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網就被全監控 打工人哪有匿名吐槽的權利?

2021-01-21 IT時報

30秒快讀

1、請注意!當你連上辦公室WiFi時,你就有可能被監控,微信、QQ也不例外。甚至連你在個人微博上吐槽下996,都有可能被約談。在工作時,老闆要求你的每一分鐘都需要獻給工作。但在私人時間、私人帳號討論公眾話題,難道也要被監控?

2、在「全景監獄」場景中,觀看是一種權力,被觀看的人只能選擇服從管制,進而演變成自律性約束,最終導致自閉。

一則不斷發酵的網絡事件,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環境。

原來,我們中的很多人一直以來都「很傻、很天真」,電腦上的軟體、手機裡的App、空氣中的WiFi信號、牆角沉默的攝像頭,所有這些數字設備再加上算法加持,都能夠無情地監督或監視我們的工作。

當我們享受著網約車、外賣、掃碼支付帶來生活便利的同時,硬幣的另一面,技術也正成為最嚴厲的「監工」。

在被管理和被尊重之間,社會、企業、打工人之間需要找到價值觀的共識。

01

花式被監控

《IT時報》記者調查發現,企業通過各種各樣甚至極具創意的方式完成對員工的「深度了解」,在技術空前豐富和發達的今天,員工無處可逃。

遲到1小時,有n種扣錢階梯

即使握在手中的是自己的手機,辛迪(化名)也還是要夾起尾巴做人。「謹言慎行」是她的職場第一要義,和小夥伴的悄悄話絕不能對著手機說,因為裡面安裝的手機工作平臺開啟了錄音和定位權限,上班時間要求員工保持至少9小時的在線狀態。

差之毫厘,就會受到無情的懲戒。「如果我不小心掉線了,首先我的領導會收到簡訊,他會來提醒我,掉線時間長了,我的直屬領導也會一起被罰款。」從事銷售工作的辛迪日常需要外出跑客戶,有手機工作平臺在線「盯人」,她和同事已經無所遁形,「有同事跑完客戶後順帶去商場溜達了一圈,結果就背上了處分」。

圖源/Pixabay

規矩多,罰款多,恐怕是辛迪離職前最「肉疼」的記憶了。就拿每晚9點前必須發送的「總結日誌」來說,剛入職時還沒有人告知過她,見老同事到了晚上開始陸續發日誌,她才決定跟風,然而彼時距離規定的9點已經超時3分鐘,辛迪就這樣被扣了100元。

「很多東西確實提前定下了規矩,但我就是不太懂,企業和員工之間的這個度是怎麼掌握的?我也不知道該說這是一種壓迫,還是我們員工自身的問題。」辛迪無奈地說。

據媒體報導,在一家外資電子設備製造公司,一位工人去洗手間的時間超出規定時間3秒,月末結算時就被系統扣了50元工資。類似「黑色幽默」的規章制度,安妮(化名)也遇到過。身處管理崗的她輾轉過多家企業,在為一家內地私企打工時,令她感觸最深的就是老闆在企業制度和懲罰上花的心思,「可以細節到你遲到一分鐘到一個小時每個時段上怎麼扣錢,也可以細節到你在辦公室說了幾句話,上廁所用了幾分鐘,怎樣懲戒,卻不太在意員工的工作完成度和完善情況。」

說到監控,安妮向《IT時報》記者透露,在臺資企業的工位和操作臺上都會安裝監控攝像頭。這麼做的初衷其實不難理解,可以防止流水線上因操作失誤造成大批量不合格產品的現象,同時監管部件丟失的情況。「作為企業,『防』是有必要的,但確實有人事部門還會用它們來監管員工是否偷懶。公司會隔三岔五看看監控敲打一下員工,老闆會說哪個人最近不像話,上班坐姿不好等。如果員工反駁,就把監控視頻甩給你看。」安妮發現,現在很多公司的監控幾乎涉及辦公室每個角落,道理也許和監控工廠、倉庫等重點工序一樣,只是被用壞了而已。

