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文化產業
近年來,在休閒遊和散客化的趨勢中,民宿旅遊市場快速成長,據數據報告,全國客棧民宿門店數量累計達 146264 家。那麼,民宿旅遊到底發展到什麼階段?國內外又有哪些地區的民宿產業值得學習?
統籌:成琪
編輯:李卓
來源:中經文化產業
日出山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梓堯攝
中國大陸民宿發跡於上個世紀80年代,經歷了三大發展階段,分別為以農家樂為主要特徵的 初始階段,以 產權和經營權分離、依賴「主人文化」的快速增長期,高端化、專業化、品牌連鎖化為特徵、以民宿群落為主的品質提升期。
根據數據顯示,2016 年到 2019 年,民宿行業房源數量、線上交易額保持高速增長。市 場總房源數量有望從 2016 年的59 萬套增長至 2019 年的 134 萬套,而線上交易額更有望在 2019年突破 200 億元,較 2016 年增長四倍。截至2018 年 11 月 30 日,全國(含臺灣)客棧民宿門店數量累計達 146264 家。
在我國,客棧民宿數量規模前五的省級行政區分別是浙江、廣東、四川、雲南、北京。從重點城市分布情況來看,客棧民宿數量規模前十的城市分別是北京、晉中、成都、麗江、杭州、重慶、東莞、桂林、嘉興和秦皇島。形成了東部、南部、西南部偏多,古城古鎮旅遊區集中,以北京為代表的大型旅遊城市周邊分布較多為主要特徵的空間布局。
從市場狀況來看,80後、90後和00後為民宿旅遊的主要消費群體,消費關注點更多的是價格、居住體驗感和房屋性能等因素。其中,六成以上的消費者通過網絡渠道預定。
我國旅遊民宿發展歷程
我國大陸民宿起源於上世紀 80 年代,分別經歷了 1.0、2.0、3.0 三個時代。
我國民宿起步於 20 世紀 90 年代初,最初的業態包括農家樂、家庭旅館等形式,這是民宿行業的初始狀態,即為 1.0 時代。這一階段民宿由擁有房屋的業主對房屋進行簡單裝修達到入住標準, 以收取床位費為主要收入來源,房間數量較少,從業人員素質不高,主要為緩解一些地區旅遊住宿難的問題。
快速增長階段。經過多年的發展,旅遊民宿在硬體、服務上都有了較大改觀,民宿經營出現了產權和經營權分離的經營模式, 服務人員素質得到了較大提高,銷售方式日趨多元化。2015 年莫幹山民宿發展成為民宿行業的旗幟,80 多家精品民宿聚集在浙江省莫幹山。隨後,莫幹山的民宿效應在全國被紛紛模仿,國內也掀起民宿熱潮,資本和創業者不斷湧入。從 2016 年開始,民宿搜索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民宿行業正式進入 2.0 時代。
品質提升階段。從 2017 年開始,伴隨千宿科技、千裡走單騎、雲舍等民宿品牌相繼提出「民宿群落」概念,民宿行業正式進入 3.0 時代,逐步實現民宿的快速轉型發展。2018 年國內民宿行業整體經過深度調整,一大批低端民宿逐步被洗牌,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中高端民宿逐漸興起。
我國旅遊民宿發展概況
由於《旅遊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LB/T 065-2019)發布的時間為 2019 年 7 月,全國各地目前還沒有對旅遊民宿進行統計,為了便於對全國民宿發展情況進行研究,在《旅遊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LB/T 065-2019)對旅遊民宿的定義的基礎上,對旅遊民宿的範圍進行了拓展,以下涉及到旅遊民宿的數據涵蓋了有特色、有個性和有文化品味的客棧、家庭旅館、小型精品酒店等小型住宿設施。
發展規模
近年來,各種民宿創業項目湧現,國內民宿市場在不斷增長。根據移動大數據監測平臺 Trustdata 發布《2019 年中國在線民宿預訂行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 2016 年到 2019 年,民宿行業房源數量、線上交易額保持高速增長。市場總房源數量有望從 2016 年的59 萬套增長至 2019 年的 134 萬套,而線上交易額更有望在 2019年突破 200 億元,較 2016 年增長四倍。
