表明: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在青藏高原提取的冰核樣本中,發現了33種不同病毒的遺傳信息,再一次證實了古老病毒的存在證據。

在這33種病毒裡,有28種是此前從未記錄過的新病毒。

一旦環境和溫度條件許可,這些凍結在冰川中的病毒就會再度活躍、繁殖、傳播甚至發生變異。

這,絕非危言聳聽。

2016年8月,西伯利亞亞馬爾半島爆發炭疽病疫情。

調查發現,氣候變暖促使永久凍土層解凍,在此地區消失了75年的炭疽桿菌,捲土重來。

退一萬步說,就算病毒的恐怖是未知的,甲烷大量釋放的危害還是肯定的。

冰川消融的同時,冰凍甲烷也將隨之流出。

甲烷是另一種溫室氣體,其破壞大氣層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5倍。

如果大量甲烷流出,全球將加速變暖。

然後,形成「變暖-冰川融化-甲烷流出-再變暖」的死循環。

一次災難的背後,有一百次預警。

眼下,南極首破20℃,北極情況更糟糕。

北極熊沒有了浮冰,無法捕獵。

飢餓至極,只能到人類居住的地方尋找食物。

數10萬頭海象為了獲得生存空間,只能遷徙。

有時,好不容易爬上懸崖,下一秒卻不幸摔死。

冬末春初的冰越來越薄,母海豹難以如期生產。

一些出生不足12天的小海豹,過早地跌進冰海夭折。

南北極,是地球氣候變化最透明的鏡子。

這一年,更將載入史冊:庚子大災,全球無一倖免。

疫情、蝗災、山火、雪災、乾旱、火山爆發、颶風、海嘯、洪水肆虐、永久凍土層解凍、北極甲烷大爆發、珊瑚礁死亡、澳大利亞大蝙蝠咬人……

遺憾的是,多少人正在無視這些預警?

曾看到一個環保話題,網友@大雪說,

我很早就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了,可惜身邊的人都覺得我是個神經病!

這個時代,多少人正在忽略環保?

誠然,環保需要全世界的配合,需要新科技的力量。但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對於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來說,環保不需要特殊記憶,只是一個小舉措而已。

