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前員工發視頻控訴「因看到同事被抬上救護車被辭退」,這是一周之內,被曝出的第三條與打工人相關的新聞。
視頻內,當事人@王太虛wray敘述了自己在脈脈匿名論壇發帖、後被公司找上提出辭退的始末,並進一步爆料了公司內300工時乃至380工時等規定,引發軒然大波。
伴隨著對拼多多公司「300工時」「辭退理由」的質問,其他易被發現的疑惑也被送上了熱議——
既然是匿名討論,公司人事如何確定是當事人發帖?脈脈是否洩露用戶隱私?
「如果匿名都會被揪出、辭退,我們連抱怨都不行了?」
01
脈脈匿名區,職場狗仔
據當事人敘述與拼多多官方回應,辭退事件的起因是這則匿名帖子。
公司人事與行政通過詢問事發拍攝地路過的同事,懷疑是@王太虛wray發帖,於是向他詢問,當事人承認。
隨後,公司根據匿名界面的外顯ID,查到了當事人曾發布的其他帖子。並認為這些是「極端言論」、違反了員工手冊,決定予以開除。
目前,脈脈對外澄清未曾洩露用戶信息。
但在脈脈的匿名社區內,雖然真實姓名或網名並不會出現,隨機生成的亂碼ID卻是固定的,拼多多回應中正是利用這一點搜索出了員工的過往匿名帖。
事實上,這並不是脈脈匿名區的帖子第一次成為網際網路大廠職場新聞的導火索。
上周「員工凌晨下班路上猝死」事件,同樣是從匿名區的帖子內發酵擴散。
幾年前,脈脈曾公開表示「已成為各種職場獨家消息的第一發源地,名副其實的職場社交第一平臺」,態度還有些小自豪。
陸奇離職、美團收購摩拜、熊貓直播被賣身、ofo涉及貪腐、易到與樂視互撕……
諸多新聞有的被證實有的被闢謠,脈脈匿名區成了職場第一狗仔。
同時,一堆無可查實的網際網路大廠猛料,也給脈脈招來了一堆的官司。
易到HR郵件聲討樂視一事,官方回應稱是不法分子非法侵入郵箱、惡意捏造謠言。
2017年,ofo向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發起訴訟,起訴脈脈與科技訊網站涉嫌侵權。
要求脈脈刪除有關貪腐原貼和評論,並提供用戶聯繫方式和地址、發表道歉聲明等等。
當時,脈脈匿名區可以說是職場八卦狗血的爆料基地,有真有假,大多數人只是看個樂呵。
2018年7月脈脈匿名板塊被責令整頓,匿名爆料變成了「職言」,少了猛料,更多是職場八卦。
如果內容更細分一點,那就是抱怨、炫耀與問詢。
脈脈誕生於論壇消亡的時代,放在之前,脈脈裡的話題會出現在各大學的BBS以及天涯、百度貼吧等論壇上。
就像曾經的大學BBS裡,不乏公司加不加班、內部管理制度怎麼樣、工資如何五險一金怎麼交這些問題。
後輩們問,前輩們答,求職前瀏覽一下論壇裡的職場帖子也是必備步驟。
等到論壇落幕、社交網絡興起,個人的真實生活與帳號不斷綁定,再加上社交帳號又與工作不斷綁定。
人們一時沒了抱怨工作與公司的渠道,發朋友圈或微博還擔心有人視奸、有人告密。
脈脈的匿名職場社交因此受到歡迎,以為這是逃離同事圍觀的吐槽地。
尋聲而來、手拿辭退函的拼多多,讓打工人們突然脊背發涼。
02
和老闆對線,只敢匿名
拼多多員工發帖被辭退新聞發酵後,有人發起了這樣一個投票——
「你平時會在匿名社區發文嗎?」
可以看到,除去樂意在匿名社區發帖的四萬多人,剩下的大多數人都在顧慮匿名系統有效與否。
至少這一次事件讓大家看到,匿名的破解沒有那麼困難。
先是在現實世界詢問同事,實際情況下或許還能調取監控,再根據外顯ID調取之前的發言。
只不過,拼多多澄清中發布的這張發言表格,被不少人質疑是在利用爬蟲技術調取個人隱私,涉嫌違法。
當事人被指責為「極端言論」、暴露出「極端情緒」的發言,其實在不少網友眼中不算什麼。
誰不曾在工作情緒崩潰時抱怨發洩,希望公司立刻倒閉、希望世界立刻滅亡。
對不少成年人來說,在所有抱怨裡,抱怨工作是十分尷尬的一項。
一是不想把糟糕情緒傳遞給家人朋友,二是工作的抱怨中充滿了專業細節,就算和親近的人抱怨,對方也未必感同身受。
同事之間倒是可以互相聽懂,可和同事吐槽工作怎麼想也不現實。
