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結構抗震概念

2020-09-04 文道教育

一位叫ARM的讀者在淺談(十)留言說:「扭轉耦連其實是扭轉+耦連,扭轉即結構扭轉效應,耦連即振型之間的相關性。扭轉、耦連」。我仔細想了一下,覺得也許是規範的本意。那是不是也可以這樣理解:當不考慮扭轉時,振型不密集就不耦聯了,所以沒有考慮扭轉的振型分解法採用了SRSS法,而考慮扭轉耦聯時採用了CQC。這樣理解振型的耦聯繫數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但這裡的所謂的振型「耦聯」是和動力學方程組各方程之間的「耦合」不同。振型理論上是不耦聯的,只是密集的時候,振型之間互相影響造成了一定的相關性,所以還是叫振型的相關性更好。應該把「耦」這個詞專門用於結構動力學振動方程之間的「耦合」,這樣才有「解耦」一說。「解耦」是數學的方法,理論上振型在無阻尼的情況下是完全正交的,不管密集不密集都不耦聯。我個人認為是因為實際阻尼造成的密集振型之間有了相關性,也就是規範所謂的耦聯,大家看呢?

李楚舒博士對這個問題也給我留言說:「規範把模態相關係數說成了耦聯繫數,模態都是解耦的,何來耦聯一說?而且又放在考慮扭轉耦聯裡,把扭轉拉進來就更不對了(規則對稱結構也要用CQC)。其實規範條文說的都是模態相關性的問題,正文非得用扭轉耦聯這個不專業的詞彙,以至於幾乎所有的相關規範和著作文章都跟著抗規跑」。

很多概念的理解,我是在寫的過程中和讀者及各位朋友的互動中,思考的一個觀點,很多不一定正確,有時寫著寫著會發現以前的概念是錯誤的,希望大家給予批評指正。

前面幾期寫的是結構抗震分析,其中用到結構一個最主要的參數是側向剛度。結構的側向剛度如何計算呢?規範給出的方法很多,容易讓人混亂。還是那句話,現在的靜力有限元基本已經把結構和構件的各種對剛度有影響的都考慮到了,計算的很準確了,但我們在分析結構抗側剛度的概念淡薄了。

實際上,結構的抗側力剛度對於結構師的概念還是很複雜的,不同的結構,從排架、框架、剪力牆到框剪有很大的不同也很非常複雜,弄清了這些,對我們正確理解不同體系的宏觀抗震設計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嘗試著從簡單到複雜的簡單的聊一聊。

一:單獨構件的抗側力剛度分析

(1)上端為自由端時的水平剛度,見下圖:

這種柱就是排架柱的水平受力狀態。

(2)當構件頂部無轉角時的水平剛度

見下圖:

如果框架梁假設無限剛時,框架柱的水平位移和剛度就是上圖的樣子。

(3)我們按(1)(2)的情況做幾個算例:

a:當構件的高度H和截面高度h相等時,即H/h=1時。

剪跨比

表示的是截面上彎矩和剪力的相對大小,也是構件高度和構件截面高度的關係,當然也和構件端部的約束條件有關。

當λ<1時,剪切的變形佔的比例已經很大了,也就是說在還不可能發生彎曲破壞時,已經發生剪切破壞了。剪切破壞是脆性的,所以這時發生的基本都是脆性剪切破壞。

b:當H=4h時,見下圖

當λ>2時,剪切變形僅佔總變形的5%,這個已經很小了。也即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很難發生剪切破壞,一般都是彎曲塑性破壞。

所以在剪跨比在1~2之間,彎曲和剪切破壞都有可能發生。規範裡限制柱子的剪跨比大於2,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當柱子的高度不大於4倍的截面高度時,這時候柱子是短柱,包括框架梁的跨度大於斷面高度的規定,都是避免發生剪切破壞,道理在這裡。

剪力牆結構的牆不宜太長,高度比牆長不應太小,道理也是這個。

(4) 如果同樣的一個構件斷面一分為二,且構件之間無粘結或無摩擦力的受力情況如何呢?見下圖:

