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系統聽起來高大上,大家可能認為它是未來的東西,其實不然,AI早已在我們身邊出現。未來,它還會潛移默化的全面融入到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中,成為我們的助手。顯然,它也會對當前和未來社會的職業格局和生涯教育產生深刻的影響。
李亦菲
心理學博士
北京師範大學科學傳播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人工智慧時代的職業格局與生涯教育
AI系統聽起來高大上,大家可能認為它是未來的東西,其實不然,AI早已在我們身邊出現。從美國IBM公司生產的超級西洋棋電腦深藍(Deep Blue),到戰勝人類圍棋世界冠軍的人工智慧機器人AlphaGo,再到我們所熟知的智能地圖、語音助手等。人工智慧系統一步步地走進我們的生活。
然而,在人工智慧越加融入我們生活的同時,人們也產生了一些擔憂:人工智慧系統會不會完全的取代人類呢?
AI系統對職業的衝擊
BBC做過一項預測,英國現存的工作種類,有35%會在未來的二十年內完全被機器取代。除了那些低端體力勞動外,會計、金融、攝影、法律等被認為是「中高端腦力勞動」的崗位,一樣會受到AI發展的影響。
最有可能被機器替代的工作在狹小空間內的單一體力勞動,如打字員、車間組裝工、司機。
只需要簡單社交的應答性工作,如電話接線員、前臺接待、快遞員。
重複性的簡單腦力工作,如法律秘書、會計、播音員、翻譯。
這些工作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需要大範圍的移動,他們所從事的工作,比較容易被標準化。
安全的工作具有的特點需要創意和抽象性思維,如平面設計師、小說作者。
需要高度社交智慧和談判技巧,如高級商務代表、企業中層管理。
需要關心和與人溝通能力,如醫生、護士、教師、心理諮詢師。
這些工作雖然不一定需要很大的創意創新,但是對情感的投入、同理心有要求。
李開復也曾預測到,未來五到十五年,重複性的工作、常規的工作、可優化的工作將逐步被人工智慧取代,而複雜的、創造性的工作相對安全,很難被替代。
AI時代的職業格局
人工智慧時代下,職業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職業的格局會是什麼狀況?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職業分類:
霍蘭德的職業分類模型霍蘭德的職業分類模式是目前最常用、最經典的一種分類,它把人類的職業分為六種: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常規型、現實型、研究型。
從對象角度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三種類型與人有關,其中,藝術型涉及人的精神和情感,社會型涉及人的身體和情緒,企業型涉及人的行為。常規型、現實型、研究型三種類型與物有關,其中,常規型涉及具體的數字和符號,現實型涉及具體的實物,研究型涉及抽象的概念。
從對創造力要求的角度看,也可以將這六種職業分為三個層次:研究型和藝術型需要較高的創造力,常規型和企業型不太需要創造力,實用型和社會型居中。
李開復的職業分類模型李開復按照同理心(低同理心和高同理心,跟人的情感投入有關)和創造力(低創造性和高創造性,對創造力的要求)兩個維度,將各種職業分為四類:低創造性-高同理心的職業、低創造性-低同理心的職業、高創造性-高同理心的職業、高創造性-低同理心的職業。
在這四類職業中,低創造性-低同理心的職業是完全可以被人工智慧替代的;低創造性-高同理心的職業,以人為主,人工智慧系統可以做一些輔助;高創造性-低同理心的職業,人工智慧和人的協作是一半對一半;高創造性-高同理心的職業,人工智慧發揮作用的空間較小,很難有用武之地。
一個細化的「二維職業分類模型」在以上模型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按「對象」和「操作」兩個維度對職業進行細分。在「對象」這一維度上,可以將不同職業所處理的對象分為自然事物、人造事物、數學符號、語言符號、藝術形象、集體組織、個體生命,並將它們與同理心關聯起來。其中,前四種對象不太需要情感的捲入,劃入低同理心區間;後三種對象與人有關,劃入高同理心區間。在「操作」這一維度上,可以根據創造性的高低分為三種情況:研究與探索、設計與實施、使用與維護。按這個二維結構,可以得到21種職業類型。
AI時代下的職業格局未來的職業格局,高同理心的職業會佔到所有職業的50%,高創新的職業會佔10%,20%的人提前退休,還有20%的人處於更加麻煩的狀態(15%的人會被遊戲迷戀,4%的人會無所事事患抑鬱症,1%的人會成為搗亂分子)。另外,我們還要思考人口老齡化的問題。
AI時代的生涯教育目標
生涯能力與生涯適應力美國的生涯教育已經開展了很長的時間,大概20世紀初期,教育系統內部就有了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的工作需要,到五六十年代從職業指導變成了生涯發展、生涯指導,到八九十年代,又把生涯教育納入整個教育體系,制定了《國家職業生涯發展指南》,對不同學段的學生應該具備的生涯能力做了非常完整的標準。
NCDC的生涯能力指標(1992)
《國家職業生涯發展指南》將人的生涯能力分為:自我認知能力、教育與職業探索能力、生涯規劃能力,並以此作為生涯教育的目標。
在我國,生涯能力的目標系統並沒有建立起來,現在的生涯規劃教育只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佔小的部分。
近幾年,隨著新高考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生涯教育,把生涯教育作為專門的版塊對學生進行輔導。這主要出於兩方面的考量,一是高考科目設置發生變化,需要學生提前選擇學習和考試科目;二是大學錄取方式發生變化,需要學生從專業出發填報志願。這種對生涯教育的迫切渴求有很強的功利色彩和短期利益述求。其實,完整的生涯教育應該下沉到初中、小學,並在大學階段進行進行延續和補充。我們需要把生涯教育看成全過程的教育,形成完整的培養系統。