從數量上看,截止至 2018 年 11 月 30 日,全國(含臺灣)客棧民宿門店數量累計達 146264 家。從行政區域來看,華東地區門店數量最多(佔比 27.25%),接近 4 萬家;西南地區、華北地區和華南地區分列二、三、四位,均超過 2 萬家。
統計顯示,截止至 2018 年 11 月, 客棧民宿數量規模前五的省級行政區分別是浙江、廣東、四川、雲南、北京。從重點城市分布情況來看,客棧民宿數量規模前十的城市分別是北京、晉中、成都、麗江、杭州、重慶、東莞、桂林、嘉興和秦皇島。在麗江、大理民宿停業整頓改造期間,北京、晉中、成都等城市把握住民宿發展的窗口期,在規模上奮起直追,迎頭趕上,位列客棧民宿規模前三。
空間布局
東部、南部及西南地區偏多
目前,我國大陸民宿主要集中在我國北京、浙江等東部地區, 福建、廣東等東南部地區以及雲南、四川等西南部地區。西北地區以及東北地區數量偏少。這一分布特徵與我國旅遊業的整體發展現狀相吻合,客棧民宿的分布集中於旅遊業比較發達的區域。
古城古鎮旅遊區較集中
統計發現,麗江、大理、嘉興等古城、古鎮區域民宿數量相對較多。古城、古鎮本身所擁有的文化底蘊以及文藝氣息,與民宿所要展現的情懷不謀而合。因此,古城古鎮被大多數的民宿主人所青睞,成為民宿選址的熱門地區,由此也帶來了民宿在古城、古鎮區域的迅速生根與蓬勃發展。
以北京為代表的大型旅遊城市周邊分布較多
地區排名前十名中,北京、成都、杭州均位列其中,由此可以看出熱門大型旅遊城市周邊客棧民宿分布較多,且隨著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市場需求不斷變化,近年來增長迅速。經過幾年的發展,浙江民宿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截止至 2017 年,全省可提供住宿的民宿有 16233 家,主要分布在城市、景區、古鎮、海島、山村周邊,已經形成以杭州西湖、桐廬、嘉興西塘、烏塘、湖興莫幹山為代表的民宿集聚區。
市場特徵
民宿是國內旅遊散客化和休閒度假趨勢的產物,民宿的住宿人群顯著表現為中產化和年輕化,80 後、90 後、00 後是旅遊民宿主要的消費群體。民宿用戶住宿目的仍以 休閒度假為主,佔比近六成。
同時人們在選擇民宿時,會較多地關注 價格、居住體驗感和房屋性能等,而價格低廉、產品性能好、房源數量多正是民宿發展的優勢。
在民宿的客群結構中,主要以 上班族及學生群體為主體,其中又以職場高管及文藝從業者追求高品質民宿消費為主, 而性價比及民宿品質仍為民宿用戶最為關注的訴求。
民宿營銷依賴網絡渠道
OTA 佔主導地位
近年來,在線旅遊規模持續增長,其中, 半數以上在線旅遊遊客選擇自助遊。自助遊遊客在酒店選擇上擁有完全的自主權與更大的選擇空間,個性化與深度化的旅行需求使得民宿發展擁有了更大的用戶基礎。
黃山迎客松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湯榮進 攝
用戶在住宿信息的獲取和預訂的行為中,主要依靠網際網路渠道來獲取信息。 而在預訂住宿的渠道中,通過網絡渠道預定的人數佔比達到 61.6%,網際網路渠道成為了住宿預訂的主要渠道。
從行業規模上看,2016 年到 2019 年,民宿行業房源數量、線上交易額保持高速增長。 市場總房源數量有望從 2016 年的59 萬套增長至 2019 年的 134 萬套,而線上交易額更有望在 2019年突破 200 億元,較 2016 年增長四倍。部分客棧民宿甚至高達 90% 是通過OTA 等渠道來客。
在眾多在線旅遊預訂平臺中, 攜程、去哪兒、途家、Airbnb 等OTA 平臺佔據客棧民宿在線預訂單量的五成以上,在所有線上民宿平臺中佔主導地位。
案例分析
日本民宿
日本是最早興起鄉村民宿旅遊的亞洲國家,其民宿發展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特別是在 2018 年日本《民宿新法》頒布實施後,日本民宿營業申請增加到 1.3 萬件,住宿人數截至 2019 年 1 月底,合計達到 198 萬人次,其中訪日遊客佔到 80%,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預計在 2020 年達到 1297 億日元,比 2018 年增長 80% 以上。
