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茶飄香——走進永春茶葉博物館

2020-12-19 東南網

昔日破舊古厝,今朝變身茶博館。福建日報記者 黃楓 通訊員 蘇福彬 攝

東南網5月3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楓 通訊員 蘇福彬 文/圖)永春縣五裡街鎮埔頭村,距縣城五六公裡。樹木掩映中,一座兩進兩護厝的閩南風格古厝,靜靜立在霞陵溪旁。兩年前,這座古厝還是幾近荒廢的模樣,如今,這裡成為永春首家集茶葉歷史文化、古茶器具展示及品茶休閒功能為一體的「永春茶葉博物館」。

近年來,埔頭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將一些廢棄、閒置的閩南特色古建築進行修繕、保護,並積極引入文化旅遊新業態。永春茶葉博物館,就是埔頭村與福建多暇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一起打造的文化名片,如今已成為五裡街鎮「地標性」的文化旅遊新景點。

廢棄古厝的重生

近日,記者走進永春茶葉博物館,只見一方古樸的石質茶几擺在正廳中央,客人正圍坐品茶。庭院中,陽光移過厝頂照進天井,幾尊雕於清代的石獅,靜臥在翠綠的四方竹旁。100多年前用鵝卵石鋪地的天井處處苔痕,一縷微風遊進古厝,花兒隨風搖曳,送來陣陣清香。

「這座古厝原本廢棄,多處殘垣斷壁,僅有幾間稍微完整的房間還被用來養雞養鴨,厝裡髒得根本沒有站腳的地方。」五裡街鎮副鎮長謝永寧說,是美麗鄉村建設和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讓這座古厝重煥生機。

2017年起,埔頭村通過整合各級項目資金,投入近80萬元,採用「以修代租」的方式,對5座古厝進行主體建築修復。「我們充分利用有限資金,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進行修繕,儘量恢復這些古厝的原來面貌。同時,我們也積極引入社會資金,結合文旅產業,對這些古厝量身打造。」謝永寧說。

永春茶葉博物館就由其中一座古厝改造而來,佔地面積1200多平方米。如今,博物館不僅成為遊子寄託鄉愁的載體,也成為越來越多遊客深入了解永春茶文化的必訪之地。

遊客在優雅環境中細品香茗。福建日報記者 黃楓 通訊員 蘇福彬 攝

弘揚特色茶文化

43歲的王新柏,是福建多暇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也是當地頗有名氣的一位收藏家。十幾年來,他投入200多萬元,收集了不少體現永春特色的文物,其中就有多達1000餘件與茶文化相關的文物。2016年開始,他就醞釀著要建設一座茶葉博物館。

「永春生產茶葉歷史悠久,先後獲得『中國名茶之鄉』『全國最具潛力產茶縣』『福建省十大產茶大縣』等稱號。」王新柏說,在此之前,永春缺少一座可以清晰了解茶文化發展脈絡的博物館,這讓他覺得十分遺憾。彼時,埔頭村正在保護修繕古厝,王新柏和村兩委一拍即合,決定一起利用開發這座古厝,建設永春茶葉博物館。

「根據永春茶文化的特點,我自己進行布館設計,精選跟茶有關的古件擺入展櫃,又增加了一些與茶葉生產相關的擺設,增強了博物館的茶文化氣息。」王新柏說。經過半年布館籌備,永春茶葉博物館於2018年1月底正式開館。

博物館的主房和廂房分別收藏著1000多件從永春各地收集的,從宋代至民國時期的茶杯、茶壺、茶盤、茶罐等茶用器具,甚至還有保存近百年未曾打開包裝的茶葉。收集回來的茶罐,不少罐身還有文字記錄,標示著產茶時間、茶葉品種、採摘區域等。文旅產業正興起

永春茶葉博物館建成開放,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來此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前不久,我們接待了來參觀的福建省青年建築師協會組織的閩臺設計團隊,包含來自兩岸高校、設計院、設計公司的近50名教師、建築師、文創從業者、資深運營者等,他們對茶葉博物館都表現出濃厚的交流、合作興趣,也給我們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王新柏說。

在埔頭村,因打上文旅符號而重煥光彩的古厝不止這一座。霞陵溪畔、永春茶葉博物館右側不遠處,一座三進古厝也被修葺一新。踏入古厝,只見當地傳統藤牌武術器具琳琅滿目,永春漆籃、織紙畫、石雕等代表性傳統工藝品、生產生活用品讓人目不暇接。「古物,最適合在古厝里舖陳。這座古厝命名為永春鄉愁博物館,館裡每一樣陳列品都是我多年收集來的。來這參觀,對永春文化歷史發展能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王新柏說。

「埔頭村自然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我們利用古厝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載體,不僅能更好地保護、傳承當地優秀文化,讓更多的人在這裡找到鄉愁和心靈歸宿,還能以文化旅遊產業促進鄉村經濟綠色發展。」謝永寧說。