畢竟職場上除了效率與利益,也沒人逃得開人情世故。
因此,去脈脈匿名區這樣的職場平臺吐槽、發洩,算的上最簡單粗暴的利益考量。
脈脈匿名區能在諸多職場新聞中佔有一席之地,也不只是滿足情緒發洩、進而滿足圍觀八卦心理這一個原因。
除此之外,當下如果你想曝光一個公司的不當行為,既想迅速引起注意、又想保障自身安全的話,匿名區幾乎是最優解。
一個無奈而無可否認的事實是,如今推動社會問題得到最快響應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製造聲量。
脈脈匿名區不僅有著固定的使用量,關注者還大多是利益相關的勞動者。
就像匿名區最先爆料「拼多多員工猝死」時提及的「全年無休、凌晨下班」,在引發輿論關注後,勞動保障監察部門介入調查。
只不過這次風波過後,脈脈匿名區在使用者心中的保密程度或多或少會動搖。
儘管脈脈沒有對外洩露或販賣信息,但能通過固定的外顯ID、人肉搜索過往發言這一途徑,就足以讓不少人生畏。
哪怕當事人可以用法律武器,質疑這一行為是否合法、辭退行為是否合理。
但維權成本永遠是繞不開的問題。
更何況在這個話題下中,相比於思考如何避免被公司發現抱怨,另一個問題才更為致命——
從何時開始,社畜喪失了「對公司保密」的隱私權?
03
「職場上沒有真正的匿名」
無數人默認,職場裡沒有真正的匿名。
網際網路上一個古早的段子,是公司利用QQ群匿名功能號召大家提意見,卻只有一位勇士滔滔不絕。
結果第二天,他被QQ群的標識功能給賣了,系統自動給水群最多、發言最多的人「頒獎」。
這位勇士被人事找上門來,辭退。
說是哈哈一笑的段子,落在現實生活中卻讓人煩躁不已。
此前,某網際網路公司員工發匿名帖,稱公司搞了個對領導提意見的匿名調查,結果被領導鎖定。
另一位某在線教育員工自稱也是在匿名調查中如實填寫,結果被領導間接趕去了別的部門。
甭管是否會因匿名信息遭到「穿小鞋」,這一行為本身就會給人帶來心理負擔。
匿名原本用於保證意見的公開公正,洩露後卻被人視為「背地說壞話」,本就違背了匿名的初衷。
匿名提意見被發現,這還是「職場沒有匿名」現象裡最普遍、最小兒科的一種。
許多人沒想到,自己在求職平臺上的個人隱私,也會被洩露給自己的公司。
也就是說,一旦你嘗試投簡歷跳槽,就會被公司知曉。
此前,求職平臺拉勾網曾被爆料「員工刷新簡歷後被公司裁員」。
爆料者提供了疑似公司HR提供的拉勾網「員工跳槽」截圖,上面甚至顯示了員工的跳槽意向與期望薪資。
除此之外,還提供了一張疑似面向公司的「員工跳槽預警」會員服務的購買截圖。
顯示著「實時監控員工動態,流失預警第一時間推送」。
而另一款名為助理小獵的平臺,也被爆料出有「員工跳槽預警」的服務,服務的信息來源未知。
儘管類似服務是否屬實尚且存疑,但企業嘗試破解匿名、通過窺探員工隱私來保護自身強勢地位的做法,從本質上令人不齒。
「沒有匿名」帶給人的恐懼感,從提意見,慢慢衍生到了對個人職業選擇的監控。
這次事件中,一些網友對拼多多處理手段的方式提出了質疑:
如果認為當事人發布了不實信息,為何不直接官方闢謠,反而要通過私下詢問對質、搜索員工私人信息的方式,去介入隱私?
「沒有匿名」的恐懼感,在這次事件中再度蔓延滋生:
「員工在家中自殺」新聞中、拼多多表示將在公司內部設立心理諮詢通道。
可這次新聞裡,拼多多因為員工發洩情緒的過激言論就開除了他,大家自然開始懷疑是不是實際進行心理諮詢時、也不能表現出對公司的負能量?
到底是要解決員工的壞情緒,還是要解決壞情緒的員工?
當打工人希望曝光不當行為、只能通過匿名來保護自身,當企業習慣於監測員工的隱私、以此來獲取更多的利益。
以及當絕大多數人,都默認著「反對意見會被處理」「匿名也會被洩露」時。
這或許不只是一家,或者幾家公司的管理問題。
我們面臨的,是對勞動權益毫無敬畏的管理,是對個人私權毫無尊重的思維。
它仿佛展開了對異見者的隱形宣戰——「別說壞話,匿名也救不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