經驗借鑑
安全、規範,政策法律齊全
日本民宿歷經近一個世紀的發展,行業規範業已成熟。民宿新法實施後,將民宿納入法律的框架內,必須符合消防、衛生、業主管理組合同意等一系列條件後到當地政府註冊獲得許可後才可經營。國家政策下各地還有地方版民宿監管細則推動民宿合法化經營,加大對非法民宿打擊的力度等,在此背景下,日本民宿經營主體呈現出了整體素質高、市場發展有序可守的特點,日本民宿產業管理也呈現出了較強的系統性。
自主、自律,協會組織強
日本民宿有成熟的行業協會組織,民宿經營者通常都會加入當地的民宿協會組織。日本民宿協會承擔著民宿的運營管理職責, 對內指導民宿經營,形成行業規範,保護民宿業主的合法權益, 保證民宿的服務品質。對外向遊客推介住宿,向社會和政府申請更多的優惠政策,扶持民宿行業的發展,在推動日本民宿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指導和監管作用。
主人個性與在地文化的完美融合
日本民宿充滿創意,主題風格多樣。他們善於挖掘當地的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資源,同時又兼具民宿主人個人的生活美學和藝術品味,具有濃鬱的人文色彩和鮮明的個人特色,增加了民宿的文化附加值,滿足了遊客多元化、體驗式需求,避免了同質化經營,出現千店一面的格局。
高品質配套設施與高質量服務結合
在日本民宿產業發展中,重視營造家庭氛圍以及重視在細節之處彰顯人情味,是日本民宿所具有的重要特徵。日本民宿如日本家庭一樣明淨清爽,一塵不染,裝修風格和家具擺設重視營造家的溫暖舒適。日本民宿經營者、服務者秉持賓至如歸和一期一會的服務理念,用心待客。
四川民宿
近年來,四川省發展全域旅遊如火如荼、優質旅遊強勢發力, 以民宿、客棧為代表的非標住宿產業發展突飛猛進,多地「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民宿產業強勢崛起。
2018 年 8 月,四川省旅遊協會民宿分會的成立,標誌著四川省民宿行業有了屬於自身行業的省級組織。目前,精品鄉村民宿往西部遷移的趨勢明顯,四川民宿發展水平直追發達地區,發展基礎、速度和潛力都具備無可比擬的優勢。
網絡預訂平臺數據顯示,2018 年僅成都市以民宿(含客棧)或短租共享住宿設施名義登記的經營單位就已經突破 2 萬家。
2019 年《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促進民宿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出臺,將更進一步引領成都本土民宿更加多元化發展,形成自身特色,促進成都旅遊服務的提質升級。
經驗借鑑
政府扶持與管理並重
2019 年,成都公布了《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促進民宿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通過三年時間,打造一批適應市場需求的差異化、個性化民宿體驗產品,培育一批特色鮮明、擁有較強市場影響力的本土民宿品牌,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服務溫馨優質和領先全國的民宿業,進一步扶持成都民宿產業發展。在管理上,《意見》提出,民宿開辦應符合治安、衛生、供排水和汙水處理、信息安全等相關規範標準和開辦區域管理規約,完善消防安全技術措施,達到有關標準和技術規範,並實行指導服務。推進行業徵信管理制度建設,建立健全黑名單制度,利用保險等市場機制保障房東和房客的合法權益。
民宿協會有效的組織和引導
四川民宿協會在四川整個民宿業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將給川內民宿業在發展上以全省性的指導。在行業服務、自律與自治、政策宣貫、標準編制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為四川旅遊民宿發展指引方向。堅持規範化工作和管理,在民宿行業服務工作上,主要負責舉辦民宿教育訓練、經營的講習活動,增加經營者的專業知識;開展民宿經營者之間觀摩交流活動,提升民宿服務質量與民宿形象;調節民宿協會會員與消費者的糾紛,為會員謀福祉、為行業謀發展,保障消費者權益;配合地方政府舉辦文藝活動,展現當地文化、旅遊等資源,促進民宿發展。