監控方式五花八門

管理者和打工人,是一對矛盾體,前者似乎天然有一種對後者的不信任感。

2020年11月,浙江某科技公司就給每個員工安設了智能坐墊,美其名曰「為了收集心跳、呼吸、坐姿以及疲勞度等數據」,實際上員工何時離開工位、何時情緒激動,HR通過坐墊都一清二楚,令員工感覺被「扒光」;2020年12月,某車企基地辦公室的員工桌位下方被曝安裝了許多人體紅外傳感器,美其名曰「為了便於員工預約會議室,更好地滿足共享辦公」,實際上傳感器可通過智能算法判斷員工使用工位的時長;2019年,南京、成都、杭州多地的環衛工都配備了智能手環,美其名曰「為了保障環衛工的安全和健康」,實際上能夠對環衛工精準定位,原地停留20分鐘還會響起「警鐘」,像不像一副催人幹活的「手銬」?

智能座墊 圖源/網絡

曾任職於多家國內外大型企業的資深軟體工程師、MegaEase創始人陳皓(微博@左耳朵耗子)指出,監控員工的需求通常都來自大公司,對小公司而言就顯得既費錢又不討好了,不如乾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大公司的員工太多、層級太多,需要防止機密信息外洩,也想知道整個組織的運作效能,所以採取了監控員工的方式」。

永遠不許打瞌睡的店員

當這種職場上的不信任感滲透到日常生活中,人們如今已能在隨處可見的便利店裡看到監管攝像頭的存在。在AI盛行的年頭,具有人工智慧的攝像頭最先應用到零售業,美其名曰被叫作「智慧零售」。智慧零售不僅能對顧客的行為進行分析、記錄,也能應用於店員行為的監測。

圖源/Pixabay

「要識別有沒有戴口罩,有沒有睡覺、玩手機,就需要帶AI的攝像頭。」上海一家智慧零售服務商客服表示,這種「慧店」模式依託AI技術(人形算法)能發揮監控員工行為的作用,如工作時間有人擅離職守,系統立即報警至相關管理負責人進行處理,將脫崗、睡崗等行為全都記錄下來。

該客服表示,具有AI功能的攝像頭單個售價1000~2000元,普通的便利店裝兩個就能滿足需求。如果客戶提出個性化服務,供應商也可以訓練AI使之達到相應要求。除了零售業,餐飲業也是智慧零售的絕佳應用場景。

工具人 VS 機器人

「外企雖然有很多公司監控員工,但員工對所有監控都是有知情權的。電子郵件、對外電話、上網行為、會議室等辦公區域,錄像和採音的監控都有,入職時就需要籤訂相關的同意條款。」陳皓說道。剛開始被這樣監控時,他確實感到非常不習慣,畢竟電腦上有一個監控程序,有一種被人懷疑的感覺。漸漸地,也就習慣了不要用公司電腦訪問私人郵箱、查看帳單了。

圖源/Pixabay

值得一提的是,他發現涉及社交言論時,國外網際網路企業和國內企業是兩種態度:「當時我在Amazon工作時,覺得公司有很多好的東西,應該告訴大家,就想去公網上發個帖。然後經理就跟我說不準發,因為我的觀點應該保持中立,這才是我的影響力所在,如果和公司綁定了,那就有了撇不清的利益關係,說公司好也沒人會相信。」

因此,即使離開了這家外企,陳皓也始終記得這一課:公司的影響力不需要員工來推動,解決了難題、做出了成績,那公司的影響力自然就來了。

反觀國內企業缺少知情權的監控行為,尤其在利用員工社交媒體上的個人影響力來為公司打Call方面,陳皓認為是一種要員工「賣藝又賣身」的表現。他坦言,如果不相信員工,那去做這些監控系統又有什麼意義?今天的企業似乎只想知道員工有沒有努力工作,而不是他們創造了多少價值。

比監控更進階的,是依靠算法來評定的工作量和績效。陳皓覺得,靠腦力吃飯的程式設計師如今也成了勞動密集型工種,而非知識密集型,就好比快遞小哥送件越多賺得越多一樣,資本家正在通過經濟手段來讓打工人不得不加班。