茶博館裡收藏展示的古時民間茶用器具。福建日報記者 黃楓 通訊員 蘇福彬 攝

相關焦點

  • 讓中國茶飄香全球 李瑞河擬在洛杉磯建茶博物館
    原標題:讓中國茶飄香全球 李瑞河擬在洛杉磯建茶博物館中國僑網消息: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我要讓中國茶飄香全球。」「茶博士」李瑞河周末現身洛杉磯接受該報採訪時透露,他「中國茶全球化」理想的第一步是在洛杉磯蓋一座茶博物館。
  • 茶知識丨烏龍茶篇:永春佛手
    有一日,他突發奇想:佛手柑(又稱香櫞果)是一種清香誘人的名貴佳果,要是茶葉泡出來有「佛手柑」的香味該多好哇! 於是他把茶樹的枝條嫁接在佛手柑上,經精心培植,終獲成功,這位和尚高興之餘,把這種茶取名「佛手」,清康熙年間傳授給永春師弟,附近茶農競相引種得以普及,有文字記載:「僧種茗芽以供佛,嗣而族人效之,群踵而植,彌谷被崗,一望皆是」。
  • 走進松陽茶葉博物館 帶你了解一片葉子的前世今生
    4月22日,正值周末,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走進松陽茶葉博物館,一睹松陽茶的前世今生,品嘗這精彩紛呈的茶文化大餐。松陽是「浙江生態綠茶第一縣」「中國綠茶集散地」和中國綠茶價格指數發布地,全縣40%人口從事茶產業、50%農民收入來自茶產業、60%農業產值來源於茶產業。為何松陽與茶結緣?松陽的茶文化又有什麼特點?走進松陽茶葉博物館,就可以了解松陽茶香背後的文化和故事啦。
  • 福州倉山古厝變身博物館 喚醒沉睡的公共文化空間
    葉義斌 攝市民在倉山區建新鎮臺嶼鄉村博物館參觀體驗。 葉義斌 攝6月初夏的每個周末,位於倉山區建新鎮的臺嶼鄉村博物館都會迎來三五成群的市民遊客。這座博物館依託清代古民居陳祺厝建設,透過古厝的韻味,參觀者可以感受周遭的時代變遷。自去年9月開館至今,雖受疫情影響,該館的參觀人數仍超過5000人次。
  • 9個雅茶茶樣入選中國茶葉博物館名茶樣庫
    8月27日,中國茶葉博物館「2017茶萃品鑑分享暨茶書讀庫合作」系列活動在中國茶葉博物館雙峰館區國際交流館舉行。活動中,蒙頂山茶品鑑推介、龍行十八式茶技表演,以及雅安茶廠贈送老茶樣等,讓蒙頂山茶和雅安藏茶走到了參加活動的專家學者和嘉賓面前,更讓蒙頂山茶和雅安藏茶的茶香浸潤了大家的心田。  「活動現場,茶界的朋友說這算得上是雅安的主場活動了。」
  • 走進北方規模最大的茶葉博物館——探訪京華茶葉的歷史
    作者:於丹娜探訪京華茶葉的歷史本期《金水橋》欄目介紹了首農食品集團北京二商的京華茶業:京華茶業悠久的歷史,京華茶業的號茶,京華茶業作為北京馬連道商業街的「立市之源」為茶葉在北方市場推廣做出的巨大貢獻。北京馬連道有一家我國北方規模最大的茶博館——北京茶葉博物館,其鎮館之寶「金瓜貢茶」是清朝光緒年間皇室引用的貢茶。「北京茶葉博物館由首農食品集團北京二商京華茶業有限公司創建,於2016年8月正式開館,至今已成功運營近四年,年接待遊客逾萬人。
  • 成都這家社區茶博物館不簡單
    打卡桃園三結義場景感受三國文化  體驗採茶、制茶、炒茶領略川茶飄香  社區給居民營造的「壩壩文化」新場景  「老闆來碗三花……」10 月 25 日上午,成都武侯區漿洗街街道七道堰社區裡茶客眾多,漢服走秀、品蓋碗茶、聽新派評書……社區裡的居民們都來「湊熱鬧」。原來,當天是這家社區茶博物館開業的大喜日子。
  • 永春:留住「古早味」煥發新活力
    在永春,像龍水村這樣在發展中遭遇成長之痛的傳統村落不在少數。如何更好地保護和發展?永春在實踐中探索出自己的模式。衛星定位保護老記憶作為千年古邑,永春在發展中形成不少傳統村落。但因交通不便和經濟落後等原因,大量人口外出、古厝破敗。
  • 茶香小布 春茶飄香
    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記者的腳步和鏡頭走進小布,一起品味茶香小布。 請您觀看 明前茶飄香,茶鄉採茶忙。在小布金葉茶業專業合社的千畝有機茶園,春風揉碎了青山的寧靜,青翠的茶園裡流淌著匆匆的步履,採茶工人纖指上下飛舞,一粒粒含羞的嫩芽落入腰間的茶簍。
  • 中國茶葉博物館「仲夏茶約」帶你領略茶之美
    摘要:近日,中國茶葉博物館全新推出「仲夏茶約」系列活動,邀請茶友沿著龍井八景,走御道、遊茶園、尋茶味。此次活動行程,將帶大家來到三個茶空間遊玩、拍照、打卡。感受世界各地的飲茶習俗,講述茶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茶都杭州的愛茶情懷。