具有明顯的空間集聚特徵,並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四川的地理條件、環境氣候致使四川民宿呈現明顯的空間聚集現象。四川民宿主要集中在成都附近及川西地帶。成都依託其優越的人文旅遊資源、經濟條件及人流量,民宿發展突飛猛進, 在成都附近,多以公寓大樓式的形式呈現,以現代風格的建築為特色;在川西北地區,諸如四川甘孜州、稻城、亞丁、九寨溝等地區,圍繞 317、318 國道,以多元藏族風情文化及優美高原景觀為基調,打造高原藏族風情民宿,滿足接待季節性自駕和騎行遊客為主。
浙江民宿
2003年起,浙江省通過開展「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造就了優美的城鄉大環境,隨著滬、蘇、浙三地旅遊消費能力的不斷增強,對鄉村休閒旅遊產品供給品質提出了新的要求。
得益於上述因素,浙江省民宿產業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逐漸在城市、景區、古鎮、海島、山村等分化出不同形態的民宿類群。如以莫幹山、西湖、楠溪江為代表的景區民宿,以烏鎮、西塘為代表的古鎮民宿,以嵊泗、象山為代表的海島民宿。
截止 2017 年底,浙江省在冊登記民宿 16233 家,房間總量超過 15 萬間,其中以杭州市和湖州市最為集中,均超過 1700 家;2017 年直接營業收入 53.5億元,直接從業人員 9.8 萬人。
經驗借鑑
省政府層面確立民宿產業發展思路
浙江省委、省政府較早地意識到民宿在盤活存量資產、豐富產品供給、活化鄉村、保護傳統文化、帶動當地就業、吸引原住民回歸、提升產業發展、推動生態保護、促進城鄉協調、輻射帶動多元的綜合效益,並在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就將發展民宿經濟確立為省重大發展戰略之一,作為推進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
政策保駕護航,浙江民宿蓬勃發展
2016 年 1 月,《浙江省旅遊條例》正式實施,在全國率先將民宿列入地方性法規的範疇;此後,出臺了《關於確定民宿範圍和條件的指導意見》、《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等系列促進民宿規範化發展的政策文件,2018 年又開展了首批浙江民宿等級評定、成立了民宿產業聯合會等。得益於這些「接二連三」為民宿產業保駕護航的舉措,浙江各地湧現出一批批環境美、文化高、服務強、帶動面廣的優質精品民宿。
搭建平臺,助力民宿行業蓬勃發展
近年來,浙江省文化旅遊行政部門積極擔當,主動作為,綜合施策,推進民宿快速發展。搭建行業平臺,牽頭成立民宿產業聯合會;搭建營銷平臺,將民宿納入宣傳推廣體系等。民宿信息平臺的搭建,為旅遊管理部門摸清了家底,為引導民宿科學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此基礎上,原浙江省旅遊局於 2018 年發布了《浙江民宿藍皮書 2017》,深入剖析浙江民宿行業特點、發展趨勢和實踐經驗,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謀,為民宿行業發展提供遵循, 為投資創業者提供借鑑與經驗。
培育優質品牌,整合資源整體營銷
浙江省起草並發布了《浙江省民宿的基本要求與評價》,劃分出白金宿級、金宿級和銀宿級三個等級。由原浙江省旅遊局牽頭組建評定隊伍,按照「高標準、嚴要求、少而精」的評定原則,制定評定細則和打分表,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對民宿進行評定。整合全省品牌民宿資源,編制《浙江民宿導覽》,在旅遊交易會上進行重點推介,有效提升浙江民宿的知曉度和品牌影響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經文化產業,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