安妮也很心疼身邊那些做IT的朋友們,每次和他們聚餐都只能約在晚上9點以後,因為加班已經嚴重裹挾了他們的生活。「眼裡都是代碼,賺錢是多了,可身上幾乎都是毛病。項目上線通宵是家常便飯,而且可能連著兩三天都這樣。因為缺乏休息,一個普通感冒也會反反覆覆一個多月好不了。」每天9點下班,十幾個小時的工作時長已經成為這群打工人必須遵守的隱形規則。

02

以「安全」之名

近日,某滴滴司機群裡,流行著這樣一張截圖「安全行為分析」,包括車速過快、分心駕駛、未按規定減速、疲勞駕駛等維度,底下還有危險駕駛行為公示:「劉××,駕駛時打瞌睡、閉眼,暫停服務4小時」「郭××,分心操作手機,暫停服務1天」……每周,這個名單都會在滴滴司機部落App上更新。

圖源/受訪者提供

六大維度檢測司機駕駛行為

「前兩次超速駕駛,我收到了警告,第三次,直接被扣了12分服務分。平時我每天的流水有700~800元,那天只有200多元。」上海滴滴優享司機若風(化名)告訴《IT時報》記者,「我們的服務分滿分是130,如果扣到115,就會面臨末位淘汰。」 若風向記者展示了滴滴的「服務解析」雷達圖,提示他「駕駛要安全」「送達不繞路」兩項需提升。

若風的車內,並未安裝桔視記錄儀。這是滴滴強制要求部分司機安裝的錄像設備,近日在「東莞滴滴司機艾師傅為救嬰兒連闖三紅燈,家屬卻拒絕作證」事件中,成為協助警方調查的證據之一。若風猜測,沒有桔視記錄儀的情況下,滴滴是通過大數據與AI來監測司機安全行為的。

圖源/IT時報

其實,「秘訣」是滴滴2017年自主研發的安全產品「滴滴護航」,它通過綜合分析手機傳感器、陀螺儀、GPS等信息,從疲勞駕駛、超速、急加速、急轉彎、急剎車、分心駕駛六大維度檢測司機的駕駛行為。例如,行車時打開其他App,手機屏幕會提示「分心駕駛」。

《IT時報》記者發現,在去年12月9日生效的最新版滴滴司機《個人信息保護及隱私政策》中,駕駛行為信息與錄像信息均在信息收集範圍之列。雖然安全行為監測與桔視記錄儀增加了行車安全性,但司機對此的態度卻分為兩派。有司機表示支持,也有司機擔心空車時仍被監視,他們並不清楚,車內錄像僅在接單時開啟。

最重要的是,他們擔心這類監控會影響派單。雖然滴滴客服表示派單與接駕時間、距離等多種因素有關,但多位司機表示,服務分是影響派單的最主要因素。「扣分容易漲分難,那次扣分後我只能每天向乘客邀好評,每個五星好評能加0.3分。」若風表示。

多平臺接單不安全?

2019年起,滴滴逐漸將服務分調整成口碑值,衡量維度擴展到出行分、服務分和加分項。為此,許多原本只要維持高服務分的老司機不得不開啟「掃馬路」模式,和新手司機拼單量。「為了完成出行分,我今天早、晚、夜三個高峰期都在出車,剛接了一個小哥去植髮,一撩自己的頭髮,才發現髮際線不知什麼時候變高了。」不到30歲的廈門滴滴小哥林雨(化名)說。

圖源/受訪者提供

不僅如此,如果被滴滴監測到多平臺接單,口碑值中的加分項——150分安全分將被一次性扣完7至30天。去年9月,口碑值348分「城市英雄」等級的蔣師傅一夜之間只剩下100多分,一下子接不到單。青島的高師傅則對此憤憤不平:「多平臺接單,流水可以達到600多元,單幹滴滴,一天在線時長12~13小時,流水只有400多元,剩下的時間就要閒著。我們是合法合規司機,憑什麼不讓我們多平臺接單?」不僅如此,在扣分的時間段內,司機派單將比原來更少,直接影響收入。