這個圖裡面也說明了一個重要的概念,材料力學裡叫「構件纖維層之間沿縱向之間的剪應力」。我們單獨考察一個梁時,主要考慮的是彎曲變形,橫向剪切變形也存在,但當構件剪跨比即構件的長度比構件的斷面高度大很多時,剪切變形佔的比例很小。因為彎曲變形是和高度的三次方成正比,而剪切變形和高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但還有一個變形我們容易忽略,及構件纖維層之間的粘結應力。一般的梁同一種材料,比如混凝土梁和鋼梁木樑等,材料之間不可能發生錯動,即所謂的符合平截面假定,但對已有些組合構件或有些結構就不一定遵循平截面假定了,理解這這一點,很多構件和結構的概念就可以容易弄明白了。

比如鋼與混凝土組合梁,剛與混凝土界面之間因沒有粘結力必然要產生錯動,要儘量避免這種錯動,就要採用栓釘等進行抗剪,使它們儘量共同作用符合平面假定,但栓釘的抗剪畢竟不能完全達到平截面假定理想的狀態,故規範需要進行剛度折減。我的老師聶建國院士就是專門做這個研究的。

還有剪力牆連梁的剪力、甚至框架梁水平荷載下的受剪均可以用這個概念來理解。

前段時間有一個網上很火的圖片地下車庫柱子齊刷刷的一個部位剪斷,也是這個原因。

二:構件的等效剛度

構件的剛度分兩部分,一個是彎曲剛度,一個是剪切剛度。為方便可以用只考慮彎曲形式的等效剛度來統一考慮兩種剛度的影響。下圖是包世華和張桐生教材裡給出的構件自由端(一般剪力牆)時的等效剛度公式。

現在計算時採用杆系單元的有限元計算,杆端位移和力關係的剛度計算中,也是採用彎曲計算公式形式的等效剛度,只是是無轉角時的杆件的等效剛度,其中的剪切剛度佔的比例比懸臂構件的要大4倍。
三:結構樓層的側向剛度

規範給出的樓層側向剛度分三種,理解了上面的分析,規範不同地方用的側向剛度的定義就容易理解了。

(1)剪切剛度

這個剛度就是上文提到的只考慮剪切變形時的剪切剛度。上文的算例已經表明當剪跨比小於1時,剪切變形甚至佔了主導。轉換層結構一般都是長而厚的剪力牆,所以轉換層的側向剛度是以剪切變形為主的,可以用剪切剛度來計算。規範所謂的等效剪切剛度的意思是考慮了柱子對剛度的貢獻。因柱子斷面很小,主要是彎曲變形為主,當和剪力牆在一塊的時候,它使不上勁,但多少總有點貢獻,所以規範用了

這個折算的柱面積來代替。

抗規和高規在確定地下室頂板嵌固位置的時候,也可以用這個等效剪切剛度比來計算。因為地下室是長很厚的牆很多,符合剪切變形為主的條件。所以在確定嵌固端的時候,用剪切剛度比夠了的,考慮彎剪綜合剛度比一定也夠,反過來就不一定了。凡是以剪切變形為主的地方,都可以用這個剪切剛度比來計算。

(2)彎剪剛度

規範這裡所謂的等效側向剛度其實就是彎剪剛度了,因為轉換層位置上移以後,彎曲剛度和剪切剛度的影響都不能忽略,只能用彎剪剛度,同時考慮彎曲和剪切的影響。

但規範並沒有給出像等效剪切剛度那樣的一個明確的計算公式,只能用剛度的定義來對比了,具體的計算丟給了設計者,不過現在強大的計算機這點計算已經不在話下了。

(3)地震下的樓層地震剪力與層間位移的比值

先看抗規的規定:

抗規正文和條文說明均沒有給出這個樓層側向剛度的算法。條文說明裡說的很籠統:對於側向剛度的不規則,建議根據結構的特點採用合適方法,包括樓層標高處產生單位位移所需要的水平力、結構層間位移角的變化等進行綜合分析。

高規裡的樓層側向剛度的計算就明確了:

這裡的樓層側向剛度的定義為:

這個樓層的剛度和我們理解的一般構件或樓層的剛度不同,這裡的 是樓層的地震剪力值,是在這個地震剪力作用下的樓層位移。但由於這裡的是由和作用於該層的傾覆彎矩共同作用產生的,而且還包含了因下一層樓層的轉角而導致的本樓層的剛體的轉動,嚴格地講,這裡的與上述兩種均有較大的差別。