暖氣降低2℃,空調調高2℃;去超市購物,儘量自帶環保袋;不買動物皮毛製品;拒吃野生動物;做好垃圾分類;隨手關閉電源;……

真的,不要再自詡萬物之靈長了,清醒一點吧,謙遜一點吧。

地球母親生病了,我們絕不能再裝睡。

相關焦點

  • 北京疫情復發,北極火災,青藏高原28種新病毒,大自然在報復人類
    科學家通過顯微鏡發現這種變形蟲寄生著一種人類前所未見的病毒。90%的遺傳物質第一次為人所知,都不在遺傳學家、科學家花費數年辛苦搭建的超8500個宏基因庫內……也就是說這種病毒有90%的基因是以前從未被科學家接觸到的,也無法找到任何可識別序列或其他典型的病毒基因。
  • 青藏高原發現28種新病毒,南北極拍下的照片讓人後背發涼……
    (圖源:noaa.gov)同時,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巴西科學家在南極測得20.75度的氣溫。這打破了南極地區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氣溫,也是首次超過20℃。(圖源:BBC)20多度的氣溫對人類來說,也許是最適宜的氣溫。可是對南極來說,卻是最為致命的打擊。
  • 南極血紅一片,背後真相觸目驚心!一場危及75億人的災難正在發生……
    近日一組南極科考站拍來的照片,引發不少人的關注:南極原本白茫茫的雪地,竟同時變成了綠色和紅色。上下夾層的綠雪、紅雪,不是自然的浪漫,卻讓人頭皮發麻。最終,南極氣候就會最終失去控制,海水倒灌,人類岌岌可危!就這幾天,上萬隻海洋生物就遭到了反噬。餓極的北極熊媽媽,帶著孩子悄悄闖入了人類的住所覓食。看著往日兇猛的冰原王者,如今,竟戰戰兢兢地護著身後的孩子,不敢反抗。從什麼時候,北極熊從驕傲的捕食者,淪落成以人類的殘羹冷炙為食的拾荒者。看看刨食的「黑色北極熊」,再看看大規模「血雪」、「綠雪」。
  • 高原冰川發現多種新病毒,全球變暖冰川融化,可能會釋放未知病毒
    一萬五千年前,青藏高原上的一些水開始結冰,形成了眾多冰川。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緯度地區最大的現代冰川分布區,而這裡的現代冰川又是眾多河流,特別是我國母親河長江、黃河的發源地。冰川儲存了大量的水資源,但是,每平方英寸的冰層也冰封了數百萬的微生物。
  • 南極洲現首例新冠確診!全球七大陸淪陷,人類還要自食惡果多久?
    而現在,不僅是北極,就連南極也未能倖免於難,現首例新冠確診。一個可怕的事實——新冠病毒已經登陸七大陸!我們又不禁聯想到英國出現的變異病毒,傳染性增加四到七成!該大區是距離南極洲最近的人類聚居區之一,有不少飛機和船隻都是從那裡出發前往南極洲。並且,麥哲倫大區也是智利疫情最嚴重的區之一。據多家外媒報導,隨著南半球天氣轉暖,往來人員增加,加劇了南極新冠病毒感染的風險。
  • 新冠病毒只是預警:人類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是與超級病毒的死磕
    於人類而言,這無疑是一場深重的災難。災難真的不是死亡五萬人十萬人這樣一件事,而是死亡一個人這樣的事,發生了五萬次十萬次。一次災難的背後,有一百次的預警。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次新冠病毒的肆虐很可能是個慘烈的警示:人類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全力以赴應對未來病毒隨時可能給予人類的致命一擊。
  • 亞洲中部的青藏高原,為什麼會被稱為「地球第三極」?
    南北兩極地區分布著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陸冰川,其中南極大陸和格陵蘭島上覆蓋著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陸冰蓋。青藏高原南北兩極氣候環境惡劣,十分荒涼,並不適宜人類大規模居住,而所謂的「地球第三級」,也就是在地球上除南北兩極之外,再尋找一個自然環境惡劣,不適宜人類大規模居住的地方。
  • 青藏高原東南部腹地首次發現典型石核-石片工業
    由青海師範大學教授、高科院「高原環境變化與人類活動研究」團隊成員侯光良和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陳宥成聯合完成的研究成果《晚更新世青藏高原人類活動的新視角:通天河流域石核-石片工業》日前發表,該研究成果顯示,青藏高原東南部腹地首次發現典型石核-石片工業。
  • 新發現!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層年代序列
    新發現!青藏高原中南部隆升到現代高度的歷史比國際主流看法要晚。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方小敏說。  倫坡拉盆地擁有青藏高原中南部最全最連續的新生代地層,是研究青藏高原構造、氣候、生態最關鍵的地區之一。在倫坡拉盆地,研究人員發現了大量熱帶棕櫚、樟樹和攀鱸魚、水蜘蛛等化石和多層古土壤及火山灰,這些資料詳細記錄了青藏高原中南部隆起和氣候環境變化歷史。
  • 青藏高原所發現森林更新可以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
    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山脈是全球中低緯度冰川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為亞洲多條大河(雅魯藏布江、長江、印度河等)提供了水源。然而,由於地處偏遠、難以到達,高原地區的冰川觀測資料不僅少,而且時間也很短。數據匱乏限制了人們對長時間尺度上(幾十-幾百年)冰川變化及其對氣候變化響應的認識。
  • 「考古中國」最新進展:青藏高原人類歷史揭開神秘面紗
    2018年至2019年發掘期間,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積極開展多學科合作研究,綜合利用AMS14C和單顆粒光釋光測年技術,揭示了白石崖溶洞遺址已發掘地層主要形成於19-3萬年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是青藏高原目前已知年代最早、有可靠埋藏地層、出土豐富考古遺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 新發現!青藏高原中南部4000萬年前古高度低於2300米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和蘭州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高精度年代序列。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
  • 人類與病毒的交鋒,我們要如何取勝?
    ,人類和病毒必有血戰,且會多次交鋒。2003年,野生動物攜帶來SARS病毒,如今新冠肺炎的攜帶者也是野生動物,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對野生動物殺之、食之,何其殘忍。可這樣貪吃、心存僥倖的結果卻是難以承擔:引發疫情、傷害無辜、舉國抗疫。
  • 「Edison-遠古病毒」病毒的來源以及對人類的歷史影響
    我是EDISON隨著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的爆發,成千上萬無辜的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這讓人類不得不開始從新審視我們對地球自然環境所造成的種種暴行。蝴蝶效應引起的諸多自然災害,病毒爆發對人類造成的巨大災難。甚至可能引發的物種滅絕。
  • 南極突現高溫,冰川大量融化,被冰凍的遠古病毒將被釋放?
    遠古病毒藏在冰川下南極突現高溫導致的最直接現象,就是冰川大量融化,海平面上升。更令人擔憂的是,南極至少50%的冰川年份都不可預計,由於南極是目前地球上唯一沒有被人類大肆開發的陸地,這裡還保留著億萬年前的古老面貌。
  • 青藏高原,內陸高迥
    想起多年之前,我也曾經遊蕩在這片壯闊高原,四處漫遊,看那些在懸崖和林間的逆光下飛揚的經幡,聽那些悠長的念經,喝濃重的酥油茶,心生莫名的歡喜。在高原之上,潔白的哈達、高揚的經幡、林立的瑪尼堆,佛塔下的經輪、神秘的天葬,還有那些永遠磕不完的長頭,用胸膛丈量信仰的信徒……這一切一切,對行進在廣袤高原的旅行者,產生一種從未有過的驚奇與震撼!這是一片有著信仰的神秘之地,廣袤而蒼涼。
  • 16萬年前,誰最早登上了青藏高原?竟和大洋洲上的他們有關
    青藏高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但從人類繁衍的角度看,青藏高原有人類的歷史並不長。因為青藏高原天生海拔奇高,低溫缺氧,生態脆弱,這些都是對人類生存的極大挑戰。那麼,究竟誰才是登上青藏高原的第一批人類呢?最近科學家們終於有了答案,竟然和大洋洲有關。
  • 青藏高原所揭示青藏高原不同生態區表層土壤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白豔與陝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天然產物穩定同位素組學團隊博士周友平合作,選取青藏高原周緣兩個具有明顯垂直地帶性的高度斷面,對其土壤和植被中的萜類化合物進行分析。
  • 青藏高原科考拾零
    原標題:青藏高原科考拾零   1991年深秋,在老一輩青藏科學家的帶領下,我有幸第一次踏上去西藏的路,開始了我20年的青藏科考與研究生涯。從那以後,我每年都要去青藏高原,多則一年七八次,少則一二次;最長在那裡生活了兩個多月。屈指粗算,至今去了近四十次,計約五百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