有司機曾嘗試用2臺手機入駐不同平臺接單,但依然逃不過滴滴的監控。一位司機的規則截圖顯示,滴滴明確對「多平臺接單」定義:「一個或多個手機,同時接多個平臺訂單、一個平臺停止接單後用另一個平臺繼續接單等行為,均認定多平臺接單。」判斷多平臺接單的方式則是安全員抽樣打車和乘客投訴。

滴滴表示,出於安全因素考慮才採取了對進行多平臺接單的司機取消加分獎勵的措施。但我國《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並未對網約車禁止多平臺接單做出規定。

對此,有律師認為,滴滴安全加分本意也是為倡導司機安全駕駛,接受防疲勞監管,並未採取措施禁止司機在其他平臺接單,並不違反相關規定,沒有損害其他經營者或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因此難以認定網約車平臺構成不正當競爭。

不過也有律師持反對意見,認為為了所謂的安全問題,滴滴在一定範圍內限制合作嚴重幹擾了市場的公平競爭,即便滴滴與司機用戶籤訂有合作協議,也不能代表滴滴可以採用扣除安全分等措施「威脅」司機不得與其他平臺合作。

03

聯網即「裸奔」

「作為某上市公司曾經的IT,警告大家不要在公司裡使用公司電腦或網絡做任何私人事情,不然全部都會監控到!全部!」談及拼多多員工因在網絡社區匿名發布不當言論而被勸退的問題時,網友老沉(化名)給出了這樣的警醒。

辦公室裡沒有秘密

不光如此,老沉還坦言,各種聊天(包含收費加密版本)、收發郵件、上傳文件、上網瀏覽記錄、發帖回帖等所有操作都可以被記錄下來。為了證明這不是危言聳聽,老沉向《IT時報》記者提供了一張監控軟體的後臺截圖,從這張截圖上,記者能看到微信、QQ這些常見的即時通信工具的實時監控內容,包括對話雙方的帳號以及對話的內容。

圖源/受訪者提供

事實上,辦公監控的市場蛋糕早已形成,尤其是在成熟的臺式機辦公領域。「只要在網關部署一臺上網管理AC設備,電腦終端安裝插件,就能對員工上網進行監控,包括監控內容。」國內一家主流辦公監控公司的員工表示,這個插件可以自動下發,「員工上網時需要經過認證,認證時就會提示要安裝插件,如果沒有下載安裝,就上不了網。」

上述公司官網顯示,網易、百度、京東、新浪、今日頭條、科大訊飛、萬科等,都是這家公司的服務客戶。不管是處於內網還是外網,這套監控系統都能知道員工究竟是在認真工作還是划水摸魚,比如記錄你剛剛在電商平臺瀏覽的商品,和朋友交流哪家餐廳好吃以及在社區論壇上所發的匿名帖。除了監控,上述員工還表示該系統能對單個功能做管控和離職風險管控。「比如可以用QQ聊天,但是傳送不了郵件或者文件。」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對員工的「離職意向監控」也成了部分企業HR的常規工作。「通過安全網關技術和企業級Wi-Fi,就能定位員工的IP位址,監測員工登錄的求職網站。」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一套監控系統,幾萬至幾十萬元不等

上述員工透露,根據終端數、帶寬、內外網等不同,這套監控系統的資費也不相同。以內網上網行為監控為例,100M帶寬、200臺終端,資費只要幾萬元;帶寬達到1G後,就要幾十萬了。這些都是一次性收費,軟體升級和硬體維護需另外收費。

圖源/Pixabay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監控系統能實現對傳統PC端的全局監控,但並不能復刻到手機等移動端,而監控移動端的前提是手機加入辦公Wi-Fi。「就監控手機等移動端而言,我們能監控到上了哪些網站,使用了哪些應用,但像QQ、微信等聊天內容是監控不到的,只能監控行為以及帳號。」不過據上述員工透露,它們公司針對手機等移動端的監控已經在研發之中。

「所有的聊天工具,甚至你在電腦上的所有操作,人家都可以錄下來。」老沉建議,如果想要徹底避開公司的監控,那麼只有用自己手機做熱點,用私人筆記本電腦處理私人事情,不要連接公司網絡。