這種剛度的計算方法是綜合考慮了樓層的彎、剪、傾覆及下層轉角引起的剛體位移的一個綜合因素的剛度。應該說在計算樓層豎向不規則和檢查是否存在薄弱層上面是比較合理的。但在很多結構的頂層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在我的一篇《微調柱,剛度突變為哪般》文章裡,說過這個問題,現摘錄如下:

一:抗規3.4.3中的豎向剛度不規則規定的側向剛度比如下:

其中:

這個剛度和我們一般理解的剛度不同,我們頭腦中一般理解的剛度是構件或樓層各構件的抗彎抗剪的剛度合,和外荷載沒關係,當然外荷載一定時,剛度越大,位移越小。

這裡的樓層剛度是樓層剪力和位移的比值得到的,也就是用樓層地震水平剪力除以該地震剪力下的位移得到的,而地震剪力和位移本身是關聯的,也就是說即使樓層構件本身的剛度大,但承受的剪力也很大,其樓層剛度並不見得大。反之如果樓層構件本身剛度很小,但承擔的地震剪力也很小那其樓層剛度也不一定小。

規範的本意是什麼呢?我理解是,如果樓層質量和其覆蓋的面積大體均勻的情況下,即樓層承擔的地震剪力是均勻的上小下大按樓體面積均勻的時候,控制本層位移不太小於上部樓層,不至於因為位移過大(即樓層剛度小),形成薄弱層。

一般普通樓層當不符合規範的0.7或0.8的要求時,那一定是薄弱層,但對於頂層就未必了。比如:

如果按規範的定義去算的話,上面的倒數第二層一定變成了薄弱層,但這不是規範的本意。所以我們要正確的理解規範,並會正確的讀取軟體的計算數據。

對於上述(1)和(2)的剛度的算法,現在已經計算機計算了,二者可以合二為一,其實就是彎剪都考慮的算法。過去人們手算,只能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了,比如剪跨比很小的時候只考慮剪切變形,反之只考慮彎曲變形等。現在程序無所謂主要次要,可以鬍子眉毛一塊抓,西瓜芝麻一塊撿,無一遺漏,但唯一的壞處就是我們無法判斷這些結果裡那個是主要因素產生的,那個是次要因素產生的,久而久之,失去了宏觀的判斷能力。

大家一定覺得我這段關於概念判斷能力的話已經說了很多遍了,還在說。我整這個系列的目的就是想增強我們的力學概念,也包括我自己,所以當計算機有可能損害我們力學概念的地方,我就提醒大家一下。

一名叫nalsh讀者我很佩服,他進行了我文中的四柱單層跨架的扭轉計算。我看了他公布的計算方法,考慮的很全面也很複雜。我估計是考慮了彎曲和剪切兩種剛度的計算,這樣就複雜多了。我的計算僅僅考慮了彎曲剛度,包括扭轉剛度也是僅考慮了彎曲抗推剛度乘以與質心距離的平方得到的。實際上從上文可以看出,對一般的框架結構,因柱子的剪跨比一般大於2,剪切變形佔的比例小於5%,是可以忽略的。

本來這期要把框架、剪力牆等結構的水平受力受力分析談下,但沒想到越寫越長,目的也是把問題想講的更清楚,只是作者沒有「文簡理周」的能力,只好下次再談了。


2020年8月20日


參考文獻:

