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破舊古厝,今朝變身茶博館。福建日報記者 黃楓 通訊員 蘇福彬 攝
東南網5月3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楓 通訊員 蘇福彬 文/圖)永春縣五裡街鎮埔頭村,距縣城五六公裡。樹木掩映中,一座兩進兩護厝的閩南風格古厝,靜靜立在霞陵溪旁。兩年前,這座古厝還是幾近荒廢的模樣,如今,這裡成為永春首家集茶葉歷史文化、古茶器具展示及品茶休閒功能為一體的「永春茶葉博物館」。
近年來,埔頭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將一些廢棄、閒置的閩南特色古建築進行修繕、保護,並積極引入文化旅遊新業態。永春茶葉博物館,就是埔頭村與福建多暇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一起打造的文化名片,如今已成為五裡街鎮「地標性」的文化旅遊新景點。
廢棄古厝的重生
近日,記者走進永春茶葉博物館,只見一方古樸的石質茶几擺在正廳中央,客人正圍坐品茶。庭院中,陽光移過厝頂照進天井,幾尊雕於清代的石獅,靜臥在翠綠的四方竹旁。100多年前用鵝卵石鋪地的天井處處苔痕,一縷微風遊進古厝,花兒隨風搖曳,送來陣陣清香。
「這座古厝原本廢棄,多處殘垣斷壁,僅有幾間稍微完整的房間還被用來養雞養鴨,厝裡髒得根本沒有站腳的地方。」五裡街鎮副鎮長謝永寧說,是美麗鄉村建設和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讓這座古厝重煥生機。
2017年起,埔頭村通過整合各級項目資金,投入近80萬元,採用「以修代租」的方式,對5座古厝進行主體建築修復。「我們充分利用有限資金,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進行修繕,儘量恢復這些古厝的原來面貌。同時,我們也積極引入社會資金,結合文旅產業,對這些古厝量身打造。」謝永寧說。
永春茶葉博物館就由其中一座古厝改造而來,佔地面積1200多平方米。如今,博物館不僅成為遊子寄託鄉愁的載體,也成為越來越多遊客深入了解永春茶文化的必訪之地。
遊客在優雅環境中細品香茗。福建日報記者 黃楓 通訊員 蘇福彬 攝
弘揚特色茶文化
43歲的王新柏,是福建多暇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也是當地頗有名氣的一位收藏家。十幾年來,他投入200多萬元,收集了不少體現永春特色的文物,其中就有多達1000餘件與茶文化相關的文物。2016年開始,他就醞釀著要建設一座茶葉博物館。
「永春生產茶葉歷史悠久,先後獲得『中國名茶之鄉』『全國最具潛力產茶縣』『福建省十大產茶大縣』等稱號。」王新柏說,在此之前,永春缺少一座可以清晰了解茶文化發展脈絡的博物館,這讓他覺得十分遺憾。彼時,埔頭村正在保護修繕古厝,王新柏和村兩委一拍即合,決定一起利用開發這座古厝,建設永春茶葉博物館。
「根據永春茶文化的特點,我自己進行布館設計,精選跟茶有關的古件擺入展櫃,又增加了一些與茶葉生產相關的擺設,增強了博物館的茶文化氣息。」王新柏說。經過半年布館籌備,永春茶葉博物館於2018年1月底正式開館。
博物館的主房和廂房分別收藏著1000多件從永春各地收集的,從宋代至民國時期的茶杯、茶壺、茶盤、茶罐等茶用器具,甚至還有保存近百年未曾打開包裝的茶葉。收集回來的茶罐,不少罐身還有文字記錄,標示著產茶時間、茶葉品種、採摘區域等。文旅產業正興起
永春茶葉博物館建成開放,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來此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前不久,我們接待了來參觀的福建省青年建築師協會組織的閩臺設計團隊,包含來自兩岸高校、設計院、設計公司的近50名教師、建築師、文創從業者、資深運營者等,他們對茶葉博物館都表現出濃厚的交流、合作興趣,也給我們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王新柏說。
在埔頭村,因打上文旅符號而重煥光彩的古厝不止這一座。霞陵溪畔、永春茶葉博物館右側不遠處,一座三進古厝也被修葺一新。踏入古厝,只見當地傳統藤牌武術器具琳琅滿目,永春漆籃、織紙畫、石雕等代表性傳統工藝品、生產生活用品讓人目不暇接。「古物,最適合在古厝里舖陳。這座古厝命名為永春鄉愁博物館,館裡每一樣陳列品都是我多年收集來的。來這參觀,對永春文化歷史發展能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王新柏說。
「埔頭村自然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我們利用古厝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載體,不僅能更好地保護、傳承當地優秀文化,讓更多的人在這裡找到鄉愁和心靈歸宿,還能以文化旅遊產業促進鄉村經濟綠色發展。」謝永寧說。
茶博館裡收藏展示的古時民間茶用器具。福建日報記者 黃楓 通訊員 蘇福彬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