私人社交帳號也要管

陳皓記得,以前在國內某頭部網際網路企業工作時,所有員工在社交網站上的發言都可以被公司追蹤到,因為員工的電腦和手機上都被要求安裝監控軟體。從技術層面上來說,一旦上述手段介入,員工的聊天記錄、鍵盤上每個按鍵的軌跡乃至電腦畫面的實時錄屏均可實現。移動端並不會比PC端保險多少,因為就安全級別較低的安卓手機而言,授權之後員工的地理位置和通話記錄等隱私信息都能一目了然。

圖源/Pixabay

最誇張的一次,是陳皓在個人微博上發過一則關於996的吐槽帖之後。即使帖子中沒有點名公司,他還是很快被自己的上級主管約談了。「以後不要再發類似的話。」對方如是說。這還不是幹預員工言論自由的終點,基於「左耳朵耗子」不俗的粉絲數和影響力,公司還曾要求他用個人微博發表讚揚公司產品的文章。至於吐槽公司的文章,當然就不能發了。

「那麼你到底讓我在社交媒體上討論公司還是不討論公司呢?」陳皓對於公司的「雙標」也很迷惑。

記者手記:職場不應成為「全景監獄」

20世紀法國哲學家福柯曾提出「全景監獄」理論,傳承自英國哲學家邊沁所提出的「圓形監獄」,描述了一種環形建築空間,其四周被分成多個囚室,中間是一座瞭望塔,監視者站在塔上即可監視囚犯,囚犯看不到監視人,心中卻認為其在場,就會不自覺地接受外在的控制並約束自己的行為。