1:高層建築結構設計和計算(上下冊),包世華、張桐生

2:抗震規範、高規

3怎樣當好結構專業負責人,北京院李國勝

本文來源於土木吧,作者:王鎖軍,僅作分享學習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相關焦點

  • 淺析砌體結構抗震措施[抗震鑑定]
    砌體結構因其材料選擇及施工的方便性,長期以來是我國應用最廣泛的結構形式之一,其抗震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然而,無論是從稍遠時期的唐山大地震,還是幾年前的汶川、玉樹震後統計來看,受破壞最嚴重的無一例外均是砌體結構,而且遙遙領先於其他結構形式。
  • 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思路的理解
    摘要:鋼筋混凝土結構是我國工業與民用建築中最常見的結構。正確掌握現在抗震設計方法還要理解抗震思路的由來,不僅要進行抗震理論計算,更要重視抗震的構造要求,採取適當的抗震技術措施確保結構安全。  二、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抗震措施  我國抗震設計對鋼筋混凝土結構提出的是「高延性要求」,也就是要求結構在較大的屈服後塑性變形狀態下仍保持其豎向荷載和抗水平力的能力,具體做法是通過合理設計使柱端抗彎能力大於梁端從而使結構在地震作用下形成「梁鉸機構」,即塑性變形或塑性鉸出現在比較容易保證具有較大延性能力的梁端;通過相應提高構件端部和節點的抗剪能力以避免構件發生非延性的剪切破壞
  • 結構抗震計算方法及驗算
    1 結構抗震計算原則一般可沿兩個主軸方向分別計算地震作用,並進行抗震驗算;有斜交抗側力構件的結構,當相交角度>15°時,宜分別考慮各抗側力構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2 抗震計算方法的規定高度<40m,以剪切變形為主且質量和剛度沿高度分布均勻的結構,以及近似於單質點的結構,可採用底部剪力法;其它的建築,宜採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特別不規則的建築,甲類建築及特高層建 築宜採用時程分析法作補充驗算。
  • 房屋抗震結構加固
    這幾天全球竟然發生了這麼多個地震,面對地震的發生我們總是防不勝防,目前能夠做的就是對房屋進行抗震加固儘可能的減少損失。據小編了解很多地震發生時受損的房屋大都是沒有做過抗震加固,因此在地震發生時候就很容易受到損壞,有的甚至倒塌嚴重,對人們人身安全造成很大傷害。  為了提高房屋的抗震效果,我們該怎麼對已建好的房屋做抗震加固呢?
  • 抗震支架、成品支架、承重支架,你分清這些概念了嗎?
    在最近的業務諮詢中,大支科技發現很多朋友對裝配式建築機電支架系統中的概念混淆不清,即便是裝配式建築的從業者,甚至在支架行業從業多年的也不是很清楚。這個現象在行業裡很普遍,雖然裝配式建築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但裝配式支架的概念普及程度還不高。作為裝配式建築機電支架系統的開拓者,大支研究院將為大家釐清行業概念,為行業發展掃除障礙。
  • 漲知識 ▏砌體結構中承載力抗震調整係數的使用
    今天大象結構的一位學員問了老劉一個「關於砌體結構中承載力抗震調整係數如何使用」的問題,老劉覺得這貌似是個普遍性問題,現決定對該項係數予以說明
  • 抗震支架結構類型有哪些呢?
    抗震支吊架定義為:與建築結構體牢固連接,以地震力為主要荷載的抗震支撐設施。由錨固體、加固吊杆、抗震連接構件及抗震斜撐組成,主要用於建築機電工程項目給排水、燃氣、消防管道、電纜線盒、母線槽和空調、防排煙管道等領域。
  • 房屋建築結構的抗震設計要注意哪些方面?
    因此,在建築結構的結構設計中,抗震設計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可能給建築帶來的危害,從而保障人身安全,並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在進行房屋建築結構的抗震設計時,應該結合工程的具體需求,對其抗震能力做出準確的計算和評估,確定最為合理的設計方案,使得抗震材料的性能能夠得到充分發揮。
  • 框架結構住宅的概念
    【學員問題】框架結構住宅的概念?  【解答】框架結構住宅是指以鋼筋混凝土澆搗成承重梁柱,再用預製的加氣混凝土、膨脹珍珠巖、浮石、蛭石、陶爛等輕質板材隔牆分戶裝配成而的住宅。適合大規模工業化施工,效率較高,工程質量較好。
  • 一級建造師-建築-1A412032結構抗震設計構造要求
    >1A412032結構抗震設計構造要求 知識點一:地震的震級及烈度地震的成因有三種:①火山地震、②塌陷地震和③構造地震約佔破壞性地震總量的95%以上,房屋結構抗震主要是研究構造地震。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多個烈度,國際上通用的是芮氏規模。用符號M表示。
  • 剪力牆結構的概念、種類和布置原則