  • 中國茶葉博物館茶萃廳茶樣徵集評審結束 我市共有9個茶樣入選
    蒙頂甘露入選中國茶葉博物館茶萃廳茶樣  雅安日報/北緯網訊  7月31日,經過近兩個月的徵集和審評,「中國茶葉博物館茶萃廳徵集令」活動落下帷幕,共計179個茶樣入選中國茶葉博物館名茶樣庫。其其中,我市有蒙頂甘露、蒙頂黃芽、雅安藏茶等9個茶樣入選。  中國茶葉博物館自2017年5月下旬啟動「中國茶葉博物館茶萃廳茶樣徵集令」主題活動。活動共計收到來自15個省137家茶企或協會、學會提供的199個茶樣。其中綠茶茶樣68個,黃茶茶樣8個,白茶茶樣9個,青茶茶樣16個,紅茶茶樣40個,黑茶茶樣5個,再加工茶茶樣50個,非茶之茶茶樣1個,另有2個茶樣不參評。
  • 永春埔頭生本堂:桃谷恩榮第一家 研究清代古厝的範本
    在永春縣五裡街鎮埔頭村有一座百年古厝——「生本堂」,被譽為「桃谷恩榮第一家」。研究清代古厝難得的範本    古代永春尚武之風的縮影  生本堂佔地約10畝,建築面積約1600平方米,坐東南向西北,四周山環水繞,地理位置俗稱「獅子戲水」。
  • 稻花香裡說豐年 永春岵山話變遷
    此次廚霸賽從8月14日持續到8月29日,包括兩類四場比賽,吸引200多名永春廚師參加比賽。其中,兩類比賽包括傳統美味排名賽和創新美食爭霸賽。傳統美味排名賽,以永春27道傳統特色小吃和特色美食為題,進行現場比賽。
  • 永春百年古厝變體字難倒不少人:有人這麼解 你怎麼看
    你讀書多,幫忙看看這是什麼字●追蹤 古厝變體字有人這麼解,你怎麼看 福如東海早報訊 (記者 陳玲紅 周長鋒 文/圖)昨日早報報導(詳見昨日A12版)永春縣東關鎮外碧村一百年古厝門匾上的十二個變體字無人識
  • 現場 | 為你講述一段茶故事,「有茶時光·划過指尖的茶故事」展在中國茶葉博物館開幕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天氣轉涼,杭城近日悄然入冬,12月7日,中國茶葉博物館「有茶時光·划過指尖的茶故事」展在大雪節氣裡迎冬開幕,氤氳的茶香為寒冬帶來了一份暖意。擁爐煮水,圍爐烹茶。為配合展覽開幕,在展覽序廳的茶互動體驗空間裡,舉行了一場形式豐富的「陳皮遇見茶」主題品鑑會。「紅焙淺甌新火活」,燃爐煎茶,餘煙飄渺,茶香四溢。
  • 永春「探春記」,一個土特產計劃裡的閩南鄉愁
    對老嬰來說,眼下的生活與老家永春的鄉村煙火總是息息相關。今日用柴火慢熬一鍋枇杷膏;明日上山制茶,邂逅春日滋味;又復一日,攜茶具於山巔或溪邊,一坐便是半晌……但初到廈門那些年,由於離家近,兩個小時的車程始終無法構成鄉愁。
  • 單叢茶飄香 升起致富希望
    8月28日至31日期間,在2020年「廣東脫貧攻堅展」的「潮州館」內,單叢茶葉飄香,天池茶業、南馥茶葉、霧崬茶業等鳳凰茶企在此展銷,引得茶客點讚。茶藝表演賞心悅目、品茶環節回味無窮,茶葉展示琳琅滿目,鳳凰單叢茶走俏展館。一頭牽著鳳凰貧困茶農群眾,一頭接上廣闊市場,通過幫扶單位引領帶動、展銷平臺推薦等模式,鳳凰鎮拓展貧困戶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幫助貧困群眾增收。
  • 松陽茶葉博物館即將開館
    近日,松陽縣茶葉博物館已完成布展,並在春節前開放試運行,與廣大市民見面。 松陽茶葉種植源遠流長。早在三國時期,松陽就開始出產茶葉,到了唐代已很興盛,1929年松陽茶葉在西湖國際博覽會上獲一等獎。為進一步發掘、弘揚松陽茶產業的悠久歷史與深厚文化,進一步提升松陽茶產業的品質,打造松陽茶葉金名片,松陽縣於2015年動工興建茶葉博物館。松陽茶葉博物館位於新興鎮大木山茶園遊客中心,展覽面積1000平方米。2016展館建築完成後,進行了文物展品的徵集,徵集範圍包括歷史文物、民俗器物、歷史資料三大類。
  • 位於龍井茶之鄉的中國茶葉博物館,遊杭州必不可少的打卡之地
    聽說杭州的中國茶葉博物館是個非常值得參觀的地方,雖然下著雨,雖然時間特別緊,取消了原計劃的景點靈隱寺,堅持去了茶博。結果沒有讓人失望,了解到了我們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無限魅力,以及茶文化對世界的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