在「全景監獄」場景中,觀看是一種權力,被觀看的人只能選擇服從管制,進而演變成自律性約束,最終導致自閉。

如今的某些職場環境不應演變成活生生的「全景監獄」。

每一個技術擁有者都要時刻告誡自己,不能利用技術奴役人,或者說得好聽一點「過度管理」人類。

這同樣也是法律工作者的新課題,未來法律如何有效保護人們的隱私,技術無孔不入,技術本身沒有「道德心」。換個角度來說,如何約束擁有技術的那群人的權力和行為。

回歸初心,每一個人都應該被尊重,何況他或她還是一個創造著價值的勞動者。

作者/IT時報記者 李玉洋 李蘊坤 錢奕昀

編輯/挨踢妹

排版/馮誠傑

圖片/受訪者提供 IT時報 Pixabay 網絡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

相關焦點

  • 別天真,打工人哪有什麼「匿名吐槽公司」的自由
    當時,脈脈匿名區可以說是職場八卦狗血的爆料基地,有真有假,大多數人只是看個樂呵。2018年7月脈脈匿名板塊被責令整頓,匿名爆料變成了「職言」,少了猛料,更多是職場八卦。如果內容更細分一點,那就是抱怨、炫耀與問詢。脈脈誕生於論壇消亡的時代,放在之前,脈脈裡的話題會出現在各大學的BBS以及天涯、百度貼吧等論壇上。
  • 「學校」亂收費,「匿名」舉報後,這些人會有什麼後果?
    大部分人有苦不能言只能「認栽」,也有小部分不敢隨明目張胆地去找渠道投訴,選擇匿名投訴。可是匿名學校真的一無所知嗎?你以為的「匿名」,也只是你以為!好像是高二的時候,班上有人在貼吧吐槽學校。當然了,他是匿名的。
  • 匿名創業者吐槽:這些話絕對都是Bullshit
    《匿名創業者》,是Pandodaily每周推出的一個系列,內容來自初創公司創始人和投資人在創業、投資過程中的第一手親身經歷。本期文章如下:我不是一個投資人,我也從來沒有給任何一家公司投過一分錢,不過,我倒是從投資人那裡獲得過投資。
  • 用不同的顏色區別成員,匿名社交領域新玩家Rumr推匿名群聊應用
    匿名社交是最近的一波潮流,國外這個方向上的APP有Secret、Whisper等等,國內有之前報導過的「小聲」以及「秘密」。而現在,就像之前「秘密」報導中提到過的「不會只有這一個」一樣,國外又出現了一個匿名社交的新產品「Rumr」。與之前出現的匿名社交最大的區別就是,Rumr引入了「匿名群聊」的概念。Rumr允許用戶匿名創建群聊,而被邀請的用戶在這個群組裡交流時,成員之間相互看不到對方的暱稱,不同成員之間通過使用不同顏色聊天氣泡來作區分。不過,群聊成員可以通過查看成員列表來了解誰在這個群組裡。
  • 早安,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靠別人是公主,「靠你嘰哇」是日本人,靠自己是光榮的打工人!打工累嗎?累。但是我不能哭,因為騎電動車的時候擦眼淚不安全。頭等艙可以優先登機,銀行VIP可以不用排隊,演唱會最貴的票位置也最好,世界從不平等,你有多努力,就有多特殊,早安,打工人!不拼爹,不拼娘,不拼工作,不拼錢,我們打工人只拼命。打工讓我們身心愉悅,節假日是掏空我們的身體。世上有兩種最耀眼的光芒,一種是太陽,一種是打工人努力的模樣。
  • 某985碩士吐槽:考研究生有什麼用,畢業後不還是窮打工的
    戶口也沒有,錢也沒有,感覺整個人都廢了,唉!前途渺茫。小時候被教育知識就是力量,結果上完學還是一無所有,考研究生有什麼用?畢業後不還是窮打工!這位985碩士吐槽:考研究生有什麼用,畢業後不還是窮打工的帖子
  • 做物聯網項目無從入手?這裡有靈感+課程
    都說物聯網是一個萬億級別的市場,但物聯網具體可以有哪一些更切合實際痛點的方案應用,也成為特別關注的焦點。
  • 全國聯網中小學校舍信息管理系統建成 實現動態監控
    原標題:全國聯網中小學校舍信息管理系統建成 實現動態監控  中新網11月13日電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教育部等部門《關於建立中小學校舍安全保障長效機制的意見》,教育部有關負責人指出,全國聯網的中小學校舍信息管理系統已經建成,首次實現了對校舍安全的動態監控和信息化管理。
  • 珀斯打工人必看:你一定要知道的澳洲工作場所權利+維權方法!
    從學生變身打工人一定是留學期間最有意義的經驗之一,也是融入當地生活的最佳途徑。但很多留學生剛接觸社會,加上一定的語言文化差異,完全沒有意識到到自己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公正待遇,或者有苦難言,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自己的薪資是否達到澳洲最低薪資標準?公共假期上班正常嗎?
  • 有什麼匿名說心事的地方?到來惜,放心傾訴!
    如果有一個地方,能夠讓你匿名傾訴、說出心事,你的孤獨和抱怨也可以得到調解和宣洩。可以讓你匿名說心事的地方:來惜傾訴生活中,你遇到煩心事,都會去找誰訴說呢?有的煩惱和吐槽,你不願跟家人傾訴,怕他們為你擔心;而男友、丈夫往往無法理解女孩子的心情,只知道讓你多喝熱水。那些萍水相逢的同事、同學,也並非都能信得過。如果對誰都毫無防備卸下心牆,可能明天你的煩惱或吐槽就會在朋友圈被大肆宣傳。今天你告訴別人自己的弱點,明天就會有人拿著這個弱點攻擊你、嘲笑你。