生涯適應力的含義與內容
個體在面對不確定事件時對其生涯計算進行調整的能力。個體應對生涯中的任務、問題、轉折並與環境交互作用時所需要的心理資源。
實際上,在人工智慧時代到來的時候,並不是僅僅培養好上述一些能力就可以。
原來的生涯教育被稱為生涯規劃教育,有工程學的色彩,分析清楚以後要做什麼事,把規劃做好,按照規劃往前走就可以。但實際上,我們常說「計劃趕不上變化」,尤其是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當下,原來做好的規劃很快就需要調整,我們需要不斷的調整去適應。
生涯適應力的維度
生涯適應力這個概念是生涯教育系統中特別關注的、新的培養方向。關於生涯適應力,有一些不同的理論,可以從不同的維度進行分析。簡單來講從三個維度,一要做計劃,第二個是不能一味地機械推進,要不斷對自我和環境進行探索,第三做適應性決策,不斷調整自己去適應環境。
從生涯規劃到人生設計數據顯示,在美國,只有27%的大學生畢業後所從事的工作和他們所學的專業有關。2/3的職場人士對他們的工作不滿意,有15%的人甚至痛恨他們的工作。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到底怎樣去面對不斷變化的職業,是不是可以調整原來的生涯教育的模型?」針對這一問題,出現了這樣的一種說法「生涯設計」。打破傳統的生涯規劃模型,以設計思維的理念不斷地探索,不斷地適應環境的變化的一種生涯教育的模式。
基本理念是:(1)不要堅持初心,而要重新定義問題;(2)不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向,而是擁有多個選擇;(3)不要做出決定,堅定推進,而是邊走邊看,低成本試錯。
真正的幸福源於設計有意義的人生。也就是說人生的道路是設計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規劃、執行出來。按這個理念,我們需要培養學生人生設計的五種基本心態。
(1)好奇心:對事物保持探索的欲望;
(2)努力行動:快速地將想法變成行動;
(3)重新定義:遇到苦難時學會退一步思考;
(4)專注過程:充分享受探索的過程;
(5)深度合作:與其他人共同探索人生。
AI時代的生涯教育目標
生涯教育的含義
生涯教育是一種持續性的綜合教育計劃,即從幼兒園到成年,按照生涯認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準備、生涯熟練等步驟逐一實施,使學生獲得謀生技能並建立個人的生活風格。這個概念更加強調生涯教育的多元化、持續性。
不能把生涯教育簡單看成填志願、選擇職業方向。它不是功利性的短期行為,而是不斷探索自我,融入環境中,找到良好的配合的幸福生活的教育過程。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設計自己人生的過程。
按照這個觀點,生涯教育不能只是課堂上講講課。而是要把家庭、社會、工作場所等都納入進來。2020年3月20日,中央發布的文件《全面加強大中小學生勞動教育的意見》,在意見中除了鼓勵學生學科知識的學習外,還要廣泛開展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還有家庭勞動、學校勞動、社會勞動,讓學生能夠做到不僅僅是讀死書、死讀書,而是在讀書的過程中,在中小學階段能夠不斷融入到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中。甚至在勞動教育中,不僅僅要做些生活自理的勞動、家庭勞動,還要廣泛體驗各種生產型勞動、服務性勞動,所以,我認為勞動教育對我們開展生涯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抓手,也是國家教育改革的一個新的方向。
除課堂之外,家庭、社會、工作場所均是生涯教育的重要場所。
AI時代的生涯核心能力
與其他人相處的能力:溝通與合作、指導與諮詢、關懷與陪護
理解與利用AI的能力:理解AI(本質)、改進AI(算法與編程)、利用AI(輔助工具)
超越AI的能力:生存意識、世界模型、創造力
生涯教育目標的「三個學會」
學會選擇:掌握生涯選擇的思路和方法。
學會適應:掌握提升適應職業世界、外部環境的能力。
學會發展:提高發展自我、實現內在價值、成就滿意人生的能力。
生涯教育體系是一個龐雜的系統。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發,可以建立一個完整的生涯教育工作體系:首先要學會自我調適,在此基礎上學會人際交往、學會適應社會、實現學業的充分發展,最終服務於生涯發展。生涯發展可以看成人的整個的學業、人際、社會適應、包括自我調適的一個方向、燈塔。人的所有的學習(廣義的學習)、適應環境最終都是為了有效的促進實現生涯發展。
按照這個體系,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與生涯教育完整的融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系統。也可以說,整個的教育就是生涯教育,是廣義的生涯教育。狹義的生涯教育就是平時學習,快要畢業的時候增加一些職業指導的工作。我們希望把狹義的生涯教育擴展成為完整的廣義的生涯教育體系。
在做生涯教育系統的時候,我們要時時刻刻思考人工智慧會對社會產生什麼變化,未來的職業格局會是什麼狀況,這樣才能有效的應對社會的變化。
(本文根據 「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上, 北京師範大學科學傳播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亦菲老師的主題演講整理,內容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