    剪力牆結構概述一、剪力牆結構的概念建築施工中所有由鋼筋混凝土牆體構成的承重體系均稱為剪力牆結構。剪力牆結構不僅能承受較強的豎向荷載,還能承受住由風力或地震所形成水平作用力。這種結構最大的優勢在於它可以有效減少建築結構的整體側移、提高其抗震性能、保證牆面及空間的平整度。二、剪力牆結構的種類剪力牆結構主要分為以下三種類型:第一,整體牆剪力牆。這種剪力牆是指沒有門窗洞日或洞日較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的牆體。
  • 搞懂這些與梁相關的基本概念,是讀懂梁結構施工圖的基礎
    建築結構施工中,結構梁是建築物的主要受力構件。結構梁的施工圖相對來說比較複雜,要看懂圖紙,首先要搞清楚建築結構中,常見梁相關的幾個概念。基礎梁、框架梁,從受力上來說,它們屬於同一類型,主要是承受並將荷載傳至豎向結構受力構件。
  • 《結構抗震分析》——日本最負盛名的結構動力學教材有中文版啦!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在結構動力學和地震工程方面的教育以美國體系為主,先後引進了Clough和Penzien合著的以及Chopra所著的《結構動力學》教材。國內很多結構動力學教材也多參考了這兩本經典教材。相比之下,我國工程界對日本抗震設計理論和方法則比較陌生。
  • 鋼筋混凝土的抗震分析方法
    結構抗震設計的首要任務就是對結構最大地震反應的分析,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抗震分析方法:  (一)底部剪力法  底部剪力法實際上時振型分解反應譜法的一種簡化方法。它適用於高度不超過40m,結構以剪切變形為主且質量和剛度沿高度分布比較均勻的框架結構,此時假設結構的地震反應將以第一振型為主且結構的第一振型為線性倒三角形,通過這兩個假設,我們可近似的算出每個平面框架各層的地震水平力之和,即「底部剪力」,此方法簡單,可以採用手算的方式進行,但精確度不高。
  • 抗震等級與建築抗震設防類別有什麼區別
    3 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 50011-2001  ……  6.1.2 鋼筋混凝土房屋應根據烈度、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採用不同的抗震等級,並應符合相應的計算和構造措施要求。丙類建築的抗震等級應按表6.1.2確定。
  • 什麼是抗震支架?
    2、依據 GB 50981-2014《建築機電工程抗震設計規範》,抗震支吊架的定義是:與建築結構體牢固連接,以地震力為主要荷載的抗震支撐設施。由錨固體、加固吊杆、抗震連接構件及抗震斜撐組成。二、抗震支架的組成1.
  • 探討抗震行業發展 助推「韌性城市」建設
    日前,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福霖、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總工程師溫留漢·黑沙教授帶領的考察團到位於三角鎮的盛年科技有限公司參觀考察,以進一步探討抗震行業發展,為建設中國的「韌性城市」提供技術支撐。考察團參觀了盛年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及各項試驗室、展廳、地震模擬室等,聽取了該公司開發的新產品新技術以及數據中心設備隔震技術及抗震阻尼器產品、文物隔震技術等的介紹。工程結構與工程抗震減災專家、現任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的周福霖院士考察後表示,盛年科技的地震模擬、研發、科普的概念在國內的同行中是領先的,可以對外開放作為科普教育基地。
  • 多層砌體結構房屋抗震鑑定中的幾個問題驗收標準
    多層砌體結構房屋抗震鑑定中的幾個問題驗收標準剪力牆的牆肢應雙面配筋,並在牆肢兩端設約束邊緣構件,邊緣構件能承擔重力荷載(1.0+0.25帶有不規則開洞的剪力牆在洞口周邊應設置縱橫約朿邊緣構件形成喑框架,保豎向傳力途徑。
  • 古建築的抗震絕招
    古建築抗震絕招1臺基堪稱整體浮筏式基礎我國古代很少建造平面複雜的建築,主要採用長寬比小於2:1的矩形。規則的平面形態和結構布局有利於抗震。中國古代建築的臺基用現代結構語言描述,堪稱「整體浮筏式基礎」,好比是一艘大船載著建築漂浮在地震形成的「驚濤駭浪」中,能夠有效地避免建築的基礎被剪切破壞,減少地震波對上部建築的衝擊。中國傳統建築的梁架一般採用抬梁式構造,在構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結構形狀,實踐證明這種構造方式具有較好的抗震性能。
  • 淺談一下地震知識和結構設計!
    注意:在工程抗震設計中僅考慮構造地震的設防問題。第二,地震的那些波我們最熟悉的波動是觀察到的水波 。當向池塘裡扔一塊石頭時 水面被擾亂,以石頭入水處為中心有波紋向外擴展。這個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顆粒運動造成的。然而水並沒有朝著水波傳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著一個軟木塞,它將上下跳動,但並不會從原來位置移走。