  • 「打工人」莫非已不再叛逆,向生活妥協了?打工不易,但「打工人」可以選擇苦中作樂.|「每日早讀」
    bright指有強烈光照或光線充足的。The bright lights hurt my eyes. 明亮的光線會刺痛我的眼睛。近日,「打工人」一詞在網絡熱傳。網友調侃的「打工人」,其實是對所有從事體力勞動或技術勞動的人的統稱。無論是在工地的搬磚工人,還是坐在辦公室的白領,抑或是嘔心瀝血的創業者,都可自稱「打工人」。The term 「laborer」 has become the latest buzzword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 P2P匿名通訊工具Bleep:無法被監控的聊天軟體
    無法被監控的聊天軟體「稜鏡」監控醜聞的曝光讓用戶對個人隱私的關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BitTorrent公司發布的P2P匿名消息應用Bleep允許用戶在不藉助任何中心伺服器的情況下來交換數據,而且採用端對端加密協議以及密鑰僅存儲於用戶設備,確保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不會被監聽。用戶註冊無需提供個人信息,只需暱稱即可,帳號綁定設備,也可以選擇填寫郵件或手機號方便好友註冊及尋找。分享的公共圖片及信息可匿名在Bleep社區發布。
  • 安徽物聯網系統功能價格
    2.監視不規則活動  工業物聯網(IIoT)網絡上的每個設備都有特定的行為方式。無論任何設備運行不正常,都應該注意到,因為這表明可能存在安全漏洞。監視每個設備並不是一個好選擇,只能監視關鍵的設備,這足以檢測病毒。此外,僅監視關鍵設備也將使企業有機會快速移除發生故障的設備。它將保護其他設備免受感染。
  • 城市排水在線監控管理系統形成「城市排水物聯網」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城市排水在線監控管理系統基於地理信息系統(GIS),應用物聯網技術,建立實時數據採集平臺,通過智能  感知設備實時採集排水管網運行中的液位、流速、流量、可燃氣體濃度(沼氣),排水井蓋的真實情況,城市  低洼地段積水狀況及相關視頻等數據,並採用可視化方式進行有機整合,形成「城市排水物聯網」。
  • 秘密APP負面信息泛濫 匿名社交軟體涉嫌侵權
    原標題:秘密APP負面信息泛濫 匿名社交軟體涉嫌侵權   最近一款名為秘密的匿名社交軟體悄然走紅,用戶只需輸入手機號就可以直接登錄,滿三位朋友使用即可解鎖;登陸後用戶可以看到通訊錄中聯繫人發布的內容,但是卻無法確定發布人的身份。
  • 誰是真正的打工人之吐槽大會
    也歡迎業內夥伴聯繫合作(聯繫郵箱:mianqianzhou@tmtpost.com)一夜之間,「打工人」這一個自嘲詞火了,在複製粘貼的各類營銷號裡,明星、富二代一夜之間好像也都變成全員打工。「打工人」和以往流行的「社畜」不同,涵義更廣,打工人,包括一切主要靠薪水吃飯的人,從高級白領或職業經理人,程式設計師或公司的職員到快遞小哥或流水線上的工人,亦或是公司的前臺或年輕的職業演員,都是在打一份工。
  • 談「匿名」
    作者:王逢鑫Photo by Chris Yang on Unsplash「匿名」這個詞使用越來越廣泛。與「實名」的意思相反,「匿名」的意思是「不署名或不署真實姓名,以隱瞞真實姓名或身份」。英語形容詞anonymous、副詞anonymously、名詞anonymity 都有「匿名」的意思。例如:1. You can remain anonymous if you wish.如果你願意,可以不透露姓名。2.
  • 打工人到「打工人」公司打工,「打工人」商標被註冊
    跟「秋天第一杯奶茶」不同相比於商家特意搞出來的梗,「打工人」這個詞或許更加地順其自然,符合我們年輕人和社會。裡面正是有著對「打工仔(打工人)」簡單卻深刻直接的描寫,讓這首歌廣為流傳。「打工人」這個商標進行了註冊。
  • 「打工人」一夜爆紅,在百般況味中找尋尊嚴
    無論調侃還是吐槽,無論自我解嘲還是會意一笑,「打工人」確實反映了時代情緒。特別是網友炮製的一系列與其有關的造句和段子,更是讓人解頤之餘又陷入深思。「人可以一天不吃飯,但不能一天不打工。」最近,「打工人」這個詞火了,各種段子和表情包在網上流傳。
  • Zabbix5.2發布,由loT物聯網和綜合監控驅動!
    5.2提供了綜合監控、與安全性相關的重大改進、loT物聯網監控等功能,來一睹為快~目錄綜合監控Zabbix洞察在外部保險庫儲存機密信息更精細化的用戶角色功能,更好的配置用戶權限>物聯網和工業設備監控UI和API的負載平衡創建自定義視圖用YAML導入/導出可用性改進與告警系統的內嵌集成與ITSM系統的內嵌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